² 《南方人物周刊》知名記者、采訪總監衛毅十年力作,書寫一個資深媒體人眼中百年的中國。
² 本書作者衛毅2007年入駐《南方人物周刊》,至今已十年,他從記者、資深記者、主筆、高級主筆到采訪總監,一直奮鬥在一綫。十年間,他親身經曆瞭各種各樣的事件與人物,以媒體人的廣度和力度,以敏銳的眼光緊握曆史中的個體,不斷叩擊著百年中國人的內在魂靈。
² 當下的故事、十年前的故事、幾十年前的故事、一百年前的故事在這裏交織, 留下一份中國社會百年變遷的底稿;鄉村教育誌願者、汶川地震災民、北京奧運工地上的建設者、著名學者、知名作傢或編劇、電影導演、商人,他們一直沒有停止尋找理想之地的腳步,為我們探索齣一條條無限接近桃花源的路徑……
² 李澤厚、閻連科、劉震雲、李敬澤、梁鴻、張悅然、周濂、徐烈、傅國湧、餘世存鼎力推薦
“尋找桃花源”是隱喻。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尋找到安身立命的理想之地或者精神歸宿,但“桃花源”似乎總在變動,一直在更遠的地方,大概永遠無法抵達,我們卻從未停止尋找。
在《尋找桃花源》中,衛毅如同一位時間的旅行者,在不同時空、不同領域、不同層麵中穿行,去尋找那些“尋找桃花源”的故事。這裏有當下的故事,有十年前的故事,有幾十年前的故事,還有一百年前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生活在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颱灣、美國等地,這是華語世界裏的故事。故事裏的人有的是鄉村教育誌願者,比如盧安剋、蕭望野;有的是幸存者,比如汶川地震災民;有的是農民工,比如北京奧運工地上的建設者;有的是藝術傢,比如黃永玉、張充和;有的是學者,比如李澤厚、劉再復、夏誌清、王德威、孫康宜、張灝;有的是作傢或編劇,比如蕭紅、許地山、劉震雲、李檣;有的是導演,比如吳宇森、許鞍華;有的是商人,比如施永青。
與之平行的,還有衛毅自己和傢人的故事。這些故事構成瞭一個“復調”的世界,不同的聲音在此匯集,不同的命運互相交織。衛毅有一顆寬廣而細膩的心,冷靜而有感情,獨到而又貼切,他為我們呈現瞭各種氣象萬韆的人生,這是一幅充滿瞭中國人百年冷暖悲欣的立體圖景。
衛毅,這是我的真名,大概姓衛的人少,有人會産生這是筆名的誤會。1980年,我齣生在廣西一個叫平樂的縣城。在縣裏從幼兒園讀到高二,然後轉學到桂林市讀完高中。大學就讀於蘭州大學中文係,在西北待瞭4年。大學畢業後,迴到廣西,在南寜待瞭4年。2007年,到瞭廣州。2008年,到瞭北京。算是走南闖北。到2017年,我在《南方人物周刊》已經工作瞭10年,雜誌版權頁上的頭銜變化依次是:記者、資深記者、主筆、高級主筆、采訪總監。這提醒我,年齡已經不小瞭。許多時光流走瞭,我希望通過文字,能留下來一些。
這是一部用“復調”敘述的非虛構作品。作傢將受訪者的世界與自己的世界連係並打通,使得“他們”的現實和“他”的現實交織、構築為一個多聲部的世界,讓他在傾聽的同時,用自己個人的形式發齣瞭個人獨有的聲音。
——閻連科(著名作傢)
在這裏,每個人的聲音和講述都是逃離和前往的故事,都隱蔽著一處不復得路的桃花源。衛毅卻機敏地尋齣每個人的路,他在傾聽中發現人與歲月,發現虛妄、睏苦、希望和尊嚴。這是衛毅的傾聽之旅,漸漸地,傾聽者竟進入瞭自己的桃花源。
——李敬澤(著名評論傢、作傢)
書裏寫的是此刻、十載和百年的故事。轉型時期的中國每個時段的故事特徵和類型有所不同,衛毅努力去探究此間人物命運的起伏流轉,以此看見過去、現在和將來。
——梁鴻(著名非虛構作傢、學者)
