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世界兵器科普丛书 对比与反差:战机》是对世界上经典的军用飞机进行的一次有趣探索。从1914年至今,战斗机、攻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侦察机在其用途、技术、材料、战术、武器装备等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每一种战机都有详细的内容介绍和翔实的性能参数;200多张全彩或黑白图片全景展示,每种战机的配图均介绍了该机隶属部队信息、机身标示和编号信息,以及该机的过往履历和辉煌战绩。
《世界兵器科普丛书 对比与反差:战机》还对同一时期、性能相近的战机做了一对一的比较,从1914年时双翼机之间的空战,到二战期间梅塞施密特Bf-109和霍克“飓风”的对决,再到冷战期间米格-21和F-4“鬼怪”II的对峙,以及现代战争中米格-29和F-16的交锋。
《世界兵器科普丛书 对比与反差:战机》是军事爱好者了解军用战机的工具书。
作者简介
罗伯特·杰克逊,曾担任飞行员和领航教官,现在是军事领域的一名全职作家,他已署名出版80多本著作,包括《喷火:操作手册》《B-17“空中堡垒”》《航空历史》等。他现在住在达勒姆郡的达林顿。
吉姆·温彻斯特,航空领域的一位自由撰稿人,曾出版过《经典战机:洛克希德“星座”》和《战斗传说:A-4“天鹰”》,他现在住在伦敦西部。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从双翼机到俯冲轰炸机
1.福克Dr.I
2.斯帕德xIII
3.布里斯托尔“斗牛犬”II
4.波利卡尔波夫伊-16
5.梅塞施密特Bf-109
6.霍克“飓风”
7.梅塞施密特Bf-110
8.布里斯托尔“布伦海姆”
9.洛克希德“哈德森”
10.福克-伍尔夫Fw-200“秃鹰”
11.萨福亚-马尔科蒂SM.7 9“鹞鹰”
12.维克斯“威灵顿”
13.马奇MC.2 02“霹雳”
14.超级马林“喷火”
15.霍克“台风”
16.共和P-47“雷电”
17.容克斯Ju-88
18.布里斯托尔“英俊战士”
19.容克斯Ju-87“斯图卡”
20.道格拉斯SBI)-1“无畏”
第二章 决定性岁月中的战机(1943-1945年)
1.道格拉斯A-20“浩劫”
2.北美B-25“米切尔”
3.汉得利-佩奇“哈利法克斯”
4.阿弗罗“兰开斯特”
5.福克-伍尔夫Fw-190
6.拉沃契金拉-5
7.容克斯Ju-52
8.道格拉斯c-47“空中列车”
9.三菱A6M“零”式
10.格鲁曼F6F“地狱猫”
11.海因克尔He-111.
12.德哈维兰“蚊”式
13.梅塞施密特Me-163“彗星”
14.波音B-17“飞行堡垒”
15.梅塞施密特Me-262
16.北美P-51“野马”
第三章 冷战初期的战机(1945-1960年)
1.霍克“风暴”II
2.雅克夫列夫雅克-1~9
3.图波列夫图-2
4.诺思罗普P-6l“黑寡妇”
5.阿姆斯特朗-威特沃斯“流星”NF.1 2
6.伊留申伊尔-28“猎兔犬”
7.洛克希德F-80“流星”
8.德哈维兰DH.1 00“吸血鬼”
9.阿弗罗“沙克尔顿”
10.洛克希德P-3“猎户座”
11.洛克希德c-130“大力神”
12.安东诺夫安-12“幼狐”
13.霍克“猎人”
14.北美F-86“佩刀”
15.米高扬-格列维奇米格-17
16.达索“神秘”Iv
17.阿弗罗“火神”
18.图波列夫图-16“獾”
19.英国电气“堪培拉”
20.波音RB-47“同温层喷气机”
第四章 越南战争时期的飞机(1964——1974年)
1.图波列夫图-95/图-142“熊”
2.波音B-52“同温层堡垒”
3.格鲁曼A-6“入侵者”
4.布莱克本(BAe)“海盗”
5.马基MB-326
6.英国飞机公司“打击能手”
7.安东诺夫安-26“卷发”
8.TransallC-160
9.苏霍伊苏-15“细嘴瓶”
10.康维尔F-106“三角飞镖”
11.米高扬-格列维奇米格-21
12.麦克唐纳-道格拉斯F-4“鬼怪”II
13.苏霍伊苏-25“蛙足”
14.费尔柴尔德A-10“雷电”II
15.米里米-8“河马”
16.法航宇“美洲豹”
第五章 当今各种现代战机(1975年至今)
1.萨博“雷”
2.SEF,ECAT“美洲虎”
3.达索/多尼尔“阿尔法喷气”
4.英航宇“鹰”
5.A.EROL-39“信天翁”
6.CASAC.1 01“艾维奥喷气”
7.英航宇“海鹞”
8.道格拉斯A-4“天鹰”
9.米高扬-格列维奇米格-27“鞭挞者”
10.帕纳维亚“狂风”
11.波音AH-64“阿帕奇”
12.米里米-24“雌鹿”
13.格鲁曼F-14“雄猫”
14.苏霍伊苏-22“装配匠”
15.通用动力F-111
16.苏霍伊苏-24“击剑手”
17.图波列夫图-22M“逆火”
18.洛克韦尔B-1B
19.麦克唐纳-道格拉斯F-15“鹰”
20.米高扬-格列维奇米格-25“狐蝠”
21.洛克希德-马丁F-16“战隼”
22.米高扬米格-29“支点”(I)
23.米高扬米格-29“支点”(II)
24.麦克唐纳-道格拉斯F/A-18“大黄蜂”
25.洛克希德-马丁F-22“猛禽”
26.苏霍伊苏-27“侧卫”
27.洛克希德F-117“夜鹰”
28.诺思罗普-格鲁曼B-2“幽灵”
前言/序言
