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创新经济学之父”熊彼特代表作,《福布斯》《经济学家》杂志盛赞!
·25年哈佛执教生涯,400名经济学博士接受其指导,门下两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和托宾!
·深刻影响大师德鲁克的管理学思想,被德鲁克誉为“我们时代的预言家”!
·哈耶克、萨缪尔森、格林斯潘推崇,“熊彼特的思想仍与现在和未来有密切的联系!”
·创造性毁灭、商业周期、企业家精神,被各国政府及经济学界重视的理论来源于熊彼特!
☆创新经济,供给侧改革,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寻求经济创新转型需要熊彼特智慧!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经济理论来理解我们中国的发展和增长?甚至整个人类的发展和增长。我有一个看法,有任何一个经济发展理论,它必须是一个研究企业家如何创造和创新的理论。在几年前我就总结了一个,我叫它亚当斯密-熊彼特的经济增长模型。——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
内容简介
《经济发展理论》问世于1911年,自从熊彼特明确提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来,创新就成为经济学、管理学中被频繁引用的词汇。特别是在近几年,创新理论在全球大行其道,熊彼特
也正在被重新发现,企业界几乎到了“言创新必称熊彼特”的程度。而今天,当我们阅读《经济发展理论》时,会发现熊彼特所具有的惊人的时代洞察力:从经济增长到结构性改革、从经济转
型到宏观调控、从企业创新到企业家精神,新常态下,他为世界性经济衰退开出了治标治本的“药方”。
作者简介
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1883—1950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现代企业思想之父”,《商业周刊》称赞他为 “美国热门的经济学家”,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他“为世界经济快速增长提供指引”。《经济发展理论》中所提出的“经济周期理论”和“创新理论”,使得熊彼特声名日隆,“创新驱动发展”“破坏式创新”正被越来越多的政府及经济学家所重视。
精彩书评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经济理论来理解我们中国的发展和增长?甚至整个人类的发展和增长。我有一个看法,有任何一个经济发展理论,他必须是一个研究企业家如何创造和创新的理论。在几年前我就总结了一个,我叫它亚当斯密-熊彼特的经济增长模型。
——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
为席卷现代世界的变革……提供了指引的是熊彼特,而不是凯恩斯!
——《福布斯杂志》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没有人比凯恩斯更光彩、更聪明;而熊彼特则相反,似乎很平常——但他更有智慧。聪明赢得一时,智慧地久天长。”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
熊彼特被认为是难得一见的创新经济学大师,现代企业思想之父。
——《经济学家》杂志
熊彼特的思想仍与现在和未来有密切的关系。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
美国的经济,比起其他国家更明显地反映出熊彼特所说的创造性破坏。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
熊彼特是一位比凯恩斯更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更出色的知识分子。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
目录
第一章给定环境制约下的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
第二章 经济发展的基本现象
第三章 信贷与资本
第四章 企业家利润
第五章 资本的利息
第六章 商业周期
精彩书摘
《经济发展理论/去梯言》:
第六章,在文章其他的部分也增减了一些内容,这是发生在1926年的事。德文版的第三版仅仅是第二版的重印,没有什么变化,而现在的英文译本也是根据德文第二版进行翻译的。
