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百题大过关,精挑细选试题,拒绝题海战。
百题大过关,科学编排设计,不遗漏考点。
百题大过关,分类分层训练,符学科特点。
百题大过关,让考生练得少,练得全,效果好。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分析高考语文全国卷及部分自主命题省市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总结出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学作品类、实用文本类等4类题型,每种题型有解题指要,帮助考生了解高考命题的特点,如何应对等,又提供100道试题供过关演练,以真题为主、模拟题为辅,从而帮助学生顺利过关。
作者简介
《百题大过关》丛书编委(按学科排序)
语文: 王学东(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马建明(特级教师,教研员)
数学: 张瑞炳(高级教师,高中数学竞赛指导教师) 曾大洋(特级教师,教研员) 侍作兵(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
英语: 李 忠(高级教师,教研员) 刘 建(高级教师,教研组长) 王 韫(高级教师) 秦晓静(高级教师) 杨 柳(高级教师)
物理: 傅雪平(高级教师) 阎伦亮(全国模范教师,特级教师)
化学: 何来荣(高级教师,教研组长) 曹年华(高级教师,教研组长)
生物: 吴红漫(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历史: 王 雄(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目录
说明类文本阅读
解题指要 /
001 殷墟甲骨文(2016年全国新课标甲卷高考题) /
002 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2016年北京高考题) /
003 说不尽的萤火虫(2015年福建高考题) /
004 种子的故事(2015年广东高考题) /
005 隐性知识(2014年天津高考题) /
006 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2014年浙江高考题) /
007 御风飞行(2013年北京高考题) /
008 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的活动无关吗?(2013年全国大纲卷高考题) /
009 《老子》的年代(2013年全国新课标乙卷高考题) /
010 警惕汞污染(2012年四川高考题) /
011 宇宙是唯一的吗?(高考模拟题) /
012 台风的功与过(高考模拟题) /
013 壁虎的脚上功夫与现代高科技(高考模拟题) /
014 共生(高考模拟题) /
015 浮粒(高考模拟题) /
016 温柔地“杀”死你(高考模拟题) /
017 前景诱人的空气发电技术(高考模拟题) /
018 植物的“眼睛”(高考模拟题) /
019 雷达的“克星”(高考模拟题) /
020 月球岩石存在水证据(高考模拟题) /
论述类文本阅读
解题指要 /
021 文化消费(2016年天津高考题) /
022 成人不自在(2016年江苏高考题) /
023 艺术是什么(2015年全国新课标乙卷高考题) /
024 罗丹的雕刻(2015年江苏高考题) /
025 艺术与中国社会(2014年湖北高考题) /
026 阅历与读书(2014年福建高考题) /
027 论名声(2013年江苏高考题) /
028 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2013年辽宁高考题) /
029 知识的责任(2012年广东高考题) /
030 中国传统文化(2012年安徽高考题) /
031 知耻与慎独(高考模拟题) /
032 延续诗词的文脉(高考模拟题) /
033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高考模拟题) /
034 价值观维度中的网络语言(高考模拟题) /
035 从宫殿建筑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高考模拟题) /
036 多样化是一种视野(高考模拟题) /
037 名单学(高考模拟题) /
038 精英与荣誉(高考模拟题) /
039 “娱乐圈”低龄化的隐忧(高考模拟题) /
040 “天人合一”与生态学(高考模拟题) /
041 文学应放射出理想的光芒(高考模拟题) /
042 画家为何轻视批评家(高考模拟题) /
043 浅议经典文化教育(高考模拟题) /
044 告别“诗歌”走向“散文”(高考模拟题) /
045 苏轼的意义(高考模拟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解题指要 /
046 在母语的屋檐下(2016年天津高考题) /
047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2016年北京高考题) /
048 玻璃(2016年全国新课标丙卷高考题) /
049 母亲(2016年浙江高考题) /
050 云和梯田(2015年天津高考题) /
051 纸上故乡(2015年福建高考题) /
052 捡烂纸的老头(2015年浙江高考题) /
053 蓑衣(2015年安徽高考题) /
054 独木舟之道(2014年安徽高考题) /
055 枣香醉人(2014年天津高考题) /
056 东坛井的陈皮匠(2014年重庆高考题) /
057 安娜之死(2014年江苏高考题) /
058 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2013年全国新课标乙卷高考题) /