从发明火药到设计出第一架飞机的这五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人类一直默默无闻地进行着对战争形态的各种实践。交战双方的人数决定了战争的规模,而逐渐开始大规模使用的热兵器则一步步扩大了传统战场的纵深。参战者自身的匹夫之勇已不再那么重要。当然,类似于赤手空拳搏斗的战争场面,在当时的布伦海姆、滑铁卢和盖茨堡战场上依然能看到,但火药的发明,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形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登战役期间,成千上万名手握武器的士兵,甚至连敌人的面都没见到就丧命于对手的远程炮火打击之下。
但空战这种交战形式自其诞生之日起至今,一直与它所独有的个人英雄主义特征密切相关,高科技航空兵器的出现凸显出人类的智慧、勇气与冒险精神的高度结合。一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福克”式敌机咬住尾巴时却在戴着手套用锤子拼命敲击卡壳的“刘易斯”机枪的飞机观察员,和一位被迫俯冲到超低空区域规避敌方地对空导弹攻击的现代攻击机驾驶员,或许本质是一样的。
在空战中也会有某些冷静客观的人。他们总是能感受到对手的存在,对手的狡猾和意志力能让这场如同棋局一样的比赛充满变数。观察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可以从他的眼神和面容上找出很多蛛丝马迹,但在空战中你是没有机会去端详对方的长相的。空战的胜利者看不到自己打击的实际威力,在不到十分之一秒的时间里,航炮射出的子弹就能扫过敌机的座舱,打出一片碎骨烂肉和仪表碎片。舱盖在高空的碎裂会让座舱突然释压,飞机各个操纵面会灾难性地失控,各种液体的泄漏,最后让整架飞机凌空炸成一团橙色的火球。即便是这最后的一幕,幸存的一方也只能在远处观摩,因为这只是一个短暂的胜利,意味着你只是暂时地躲过了死神。
飞行员和其他兵种的士兵不同。他们不仅仅是飞行家,还是导航员、数学家、气象和地理专家、神枪手和运动员。但如果丧失了杀手的本能和动物的直觉,那么在分秒之间的抉择中,他们或许就会丧命。他们是人群中的精英,他们的故事是英雄的传奇。
编写本书的初衷,在于向读者们呈现过去的一个世纪以来那些空战精英们的故事,无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佛兰德斯上空那些纠缠不休的格斗,还是现代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之间的现代交战。
在介绍飞机的时候,我采用将两种同时期互为敌手或互为竞争伙伴的飞机进行对比的方法,呈现出基于某一种特定的技术需求下,不同技术手段的最终表现形式。
《世界兵器科普丛书:对比与反差:战机》 一、 内容概述 《世界兵器科普丛书:对比与反差:战机》并非一本简单罗列战机性能参数的图册,而是深入剖析不同时代、不同阵营、不同设计理念下的战斗机,通过“对比与反差”这一独特的视角,揭示它们在技术发展、战术运用、设计哲学以及历史演变中的深刻联系与鲜明差异。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战机认知框架,超越单纯的“强大”或“先进”的标签,去理解每一款战机产生的历史背景、解决的技术难题、所代表的军事思想,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现代空战的面貌。 全书结构清晰,循序渐进,以时间线和技术脉络为两条主线,辅以特定主题的深入探讨。读者将跟随本书的章节,从早期螺旋桨战机的雏形,一步步走向超音速时代的辉煌,再到信息化、智能化作战的今天,感受战机技术的爆炸式进步。 核心内容板块包括: 技术演进的齿轮: 本书将详细阐述推动战机发展的关键技术突破,例如空气动力学理论的进步如何塑造了机翼的形状,发动机技术的革新如何带来了速度和航程的飞跃,雷达与电子战系统的集成如何改变了空战的战场感知,以及隐形技术的出现如何颠覆了传统的交战模式。每一个技术节点,都会通过对比当时最先进的机型,来凸显其革命性意义。例如,在讨论喷气发动机时,会对比早期的活塞式发动机战机,解析其在推力、速度和作战高度上的巨大提升,并引出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的出现及其带来的空战范式转变。 设计哲学的大碰撞: 不同的国家和军事理论家,对“理想的战斗机”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些设计哲学,比如强调速度与火力平衡的“平衡型”设计,追求极致机动性的“格斗型”设计,以及注重侦察与攻击一体化的“多用途”设计。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如美国、苏联/俄罗斯、欧洲多国)在不同时期推出的代表性机型,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哲学理念的体现。例如,对比F-15“鹰”式战斗机与米格-29“支点”的“空中优势”设计理念,分析它们在航电系统、气动布局、武器挂载等方面的取舍,以及各自在实战中的优劣。 战术思想的镜子: 战机的设计从来不是孤立的,它们是服务于特定的战术思想和作战需求的。