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世界兵器科普叢書 對比與反差:戰機》是對世界上經典的軍用飛機進行的一次有趣探索。從1914年至今,戰鬥機、攻擊機、轟炸機、運輸機、直升機、偵察機在其用途、技術、材料、戰術、武器裝備等方麵有瞭翻天覆地的變化。
每一種戰機都有詳細的內容介紹和翔實的性能參數;200多張全彩或黑白圖片全景展示,每種戰機的配圖均介紹瞭該機隸屬部隊信息、機身標示和編號信息,以及該機的過往履曆和輝煌戰績。
《世界兵器科普叢書 對比與反差:戰機》還對同一時期、性能相近的戰機做瞭一對一的比較,從1914年時雙翼機之間的空戰,到二戰期間梅塞施密特Bf-109和霍剋“颶風”的對決,再到冷戰期間米格-21和F-4“鬼怪”II的對峙,以及現代戰爭中米格-29和F-16的交鋒。
《世界兵器科普叢書 對比與反差:戰機》是軍事愛好者瞭解軍用戰機的工具書。
作者簡介
羅伯特·傑剋遜,曾擔任飛行員和領航教官,現在是軍事領域的一名全職作傢,他已署名齣版80多本著作,包括《噴火:操作手冊》《B-17“空中堡壘”》《航空曆史》等。他現在住在達勒姆郡的達林頓。
吉姆·溫徹斯特,航空領域的一位自由撰稿人,曾齣版過《經典戰機:洛剋希德“星座”》和《戰鬥傳說:A-4“天鷹”》,他現在住在倫敦西部。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從雙翼機到俯衝轟炸機
1.福剋Dr.I
2.斯帕德xIII
3.布裏斯托爾“鬥牛犬”II
4.波利卡爾波夫伊-16
5.梅塞施密特Bf-109
6.霍剋“颶風”
7.梅塞施密特Bf-110
8.布裏斯托爾“布倫海姆”
9.洛剋希德“哈德森”
10.福剋-伍爾夫Fw-200“禿鷹”
11.薩福亞-馬爾科蒂SM.7 9“鷂鷹”
12.維剋斯“威靈頓”
13.馬奇MC.2 02“霹靂”
14.超級馬林“噴火”
15.霍剋“颱風”
16.共和P-47“雷電”
17.容剋斯Ju-88
18.布裏斯托爾“英俊戰士”
19.容剋斯Ju-87“斯圖卡”
20.道格拉斯SBI)-1“無畏”
第二章 決定性歲月中的戰機(1943-1945年)
1.道格拉斯A-20“浩劫”
2.北美B-25“米切爾”
3.漢得利-佩奇“哈利法剋斯”
4.阿弗羅“蘭開斯特”
5.福剋-伍爾夫Fw-190
6.拉沃契金拉-5
7.容剋斯Ju-52
8.道格拉斯c-47“空中列車”
9.三菱A6M“零”式
10.格魯曼F6F“地獄貓”
11.海因剋爾He-111.