《经济发展理论/去梯言》再版时除了增加了一些说明注释之外没有进行任何的修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对《经济发展理论/去梯言》的任何细节都很满意,相信书中的论点是完善的。这样就等于说在《经济发展理论/去梯言》初次出版时我的所说和所做,是有些偏差的,尽管我认为书中的框架(或者可以称为“观点”)和结论基本上都是正确的,但是对于其中的很多内容,我现在持有其他的看法。在这里,为了说明情况,我举一个例子进行说明:读者可以在第六章发现,当我第一次提出经济周期理论时,我想当然地认为它是单一的波浪式运动,也就是朱格拉周期 。但是我现在相信至少存在着三种或三种以上这样的经济周期运动。现在,经济周期理论学家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主要是把这些经济周期区别开来,并对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经济现象进行描述。但是我没有把这些经济因素引入到《经济发展理论/去梯言》后来的版本之中。因为书籍如同孩子一样,一旦它们离开“父母”的怀抱,就已经自成一体,它们拥有自己的生活,我们不应该去干涉那些对于他们离开的家来说已经形同陌路的人的生活,因此对我来说很好的处理方法是尽量保持这《经济发展理论/去梯言》的原貌,不去“破坏”它。因为这《经济发展理论/去梯言》已经开拓出了自己的道路,不论是对是错,在德国著作中,它已经在它自己所处的时代和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没有我的好朋友陶西格教授的建议,我就不会出版这《经济发展理论/去梯言》的英文译本。
基于同样的原因,我也没有按照我伟大的导师庞巴维克教授的方式来出版这《经济发展理论/去梯言》:他满怀耐心地关注每个反对或批评的意见,并在他随后再版的书中针对这些意见加上他自己的评论。……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我至今还没有遇到实质性的能够让我信服的反对观点。
虽然我现在关于“事实”研究和“理论”研究之间关系的想法和1911年有所不同。但是,我仍然相信我们的科学不能丢失提炼出来的常识性的知识,即我们所谓的“理论”,理论无疑是重要的,因为它提供给我们分析现实问题的工具。尽管不断出现的未经分析的事实,尤其是统计上的事实对于我们的理论研究来说非常重要:事实会为经济理论结构提供大量的素材:但在任何给定的阶段,一些必备的经济理论常识是处理出现的新事实的先决条件。如果关于这些出现的新的事实的经济理论没有发展,还停留在下意识的阶段,那么可以说这个理论是不好的理论,但仍然不能说它不是一种理论。举个例子,我现在仍然未能说服自己,让自己相信利息的来源这个经济问题是既不重要又不让人感兴趣的。但无论如何,我还是希望通过对货币、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方面的更加“现实”的研究,提供更多详尽的资料,而这些资料正是现在的研究所缺少的。
《经济发展理论/去梯言》中的论点是一个连贯的体系,这倒并不是事先做过周密的考虑。大约25年前,我刚开始做利息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方面的研究时,我还没预见到它们会和企业家的利润、货币、信用等其他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这整个的过程引导我得到了现在的结论。结论表明,这些经济理论是正确的,并且可以和均衡理论相对应,均衡理论曾经是传统经济理论的核心,现在它仍然是核心。起初,我用了“静态”和“动态”来表达这两种结构关系,但是现在(遵从弗里希教授 ),我不再用这两个词表达这样的结构意义。这两个词已经被其他的词所代替,我也不断地发现它们为我现在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这种情况在经济学范畴之外的其他领域也得到了证实,即我们所谓的文化演进理论。这种区别本身也遇到过很多批评。然而,这也是非常符合生活实际的:比如经营一家公司所产生的现象和创立一家新的公司所产生的现象也是存在区别的。对那些喜欢钻研历史词语的人来说,如果他们觉得有必要做“机械的类比”,应该要提及一种动物学上的类比,因为“动态”和“静态”这两个具有不同含义的词是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引入经济学的,穆勒可能是从孔德那里引入的,而孔德又告诉我们,他是从动物学家德·布雷维尔那里借用来的。
在此,我要诚挚地感谢我的朋友雷德维斯·奥佩博士,他用难能可贵的好意承担了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的翻译工作,必须说这种工作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决定删去原版第一章和第三章的两个附录部分,以及某些部分的段落或小节。另外我们也局部修改了原来的陈述,重新改写了很多页数。由于《经济发展理论/去梯言》中的论点本身没有做任何的修改,所以我认为做一张更改前后的对照表是多余的。
……
前言/序言
序言
