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曆史檔案館將收藏保管的中琉關係檔案的整理工作提上日程,已經齣版這些檔案都是中國古代政府有關機構及地方督撫在辦理琉球國事務過程中形成的。主要以編年為體例進行編排,主要編排工作由中國曆史檔案館完成。琉球王國是太平洋中的一個群島之國,與中國颱灣隔海相望,明清兩朝均為中國的藩屬國。清代,凡其國王去世新王即位,皆由清朝皇帝遣使冊封為王,琉球國則按例間年一次遣使朝貢於清政府,直至清光緒初年琉球國被日本吞並。
《中琉曆史關係檔案(道光朝六、道光朝七、道光朝八 套裝共3冊)》是有關中琉關係曆史的檔案資料影印匯編。是琉球史、中琉關係史、日琉關係史研究以及包括東北亞區域局勢在內的國際背景下的中琉日關係史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
內頁插圖
目錄
《中琉曆史關係檔案(道光朝6)》
一 福建巡撫魏元烺為琉球國接貢船難船歸國日期事題本
道光十四年七月初五日(1834.8.9)
二 福建巡撫魏元烺為琉球國遭風難民到閩照例撫卹事奏摺
道光十四年八月二十七日(1834.9.29)
三 福州將軍樂善為琉球國貢船到關照例免稅事奏摺
道光十四年十月二十三日(1834.11.23)
四 福建巡撫魏元烺為琉球國王病故遣使報喪事題本
道光十四年十月二十四日(1834.11.24)
五 福建巡撫魏元烺為琉球國進貢謝恩報喪使到閩事題本
道光十四年十月二十四日(1834.11.24)
六 福建巡撫魏元烺為琉球國使臣起程進京日期事奏摺
道光十四年十月二十八日(1834.11.28)
七 江蘇巡撫陶澍為琉球國貢使入境催趲行走事奏片
道光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1835.1.12)
八 禮部尚書載銓等為琉球國王病故應於請封時辦理賜卹事題本
道光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1835.1.12》
九 禮部為琉球國貢使到京事緻內務府谘文
道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1835.1.18)
一〇 內務府堂委署主事文謙等為暫領辦買琉球國來使飯食銀兩事呈稿
道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835.1.19)
二 總管內務府為暹羅琉球二國使臣到京請照例賞給衣服等事奏摺
道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835.1.20)
二一 內務府堂委署主事文謙等為支領成做賞琉球國來使皮襖等用綢布銀兩事呈稿 清單一
道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835.1.24)
二 總管內務府為查收琉球進到貢物貯庫備用事奏摺
道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835.1.26)
一四 為新正紫光閣筵宴琉球等三國貢使照例擬賞單事奏片
道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835.1.27)
一五 擬加賞朝鮮琉球暹羅三國使臣物件清單
道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835.1.27)
二八 朝鮮琉球暹羅三國貢使名單
道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835.1.27)
……
《中琉曆史關係檔案(道光朝7)》
《中琉曆史關係檔案(道光朝8)》
前言/序言
封貢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國與國之間的交往製度,源於先秦,形成於兩漢。它由最初的中央政權處理地方政權和屬國關係,逐步發展演變為中國封建王朝處理與周邊國傢和地區關係的一種製度。
追溯中琉歷史關係,可謂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早在隋朝大業元年(六。五年》隋煬帝就曾遣羽騎尉硃寬等齣使琉球,中琉間有瞭初步交往。到瞭明代,硃元璋更是在開國之初的洪武五年(二二七二年》,就遣使琉球,與琉球國建立瞭宗藩關係。自此,中琉關係歷經王朝更迭,宗藩再續,即使相隔於海,往來交通不便,也冊封不止,朝貢不輟,常來常往,頻繁密切。直至清光緒朝初年,日本明治政府藉口臺灣牡丹社事件強行吞併琉球,廢藩置縣,中琉藩屬關係始告終結,歷時凡五百餘年。在歷史的長河中,五百餘年隻是轉眼瞬間,但兩國通過交往結成的密切關係,卻留在瞭人們的記憶裹。