059 负重的河流(2013年四川高考题) /
060 过岭(2013年广东高考题) /
061 我的母亲(高考模拟题) /
062 一墨乌镇(高考模拟题) /
063 回家(高考模拟题) /
064 船魂(高考模拟题) /
065 夜之灯(高考模拟题) /
066 问卜中华(高考模拟题) /
067 最初的温暖(高考模拟题) /
068 雪地上盛开的鲜花 (高考模拟题) /
069 半堵墙(高考模拟题) /
070 血脉中的回声 (高考模拟题) /
071 破晓歌声(高考模拟题) /
072 红土 (高考模拟题) /
073 故乡草(高考模拟题) /
074 沙坪的美酒(高考模拟题) /
075 画菊(高考模拟题) /
076 窍门(高考模拟题) /
077 将军印(高考模拟题) /
078 蓝调(高考模拟题) /
079 青龙偃月刀(高考模拟题) /
080 一碗馄饨(高考模拟题) /
实用类文本阅读
解题指要 /
081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2016年全国新课标甲卷高考题) /
082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2016年全国新课标乙卷高考题) /
083 朱东润自传(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高考题) /
084 将军赋采薇(2015年全国新课标乙卷高考题) /
085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2014年全国新课标乙卷高考题) /
086 九天神眼(2014年福建高考题) /
087 “飞虎将军”陈纳德(2013年全国新课标乙卷高考题) /
088 那一种遥远的幽默(2013年福建高考题) /
089 寂寞出学问(2012年广东高考题) /
090 克罗齐的求索(2012年辽宁高考题) /
091 留住“活态”的村庄(高考模拟题) /
092 枕上诗书闲处好(高考模拟题) /
093 忆启功(高考模拟题) /
094 黄裳:沉默的斗士(高考模拟题) /
095 敢为天下先的中国造船泰斗(高考模拟题) /
096 别让中国孩子成为“最缺故事的一代”(高考模拟题) /
097 江南士子夏完淳(高考模拟题) /
098 暮年放翁和晚年雷诺阿(高考模拟题) /
099 季老足迹: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高考模拟题) /
100 “躲猫猫”事件:舆论不能替代法治(高考模拟题) /
答案与提示 /
前言/序言
“倒漏斗”理论告诉你,这才是正确的刷题模型
刷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生学习过程中最流行的词语。
我们经常听到的题感,就是通过大量刷题领悟出来的。对于临场应试,题感不仅仅是对试题类型的感悟,更是对命题人与评卷人所采用的“潜规则”的感悟。有些同学因刷题量少,题感无法建立。但也有很多同学,因刷题过量,导致原先建立起来的题感陷入混乱而模糊不清,这样上了考场,发现每个题见着都似“亲家”,可做起来往往是“冤家”,自然也不可能取得好成绩。
备考过程中,很多同学的刷题思路可以用一个“正漏斗”模型来比喻,我们称之为刷题的1.0版本。这部分同学刷的题中,既包括了考试要求的题目,也包括了很多不作要求的题目。原因在于他们缺乏辨别能力,导致在面对题目时往往会有一种赌博心态:不刷的话,万一考到呢?然而,到了考完试,却发现考到的题平时没有很好地练透,平时练透的题却没有考到。
题海无涯,精力有限!同学们不能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茫茫的题海中去!于是有些同学把刷题思路升级为“倒漏斗”模型,我们称之为刷题的2.0版本。简单地说,就是“考试考什么题,我们就刷什么题”。采用这个模型的同学,一般先不忙于刷题,而是先去搞清楚:考试要考什么?怎么考的?还会怎么考?
考什么,也就是“考点”,可以去研究每年的《考试说明》与《考试大纲》;怎么考,也就是这些“考点”在实际的考试中是如何体现的,可以去研究最近几年的真题;还会怎么考,可以去研究优秀的模拟试题。
刷符合考试要求的题,只是解决了问题的一部分,要想刷出最好的效果,同学们还要力争做到以下三点,我们称之为“总结反思”模型,也就是刷题的3.0版本。
第一,有序刷题!
要建立题感,就必须把要刷的题进行排序。排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题型来分类排序,一种是按题目的难度进行分层排序。按题型来排序,就是把情景不同但本质相同的一类题排列在一起。这样排列的好处是能让同学们通过刷题形成解决这一类问题的策略,找到解决这一类题目的题感。按类刷题获得的方法与策略,最容易迁移到其他题目中去,真正达到“解一类通一片”的效果。按难度来分层排序,也就是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把要达到的解题能力分阶段落实,从基础到提高,从小题到大题。这样排列有两个好处,一是让解题能力在刷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二是避免在刷题的过程中因难度跨度过大而影响信心!
第二,注重感悟!
题感并不会在刷题过程中自动产生,为了获得题感,刷完题后,同学们必须回顾自己的解题过程,并将这个过程与题目的特征联系起来,概括出这一类题型的结构特点与所采用的解题策略。题感不仅仅是一种感觉,它更是一种策略,一种程序。这个程序包括:这是一道什么类型的题?这类题型有什么特点?解决这类题型可采用什么步骤?每个步骤有哪几步?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事:在解决这类题型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第三,精泛得当!
