《现实与理性——黑格尔与客观精神》一书是享誉世界的黑格尔法哲学专家让-弗朗索瓦·科维纲(Jean-Fran?ois Kervégan)的学术力作,此书集中展示了他在当代哲学语境下诠释黑格尔经典的努力成果。
在书的第一部分,作者主要探讨黑格尔为“法”这一概念所赋予的特殊的哲学含义,并指出这种重新定义与黑格尔对实定法(乃至法治国家)的合理性及其界限的认识有关。
书的第二部分勾勒出近代市民社会作为实定法的实现条件所蕴含的现代生活的活力及其缺陷。
作者在第三部分以对黑格尔与托克维尔之间的无声对话的构建为导引,展示了黑格尔版本的“民主”的国家建构。
书的最后部分以西方制度主义的热点讨论为背景,探究了黑格尔法哲学中个体、规范与制度之间的辩证关系。
让-弗朗索瓦·科维纲(Jean-Fran?ois Kervégan),法国学者,黑格尔研究专家,索邦巴黎一大哲学系教授。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法文翻译本的译者。主要从事德国古典观念论、法哲学、社会哲学及政治哲学研究。
前言:没有形而上学的黑格尔?
引论:现实与理性
实在与现实
现实的逻辑学地位
“存在着的理性”
客观精神学说的对象
第一部分 法:抽象的实定性
引言:意志的客观性
意志的诸层次
客观化: 法
第一章 法:其概念及其诸种现实化
“哲学的法科学”:概念与理念
法的“扩充”
抽象法的抽象性
抽象法的现实化:市民社会
私法,社会冲突性,政治“联合”
低于法的法与超越法的法
第二章 在自然与历史之间:法
对近代自然法的批判:历史的重音
历史与理性:概念的规范性
黑格尔的自然法:私法的规范性基础
第三章 契约:社会的法律条件
承认的客观化
契约的法律意义
没有契约的国家
社会的契约化
第二部分 社会的活力与缺陷
引言:社会考古学
第四章 公民反对资产者?对于“整体精神”的探寻
回顾
从伯尔尼到法兰克福
从耶拿到柏林
第五章 法权状态:市民社会
从康德的“共和国”到自由主义的法权国家
人权:自由权
人权:“债权”
法律秩序:作为“法权状态”的市民社会
法权状态的界限
第六章 “丧失在它的两极中的伦理……”
从客观精神到伦理
伦理概念及其修改
市民社会,对主观与客观的调解问题的客观回应
客观精神的残缺:作为症状的贱民
第三部分 国家与政治
引言:一个一直存在的无稽之谈:普鲁士国家哲学家
第七章 托克维尔—黑格尔:关于现代性的无声对话
托克维尔反黑格尔?
关于“民主专制”的两种观点
对自由的崇拜,对平等的激情?
市民社会与政治民主
第八章 一种代表制理论
导言:主权与代表制
一种代表制的政治
代表不同利益的代表制
一种代表制的哲学
第九章 超越民主
民主的概念: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
不合时宜的民主
普遍选举
人民与大众:主权在何方?
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
第四部分 客观精神中的主观性的诸形象:规范性与诸制度
引言:强的制度主义,弱的制度主义
第十章 道德的真理
康德与黑格尔论实践哲学的原则:邻近与差别
康德的道德学说的三个缺点
道德观点的丰产性与局限
从道德到伦理
第十一章 政治主观性的诸多条件
政治主观性
“爱国主义”与社会教化
政治主观性与道德意识
第十二章 主体,规范与制度:一种伦理生活是什么?
什么是伦理?
制度,客观精神的句法结构
个体的建构
何谓过一种伦理生活?