12.德哈維蘭“蚊”式
13.梅塞施密特Me-163“彗星”
14.波音B-17“飛行堡壘”
15.梅塞施密特Me-262
16.北美P-51“野馬”
第三章 冷戰初期的戰機(1945-1960年)
1.霍剋“風暴”II
2.雅剋夫列夫雅剋-1~9
3.圖波列夫圖-2
4.諾思羅普P-6l“黑寡婦”
5.阿姆斯特朗-威特沃斯“流星”NF.1 2
6.伊留申伊爾-28“獵兔犬”
7.洛剋希德F-80“流星”
8.德哈維蘭DH.1 00“吸血鬼”
9.阿弗羅“沙剋爾頓”
10.洛剋希德P-3“獵戶座”
11.洛剋希德c-130“大力神”
12.安東諾夫安-12“幼狐”
13.霍剋“獵人”
14.北美F-86“佩刀”
15.米高揚-格列維奇米格-17
16.達索“神秘”Iv
17.阿弗羅“火神”
18.圖波列夫圖-16“獾”
19.英國電氣“堪培拉”
20.波音RB-47“同溫層噴氣機”
第四章 越南戰爭時期的飛機(1964——1974年)
1.圖波列夫圖-95/圖-142“熊”
2.波音B-52“同溫層堡壘”
3.格魯曼A-6“入侵者”
4.布萊剋本(BAe)“海盜”
5.馬基MB-326
6.英國飛機公司“打擊能手”
7.安東諾夫安-26“捲發”
8.TransallC-160
9.蘇霍伊蘇-15“細嘴瓶”
10.康維爾F-106“三角飛鏢”
11.米高揚-格列維奇米格-21
12.麥剋唐納-道格拉斯F-4“鬼怪”II
13.蘇霍伊蘇-25“蛙足”
14.費爾柴爾德A-10“雷電”II
15.米裏米-8“河馬”
16.法航宇“美洲豹”
第五章 當今各種現代戰機(1975年至今)
1.薩博“雷”
2.SEF,ECAT“美洲虎”
3.達索/多尼爾“阿爾法噴氣”
4.英航宇“鷹”
5.A.EROL-39“信天翁”
6.CASAC.1 01“艾維奧噴氣”
7.英航宇“海鷂”
8.道格拉斯A-4“天鷹”
9.米高揚-格列維奇米格-27“鞭撻者”
10.帕納維亞“狂風”
11.波音AH-64“阿帕奇”
12.米裏米-24“雌鹿”
13.格魯曼F-14“雄貓”
14.蘇霍伊蘇-22“裝配匠”
15.通用動力F-111
16.蘇霍伊蘇-24“擊劍手”
17.圖波列夫圖-22M“逆火”
18.洛剋韋爾B-1B
19.麥剋唐納-道格拉斯F-15“鷹”
20.米高揚-格列維奇米格-25“狐蝠”
21.洛剋希德-馬丁F-16“戰隼”
22.米高揚米格-29“支點”(I)
23.米高揚米格-29“支點”(II)
24.麥剋唐納-道格拉斯F/A-18“大黃蜂”
25.洛剋希德-馬丁F-22“猛禽”
26.蘇霍伊蘇-27“側衛”
27.洛剋希德F-117“夜鷹”
28.諾思羅普-格魯曼B-2“幽靈”
前言/序言
從發明火藥到設計齣第一架飛機的這五個多世紀的時間裏,人類一直默默無聞地進行著對戰爭形態的各種實踐。交戰雙方的人數決定瞭戰爭的規模,而逐漸開始大規模使用的熱兵器則一步步擴大瞭傳統戰場的縱深。參戰者自身的匹夫之勇已不再那麼重要。當然,類似於赤手空拳搏鬥的戰爭場麵,在當時的布倫海姆、滑鐵盧和蓋茨堡戰場上依然能看到,但火藥的發明,極大地改變瞭戰爭的形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凡爾登戰役期間,成韆上萬名手握武器的士兵,甚至連敵人的麵都沒見到就喪命於對手的遠程炮火打擊之下。
但空戰這種交戰形式自其誕生之日起至今,一直與它所獨有的個人英雄主義特徵密切相關,高科技航空兵器的齣現凸顯齣人類的智慧、勇氣與冒險精神的高度結閤。一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福剋”式敵機咬住尾巴時卻在戴著手套用錘子拼命敲擊卡殼的“劉易斯”機槍的飛機觀察員,和一位被迫俯衝到超低空區域規避敵方地對空導彈攻擊的現代攻擊機駕駛員,或許本質是一樣的。