如果把最后的考场当作决战战场的话,那么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同学们首先需要一个“根据地”。通过对“根据地”的精心经营,同学们获得了经验,接着就必须通过一些演练来运用这些经验。但终究还是要回到“根据地”进行总结反思,其目的是让经验更全面,更具有实战力。同样地,同学们通过有序刷题、注重感悟获得题感,并不具备完全的战斗力,还要在演练中运用这些题感,所以需要一定量的泛刷。但过量的泛刷,反而会让刚刚建立的题感混乱,解题能力下降。很多同学的最佳应试状态不在最后的考场,而是发生在模拟考中。这种怪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泛刷过量。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要特别提醒同学们,在泛刷的同时,千万要记得经常回到“根据地”,总结提升刷题过程中的经验,对题感进行升级,从而让题感更具有“杀伤力”!
刷题是一把“双刃剑”!刷得好,能帮助同学们取得好成绩;刷得不好,会成为同学们的恶梦!作为一家专业教育出版社,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来帮助全国的考生解决好这个问题,因此,我们特别邀请了经验丰富的著名一线教师担纲编写了《百题大过关》这套丛书。在编写时,我们深入研究《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确定“考点”;研究历年真题,明确“考法”;熟悉各地模拟考题,做精准“预测”。选编或者原创试题,通过分类与分层的方法把试题进行有序排列。结合学科实际,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有按题型来分的,比如阅读、写作等分册,也有按层次来分的,比如基础、提高等分册。同学们只要按照顺序刷题,刷完题对照书后的详细解析,把自己的体会与反思,与作者的反思感悟结合起来,就能初步形成题感。另外再刷些诸如老师布置的练习,然后务必要回到《百题大过关》这个“根据地”,升级题感。我们相信,通过《百题大过关》系列图书的学习,同学们收获的不仅仅是“高分”,更重要的是“成就感”!
精准刷题,考什么刷什么!
有序刷题,形成解题策略!
巧妙刷题,让题感升级!
希望《百题大过关》成为同学们备考的“根据地”!
华东师大教辅人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华100篇》 一、 走向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必由之路 高考语文,一向是考生们施展才华、展现积累的重要阵地。而现代文阅读,作为语文试卷中的重头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考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信息筛选能力,更考验其逻辑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一篇好的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可以洞察考生的知识广度、思维深度和文化底蕴。 然而,长久以来,许多考生在现代文阅读部分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或是因为阅读量不足,对各类文本的题材和体裁感到陌生;或是因为技巧缺失,面对复杂文本和刁钻题目时束手无策;亦或是因为思维定势,无法跳出固有框架,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本的深层含义。针对这些普遍存在的学习痛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华100篇》应运而生。本书旨在为广大高中生,尤其是备战高考的学子们,提供一套系统、高效、实用的现代文阅读训练方案,帮助大家攻克现代文阅读难关,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 精选名篇,涵养高考阅读的“真题血脉” 一本优秀的阅读训练书籍,其核心在于篇目的精选。《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华100篇》深谙此道,在篇目选择上,严格遵循高考命题趋势和考试说明要求,力求做到“精、广、深”。 “精”,指的是篇目的高品质。我们精选了近年来高考真题及模拟题中出现频率高、代表性强、考察价值大的现代文阅读文本。这些文本涵盖了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多种文体,题材广泛,涉及社会、文化、科技、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每一篇文本都经过反复斟酌,确保其具有典型的阅读难点和考察点,能够真实反映高考的命题方向和难度水平。 “广”,指的是篇目的类型多样。我们不仅收录了经典的文学名篇,展现了精妙的语言艺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也精选了具有时代气息、贴近生活现实的议论文和说明文,考察学生对社会热点、科技发展、文化思潮等的理解能力。此外,还包含部分应用文体,如新闻报道、广告宣传等,旨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这种广泛的选材,能够帮助考生拓宽阅读视野,积累丰富的知识储备,为应对高考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文本做好充分准备。 “深”,指的是篇目的思想深度。我们注重选择那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触及人生哲理、体现人文关怀的优秀文本。通过阅读这些文本,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解题技巧,更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的熏陶,提升人文素养,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对于培养具备健全人格和广阔胸襟的未来人才至关重要。 三、 题型全覆,破解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题眼” 现代文阅读题型繁多,变化多样,是考生们普遍感到头疼的地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华100篇》紧密围绕高考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进行了全面覆盖和深入解析。 本书精心设计了以下几类题型,并针对每类题型提供详尽的解题指导: 理解和概括类题目: 这类题目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主旨、重要概念的把握能力。本书通过设计要求概括段落大意、归纳文章中心论点、解释重要词句含义等题目,引导学生掌握“抓主旨、寻关键词、连上下文”等基本方法。 分析和鉴赏类题目: 这类题目主要针对文学作品,考察学生对文章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人物形象、情感意蕴等的鉴赏能力。