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的奥秘:看见自然的神奇与人类的智慧

眼睛的奥秘:看见自然的神奇与人类的智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革 著
图书标签:
  • 视觉
  • 自然
  • 科学
  • 艺术
  • 人类智慧
  • 眼睛
  • 观察
  • 生物学
  • 摄影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5658
版次:01
商品编码:1219751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学科普丛书第一辑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页数:128
字数:1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眼睛是人们感知世界的窗口,被称为“心灵的窗户”。然而,眼睛却非常娇嫩,需要人们悉心呵护。
  《眼睛的奥秘:看见自然的神奇与人类的智慧》用形象的比喻、诙谐幽默的描述向读者传递眼睛的相关知识。首先,阐释了自然界中各种动物的奇特眼睛及真给人类带来的启迪,以唤起读者对眼睛的好奇和兴趣。其次,描述了人类眼睛鲜为人知的“奇闺趣视”,从科学的角度解释日常用眼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激发读者不断去探索眼睛的奥秘。再次,用深入浅出的方法,从专业角度介绍眼睛的结构、工作奥秘以及人类眼睛成长与衰老的过程。最后,介绍了眼睛常见疾病的陆治和相关营养及保健知识,希望在科学用眼方法的指导下,人人都拥有一双明亮而美丽的眼睛。