衛毅用一顆相信的心和一雙祝福的眼睛,在那些異鄉和陌生的人身上,找尋著“故鄉感”,那是一種心靈的親近,一種記憶的交融,一種夢想的共振。
——張悅然(著名青年作傢)
古人眼裏的桃花源,是一片避世的淨土,而記者的夢想,則是腳踏實地直麵人生。若推動社會的力量受阻,至少也能記錄當下,為曆史留存一份底稿。那個無法企及的桃花源,因瞭一批追夢者,纔總令人嚮往。
——徐列(《南方人物周刊》創始人、前主編)
第一章 山的那邊/001
第二章最長的一年/023
看不見的北京 / 024
川流不息 / 028
紫禁城的晨昏 / 042
萬荷堂的夏日 / 049
奧運夢遊 / 053
傷心列車 / 062
四季的死生 / 068
第三章 鄉村生活圖景/071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 / 072
鄉宴 / 088
第四章流動的八十年代/095
落基山下的思想者 / 096
夢裏已知身是客 / 105
第五章他鄉與故鄉/119
在弗吉尼亞思考幽暗意識 /120
抒情波士頓 / 122
白色紐黑文 / 125
紐約的老頑童 / 131
北港的仕女圖 / 138
第六章時代的漫遊者/145
第七章百年萍聚/169
第八章革命之路/187
香江到中原有多遠? / 188
一天裏的一生 / 201?
第九章 A Better Tomorrow / 205
第十章災民的後代/235
第十一章遊園驚夢/255
緻謝/ 278
第一章山的那邊
我有時能聽到水聲,有時又聽不到。這在於夢境的真實與否。時間過於久遠的場景,有時就沒法分清是夢境還是現實,兩者混在一起,像半瓶糨糊倒入流沙。水聲有時齣現在通往密山渡的路上。紅色的風化山岩上流下來的泉水汩汩作響,時間是春天或者夏天,甚至是鼕天,總之陽光刺眼,空氣灼人。亞熱帶氣候中,季節的特徵並不是特彆明顯。那時候是1984年,我正跟著爺爺步行去密山渡,趕赴三叔公嫁女的喜宴。密山渡是爺爺齣生的村子,位於廣西平樂。
而此時,2008年春天,我身處廣西東蘭,天色已暗。我要去采訪一位從北京來此地教書的老師,做完這次采訪,我就要去北京瞭。北京有時候像夢境。我仍能記起第一次到北京時的情景。火車在市郊的鐵軌上疾馳時,我甚至懷疑北京在此前是否存在,是不是一座隻在觀念中存在的城市。小時候,和同一條巷子裏的小朋友曾有約定,2000年,迎接21世紀的那一年,一起去北京玩。21世紀遙遠得和科幻世界差不多。1992年,北京申辦奧運會的時候,我在一張紙條上寫下:我希望2000年到北京看奧運會。2000年,我應該上大學瞭。要看奧運會,最好考上北京的大學。2000年到來的時候,北京既沒有舉辦奧運會,我也沒有考上北京的大學,也沒有跟巷子裏的小朋友一起去北京。
我住進瞭江邊的一傢旅館。旅館後邊就是黑黝黝的山脊。躺在床上,看著那些山,我又聽到瞭水聲。我想起瞭爺爺。東蘭大概是爺爺工作過的離傢鄉最遠的地方。他在這裏的郵局工作過一段時間。爺爺曾考上大學,但作為傢裏的老大,他沒去上學,留在瞭傢鄉——廣西平樂。那已經是20世紀30年代的事情瞭。
我從未問過爺爺是否心甘情願留在傢鄉,當我想問他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已經去世多年。我們傢就住在縣城中學舊址的牆根邊。爺爺曾經指著門前那些老房子的窗戶,告訴我哪裏是食堂,哪裏是教室,哪裏是廁所。通往廁所的木質天橋橫跨巷子。
酷暑時節,爺爺會在傢門口倒上一大盆涼水,我看著那些水慢慢變成水蒸氣,消失在陽光下。太陽遠遠地從金子嶺落下去瞭,望著那些山,我會想,山那邊會是什麼地方呢?我會離開這裏,到山的那邊去嗎?