本书设置了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评价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体会作者情感等题目,教会学生从“意象、象征、叙述角度、描写手法”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信息筛选和整合类题目: 在说明文和议论文中,这类题目尤为重要,考察学生能否快速准确地从文本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整合和阐述。本书设计了“根据文本内容回答问题”、“找出支持某个观点的论据”等题目,强调“带着问题读、划圈勾点、对比筛选”的阅读策略。 推断和探究类题目: 这类题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求学生在文本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深入的探究。本书提供了“根据上下文推测词语含义”、“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态度或意图”、“分析文段的隐含意义”等题目,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比较和辨析类题目: 有时,题目会要求将文本中的信息与其他信息进行比较,或对文本中的观点进行辨析。本书也设计了相关题目,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追溯文本依据、辨析异同”的思维方法。 每一道题目都力求精准地考察学生的某个能力点,通过反复训练,让考生熟悉各种题型的考察方式,掌握破解题目的“秘诀”。 四、 深度解析,点亮高考阅读的“解题迷津” “读懂”是前提,“做对”是目标。仅仅提供题目和答案是不够的,关键在于提供“如何做对”的清晰指引。《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华100篇》的突出优势在于其详实而富有启发性的解析。 精细化解题步骤: 对于每一道题目,本书都提供了详细的解题步骤,从审题到找原文、从分析到组织答案,层层递进,清晰明了。例如,对于概括题,会具体指导如何划分段落、提炼句群中心句;对于分析题,会点明分析的切入点和评价的角度。 点拨解题思路: 除了步骤,更重要的是解题思路的揭示。解析中会深入剖析题目的设问意图,挖掘文本的关键信息,并指明解题的逻辑链条。例如,对于“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解析会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文本所处的语境”、“作者的情感倾向”等。 强调阅读技巧: 在解析中,本书会不时穿插介绍和强调各种高效的阅读技巧,如“快速浏览法”、“精读细品法”、“跳读法”、“扫读法”、“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等。这些技巧能够帮助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有效地获取和处理信息。 引导思维升华: 本书的解析不仅仅停留在“找到答案”的层面,更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解析中会触及文本的思想主旨、作者的价值观念、文章的文化背景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提升思想境界。 预警常见误区: 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解析中,本书还会特别指出考生在解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常见误区,如“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主观臆断”、“忽略关键词”等,帮助考生规避失分点。 通过如此详尽而深入的解析,考生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这样做”,从而举一反三,将所学技巧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掌握在高考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科学训练,打造高考阅读的“实战利器” “熟能生巧”是学习的永恒真理。在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升过程中,科学、系统的训练至关重要。《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华100篇》为考生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训练体系。 循序渐进的难度设置: 篇目和题目在整体上按照一定的难度梯度进行设计,从相对容易的文本和题目开始,逐步深入到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内容,帮助考生建立信心,稳步提升。 针对性练习: 针对不同题型和不同文本类型,本书提供了大量的针对性练习。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有侧重的专项训练,从而实现“靶向突破”。 模拟演练: 书中也包含了一些模拟测试,帮助考生在接近真实考试的场景下进行训练,熟悉考试流程,锻炼答题节奏和心理素质。 反思与总结: 鼓励考生在完成练习后,对错题进行详细的反思,找出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本书的解析正是为这种反思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练习册,更是一本“学习伙伴”和“能力教练”。通过持之以恒的科学训练,考生将能够显著提升阅读速度、理解深度、分析能力和应试技巧,最终将现代文阅读变成自己的优势项目。 六、 展望未来,从容应对高考的“语文之钥”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华100篇》的编写,凝聚了编者对高考语文教学的深刻理解和对学生学习需求的精准把握。我们深信,通过对本书内容的系统学习和反复练习,每一位考生都能够: 拓展阅读视野,积累丰厚的人文底蕴。 掌握核心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深度。 熟悉各类题型的设问方式,准确捕捉题目“题眼”。 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人文素养。 增强解题信心,以从容的心态迎接高考的挑战。 我们将现代文阅读的“难”化为“易”,将“疑”化为“通”。这本书,是您通往高考语文高分之路的坚实阶梯,是您开启现代文阅读智慧之门的“语文之钥”。愿每一位使用本书的考生,都能在语文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收获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