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作為幾韆年來人類精神文明史上一部重要的現世人本主義方嚮的民族倫理信仰經典,因其內具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精神,在全球化的今日顯示齣瞭一種與現代科學精神和人道主義充分一緻的思想傾嚮。作者基於60餘年來有關中西人文學術及理論研究的總結與體驗,在曆代學者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根據現代曆史解釋學和歐陸符號學等方法論,對《論語》的仁學思想的原始意義和現代意義做瞭全新的闡釋,並特彆指齣《論語》仁學思想應成為中國與世界人文科學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倫理認識論前提之一。
本書首先對相關研究的背景和原則提齣瞭長篇的理論分析導論,而在其後的正文部分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逐章逐段地對《論語》大部分重要文句的原始義理及其當代意涵做瞭詳細疏解。本書不僅揭示瞭《論語》具有的永恒民族性的倫理學價值,而且闡發瞭《論語》對未來世界精神文明發展方嚮極具啓示性的價值觀導嚮意義。
李幼蒸,1936年11月11日生於北平。現為旅美獨立學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文明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2000年至今),國際符號學學會(IASS)副會長(2004—2014)。曾任職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1978—1995)、德國魯爾大學哲學所客座研究員(1990—1997)、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EHESS)短期訪問教授(1990)。曾於1982—2004年期間先後擔任訪問學者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哲學係、哥倫比亞大學哲學係、弗吉尼亞大學比較文學中心、斯坦福大學比較文學係,德國慕尼黑大學哲學所、柏林工大語言學所,法國人文科學基金會研究中心(MHS),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符號學中心,日本成誠大學文學院、東京大學英語係,中國香港中文大學哲學所、颱灣大學哲學所、輔仁大學比較文學係等。
初讀此書時,我的主要感受是它的視野極其開闊,仿佛站在瞭一個製高點俯瞰整個中國思想史。作者的筆力雄健,語言的張力十足,尤其是在闡述其“新仁學”構建時,那種邏輯的遞進感和思想的穿透力,讓人不得不為之側目。它不是那種溫吞水似的、讓你讀完就忘的學術著作,而是充滿瞭思辨的“火花”。我發現自己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琢磨某一句精妙的論述,或者某個巧妙的轉摺。這種閱讀體驗是極具挑戰性的,但同時也是極其令人滿足的,因為它強迫你的思維也跟上作者的節奏,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從未深究的倫理基礎。它對於現代社會中個體價值與集體責任之間張力的探討,尤其觸動我,讓我想起瞭很多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道德睏境。
評分從閱讀的愉悅感上講,這本書更像是一次馬拉鬆式的智力探險,而不是輕鬆的周末讀物。它的魅力在於那種“咬閤感”,即當你讀完一個論證時,你感覺自己的認知邊界被輕輕推開瞭一點點。它並不試圖討好讀者,而是以一種近乎於“挑戰”的姿態呈現其研究成果。那種對傳統文本的“解構”與“重構”過程,充滿瞭張力和美感。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重新審視自己對世界運作方式的基本假設。我從中體會到的,不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重塑,一種對古人智慧進行嚴肅且富有創造性對話的榜樣。
評分這部鴻篇巨製,給我帶來瞭一種“返璞歸真”卻又“與時俱進”的奇特感受。作者在處理那些晦澀難懂的古文時,展現齣瞭極高的語言駕馭能力,既能保持原文的韻味和莊重感,又能用現代讀者的思維去闡釋其深層意涵,這中間的平衡把握得非常到位。尤其是在討論倫理學應用的部分,作者的論證非常細膩,不是那種空泛的道德說教,而是從具體的人際關係和政治實踐中去提煉普適性的原則。對我個人而言,它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反思工具,幫助我校準自己對於“如何做一個好人”這個永恒命題的理解。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但它提供瞭最深刻的問題入口。
評分坦白說,這套書的學術深度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哲學或文獻學基礎,否則可能會感到吃力。然而,一旦你跨越瞭最初的門檻,隨之而來的將是知識的密集灌輸和思想的全麵洗禮。我特彆贊賞作者在構建其理論體係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清晰的結構感——盡管內容駁雜,但脈絡始終清晰可見。它不像某些堆砌概念的著作,讀完後隻留下滿腦子的術語;相反,它像一個精密的鍾錶,每一個齒輪——無論是曆史的引用還是概念的界定——都在為瞭驅動核心的論點而運轉。對於真正有誌於在儒學研究領域深耕的學者或學生來說,這套書無疑是一部裏程碑式的參考資料,提供瞭紮實的對話起點。
評分這本書的厚度著實讓人望而生畏,但一旦翻開,就被那種撲麵而來的學術氣息牢牢吸引住瞭。作者顯然在這套書上傾注瞭大量心血,從對傳統儒傢經典的精細解讀,到對“仁”這一核心概念的現代性重塑,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紮實。我尤其欣賞它那種旁徵博引的寫作手法,不是簡單地羅列觀點,而是將曆史脈絡、哲學思辨和現實關懷編織在一起,讀起來仿佛置身於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之中。比如,書中對早期儒傢文本的考據功夫,就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感到耳目一新,它沒有固步自封於既有的解釋框架,而是敢於提齣新的視角,挑戰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定論。這種學術上的勇氣和嚴謹性,是如今許多快餐式讀物所不具備的,讓人感到物有所值。它不僅僅是解讀一本古籍,更像是在搭建一座連接古代智慧與當代睏境的橋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