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体验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文本的“连贯性”与“断裂性”并存。一方面,康德的思维脉络始终围绕着他那套核心的批判哲学体系旋转,逻辑的链条环环相扣,让你感受到一种无懈可击的整体性。然而,另一方面,当他深入到“教育学”的篇章时,这种高冷的思辨色彩似乎被一抹温暖的人文关怀所取代。他谈论道德养成、自由意志的培养时,语言风格骤然变得更加直接和富有教诲意味,仿佛这位形而上学的巨匠暂时放下了他的三批判书,化身为一位殷切的导师。这种从纯粹理论到实践伦理的过渡,处理得相当巧妙,没有显得突兀。我甚至能想象出,如果将这些论述应用于现代的教育实践中,它们依然能提供非常有力的思想武器,挑战那些仅仅关注结果而忽略了主体精神塑造的教育观念。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展示康德如何构建其知识论体系边缘的著作,而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很多人谈论康德,往往聚焦于《纯粹理性批判》的“三大律令”,但本书中对逻辑学(特别是作为思维工具的逻辑)的详尽阐述,提供了一个更基础的视角,去理解他是如何确保他的推理工具本身是可靠的。这部分内容,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读者来说,是无价之宝。它揭示了康德的哲学活动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建立在一个经过精心打磨的、关于“思考可能性的思考”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对基础方法的深入剖析,极大地增强了我对康德整体哲学大厦稳固性的信心,也让我对“系统性”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远超出了简单的章节编排,而是一种深植于作者内在思维结构中的秩序感。
评分当我真正沉浸到文本内部时,才发现作者在梳理康德的这些特定领域——比如纯粹的逻辑建构或者他对世界秩序的早期观察——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到近乎苛刻的体系构建能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自然地理学”的论述部分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部分内容远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地理学那样侧重于实证的描摹,而是更像是一种将宇宙生成论与人类认知能力相结合的宏大叙事。康德似乎在试图建立一个框架,用以解释我们为什么会以这种特定的方式来感知和组织我们周围的物理世界,而不是其他任何形式。这种试图跨越纯粹思辨和经验观察的努力,在我读过的众多形而上学著作中是相当罕见的。它迫使我不断地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基础却又无比关键的前提假设,思考自身认知结构的局限性,这是一种非常“烧脑”但又极度充实的阅读体验。
评分对于习惯了当代学术写作的读者来说,阅读这本全集的某个部分需要一个“适应期”。现代论文讲求精炼、直接切入主题,而康德的论证过程,尤其是涉及逻辑学建构的部分,是极其冗长、层层递进的,充满了大量的定义、限定和对反驳意见的预设回应。这要求读者必须投入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不能有丝毫的走神,否则很容易迷失在他那庞大的逻辑迷宫之中。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使用便利贴来标记关键的术语定义和推理的转折点,否则,当读到第十五页时,可能已经忘记了第三页建立的某个基础判断。但正是这种“慢读”的必要性,反而让我体会到一种久违的、对知识的敬畏感。这感觉就像是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过程无比艰辛,但一旦到达顶端,所获得的视野和心胸开阔感是任何轻松阅读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古典而庄重的气息,让人一拿到手就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读物,而是承载了深厚学识的珍宝。我特意选了一个阳光很好的下午,在靠窗的书桌前打开它,纸张的质感很棒,不是那种廉价的涂布纸,而是略带纹理的、米白色的纸张,墨迹清晰,排版疏密有致,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强烈的疲惫感。特别是那些关键的哲学概念和术语,书里似乎都做了细致的标记和区分,这对于初次接触康德思想体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帮助。我翻阅了其中关于“先验演绎”的一些章节,虽然内容本身已经足够晦涩,但编辑在注释和版式上下的功夫,确实让那种知识的重量感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总的来说,光是这种物质层面的呈现,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要慢慢品味,而不是急于求成地一口气读完。
评分康德的星云说发表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拉普拉斯的星云说发表以后,人们才想起了康德的星云说。
评分不错的一本书啊多少钱也得买啊
评分(2)蓝公武先生译本,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出版,1960年以后改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评分经典之作啊,关键是翻译
评分逻辑学是形式逻辑,不讨论形而上问题,有点出乎意料。
评分康德的著述和讲课使他称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哲学家,他的影响开始走出科尼斯堡,很多学生慕名而来成为他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与哥德和席勒一起成为魏玛古典派顶梁柱的赫尔德。尽管如此,康德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教授职位,期间他拒绝了科尼斯堡提供给他的诗学艺术教授聘书。他还拒绝了来自埃尔朗根大学和耶拿大学的教授聘书,他只愿意在科尼斯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因为他不愿意离开家乡,而且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迁居他乡。康德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胸腔狭窄,心脏和肺的活动余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小时候甚至十分厌世。”
评分国人研究康德,按贺麟先生的说法:“张铭鼎是我国20-30年代“最初搞康德哲学的人物”。张先生1924年在《学艺》杂志上发表了《康德学说的渊源与影响》,第二年又在《民铎》“康德专号”上发表了《康德批判哲学之形式说》,对康德哲学作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介绍,他认为康德三大批判的中心思想,“就是康氏所拳拳致意的理性主义。他要根据理性主义,将从前一切学说加以评价,以便从科学道德艺术三大文化领域中,得建设出一个确实的基础而完成其批判的精神”,强调康德的理性主义,代表了中国五四时期要求科学和民主的精神,这是当时讲述康德的时代趋势。(《康德黑格尔哲学东渐记》,第361-362页)。 后来陆续才有康德的各种著作被翻译过来,到目前为止,我所了解到的国内《纯粹理性批判》的译本有以下几种:
评分一下子买多了,还没看呢。
评分以上似乎恰是徐英瑾老师在《哲学教育的灵魂: 经典阅读,还是论证?》这篇文章中讨论的问题,对于这份作业来说倒也不必如此上纲上线,且两种路径的兼顾和结合是可能的。而我之所以没这么写,一是因为这份作业是对读“奠基”原著时的直接思考的记录和整理,更多是就文本而谈文本;另外是眼界不足,且没有多查资料,此外如果掺杂哲学历史探讨,就会把问题扩大很多,恐怕不是几页纸能说得完、几天内能完成的状况。所以在写作时,我将重点更多地放在如何有逻辑地说理、完整、清晰地阐明一个问题,并将自己的某些思考融入其中上,试图让自己的思考和写作,具有更多的技术性,结果似乎.......╮(╯_╰)╭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