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拉貝/南京不會忘記

約翰·拉貝/南京不會忘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衛星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二戰
  • 南京大屠殺
  • 約翰·拉貝
  • 傳記
  • 國際友人
  • 人道主義
  • 中國近代史
  • 戰爭與和平
  • 紀實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南京齣版社
ISBN:9787553315829
版次:1
商品編碼:1219063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南京不會忘記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約翰·拉貝/南京不會忘記》主要內容包括:早年生涯、中國之旅、遣送迴國、重返中國、南京安全區、麵對災難、迴國之後、永遠的紀念。在德國首都柏林西郊的威廉皇帝紀念教堂墓園內,安葬著一位普通的德國人。從1950年到2013年,這位德國人已經在這裏沉睡瞭63年。2013年12月11日,在這座有著100多年曆史的教堂墓園,舉行瞭一場特殊的紀念儀式。來自中德兩國的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紀念這位60多年前逝去的普通德國公民,緬懷他對南京人民所做的人道主義救助。這位普通的德國人就是約翰·拉貝(John H.O.Rabe,又譯為拉比、雷伯、銳比,中文名為艾拉培)。

目錄

早年生涯
中國之旅
遣送迴國
重返中國
南京安全區
麵對災難
迴國之後
永遠的紀念

精彩書摘

  《約翰·拉貝/南京不會忘記》:
  像孫寶賢這樣未及撤退被睏在南京城內的中國官兵還有許多,他們不得不放下武器,進入安全區避難。
  12月13日晨,日軍攻占南京主要城門後,隨即派齣部隊突人城內,以“掃蕩”所謂“敗殘兵”。日軍第十六師團步兵第二十聯隊士兵增田六助曾在筆記本上記下瞭日軍“掃蕩”的情形:“數萬殘兵一直誓死抵抗到昨日,但被四麵八方包圍後,他們一個也沒跑掉,結果全部逃進瞭這個難民區。今天我們即使撥開草叢,也非要把他們搜齣來不可,為陣亡戰友報仇。我們分成小隊,各自挨傢挨戶搜索。”
  日軍進城後的行動與拉貝等人的預想相去甚遠。就在南京失陷的前一天,即12月12日,拉貝還以為“日本人可以在平靜中接管城市”,但從12日上午8時起,日軍又開始瞭猛烈炮擊。傍晚,拉貝看到南京東郊的紫金山上一片火海,還看到許多平民從城市南部跑過來,顯然是想找一處相對安全的避難場所。當拉貝從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總部迴到小桃園自己的傢中時,他看到院內已擠滿瞭避難的平民,一些市民還在不停地敲門,希望能進入院內避難。在市民們看來,似乎拉貝傢院中那麵碩大的德國國旗可以保護他們。
  12日晚上8時,日軍的炮擊再度猛烈起來,火光映紅瞭整個城南的夜空。而這時在拉貝傢院內,“難民一直擠到瞭防空洞的邊上。有人在用力地拍打著兩扇院門,婦女和兒童哀求我們放他們進來。一些大膽的男人從德國學校後麵翻過院牆,想進入我的院內尋求保護。這種苦苦哀求我實在聽不下去,於是我把兩扇大門全打開,把想進來的人全放瞭進來”。顯然,拉貝已將保護平民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
塵封的記憶與不朽的見證:一部關於曆史、人性與救贖的史詩 圖書名稱: 《柏林的挽歌:瓦爾登湖畔的無聲證詞》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聚焦於近現代東亞的特定衝突或某個孤立的城市記憶,而是將目光投嚮瞭二十世紀歐洲大陸深處一個截然不同卻同樣充滿掙紮與反思的角落——廣袤的東普魯士邊境,以及圍繞著一個湖泊的傢族興衰與時代變遷。這是一部以細膩入微的筆觸,描繪瞭從德皇威廉二世時代的優雅貴族生活,如何一步步被捲入兩次世界大戰的狂瀾,最終走嚮幻滅與重生的史詩。 第一部分:舊日的榮光與湖畔的寜靜(1890-1914) 故事的開端,設定在波羅的海沿岸,那個被稱為“東方的普魯士明珠”的湖區。核心傢族馮·霍爾茨伯格(Von Holtzberg)世代守護著這片土地,他們是典型的容剋貴族,信奉秩序、責任與對土地的虔誠。 小說伊始,描繪瞭1900年夏日的圖景:瓦爾登湖平靜如鏡,湖畔的莊園裏,年輕的阿德裏安·馮·霍爾茨伯格,一個擁有詩人氣質的繼承人,正與他的未婚妻伊莎貝爾——一位受過開明教育的伯爵之女——享受著那段看似永恒的“美好年代”。作者極其詳盡地描繪瞭那個時代的禮儀、服飾、狩獵的規矩、莊園裏僕人的階層劃分,以及柏林上流社會沙龍中那些關於帝國命運的辯論。 然而,在這層光鮮亮麗的錶皮之下,暗流已湧動。我們深入探究瞭傢族內部的張力:老霍爾茨伯格對新工業時代的警惕,以及阿德裏安對帝國主義擴張的隱秘質疑。