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圓覺經新解》集佛學、心理學及宗教學於一體,作者對《圓覺經》的原文進行瞭逐字、逐句的講解,用白話文字精析深奧的佛教語言,其詳盡的說明文字助人更深入地理解。本書用通俗的語言讓人徹底解決人生痛苦煩惱的根源及辦法,淨化心靈,具有超強的可讀性和啓迪意義。
2.裝幀形式為圓脊精裝,開本適中,便於隨時閱讀和收藏。
《圓覺經》為佛教著名典籍之一,譯者佛陀多羅,其名譯為覺救,意指覺醒救世,北印罽賓人,生平及生卒年無考。此經以正宗分為主體,十二位菩薩從佛教義理的不同角度嚮佛陀發問,佛陀則逐一作齣解答。在本書中,荊三隆教授在其個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此經進行瞭係統注釋與評說,審慎與新意並重,值得一看。
荊三隆,1955 年齣生於西安,1979 年考入陝西師範大學中文係,畢業後師從高楊教授研習印度佛學。現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主持傳統思想文化研究所的工作。兼任長安佛教研究中心研究員、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理事兼副秘書長、中國宗教學會理事。撰著、閤著佛學著作十九部(在颱灣再版兩部),參撰、參編其他專業著述及教材三十餘部,發錶佛教論文四十餘篇。主持過國傢、教育部、省、市社科基金資助項目以及教育部教改項目。
此經以單法為名,一真法界如來藏心為體,以圓照覺相為宗,以離妄證真為用,以一乘圓頓為教相。
——〔明〕憨山大師
《圓覺經》與《楞嚴經》,應該說是佛教的無上密部,隻因為《圓覺經》《楞嚴經》的文字實在太美瞭,而一般佛經的文字沒有那麼美,所以有些學者認為是僞經。
——南懷瑾
導讀
序
第一章 文殊師利菩薩
第二章 普賢菩薩
第三章 普眼菩薩
第四章 金剛藏菩薩
第五章 彌勒菩薩
第六章 清淨慧菩薩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薩
第八章 辯音菩薩
第九章 淨諸業障菩薩
第十章 普覺菩薩
第十一章 圓覺菩薩
第十二章 賢善首菩薩
後記
從實用價值的角度來衡量,這本書的啓發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讀者自身思維的局限與盲區。我發現自己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被書中提齣的觀點所觸動,開始審視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認知模式,尤其是在麵對睏境和抉擇時,書中提供的“心性轉化”的思路,提供瞭一種截然不同的、更具穩定性的應對視角。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的“思維工具”,而不是簡單的“結論”。不過,由於其探討的深度和廣度,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需要長期“浸泡”的參考書,而非快餐式的讀物,這意味著它更適閤那些已經有一定基礎,並渴望在精神層麵尋求突破的讀者;對於完全的新手,可能需要先儲備一些基礎的佛教詞匯概念,纔能更順暢地接納作者的高階思想。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層次分明,邏輯推進得非常嚴謹,就像是精心鋪設的階梯,每一步都踏得穩健有力,引領讀者逐步深入到作者構建的哲學體係之中。章節之間的過渡處理得極其巧妙,前一章的結尾常常為下一章的探討埋下伏筆,讀起來有一種抽絲剝繭的快感,讓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大量引用瞭古代的經典語錄作為支撐,這些引文的選擇眼光獨到,既有權威性,又不至於顯得枯燥堆砌,而是作為論點的強有力佐證,使整部作品的底蘊顯得格外厚重。然而,對於初次接觸這類主題的讀者來說,書中某些跨度較大的跳躍式思維,可能需要反復迴讀纔能完全捕捉其間的內在聯係,如果能在關鍵轉摺處增加一些簡明的“小結”或“路徑迴顧”,想必能進一步優化非專業讀者的閱讀體驗。
評分這部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一種沉穩的墨綠色調,搭配燙金的字體,透露齣一種古典而又莊重的氣息。紙張的選擇也頗為講究,觸感細膩,拿在手裏有份量感,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尋常的讀物,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書頁邊緣的微小做工也體現瞭齣版方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裝訂處嚴絲閤縫,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會輕易散開。不過,我對內頁的字體選擇略有微詞,雖然清晰易讀,但那種宋體風格在長時間閱讀時,總覺得少瞭一絲現代的親切感,或許可以考慮在再版時提供一個更柔和的字體選項,以適應更多不同閱讀習慣的讀者。總體而言,從物質層麵上來說,這本書的製作水準達到瞭一個很高的水準,讓人對內容本身也抱有更高的期待,畢竟,一本好書的體驗,從它被拿起的那一刻就開始瞭。
評分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的時間沉浸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發現作者的行文風格極其流暢自然,仿佛不是在閱讀一篇嚴肅的佛學論述,而是在聽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娓娓道來他的人生感悟與對宇宙本源的深刻洞察。他擅長用生活化的比喻來闡釋那些晦澀難懂的禪宗概念,比如將“覺悟”比作剝開洋蔥的多層外衣,每剝開一層,都離核心更近一步,這個描述我印象極為深刻,它極大地降低瞭我理解這些古老哲學的門檻。美中不足的是,書中偶爾會齣現一些過於口語化的錶達,雖然增加瞭親近感,但在某些需要嚴謹定義的術語上,略顯鬆散,這讓我在試圖嚮我的學佛入門的朋友解釋某個概念時,感到瞭一絲錶達上的猶豫,也許在那些關鍵節點上,可以稍微收緊筆鋒,增強其學術的確定性。
評分這本書的整體氛圍營造得非常成功,它成功地在“古老智慧”與“現代關切”之間架起瞭一座堅實的橋梁。作者沒有迴避當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焦慮與迷茫,而是將古老的教義,如“無常”與“本性自足”,巧妙地嵌入到我們日常的壓力情境中去解讀,使得原本高懸的理論瞬間落地生根,變得可觸可感。這種“當下性”的關懷,讓閱讀過程充滿瞭共鳴。唯一的遺憾在於排版上對圖錶的運用相對保守,對於某些涉及復雜因果關係的闡釋,如果能輔以更具可視化衝擊力的流程圖或概念圖,比如用更現代的圖示方法來展示心識的流轉路徑,相信能讓那些依賴視覺信息來理解復雜係統的讀者,更快地領會其精髓,讓這本厚重的典籍,在信息傳遞的效率上更上一層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