在空戰中也會有某些冷靜客觀的人。他們總是能感受到對手的存在,對手的狡猾和意誌力能讓這場如同棋局一樣的比賽充滿變數。觀察一個人的性格,往往可以從他的眼神和麵容上找齣很多蛛絲馬跡,但在空戰中你是沒有機會去端詳對方的長相的。空戰的勝利者看不到自己打擊的實際威力,在不到十分之一秒的時間裏,航炮射齣的子彈就能掃過敵機的座艙,打齣一片碎骨爛肉和儀錶碎片。艙蓋在高空的碎裂會讓座艙突然釋壓,飛機各個操縱麵會災難性地失控,各種液體的泄漏,最後讓整架飛機淩空炸成一團橙色的火球。即便是這最後的一幕,幸存的一方也隻能在遠處觀摩,因為這隻是一個短暫的勝利,意味著你隻是暫時地躲過瞭死神。
飛行員和其他兵種的士兵不同。他們不僅僅是飛行傢,還是導航員、數學傢、氣象和地理專傢、神槍手和運動員。但如果喪失瞭殺手的本能和動物的直覺,那麼在分秒之間的抉擇中,他們或許就會喪命。他們是人群中的精英,他們的故事是英雄的傳奇。
編寫本書的初衷,在於嚮讀者們呈現過去的一個世紀以來那些空戰精英們的故事,無論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佛蘭德斯上空那些糾纏不休的格鬥,還是現代超音速噴氣式戰鬥機之間的現代交戰。
在介紹飛機的時候,我采用將兩種同時期互為敵手或互為競爭夥伴的飛機進行對比的方法,呈現齣基於某一種特定的技術需求下,不同技術手段的最終錶現形式。
《世界兵器科普叢書:對比與反差:戰機》 一、 內容概述 《世界兵器科普叢書:對比與反差:戰機》並非一本簡單羅列戰機性能參數的圖冊,而是深入剖析不同時代、不同陣營、不同設計理念下的戰鬥機,通過“對比與反差”這一獨特的視角,揭示它們在技術發展、戰術運用、設計哲學以及曆史演變中的深刻聯係與鮮明差異。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多維度、係統性的戰機認知框架,超越單純的“強大”或“先進”的標簽,去理解每一款戰機産生的曆史背景、解決的技術難題、所代錶的軍事思想,以及它們如何塑造瞭現代空戰的麵貌。 全書結構清晰,循序漸進,以時間綫和技術脈絡為兩條主綫,輔以特定主題的深入探討。讀者將跟隨本書的章節,從早期螺鏇槳戰機的雛形,一步步走嚮超音速時代的輝煌,再到信息化、智能化作戰的今天,感受戰機技術的爆炸式進步。 核心內容闆塊包括: 技術演進的齒輪: 本書將詳細闡述推動戰機發展的關鍵技術突破,例如空氣動力學理論的進步如何塑造瞭機翼的形狀,發動機技術的革新如何帶來瞭速度和航程的飛躍,雷達與電子戰係統的集成如何改變瞭空戰的戰場感知,以及隱形技術的齣現如何顛覆瞭傳統的交戰模式。每一個技術節點,都會通過對比當時最先進的機型,來凸顯其革命性意義。例如,在討論噴氣發動機時,會對比早期的活塞式發動機戰機,解析其在推力、速度和作戰高度上的巨大提升,並引齣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的齣現及其帶來的空戰範式轉變。 設計哲學的大碰撞: 不同的國傢和軍事理論傢,對“理想的戰鬥機”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本書將深入挖掘這些設計哲學,比如強調速度與火力平衡的“平衡型”設計,追求極緻機動性的“格鬥型”設計,以及注重偵察與攻擊一體化的“多用途”設計。通過對比不同國傢(如美國、蘇聯/俄羅斯、歐洲多國)在不同時期推齣的代錶性機型,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些哲學理念的體現。例如,對比F-15“鷹”式戰鬥機與米格-29“支點”的“空中優勢”設計理念,分析它們在航電係統、氣動布局、武器掛載等方麵的取捨,以及各自在實戰中的優劣。 戰術思想的鏡子: 戰機的設計從來不是孤立的,它們是服務於特定的戰術思想和作戰需求的。本書會探討不同戰術的演變,例如“高空高速突襲”、“低空掠海突防”、“近距格鬥”、“超視距作戰”等,並分析哪些戰機最適閤執行這些任務,以及這些戰機的設計如何反過來促進瞭戰術的創新。例如,在討論“超視距作戰”時,會對比早期依賴雷達鎖定和導彈攻擊的戰機,與現代集成先進傳感器和遠程空空導彈的戰機,闡述信息優勢在現代空戰中的決定性作用。 冷戰的縮影與大國博弈: 冷戰時期是戰機技術發展最迅猛的時期之一,美蘇兩國在航空領域的軍備競賽,催生瞭無數經典機型,也塑造瞭現代空戰的格局。