通過阿德裏安的日記片段,我們得以一窺他內心深處對藝術、哲學和人性的探索,這與他肩負的軍事責任形成瞭尖銳的對比。這段引人入勝的鋪陳,為即將到來的災難奠定瞭厚重、近乎宿命的基礎。 第二部分:風暴邊緣的抉擇與失序(1914-1933)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如同冰冷的洪流,瞬間衝垮瞭瓦爾登湖畔的寜靜。阿德裏安,作為一名軍官,被派往前綫。小說摒棄瞭宏大的戰爭場麵描寫,轉而聚焦於戰壕的泥濘、士兵的心理崩潰,以及戰後歸來者與社會格格不入的疏離感。 重點刻畫瞭伊莎貝爾在後方莊園的堅韌。她不得不管理一個迅速枯竭的莊園,應對戰後的經濟蕭條和僕人的流失。更重要的是,她必須應對戰爭帶來的精神創傷——親人的犧牲和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 戰後的魏瑪共和國時期,是這本書探討政治混亂與社會解構的關鍵階段。阿德裏安試圖用他的人文主義理想重塑莊園和傢族精神,他與當地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傢建立聯係,試圖在瓦爾登湖邊建立一個實驗性的社區,倡導和平與理性。但這些努力,被惡性通貨膨脹、街頭暴力和極端思想的興起無情地嘲弄。我們細緻地展現瞭1920年代末,中産階級和舊貴族如何因信仰的動搖,一步步被極左或極右的口號所吸引,揭示瞭“絕望”如何成為滋生極端主義的溫床。 第三部分:陰影下的沉默與個體的抵抗(1933-1945) 納粹政權的崛起,將霍爾茨伯格傢族推嚮瞭道德的十字路口。阿德裏安的弟弟,年輕的漢斯,一個狂熱且野心勃勃的青年,毫不猶豫地投身於新的秩序,並利用傢族的社會地位為新黨派服務,這在兄弟間造成瞭不可調和的裂痕。 阿德裏安和伊莎貝爾拒絕公開效忠。他們將莊園的地下室改造成一個“庇護所”,但這個庇護所並非針對某個特定群體的直接營救,而是為那些被時代拋棄、精神上無處安放的“異見者”提供暫時的棲息之所——包括逃離強製徵兵的年輕士兵、被邊緣化的天主教神父、以及持有“非正統”藝術觀點的作麯傢。 小說的核心衝突在於“不作為的道德重負”。阿德裏安深知自己無法撼動巨輪,他所能做的,隻是在微小的、近乎徒勞的範圍內,維護舊有的道德底綫。他對希姆萊下屬的一次精心策劃的、充滿象徵意義的“誤導”,展示瞭知識分子在極權麵前,如何利用語言的晦澀和傳統禮儀的復雜性進行隱秘的抵抗。書中詳盡描述瞭這種“沉默的戰爭”——不是通過槍炮,而是通過教育、通過保存古籍、通過在日常對話中巧妙地插入被禁止的思想火花。 第四部分:灰燼中的重建與湖水的記憶(1945以後) 二戰結束,東普魯士被重新劃界,瓦爾登湖畔的莊園被蘇聯紅軍接管,傢族徹底流亡。阿德裏安與伊莎貝爾在戰後的混亂中失散,最終在易北河邊重逢,卻已是物是人非。 結局部分,並非簡單的團圓。它聚焦於流亡者如何在新的體製(無論是西德的經濟奇跡還是東德的社會主義實驗)中,試圖重新定義自己的身份。阿德裏安拒絕被過去的輝煌定義,他選擇成為一名不起眼的圖書管理員,緻力於整理和保護那些在戰爭中幸存下來的破碎文獻。 故事的尾聲,伊莎貝爾(現在已是古稀老人)迴到被波蘭接管的故鄉,站在被夷為平地的莊園廢墟旁。她凝視著瓦爾登湖。湖水依舊,但她明白,真正的“傢”不在於物理的建築,而在於那些被小心翼翼保存下來的人性光輝和記憶的重量。 全書以湖水、霧氣和季節的更替為意象,探討瞭:在巨大的曆史洪流麵前,個體的良知如何保持清晰?在係統性的遺忘麵前,如何為那些未被記載的、微小的抗爭留下不朽的見證? 這是一部關於歐洲貴族階層的黃昏、理想主義的幻滅,以及在廢墟上重建精神傢園的深刻反思之作。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作品的書名,自帶一種厚重的曆史感和一種令人無法忽視的悲憫情懷。提起“南京”,我的腦海中總會浮現齣那些刻骨銘心的畫麵,而“約翰·拉貝”這個名字,則像是黑暗中閃爍的一顆星,代錶著希望和人性的溫暖。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非常貼近人心的方式,帶領我走進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去感受那個城市所經曆的苦難,以及那些在苦難中閃耀的人性光輝。我希望作者能夠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齣那個時代的氛圍,那些普通人的生活,以及約翰·拉貝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關於一段曆史的記載,更是一次對人性的探索,一次對良知的審視。我想要知道,在那樣一個絕望的時刻,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一個人能夠超越國界和立場,去施以援手。它讓我明白,曆史的厚重,往往體現在每一個普通生命的悲歡離閤之中,而真正的偉大,則體現在那些在逆境中展現齣的善良和勇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次深刻的思考,讓我更加珍視和平,也更加理解人性中那份最純粹的光芒。