本书所呈现的某些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07年。到了1909年,我终于把所有的这些思想整理完毕,此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纯粹经济特征的分析框架已经成形,而且自此之后没有发生重大的改变。这本书于1911年的秋天以德语首次出版,在它出版之后的十年内没有再版。十年之后,我勉强同意出版第二版,其中我删除了第七章,并重写了第二章和第六章,在文章其他的部分也增减了一些内容,这是发生在1926年的事。德文版的第三版仅仅是第二版的重印,没有什么变化,而现在的英文译本也是根据德文第二版进行翻译的。
本书再版时除了增加了一些说明注释之外没有进行任何的修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对本书的任何细节都很满意,相信书中的论点是完善的。这样就等于说在本书初次出版时我的所说和所做,是有些偏差的,尽管我认为书中的框架(或者可以称为“观点”)和结论基本上都是正确的,但是对于其中的很多内容,我现在持有其他的看法。在这里,为了说明情况,我举一个例子进行说明:读者可以在第六章发现,当我第一次提出经济周期理论时,我想当然地认为它是单一的波浪式运动,也就是朱格拉周期。但是我现在相信至少存在着三种或三种以上这样的经济周期运动。现在,经济周期理论学家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主要是把这些经济周期区别开来,并对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经济现象进行描述。但是我没有把这些经济因素引入到本书后来的版本之中。因为书籍如同孩子一样,一旦它们离开“父母”的怀抱,就已经自成一体,它们拥有自己的生活,我们不应该去干涉那些对于他们离开的家来说已经形同陌路的人的生活,因此对我来说最好的处理方法是尽量保持这本书的原貌,不去“破坏”它。因为这本书已经开拓出了自己的道路,不论是对是错,在德国著作中,它已经在它自己所处的时代和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没有我的好朋友陶西格教授的建议,我就不会出版这本书的英文译本。
基于同样的原因,我也没有按照我伟大的导师庞巴维克教授的方式来出版这本书——他满怀耐心地关注每个反对或批评的意见,并在他随后再版的书中针对这些意见加上他自己的评论。但对于那些针对我的观点给我仔细的评论的人,我更倾向于把争论降低到最低限度,这不是因为我对他们缺乏敬意,我恰恰认为获得他们的批评是我的荣幸。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我至今还没有遇到实质性的能够让我信服的反对观点。
虽然我现在关于“事实”研究和“理论”研究之间关系的想法和1911年有所不同。但是,我仍然相信我们的科学不能丢失提炼出来的常识性的知识,即我们所谓的“理论”,理论无疑是重要的,因为它提供给我们分析现实问题的工具。尽管不断出现的未经分析的事实,尤其是统计上的事实对于我们的理论研究来说非常重要——事实会为经济理论结构提供大量的素材——但在任何给定的阶段,一些必备的经济理论常识是处理出现的新事实的先决条件。如果关于这些出现的新的事实的经济理论没有发展,还停留在下意识的阶段,那么可以说这个理论是不好的理论,但仍然不能说它不是一种理论。举个例子,我现在仍然未能说服自己,让自己相信利息的来源这个经济问题是既不重要又不让人感兴趣的。但无论如何,我还是希望通过对货币、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方面的更加“现实”的研究,提供更多详尽的资料,而这些资料正是现在的研究所缺少的。
本书中的论点是一个连贯的体系,这倒并不是事先做过周密的考虑。大约25年前,我刚开始做利息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方面的研究时,我还没预见到它们会和企业家的利润、货币、信用等其他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这整个的过程引导我得到了现在的结论。结论表明,这些经济理论是正确的,并且可以和均衡理论相对应,均衡理论曾经是传统经济理论的核心,现在它仍然是核心。起初,我用了“静态”和“动态”来表达这两种结构关系,但是现在(遵从弗里希教授),我不再用这两个词表达这样的结构意义。这两个词已经被其他的词所代替,我也不断地发现它们为我现在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这种情况在经济学范畴之外的其他领域也得到了证实,即我们所谓的文化演进理论。这种区别本身也遇到过很多批评。然而,这也是非常符合生活实际的——比如经营一家公司所产生的现象和创立一家新的公司所产生的现象也是存在区别的。对那些喜欢钻研历史词语的人来说,如果他们觉得有必要做“机械的类比”,应该要提及一种动物学上的类比,因为“动态”和“静态”这两个具有不同含义的词是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引入经济学的,穆勒可能是从孔德那里引入的,而孔德又告诉我们,他是从动物学家德·布雷维尔那里借用来的。
