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圆觉经新解》集佛学、心理学及宗教学于一体,作者对《圆觉经》的原文进行了逐字、逐句的讲解,用白话文字精析深奥的佛教语言,其详尽的说明文字助人更深入地理解。本书用通俗的语言让人彻底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根源及办法,净化心灵,具有超强的可读性和启迪意义。
2.装帧形式为圆脊精装,开本适中,便于随时阅读和收藏。
《圆觉经》为佛教著名典籍之一,译者佛陀多罗,其名译为觉救,意指觉醒救世,北印罽宾人,生平及生卒年无考。此经以正宗分为主体,十二位菩萨从佛教义理的不同角度向佛陀发问,佛陀则逐一作出解答。在本书中,荆三隆教授在其个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此经进行了系统注释与评说,审慎与新意并重,值得一看。
荆三隆,1955 年出生于西安,1979 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师从高杨教授研习印度佛学。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主持传统思想文化研究所的工作。兼任长安佛教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宗教学会理事。撰著、合著佛学著作十九部(在台湾再版两部),参撰、参编其他专业著述及教材三十余部,发表佛教论文四十余篇。主持过国家、教育部、省、市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以及教育部教改项目。
此经以单法为名,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以圆照觉相为宗,以离妄证真为用,以一乘圆顿为教相。
——〔明〕憨山大师
《圆觉经》与《楞严经》,应该说是佛教的无上密部,只因为《圆觉经》《楞严经》的文字实在太美了,而一般佛经的文字没有那么美,所以有些学者认为是伪经。
——南怀瑾
导读
序
第一章 文殊师利菩萨
第二章 普贤菩萨
第三章 普眼菩萨
第四章 金刚藏菩萨
第五章 弥勒菩萨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
第八章 辩音菩萨
第九章 净诸业障菩萨
第十章 普觉菩萨
第十一章 圆觉菩萨
第十二章 贤善首菩萨
后记
从实用价值的角度来衡量,这本书的启发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读者自身思维的局限与盲区。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被书中提出的观点所触动,开始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认知模式,尤其是在面对困境和抉择时,书中提供的“心性转化”的思路,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更具稳定性的应对视角。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思维工具”,而不是简单的“结论”。不过,由于其探讨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需要长期“浸泡”的参考书,而非快餐式的读物,这意味着它更适合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并渴望在精神层面寻求突破的读者;对于完全的新手,可能需要先储备一些基础的佛教词汇概念,才能更顺畅地接纳作者的高阶思想。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层次分明,逻辑推进得非常严谨,就像是精心铺设的阶梯,每一步都踏得稳健有力,引领读者逐步深入到作者构建的哲学体系之中。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极其巧妙,前一章的结尾常常为下一章的探讨埋下伏笔,读起来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引用了古代的经典语录作为支撑,这些引文的选择眼光独到,既有权威性,又不至于显得枯燥堆砌,而是作为论点的强有力佐证,使整部作品的底蕴显得格外厚重。然而,对于初次接触这类主题的读者来说,书中某些跨度较大的跳跃式思维,可能需要反复回读才能完全捕捉其间的内在联系,如果能在关键转折处增加一些简明的“小结”或“路径回顾”,想必能进一步优化非专业读者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氛围营造得非常成功,它成功地在“古老智慧”与“现代关切”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作者没有回避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焦虑与迷茫,而是将古老的教义,如“无常”与“本性自足”,巧妙地嵌入到我们日常的压力情境中去解读,使得原本高悬的理论瞬间落地生根,变得可触可感。这种“当下性”的关怀,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共鸣。唯一的遗憾在于排版上对图表的运用相对保守,对于某些涉及复杂因果关系的阐释,如果能辅以更具可视化冲击力的流程图或概念图,比如用更现代的图示方法来展示心识的流转路径,相信能让那些依赖视觉信息来理解复杂系统的读者,更快地领会其精髓,让这本厚重的典籍,在信息传递的效率上更上一层楼。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墨绿色调,搭配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古典而又庄重的气息。纸张的选择也颇为讲究,触感细腻,拿在手里有份量感,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寻常的读物,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书页边缘的微小做工也体现了出版方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装订处严丝合缝,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开。不过,我对内页的字体选择略有微词,虽然清晰易读,但那种宋体风格在长时间阅读时,总觉得少了一丝现代的亲切感,或许可以考虑在再版时提供一个更柔和的字体选项,以适应更多不同阅读习惯的读者。总体而言,从物质层面上来说,这本书的制作水准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让人对内容本身也抱有更高的期待,毕竟,一本好书的体验,从它被拿起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沉浸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发现作者的行文风格极其流畅自然,仿佛不是在阅读一篇严肃的佛学论述,而是在听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娓娓道来他的人生感悟与对宇宙本源的深刻洞察。他擅长用生活化的比喻来阐释那些晦涩难懂的禅宗概念,比如将“觉悟”比作剥开洋葱的多层外衣,每剥开一层,都离核心更近一步,这个描述我印象极为深刻,它极大地降低了我理解这些古老哲学的门槛。美中不足的是,书中偶尔会出现一些过于口语化的表达,虽然增加了亲近感,但在某些需要严谨定义的术语上,略显松散,这让我在试图向我的学佛入门的朋友解释某个概念时,感到了一丝表达上的犹豫,也许在那些关键节点上,可以稍微收紧笔锋,增强其学术的确定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