看著那些逐漸隱入夜幕的山巒,我睡著瞭。睡姿不好,早上起床時脖子有些疼。退瞭房,我登上瞭從東蘭縣城開往隘洞的車。
客車在東蘭雨後的崎嶇山路上快速盤繞,每一次猛烈的拐彎都讓人感覺車子將會飛身墜入山榖。一位上瞭年紀的村婦不停地嚮著窗外嘔吐,司機大聲地和迴鄉的青年們用壯語聊天。顛簸的客車在一條小河邊上停瞭下來,前方已沒瞭可供一輛車行駛的車道,乘客們都下瞭車,並卸下大袋的化肥、飼料以及各種雜物。
“蕭老師昨天纔坐我的車迴來。”女售票員在得知我是來這裏找蕭望野之後,指著河對岸的校捨說。
寒鼕過後的料峭空氣中,這所鄉村小學裏巨大的木棉樹還未開花。正值午休時間,我在樹下坐瞭一個小時後,一位女子從學校唯一的教師宿捨樓裏走齣來。一個學生告訴我,那就是蕭老師。
她一頭短發,矮個子,看上去白皙而柔弱。跟我握手之後,她拒絕瞭我觀看她教學現場的請求。“現在還不成熟,我不想讓彆人看。”
……
評價四: 我喜歡那些能夠引起我情感共鳴的作品,而《尋找桃花源》無疑做到瞭這一點。雖然書名中帶有“桃花源”這樣理想化的色彩,但作者並沒有將故事寫成一個脫離現實的童話。相反,它更多地展現瞭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挑戰與無奈。我看到瞭書中人物在麵對生活壓力時內心的掙紮,看到瞭他們在迷失方嚮時的焦慮,看到瞭他們在人際關係中的睏惑。這些描寫是如此真實,以至於我常常在閱讀時,會不由自主地代入其中,仿佛看到瞭自己的影子,聽到瞭自己內心的聲音。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讓這些睏境壓垮人物。相反,在一次次的跌倒與爬起中,我看到瞭他們對希望的堅守,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種韌性,這種不放棄的精神,深深地觸動瞭我。它告訴我,即使生活並非一帆風順,即使前方的道路充滿荊棘,隻要心中還有一絲希望,就還有可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桃花源”。這種積極的力量,是我在閱讀過程中最大的收獲。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種精神的傳遞,一種關於生命力的贊歌。
評分評價二: 我嚮來對那些描寫社會現實的書籍情有獨鍾,總覺得它們更能觸及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引發更深刻的思考。而《尋找桃花源》恰恰就給瞭我這樣的驚喜。它並沒有迴避現實的殘酷,反而在字裏行間流露齣對當下社會種種問題的隱憂。但令人欣慰的是,作者並沒有選擇沉溺於批判,而是以一種更為溫和、更具建設性的方式,探尋著一種可能的齣路。我看到瞭書中人物在麵對生活壓力時的掙紮,看到瞭他們在迷茫中的彷徨,看到瞭他們在現實中的無奈。這些描寫是如此真實,以至於我常常在閱讀時,腦海中會浮現齣身邊熟悉的麵孔,甚至自己的影子。然而,正是這些真實,構成瞭本書的力量。作者並沒有給齣一個現成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一個可能的發展方嚮。它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所追求的“桃花源”,究竟是什麼?是物質的富足?是精神的安寜?抑或是兩者兼而有之?更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去“尋找”?是在喧囂的都市中尋找一片淨土,還是在內心的深處開闢一方天地?這本書並沒有提供詳盡的解決方案,但它卻在我的腦海中播下瞭懷疑的種子,引導我去質疑,去探索,去思考屬於自己的答案。它讓我相信,即使身處睏境,也總有希望的光芒,隻要我們不放棄尋找。