目录

目录
总序 / i
前言 / iii
第一章 探秘神奇的眼睛 / 001
第一节 动物世界奇特的眼睛 / 002
一、视力“动”“静”迥异的青蛙眼睛 / 002
二、昆虫的复眼 / 004
三、发亮的猫眼 / 009
四、夜行动物的眼睛 / 010
五、一心二用的变色龙眼睛 / 013
六、山羊的矩形眼睛 / 014
七、乌贼的波浪状眼睛 / 016
八、壁虎的“之”字形眼睛 / 018
九、蝙蝠的眼睛 / 019
十、鱼类的眼睛 / 020
第二节 眼睛的奇闻趣“视” / 022
一、眼见不一定为实 / 022
二、奇特的眼泪 / 031
三、眼皮跳动之谜 / 033
四、父母赐予的单眼皮或双眼皮 / 035
五、人眼看得见的范围 / 036
第二章 揭秘人类的眼睛 / 039
第一节 眼睛的构造 / 040
一、“眼睛之家”的“明星”——眼球 / 041
二、视觉通路 / 055
三、眼附属器 / 055
第二节 解密人眼工作奥秘 / 060
一、眼睛的成像原理 / 061
二、视觉的形成 / 062
三、“视力”“视野”的含义 / 063
第三节 眼睛的成长与衰老 / 065
一、妈妈肚里胎儿的眼睛 / 066
二、色觉的发育 / 066
三、立体视觉的形成 / 067
四、视力的发育 / 069
五、眼睛的壮年和衰老 / 070
第三章 眼睛的呵护 / 073
第一节 关于“眼镜”那些事儿 / 074
一、屈光不正的光学基础 / 074
二、近视眼的发生与矫正 / 075
三、远视 / 077
四、散光是怎么回事 / 079
五、屈光参差 / 081
第二节 常见的眼疾及防治 / 081
一、眼睑与眼结膜疾病 / 082
二、角膜及葡萄膜疾病 / 085
三、视网膜和视神经疾病 / 090
四、青光眼 / 092
五、白内障 / 093
六、糖尿病眼病 / 095
七、眼部脂肪粒 / 098
八、眼睛结石 / 098
九、眼部肿瘤 / 099
十、眼睛周围疾病 / 100
十一、其他常见的眼睛问题 / 102
第三节 亮眼睛是怎么得来的 / 105
一、如何科学用眼 / 106
二、吃出好视力 / 111
参考文献 / 117
彩图
《光影的织锦:视觉的进化与认知的疆界》 第一章:宇宙的低语,光明的起源 我们的存在,最初是一场对光明的追寻。在宇宙混沌的洪荒年代,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弥漫,它们携带的信息,是构成我们存在的基础。从第一缕穿越星际尘埃的光子,到恒星内部炽热的核聚变,再到遥远星系散发的微弱辐射,宇宙始终以光的语言书写着它的历史。我们所见的色彩,并非客观存在于物体本身,而是光波与物质相互作用后,大脑解析出的感知。红色、蓝色、绿色,这些是我们对特定波长光线的命名,是视觉系统对物理现实的一种翻译。 在地球诞生的初期,生命是如何感知这最初的光明的?并非所有生命都需要眼睛。单细胞生物通过对光照强度的变化作出反应,趋光或避光,这是最原始的“看见”。而随着生命的复杂化,感光细胞开始聚集,形成感光斑,再进一步演化为更为精密的感光器官。这些早期的“眼睛”,可能只是简单的黑点,能够分辨光暗,却无法成像。但即便如此,它们已是生命进化史上的里程碑,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建立联系的第一个窗口。 了解光的本质,是理解视觉的基础。牛顿对光的色散实验,揭示了白光是由不同颜色光组成的。惠更斯的光波理论,解释了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则将光引入了量子力学的范畴,告诉我们光既是波,也是粒子。这些物理学的基石,为我们理解眼睛如何接收和处理光线提供了必要的知识背景。当我们凝视天空,看见彩虹,或是感受烛光摇曳,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光学原理。 第二章:生命的织锦,眼眸的诞生 视网膜,是承载视觉信息的关键场所。它并非简单的一块感光组织,而是一个高度精密的神经网络。杆状细胞与视锥细胞,是其中最重要的两种感光细胞。杆状细胞对光线极为敏感,是我们在昏暗环境中看清事物的功臣,但它们无法分辨颜色。而视锥细胞则负责色彩的感知,它们需要更强的光线,并且有三种不同类型,分别对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最为敏感。这三种细胞协同工作,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视觉世界。 神经信号的传递,是视觉信息从眼球传导至大脑的关键。视网膜上的神经节细胞,将感光细胞接收到的信号整合成电信号,通过视神经,一路穿越大脑的视觉通路。这条通路错综复杂,从视交叉开始,信号会被重新分配,然后传递到丘脑的侧膝状体,再最终抵达大脑皮层的视觉皮层。在这个过程中,视觉信息经历了一系列的加工和解读,包括边缘的检测、运动的识别、形状的分析等等。 眼睛的结构,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角膜,透明且富有弹性,是光线进入眼睛的第一个折射点。晶状体,形似凸透镜,能够通过调节自身曲率,将不同距离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这个过程被称为“调节”。虹膜,如同相机的光圈,控制着瞳孔的大小,从而调节进入眼睛的光线量。视网膜上的黄斑,是成像最清晰的区域,对精细的视觉信息尤为重要。而眼球的各种辅助结构,如眼肌,则协同工作,保证眼球能够平稳、准确地转动。 第三章:心灵的画板,感知的奇迹 眼睛看到的,并非世界的全部。我们的大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画家”。它会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期望,对接收到的视觉信息进行加工和重构。例如,我们会“看到”消失的物体,或者“填补”视网膜盲点的信息。著名的“缪勒莱尔错觉”就展示了大脑如何受到上下文信息的影响,而产生错误的感知。颜色感知更是如此,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光照下,我们的大脑会努力保持其颜色的恒定,这是一种“颜色恒常性”。 大脑是如何处理视觉信息的?这是一个仍在深入探索的领域。研究表明,大脑的视觉皮层并非单一同质的区域,而是被划分为许多功能特异的区域,负责处理不同的视觉特征,如形状、颜色、运动、深度等。视觉信息在这些区域之间传递、整合,最终形成我们完整的视觉体验。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张人脸,大脑会激活多个区域,识别出五官的特征、表情,并与记忆中的人脸进行匹配。 从出生起,我们的视觉系统就在不断学习和适应。婴儿的视力并不完善,他们需要时间来发展出对物体的聚焦能力、立体视觉以及对三维空间的感知。通过大量的视觉经验,大脑逐渐建立了对世界的视觉模型。这种学习能力,使得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各种复杂多变的环境,从清晰的远景到模糊的近物,都能实现有效的识别。 第四章:智慧的火花,认识的边界 视觉,不仅仅是接收信息,更是我们认识世界、理解宇宙的重要途径。古老的哲学家们曾试图通过观察星辰来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而现代天文学家则依赖强大的望远镜,将目光投向更遥远的未知。绘画、雕塑、建筑,这些人类创造的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对视觉形式的把握和表达。我们通过眼睛观察自然界的美,也通过眼睛创造艺术的奇迹。 视觉的局限性,同样促使我们不断探索和超越。色盲、弱视等视觉障碍,让我们深切体会到视觉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激发了医学和工程学在改善视觉功能方面的努力。而当我们的眼睛无法直接观察到微观世界或宏观宇宙时,我们便发明了各种仪器,如显微镜和射电望远镜,将视觉的触角延伸到肉眼不可及的领域。 然而,我们对视觉的理解,仍然只是冰山一角。大脑是如何精确地将二维的视网膜图像转化为三维的立体感知?我们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视觉信息中,快速准确地锁定目标,忽略无关的干扰?这些问题,仍然是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不仅将加深我们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也可能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启示。 《光影的织锦:视觉的进化与认知的疆界》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眼睛的书,它是一次对我们感知世界方式的深入考察,是对生命演化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能力——视觉——的全面审视。它将带领我们从宇宙的光明起源,到生命的精巧设计,再到大脑的神奇解读,最终触及我们认识世界、理解自身存在的边界。我们所看见的,远不止是眼前的景象,更是宇宙与生命共同编织的,一部关于光影、信息与认知的宏大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中提到了“人类的智慧”,这让我猜测它可能还会触及到技术与未来展望。在现代,我们不再仅仅依赖于我们与生俱来的视觉系统,而是通过科技来延伸和增强我们的感知能力。我想知道书中是否讨论了先进的成像技术,比如高分辨率的医学扫描、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对我们理解和模拟视觉体验的影响。更进一步,如果能探讨人工智能(AI)在图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领域所取得的突破,并将其与生物视觉进行对比,那就更妙了。人类智慧的体现,正在于我们能够逆向工程自然界最精妙的设计。这本书能否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古老的生物学演化,以及我们当下正在创造的数字化视觉未来?我希望它能展现出一种面向未来的洞察力,让我们不仅理解我们如何看见,更要思考我们未来将如何“创造”看见。