本书会探讨不同战术的演变,例如“高空高速突袭”、“低空掠海突防”、“近距格斗”、“超视距作战”等,并分析哪些战机最适合执行这些任务,以及这些战机的设计如何反过来促进了战术的创新。例如,在讨论“超视距作战”时,会对比早期依赖雷达锁定和导弹攻击的战机,与现代集成先进传感器和远程空空导弹的战机,阐述信息优势在现代空战中的决定性作用。 冷战的缩影与大国博弈: 冷战时期是战机技术发展最迅猛的时期之一,美苏两国在航空领域的军备竞赛,催生了无数经典机型,也塑造了现代空战的格局。本书将以冷战为重要切入点,详细对比美苏两国在不同代战机上的技术路线、性能指标、战术设想,揭示两国之间的战略博弈如何在飞机设计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读者将看到,同一时期出现的例如F-4“鬼怪II”与米格-21“鱼床”,虽然在技术细节上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当时两国对空战的理解和侧重点。 时代浪潮中的变迁: 除了冷战,本书还会回顾其他重要的历史时期,如二战后的空中力量建设,越南战争对战机设计的反思,以及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网络化、无人化等新概念对战机发展的冲击。每一章节都会将不同时代的战机放在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让读者理解技术并非线性发展,而是深受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 核心对比与反差视角解读 本书并非简单地呈现“A战机比B战机快多少”,而是通过深入的对比与反差,揭示更深层次的意义: “通用”与“专用”的辩证法: 早期战机往往追求极致的单一性能,如纯粹的战斗机或轰炸机。随着技术发展,出现了大量“多用途”战机。本书将对比不同时期“通用”与“专用”设计的优劣,分析它们在成本、效率、战术灵活性上的不同考量。例如,对比纯粹的对空战斗机(如F-14“雄猫”)与具备空对地打击能力的多用途战斗机(如F/A-18“大黄蜂”),分析它们在设计上的妥协与优势。 “看得远”与“打得准”的权衡: 雷达技术与精确制导武器的进步,让“超视距作战”成为可能。本书将对比依赖目视格斗和机炮的早期空战,与现代依赖雷达探测、数据链传输和先进导弹的空战。分析在不同技术条件下,空战的“战场感知”能力和“精确打击”能力如何演变,以及“看得远”和“打得准”之间永恒的权衡。 “数量”与“质量”的博弈: 在军事战略上,数量与质量的对比一直是重要的议题。本书会通过对比装备数量庞大但技术相对落后的机型(如米格-21的广泛装备),与数量相对较少但性能极为先进的机型(如F-22“猛禽”),来探讨在不同军事理论下,如何权衡“数量”与“质量”在空战中的价值。 “隐形”与“机动”的此消彼长: 隐形技术是现代战机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但它往往伴随着成本的增加和机动性的潜在牺牲。本书将对比传统高机动性战机(如Su-27“侧卫”)与注重隐形设计的战机(如F-35“闪电II”),分析它们在设计上的取舍,以及它们在不同作战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战术定位。 “传统”与“创新”的碰撞: 每一款成功的战机,往往是在继承前代技术的基础上,融入了大胆的创新。本书会对比那些在技术上“稳扎稳打”的机型,与那些“破格创新”的机型,分析创新的风险与回报,以及哪些创新最终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例如,对比那些在气动布局上遵循传统路线的战机,与那些大胆采用鸭翼、翼身融合等新型气动设计的战机。 三、 读者受益 通过阅读《世界兵器科普丛书:对比与反差:战机》,读者将能够: 建立系统性认知: 告别碎片化的知识点,构建一个关于战机发展历程、技术演变、设计哲学和战术运用的完整知识体系。 理解技术背后的逻辑: 不仅知道战机“有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这样设计”,洞察技术选择背后的逻辑和权衡。 提升分析辨别能力: 掌握运用“对比与反差”的思维方式,能够更深入地分析和理解其他领域的复杂事物。 体会历史的厚重: 了解每一款战机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家战略和技术梦想,感受科技与历史的交织。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深入分析,读者可以对未来战机的发展方向产生更深刻的洞察。 本书以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辅以精美的插图和数据图表,将枯燥的技术数据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启迪。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飞机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技术进步与军事角力交织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