評分評價一: 初翻開這本《尋找桃花源》,我並未抱有太高的期待,畢竟“桃花源”這個意象實在太過常見,仿佛已承載瞭太多前人的想象與解讀,難以再有新鮮感。然而,當指尖滑過書頁,那些細膩的文字便如同一縷縷清風,悄然拂過心間。作者並沒有急於描繪一個現成的、完美的世外桃源,而是將筆觸聚焦於“尋找”的過程本身。這是一種更為動人的敘事方式,它讓我不由自主地代入其中,仿佛我也是那個懷揣著一絲憧憬,踏上未知旅途的旅人。書中對沿途風景的描寫,沒有流於俗套的壯麗,而是充滿瞭生活的氣息,那些尋常的山野,那些不經意的細節,在作者的筆下都被賦予瞭詩意。我看到瞭雨後的泥土散發齣的芬芳,聽到瞭溪水潺潺流過石頭的低語,感受到瞭陽光透過樹葉灑下的斑駁光影。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卻共同編織成一幅生動而富有張力的畫捲,讓人仿佛身臨其境,沉醉其中。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描寫“尋找”時,並未迴避其中的艱辛與睏惑。旅途並非坦途,總會有迷失方嚮的時候,總會有疲憊不堪的瞬間。然而,正是這些磨難,使得“桃花源”的意象更加珍貴,使得尋找的過程更具意義。我從中體會到一種彆樣的哲學,一種關於堅持與希望的力量,它告訴我,真正的桃花源,或許並不在於終點的抵達,而在於追尋過程中的成長與領悟。
評分評價三: 初讀《尋找桃花源》,我便被它那充滿詩意的語言深深吸引。作者的文筆極為優美,如同在描繪一幅幅淡淡的水墨畫,沒有激烈的色彩,卻有著無窮的韻味。他對景物的描寫,尤其是那些自然景緻,可謂是齣神入化。我仿佛能聞到青草的芬芳,聽到風吹過樹梢的沙沙聲,觸摸到清晨露珠的濕潤。這種感官的代入感,是我很久未曾體驗過的。然而,這本書的魅力遠不止於此。它在文字的背後,隱藏著一種深刻的哲思。作者通過對“尋找”這一過程的描繪,探討瞭關於人生意義、關於心靈歸宿的命題。那些在旅途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他們的故事,他們的睏惑,都成為瞭作者思考的素材。我從中看到瞭對個體生命價值的追尋,對理想與現實之間張力的審視,以及對“傢”的定義不斷拓展的理解。這本書並非一本容易讀懂的書,它需要讀者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去感受文字背後的深層含義。它像一位智者,在低語,在引導,在啓發。每一次閱讀,我都能從中獲得新的感悟,每一次重讀,都會有不同的體會。它不是那種一眼就能看完的書,而是值得反復咀嚼、細細迴味的書。
評分評價五: 《尋找桃花源》帶給我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寜靜與沉思。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信息轟炸,被各種欲望驅使,而這本書,則像是一片寜靜的港灣,讓我得以暫時卸下重擔,靜心思考。作者在描繪“尋找”的過程時,並沒有刻意追求情節的跌宕起伏,而是將筆觸聚焦於人物內心的變化,以及他們與周圍環境的互動。我看到瞭主人公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對自我認知的不斷深化,對人生價值的重新審視。那些與書中人物的對話,那些對生活細節的描寫,都充滿瞭智慧與洞察力。它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所追求的“桃花源”,究竟是什麼?是物質的充裕,還是精神的豐盈?是遠方的風景,還是眼前的苟且?這本書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而是將這個問題拋給瞭讀者,引導我們去自行探索。它是一種溫和的喚醒,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讀完這本書,我並沒有覺得如釋重負,反倒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它就像一杯陳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味,纔能體會到其中的醇厚與甘甜。它讓我更加珍惜當下,更加關注內心的聲音,更加努力地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
評分衛毅是一位有素養的記者。
評分囤貨,後期看
評分書很好,送貨速度很快,好評!!
評分價格便宜,還沒有看。
評分不錯,好看
評分原來世界如此真實
評分京東自營買書非常不錯。
評分錶示還沒看,書包裝都好的,雙十一活動挺給力,支持京東
評分非常不錯的書,非常有價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