结束语 概念的受难
主观性的激情
社会性的激情与历史发展过程
概念的受难
章节来源
引用作品说明
这本书的语言散发着一种古典的庄严感,仿佛作者是在用一种近乎仪式性的方式,向我们展示某种永恒的真理结构。我被其构建的庞大体系的自洽性深深折服,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逻辑力量,让人很难在不进入其框架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批判。它成功地在书页上搭建起了一座巍峨的思想殿堂,而我们作为读者,则必须攀登其崎岖的阶梯才能一窥全貌。这种高度的理论抽象性,使得它与日常经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既是它魅力所在,也是劝退许多人的原因。但对于那些渴望深入探究思想史源头的人来说,这种距离感反而成了一种保护色,保证了概念的纯净性不受外界干扰。它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心甘情愿地被卷入那场宏大的、关于“如何理解存在”的辩论之中。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次对耐心的极限测试。我不是那种能够一口气吞下数万言晦涩论述的读者,因此我采取了极其缓慢的、分段精读的策略。我注意到,作者的行文风格中,经常出现对先前论述的回溯与引用,这既是其体系内部逻辑严密的体现,也无形中增加了读者的“记忆负担”。每一个论证的环节都像是搭建在之前所有砖石之上的,一旦某个环节理解有偏差,后续的推导就会变得模糊不清。我发现,这本书更像是需要被“研读”而非“阅读”的作品,每一次重读都会带来新的发现,揭示出之前被我忽略的细微之处。它不是那种能让你在周末咖啡馆里享受的闲适读物,而是需要你关掉手机、沉浸在一个近乎封闭的精神空间里,才能与之进行有效对话的作品。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虽然辛苦,却带来了极高的思想回报。
评分终于读完了这本厚重的著作,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复。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实在惊人,仿佛每一个句子都蕴含着千钧之力,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深层的逻辑。我发现作者在探讨宏大哲学命题时,所采用的论证方式极其严谨,常常需要借助大量的历史背景和概念辨析才能跟上其思维的脉络。读起来不像是轻松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让人在感到疲惫的同时,又被那种层层递进的推导过程所深深吸引。这种对思想纯粹性的不懈追求,使得全书弥漫着一种近乎禁欲主义的学理气质。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部精密的哲学仪器,而不是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每一个转折都指向更深层的结构,让人在阅读后,对既有的认知体系产生强烈的冲击与重构的欲望。那种需要不断查阅词典、梳理脉络的阅读过程,恰恰是它魅力所在——它要求读者拿出百分之百的专注力,去参与这场思想的建构。
评分我得承认,在某些段落,我的理解力确实达到了极限,不得不暂时搁置,让那些晦涩的语句在潜意识中进行消化。这本书的句法结构往往非常复杂,一个长句内部嵌套着多个从句和限定语,将一个完整且层次分明的概念完整地包裹起来。这种“包裹式”的表达,要求读者必须具备极强的语感和逻辑拆解能力。它不是那种追求清晰易懂的现代写作风格,而是更偏向于一种思想的完整表达,即便这意味着读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解析。它更像是给专业学者准备的一份精细蓝图,而不是给初学者的一份导览手册。但正是这种不妥协的态度,使得这本书在学术界保持着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迎合读者的舒适区,反而不断拓宽我们心智的边界,迫使我们去适应它所定义的思维尺度。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极具特点,它不像某些哲学著作那样试图用流畅的文笔来包裹复杂的概念,反而采取了一种近乎冷峻的、如同几何定理推导般的线性推进方式。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复杂概念时的那种“抽丝剥茧”的耐心,他似乎从不满足于停留在表层定义,而是执着于追溯每一个概念的“缘起”和“必然性”。这种写作风格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尤其是在涉及早期思辨逻辑的部分,我需要不断地在不同章节间来回对照,才能理清某些核心术语是如何在论证的演进中被不断地打磨和确定的。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耗费心神的,但当某一个核心论点豁然开朗的瞬间,那种智识上的愉悦感又是无与伦比的,仿佛真的触及到了某种坚不可摧的理性基石。它迫使我跳出日常的思维惯性,用一种全新的、更具内在一致性的框架去看待世界的运作。
评分包装不错
评分半价购入,不然太贵,不值。
评分包装不错
评分包装不错
评分包装不错
评分包装不错
评分包装不错
评分半价购入,不然太贵,不值。
评分半价购入,不然太贵,不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