一九九二年,隨著中日文化交流的發展,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將收藏保管的清代中琉歷史關係檔案的整理工作列上日程,先後整理影印齣版瞭《清代中琉關係檔案選編》、《清代中琉關係檔案續編》、《清代中琉關係檔案三編》、《清代中琉關係檔案四編》、《清代中琉關係檔案五編》、《清代中琉關係檔案六編》及《清代琉球國王錶奏文書選錄》,共收錄檔案史料三韆餘件。這些檔案都是清政府有關機構及地方督撫在辦理琉球國事務過程中形成的,主要記載瞭清代中琉在宗藩封貢、海難救助、經濟貿易、文化交流等各個方麵的密切交往。反映齣清朝統治者以禮儀之邦、天朝上國自居,冊封朝貢,『厚往薄來氣推行封建的封貢製度,目的在於為清王朝統治營建一個和平安定的周邊環境,在與琉球交往的過程中,傳播瞭中華文化,加強瞭聯繫,密切瞭關係。在一八四。年以前,中國與外國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外交關係,與外國的交往,特彆是周邊國傢主要是以宗藩封貢關係來維繫友好交往。結藩而不乾涉內政,是清朝統治者自始至終奉行的一貫藩封政策。正如清末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曾對外宣稱的:「內政外交聽其自主,我朝嚮不與聞氣說明清政府與屬國之間,隻是一種單純的冊封朝貢關係。從這些檔案中,我們不難看到一個以大國自居的皇帝及其政府與其屬國的友好交往,與近代西方殖民主義宗主國和殖民地的關係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清初,清政府的機構設置、文書製度等多沿明製,隨著其統治的日益鞏固及軍事政治等方麵的需要,逐步摒棄並設置瞭更適應社會發展,更有利於提高辦事效率的封建集權統治的機構,形成瞭上行、下行、平行等諸多文書種類。選編齣版的清代中琉關係檔案,文書種類有:硃批奏摺、錄副奏摺、上諭檔、題本、錶文、起居注、谘文、移會和專為編史而輯錄成冊的史書,以及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年》即已宣佈廢止不用,隻有琉球、朝鮮等清王朝屬國的國王纔使用的奏本等。豐富翔實的檔案史料,真實地展現瞭清代中琉友好交往的史實,為中外史學者的研究提供瞭彌足珍貴的清代中琉關係檔案史料。
穿越時空的見證:近代中國與琉球的交匯與流變 在中國與周邊國傢漫長的交往史上,琉球王國(今衝繩)扮演瞭獨特而重要的角色。長久以來,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個層麵保持著密切的聯係,構成瞭一幅復雜而豐富的曆史畫捲。本書係《中琉曆史關係檔案》的道光朝係列,涵蓋瞭道光朝六、道光朝七、道光朝八三冊,深入梳理瞭這一時期中國與琉球之間波瀾起伏的關係。 道光朝,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一個充滿變革與挑戰的時代。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敲開瞭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深刻地改變瞭中國的國際地位和發展軌跡。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與琉球的關係也麵臨著新的考驗與機遇。本書精選瞭道光朝大量的原始檔案文獻,包括官方奏摺、外交信函、朝貢文書、海防奏報、海關記錄、地方誌、以及一些私人記載等,通過對這些珍貴史料的係統整理、深入解讀與嚴謹考證,力求還原這段曆史的真實麵貌,揭示其內在的邏輯與發展規律。 第一冊:朝貢體係下的脈絡與互動 道光朝六,聚焦於道光年間(1821-1850年)中國與琉球在傳統朝貢體係框架下的互動。雖然西方的衝擊日益加劇,但明清以來建立的朝貢體係仍然是維係中國與琉球關係的重要紐帶。本冊將重點梳理以下幾個方麵: 朝貢貿易的延續與變化: 深入分析朝貢貿易的運作機製,包括琉球國王遣使進貢的頻率、貢品種類、中國朝廷的迴賜政策等。同時,也將考察在西方貿易勢力滲透的背景下,朝貢貿易所呈現齣的新特點,例如部分琉球官員試圖利用朝貢之便,進行一些非官方的貿易活動,以獲取更多經濟利益。本書將通過具體的貿易清單、船隻往來記錄等,展現貿易額、商品流嚮以及其中蘊含的經濟動因。 冊封典禮的象徵意義與現實考量: 琉球國王的繼位必須經過中國的冊封,這是維護其閤法性的重要途徑。本冊將詳細描述道光朝幾次重要的冊封過程,包括冊封使團的派遣、舟船的往來、冊封詔書的頒布,以及冊封儀式在中國和琉球兩地的具體流程。通過對冊封詔書中措辭的分析,以及中國朝廷在冊封過程中體現齣的宗主國姿態,來解讀朝貢體係的政治象徵意義。同時,也會探討在外部壓力下,雙方在冊封問題上可能存在的微妙考量。 琉球內政與中國的影響: 盡管琉球王國在名義上擁有獨立的政治體製,但其內政也常常受到中國的關注和影響。本冊將考察中國朝廷如何通過賞賜、訓諭、以及對琉球官員的任免建議等方式,影響琉球的政治走嚮。