本書將以冷戰為重要切入點,詳細對比美蘇兩國在不同代戰機上的技術路綫、性能指標、戰術設想,揭示兩國之間的戰略博弈如何在飛機設計上留下瞭深刻的印記。讀者將看到,同一時期齣現的例如F-4“鬼怪II”與米格-21“魚床”,雖然在技術細節上有所不同,但都反映瞭當時兩國對空戰的理解和側重點。 時代浪潮中的變遷: 除瞭冷戰,本書還會迴顧其他重要的曆史時期,如二戰後的空中力量建設,越南戰爭對戰機設計的反思,以及進入21世紀後,信息化、網絡化、無人化等新概念對戰機發展的衝擊。每一章節都會將不同時代的戰機放在其所處的曆史背景下進行審視,讓讀者理解技術並非綫性發展,而是深受社會、經濟、政治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二、 核心對比與反差視角解讀 本書並非簡單地呈現“A戰機比B戰機快多少”,而是通過深入的對比與反差,揭示更深層次的意義: “通用”與“專用”的辯證法: 早期戰機往往追求極緻的單一性能,如純粹的戰鬥機或轟炸機。隨著技術發展,齣現瞭大量“多用途”戰機。本書將對比不同時期“通用”與“專用”設計的優劣,分析它們在成本、效率、戰術靈活性上的不同考量。例如,對比純粹的對空戰鬥機(如F-14“雄貓”)與具備空對地打擊能力的多用途戰鬥機(如F/A-18“大黃蜂”),分析它們在設計上的妥協與優勢。 “看得遠”與“打得準”的權衡: 雷達技術與精確製導武器的進步,讓“超視距作戰”成為可能。本書將對比依賴目視格鬥和機炮的早期空戰,與現代依賴雷達探測、數據鏈傳輸和先進導彈的空戰。分析在不同技術條件下,空戰的“戰場感知”能力和“精確打擊”能力如何演變,以及“看得遠”和“打得準”之間永恒的權衡。 “數量”與“質量”的博弈: 在軍事戰略上,數量與質量的對比一直是重要的議題。本書會通過對比裝備數量龐大但技術相對落後的機型(如米格-21的廣泛裝備),與數量相對較少但性能極為先進的機型(如F-22“猛禽”),來探討在不同軍事理論下,如何權衡“數量”與“質量”在空戰中的價值。 “隱形”與“機動”的此消彼長: 隱形技術是現代戰機最重要的特徵之一,但它往往伴隨著成本的增加和機動性的潛在犧牲。本書將對比傳統高機動性戰機(如Su-27“側衛”)與注重隱形設計的戰機(如F-35“閃電II”),分析它們在設計上的取捨,以及它們在不同作戰環境下的生存能力和戰術定位。 “傳統”與“創新”的碰撞: 每一款成功的戰機,往往是在繼承前代技術的基礎上,融入瞭大膽的創新。本書會對比那些在技術上“穩紮穩打”的機型,與那些“破格創新”的機型,分析創新的風險與迴報,以及哪些創新最終改變瞭曆史的進程。例如,對比那些在氣動布局上遵循傳統路綫的戰機,與那些大膽采用鴨翼、翼身融閤等新型氣動設計的戰機。 三、 讀者受益 通過閱讀《世界兵器科普叢書:對比與反差:戰機》,讀者將能夠: 建立係統性認知: 告彆碎片化的知識點,構建一個關於戰機發展曆程、技術演變、設計哲學和戰術運用的完整知識體係。 理解技術背後的邏輯: 不僅知道戰機“有什麼”,更能理解“為什麼這樣設計”,洞察技術選擇背後的邏輯和權衡。 提升分析辨彆能力: 掌握運用“對比與反差”的思維方式,能夠更深入地分析和理解其他領域的復雜事物。 體會曆史的厚重: 瞭解每一款戰機都承載著特定的曆史時期、國傢戰略和技術夢想,感受科技與曆史的交織。 展望未來發展趨勢: 通過對過去和現在的深入分析,讀者可以對未來戰機的發展方嚮産生更深刻的洞察。 本書以引人入勝的敘述方式,輔以精美的插圖和數據圖錶,將枯燥的技術數據轉化為生動的故事,讓讀者在輕鬆閱讀的同時,獲得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啓迪。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飛機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智慧、技術進步與軍事角力交織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