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中数学科普文集》内容聚焦数学。以往某些数学科普书,书名是关于数学的,但里面不少内容却是“去数学化”的,涉及的多是长篇大论的数学价值论述、人云亦云的趣味数学堆砌、以讹传讹的历史故事拼接等。而该书始终直面数学难题,始终围绕如何使数学变得更简单进行写作
《张景中数学科普文集》观点新颖深入,原创性强。书里不少内容是作者平常研究的体会和心得的累积,是其他图书中看不到的。我们知道,数学科普原创不易;对待科普作品,在当前的科研评价体制中是不当回事的。作者写作甚勤,坚持把科普当作科研的态度,令人钦佩。们知道,书中的一些问题,是一些初等数学中的经典问题,要想在历代学人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和创新是较难的。
思想深度是大智慧和小聪明的分野,历史上许多大数学家考虑问题,宛如天山折梅手一样,常常用看似小巧的工具,解决庞杂的问题。他们往往盯住的不是一个具体的小问题,也不是没有代表性的旁支问题,而是解决一类问题,或是直捣问题的关键,循序渐进地解决与之相关的所有问题。《张景中数学科普文集》研究的都是小问题,但教给读者的却是大智慧。
张景中(1936- )河南省汝南县人。曾用名井中。1954年进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1979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讲师,1981年升为副教授。1958年起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工作,任数理科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学家。1995年10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广州大学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所所长,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计算机学科和数学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江西城市学院名誉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3月任江西城市学院名誉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2011年,被新成立的南方科技大学聘请讲授数学,旨在培养数学人才。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能同时满足“入门者”和“进阶者”的需求。对于初次接触这些领域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基础概念解释得非常到位,既保证了准确性,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术语堆砌,读起来如沐春风。然而,对于那些已经有一些背景知识的读者,书中穿插的那些对前沿思考的探讨,以及对历史科学思想的批判性回顾,又提供了足够的思辨空间。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不确定性”的那几段论述,作者没有止步于教科书的定义,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不确定性在现实世界中的复杂影响,甚至触及到了哲学层面的讨论。这种既脚踏实地打好地基,又不忘仰望星空的写作手法,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一位思想的引路人。它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深究,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结论。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知道是什么”提升到了“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收获远超预期。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作者在文字驾驭能力上,简直是一位语言的大师。他的叙述风格,时而幽默风趣,时而深沉哲思,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与你促膝长谈,而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学者在做报告。最让我佩服的是他那种把“大道理”拆解成“小故事”的能力。比如在讲解某些物理学的基本定律时,他会引入一些历史上的争论和误区,然后像侦探破案一样,一步步展示科学思维是如何拨云见日的。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腔调,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尤其欣赏他那种强调“为什么”而不是仅仅陈述“是什么”的写作态度。他总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背后的逻辑链条,这种启发式的写作,极大地激发了我主动思考的欲望。读完一个概念,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一下作者刚才的措辞,那种精妙的转折和恰到好处的比喻,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这本书的语言节奏掌握得极好,长短句交错,使得阅读的韵律感非常强,完全不像我之前读过的那些科普书,读几页就犯困。这本书,更像是在听一场精心编排的精彩演讲。
评分这本书的知识密度虽然高,但结构组织却出乎意料地清晰流畅,完全没有给人一种信息过载的感觉。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宏大的知识网络。我最欣赏它在章节间的过渡处理,非常自然。你可能刚刚还在为一个古老的数学难题而绞尽脑汁,下一章,作者就能无缝地将你带入到一个关于现代科技应用的场景中,让你恍然大悟,原来那些基础原理从未过时,只是换了一种表现形式。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让我对知识的整体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是孤立地介绍每一个知识点,而是展示知识是如何生根发芽、相互影响、共同构建起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我发现,我阅读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连接点”的过程,每连接上一个点,视野就开阔一分。这种体系化的构建,比起那些碎片化的知识点罗列,无疑更具教育价值和长久的回味。这本书更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思维导图,让人能清晰地看到全局。
评分我必须赞扬一下这本书在“实用性”和“趣味性”之间的平衡拿捏得炉火纯青。很多科普书要么过于学院派,读起来像在啃硬骨头;要么为了迎合大众,内容过于浅薄,缺乏干货。但这本书显然找到了一个绝佳的甜蜜点。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看似晦涩的原理,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的观察中去。例如,书中对某些光学现象的解析,并不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枯燥模拟,而是结合了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彩虹、镜面反射甚至是手机屏幕的工作原理来阐述。这种“身边就是科学”的理念,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亲切感。我甚至在读完后,忍不住开始用书中学到的知识去重新审视周围的环境,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反馈。这本书成功地打破了科学与生活之间的那道无形的高墙,让读者深刻体会到,科学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渗透在我们每时每刻的经验之中。这种带着“工具箱”去阅读的体验,让人觉得物超所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几何图形的排版和柔和的色彩搭配,透着一股既严谨又亲和的气质。拿到手里,纸张的手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细腻,翻阅起来有一种久违的阅读愉悦感。我本来对科普读物期望值不高,总觉得那些复杂的公式和理论很难用直白的语言来阐述,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却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密密麻麻堆砌文字的风格,而是留出了充足的空白,让读者的眼睛能有喘息的空间。每一章节的开头都设计了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或者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一下子就把理论的冰冷面纱给揭开了。我记得有一章讲的是黄金分割的应用,作者没有直接抛出那个烦人的比例数字,而是通过讲述达芬奇的画作和古希腊建筑的细节,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清晰的图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解方式,比起那些生硬的教科书,简直是高明了不止一个层次。而且,书中的插图虽然数量不多,但张张都是点睛之笔,用最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最复杂的概念,看得出来编者在视觉传达上下足了功夫。整体来看,这本书在视觉体验和阅读舒适度上,绝对是上乘之作,让人愿意一页一页地读下去,而不是望而却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