例如,當琉球齣現政治動蕩或內部爭鬥時,中國朝廷的乾預程度以及乾預方式,都將是重點研究的對象。一些關於琉球官員品級、服飾、官職設置等方麵的檔案,也將為我們勾勒齣中國對琉球政治體製的影響力。 文化交流的滲透與融閤: 除瞭政治經濟聯係,文化交流也是兩國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冊將收集和分析與琉球派遣留學生、學者來華學習、中國文化作品在琉球的傳播、以及漢字、儒傢思想在琉球的普及等相關的文獻。通過對這些史料的考察,來展現中國文化對琉球社會的影響,以及琉球如何選擇性地吸收和融閤中華文化。 第二冊:海防危機與外交博弈 道光朝七,則將視綫投嚮瞭道光年間,隨著西方海權國傢的東來,中國東南沿海的海防形勢日益嚴峻,這也直接影響到瞭與琉球的海上聯係。本冊將重點關注以下內容: 海盜活動與海上安全: 在海洋環境日益復雜的背景下,海盜活動成為影響海上交通和貿易的重要因素。本冊將呈現道光朝期間,中國東南沿海的海盜活動報告,以及中國海軍(當時稱水師)如何應對海盜、保障海上航運安全的奏摺。同時,也會考察海盜活動對琉球海上貿易和與中國交通的影響,以及中國朝廷在保護琉球海上安全方麵的考量。 西方船隻的窺探與中國海防的反應: 鴉片戰爭前夕,西方國傢的商船和軍艦開始頻繁齣現在中國近海,其中包括琉球附近海域。本冊將搜集和分析中國地方官員關於西方船隻在琉球沿海活動的偵察報告,以及中國朝廷針對這些情況所采取的海防措施,例如加強沿海巡邏、修建炮颱、訓練水師等。通過這些檔案,可以直觀地瞭解當時中國海防力量的薄弱以及決策者的焦慮。 琉球的地理位置與戰略價值: 琉球位於中國與日本之間,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在戰略上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本冊將通過分析中國朝廷關於琉球戰略地位的評估報告,以及在應對西方國傢擴張時,如何看待琉球的戰略地位等文獻,來展現中國對琉球的戰略考量。例如,在某些時期,中國可能希望利用琉球作為海上防禦的前哨,或者防止其被他國控製。 中國對琉球內部事務的關注: 隨著西方勢力的介入,琉球王國自身也麵臨著如何平衡與中國、日本以及西方國傢關係的選擇。本冊將考察中國朝廷在得知琉球內部政治鬥爭、或者與他國發生摩擦時,如何進行評估和乾預。例如,當琉球發生內部叛亂或與其他國傢發生領土爭端時,中國會如何通過外交途徑進行協調,或者對琉球施加壓力。 第三冊:近代陰影下的命運抉擇 道光朝八,將聚焦於道光年間後期,特彆是鴉片戰爭前後,西方列強對琉球的覬覦以及由此引發的國際關係變化,為琉球的命運濛上瞭一層陰影。本冊將重點探討: 西方國傢對琉球的初步滲透: 盡管尚未發生大規模的直接占領,但西方國傢在道光朝晚期已經開始對琉球進行初步的滲透,包括派遣傳教士、學者進行考察,以及試圖建立貿易聯係。本冊將搜集和分析與西方國傢在琉球活動相關的中國官方記錄,例如中國駐琉球的官員報告,以及中國朝廷對這些活動的關注和反應。 琉球在華日外交摩擦中的處境: 隨著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增強,日本對琉球的態度也逐漸強硬。本冊將考察在道光朝晚期,中國和日本在琉球問題上的初步摩擦,以及中國朝廷如何在中日兩國之間進行斡鏇,以維護琉球的朝貢地位。一些關於兩國使節在華談判、中國朝廷對日本侵擾琉球行為的抗議等文獻,將為我們提供重要的信息。 琉球王國自身的掙紮與求存: 麵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局勢,琉球王國也試圖在夾縫中尋求生存之道。本冊將通過分析琉球國王和大臣嚮中國朝廷發齣的求援信件,以及其在處理與中國、日本和西方國傢關係時的策略,來展現琉球王國自身的掙紮與求存。例如,當琉球遭受外來壓力時,它會如何嚮中國尋求庇護,或者試圖利用中國來製衡其他國傢。 對未來走嚮的預警: 盡管道光朝是中國傳統朝貢體係尚能維持的時期,但西方列強的崛起已經預示著舊有的國際秩序即將被打破。本冊通過對道光朝晚期與琉球相關的各種檔案的梳理,將勾勒齣中國與琉球關係未來走嚮的初步跡象。本冊的結尾,將帶有對未來更嚴峻挑戰的預警,為後續關於琉球被吞並的係列研究奠定基礎。 《中琉曆史關係檔案(道光朝六、道光朝七、道光朝八 套裝共3冊)》以其詳實的史料、嚴謹的考證和深刻的分析,為讀者打開瞭一扇通往近代中國與琉球曆史深處的大門。通過對這些檔案的深入閱讀,我們不僅能夠瞭解兩國之間復雜而多樣的關係,更能從中窺見中國近代史的脈絡,以及東亞地區在近代化浪潮中的麯摺變遷。本書的齣版,對於研究中國對外關係史、琉球曆史、以及東亞國際關係史的學者和愛好者而言,無疑是一份寶貴的學術財富。它不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對當下理解地區互動和國傢關係的重要藉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