評分

這部作品,雖然我還沒能捧在手裏細細品讀,但僅憑那令人心頭一顫的書名,便足以勾起我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深深的關切與思考。每每提及“南京”,腦海中總會浮現齣那個曾經被鮮血浸染的城市,以及那些在黑暗中掙紮求生的普通人。而“約翰·拉貝”這個名字,更是如同一束微弱卻堅定的光,照亮瞭人性的至暗時刻。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極其細膩、真實的方式,帶領我深入那個時代,去感受那份壓抑的絕望,也去探尋那份在絕境中閃耀的人道主義光輝。我希望能從作者的筆下,窺見那個在戰火中顫抖的城市,聽到那些悲傷的哭泣,感受到那些無助的眼神。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夠理解,在一個幾乎被遺忘的角落,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一個人,一個來自遙遠國度的人,選擇挺身而齣,成為那些弱者最後的依靠。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對曆史的迴望,一次對人性的拷問,一次對良知的喚醒。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在那段艱難的歲月裏,有哪些故事被埋藏,有哪些情感被壓抑,有哪些生命因此得以延續。這本書名本身就承載瞭太多的重量,我期待它能以最飽滿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洞察,將那段曆史以及其中的人物,以一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方式呈現給我。

評分

這部書名,光是讀齣來,就足以在心底激起層層漣漪。它傳遞齣一種沉甸甸的曆史責任感,以及一種難以磨滅的集體記憶。我所瞭解的關於南京的曆史,總是伴隨著難以言說的沉痛,而“約翰·拉貝”的名字,則像是黑夜中的一道微光,預示著希望和人性的存在。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更多關於那個特定時期、那個特定城市的真實細節,感受那種壓抑卻又堅韌的生命力量。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不動聲色的敘述,將我帶入那個時空,讓我能夠身臨其境地體會到當時的氛圍,聽到人們的聲音,看到他們的眼神。我期待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曆史,更能挖掘那些被時間掩埋的感人故事,展現人性的復雜與光輝。它就像一麵鏡子,映射著曆史的殘酷,也摺射齣人性的溫暖。我想要瞭解,在那樣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是什麼讓一個人選擇擔當,選擇守護。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閱讀,更是一次對曆史的追溯,一次對靈魂的叩問。它提醒著我們,銘記是為瞭更好地前行,而善良,永遠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

評分

我剛看到這本書的書名,就有一種莫名的衝動想要去瞭解它。它所承載的不僅僅是曆史事件,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當我想到“南京”這個詞,我聯想到的是那段不堪迴首的歲月,是無數生靈塗炭的畫麵。而“約翰·拉貝”這個名字,仿佛是一種希望的象徵,一種在絕望中伸齣的援手。這本書,我相信它不會僅僅是冰冷的史實堆砌,而是會用溫情的筆觸,去描繪那些在戰火中搖曳的生命,去刻畫那些在苦難中閃爍的善良。我希望它能帶我走進那個年代,去感受那些普通人的悲歡離閤,去體會那些在夾縫中生存的勇氣。我期待能從這本書中,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南京,以及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約翰·拉貝。我想要瞭解他的選擇,他的內心,以及他所做的一切。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扇窗,讓我能夠窺見曆史的真相,也讓我能夠思考人性的價值。它提醒著我們,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光明也從未真正熄滅。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次深刻的心靈洗禮,讓我更加珍惜和平,也更加尊重那些在曆史長河中做齣不平凡貢獻的人們。

評分

書名本身就仿佛在訴說著一個關於銘記與守護的故事,令人心生敬意。每當我思考“南京”與“曆史”這兩個詞語的關聯,總會湧上難以抑製的悲慟,而“約翰·拉貝”這個名字,卻為這份悲慟中注入瞭一股暖流,那是人道主義的光輝,是超越國界的善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極其樸實卻又深刻的敘述方式,將我拉迴到那個特殊的年代,讓我能夠近距離地觸摸到那段沉重的曆史,感受到那些在苦難中掙紮的生命。我希望能夠從書中,看到那個被戰火籠罩的城市,聽到那些在恐懼中低語的聲音,以及那個為守護生命而奔走的身影。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是一次靈魂的對話,一次對曆史的緻敬。我渴望瞭解,在那個幾乎被黑暗吞噬的時刻,究竟是什麼樣的信念,讓一個人成為瞭生命的守護者。它提醒著我,即使在最艱難的環境下,人性的善良依然能夠綻放齣最耀眼的光芒。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次深刻的啓迪,讓我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也更加銘記那些為之付齣努力的偉大靈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