在此,我要诚挚地感谢我的朋友雷德维斯·奥佩博士,他用难能可贵的好意承担了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的翻译工作,必须说这种工作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决定删去原版第一章和第三章的两个附录部分,以及某些部分的段落或小节。另外我们也局部修改了原来的陈述,重新改写了很多页数。由于本书中的论点本身没有做任何的修改,所以我认为做一张更改前后的对照表是多余的。
现代金融市场结构与风险管理 作者: [此处可填写真实作者姓名,例如:张伟、李明]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真实出版社名称,例如: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此处可填写真实出版年份,例如:2023年] --- 内容简介 本书《现代金融市场结构与风险管理》是一部系统、深入探讨当代全球金融市场运行机制、核心结构特征以及应对复杂风险挑战的专业著作。它旨在为金融从业者、高级管理人员、监管机构人员以及致力于金融理论研究的高级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前沿的分析框架。本书的焦点在于揭示金融创新、技术进步(如金融科技与算法交易)如何重塑传统市场形态,并着重剖析在高度连接化的全球体系下,如何构建稳健、高效的风险识别、计量与管理体系。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覆盖面广,从宏观审慎视角下的市场基础设施分析,到微观层面的交易行为与流动性动态,再都有详尽的论述。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二十章,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 第一部分:全球金融市场的演进与结构重塑 (Chapters 1-4)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在监管放松、资本自由流动和技术驱动下发生的根本性变革。重点剖析了市场基础设施(Market Infrastructure, MI)的演变,包括中央对手方(CCP)、交易后处理系统(Post-Trade Services)的功能与系统重要性。 第一章:全球金融一体化与碎片化悖论。 分析了资本跨境流动的加速对主权金融稳定的双重影响。探讨了欧元区危机、亚洲金融风暴等历史事件如何推动了区域性金融合作与监管协调的必要性。 第二章:场内交易与场外衍生品市场的交叉影响。 详细阐述了《多德-弗兰克法案》和《托宾税》改革背景下,场外市场(OTC)向中央清算、电子化交易的强制转移过程,及其对系统性风险的暴露与对冲作用。 第三章:高频交易与算法驱动的市场微观结构。 深入研究了高频交易(HFT)对市场深度、买卖价差(Bid-Ask Spread)和价格发现效率的影响。引入了订单簿动态模型,解释了“闪电崩盘”(Flash Crashes)的潜在成因及其对市场韧性的挑战。 第四章:非银行金融机构(NBFI)的崛起与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前沿。 聚焦于共同基金、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MMF)等非银机构在金融中介中的核心地位。探讨了其在压力情景下集中赎回引发的流动性风险,以及监管机构试图将其纳入宏观审慎视野的最新尝试。 --- 第二部分:金融风险的理论基础与计量方法 (Chapters 5-8) 本部分转向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石和核心量化工具,强调现代风险计量必须超越传统线性模型,适应非对称和尾部风险。 第五章:从VaR到ES:风险价值测量的局限与超越。 全面批判了历史风险价值(VaR)在处理极端事件时的不足,系统介绍期望损失(Expected Shortfall, ES)的计算方法、优势及其在巴塞尔协议III和IV中的地位。 第六章:信用风险建模:从结构模型到简化模型。 比较了Merton结构模型、Jarrow-Turnbull模型(基于违约率)的理论逻辑与实际应用。重点分析了蒙特卡洛模拟在计算相关性与投资组合风险中的应用。 第七章:市场风险与压力测试的动态视角。 讨论了利率、汇率、商品价格等要素的波动率聚集现象(Volatility Clustering)。介绍了历史情景分析、参数敏感性分析和典型压力情景构建(如利率急剧上升、信用利差扩大)的实践步骤。 第八章:操作风险与内部控制的量化挑战。 阐述了操作风险的分类(如欺诈、系统故障、法律合规),探讨了基于损失数据(LDA)模型和专家判断法在估计低频高损失事件发生概率上的应用。 --- 第三部分:资产负债管理与资本充足率要求 (Chapters 9-12) 本部分聚焦于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实践,特别是与资本规划和盈利能力直接相关的领域。 第九章:机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 详细解析了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的核心参数设定、数据挑战和合规要求。探讨了不同资产的可变现性(Haircut)评估标准。 第十章:利率风险与久期管理。 区分了银行账簿(IRRBB)和交易簿的利率风险。分析了净利息收益(NII)敏感性分析与经济价值(EVE)评估方法,特别是处理非预期期权性(如提前还款、活期存款稳定性)的复杂性。 第十一章:巴塞尔协议III/IV的资本要求与风险加权资产(RWA)优化。 对资本缓冲(资本留存、逆周期缓冲)的战略意义进行深入解读。对比了标准化法(SA)与内部评级法(IRB)在计算信用风险RWA时的差异和监管套利空间。 第十二章:宏观审慎工具的应用与有效性评估。 分析了逆周期资本缓冲(CCyB)、贷款价值比(LTV)和债务收入比(DTI)等宏观审慎工具如何影响信贷扩张的速度与质量,并评估了这些工具在抑制资产泡沫形成中的作用。 --- 第四部分:金融科技(FinTech)与数字化风险 (Chapters 13-16) 本部分紧跟时代脉搏,探讨了分布式账本技术、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及其带来的新型风险敞口。 第十三章:区块链技术在清算与结算中的潜力与障碍。 研究了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在降低对手方风险、提高交易透明度方面的技术优势。分析了监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在全球范围内的试点情况。 第十四章: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信用评估与市场预测中的应用。 讨论了使用深度学习模型进行信用评分的准确性提升,同时也警示了模型风险(Model Risk)、数据偏差(Data Bias)以及“黑箱”决策带来的可解释性难题。 第十五章:网络安全与操作韧性。 阐述了针对关键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网络攻击威胁的多样性(如勒索软件、拒绝服务攻击)。提出了构建“零信任”架构和制定详细的业务连续性计划(BCP)的要求。 第十六章:数字货币与稳定币的风险监管挑战。 分析了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潜在影响,以及私营稳定币在支付稳定性和投资者保护方面对现有支付体系带来的冲击。 --- 第五部分:系统性风险的识别与防范 (Chapters 17-18) 本部分从全球视角审视金融体系的相互关联性,探讨如何预防和管理可能导致系统崩溃的风险。 第十七章:网络分析法在识别系统重要性机构(SIFIs)中的应用。 使用图论和网络拓扑分析方法,量化银行间的资产负债和衍生品关联强度。讨论了“大而不倒”问题的再评估与处置机制(Resolution Regime)。 第十八章:传染路径与风险传导机制。 区分了直接传染(如共同持股)和间接传染(如资产抛售引发的流动性枯竭)。模型化了宏观经济冲击如何通过杠杆和去杠杆周期在不同市场间快速扩散。 --- 第六部分:金融监管的未来走向与国际协调 (Chapters 19-20) 最后,本书展望了未来金融监管的趋势,特别是全球合作在应对跨国界风险中的关键作用。 第十九章:从场内到场外:监管一体化的必要性。 评估了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协调全球金融改革方面的进展与不足。重点分析了跨境数据共享和联合检查的法律和政治障碍。 第二十章:金融监管科技(RegTech)的展望与实践。 探讨了利用自动化和数据分析技术提升监管效率、降低合规成本的前景。展望了监管机构如何利用RegTech工具实现更实时、更具前瞻性的市场监控。 --- 本书特色 1. 实践导向与理论深度结合: 本书不仅详述了金融风险管理的经典理论,更紧密结合了巴塞尔协议、FSB改革等最新的全球监管框架,每一章节都附带了详实的案例分析(如2008年危机中的流动性管理失误、近期的Archegos资本管理事件等)。 2. 前沿视角覆盖: 深度覆盖了当前金融界热议的FinTech、ESG风险、气候压力测试等新兴领域,为读者提供了面向未来的风险管理工具箱。 3. 严格的量化基础: 对VaR、ES、信用违约模型、网络分析等核心计量方法进行了清晰的推导和应用说明,适合具备一定金融数学基础的读者。 本书是理解现代复杂金融体系如何平衡创新、效率与安全的关键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