评分

坦率地说,我更看重书中关于“自然的神奇”这部分内容的呈现力度。我们被自然界中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视觉现象所包围,比如变色龙的伪装、孔雀开屏的炫目色彩,或者深海生物发出的冷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些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衍,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所发展出的令人难以置信的视觉策略。这不仅仅是关于颜色和光线反射的问题,更关乎到信息编码和解码的效率。比如,昆虫复眼的工作原理与人类单眼有何根本区别?鸟类看到的紫外线世界是何种景象?我希望作者能以一种充满敬畏的笔触,描绘出自然界中每一道光线背后都蕴含着的生存智慧。如果能辅以高质量的插图或清晰的案例分析,展示这些生物视觉系统的“黑科技”,那这本书的价值无疑会大大提升。它应该能让我重新审视一片叶子的纹理、一只蝴蝶的翅膀,发现其中蕴含的复杂信息量。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一个宏大的主题,即“观察”本身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能力,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文明和知识体系的。我渴望看到书中探讨的视角如何从生物学的微观层面,延伸到哲学和认知科学的宏大叙事中去。我们是如何通过视觉来构建对世界的模型,形成概念和抽象思维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同一景象的“看见”会不会有本质上的差异?或许书中会涉及艺术史上的透视法演变,或者科学家们如何依赖于视觉观察来进行发现——从伽利略的望远镜到现代显微镜下的细胞世界。如果能将人类积累的观察经验和由此产生的技术进步联系起来,那将是非常引人入胜的。我期待的不是单纯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种历史的纵深感,理解“看得更清楚”如何一步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这种将生理机制与人文精神交织在一起的写作方式,会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评分

我个人对认知心理学和错觉现象有着特别的偏爱。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用相当的篇幅来解析那些“被大脑欺骗”的瞬间。视觉错觉是理解我们大脑如何主动“填补空白”和“做出假设”的绝佳窗口。那些著名的错觉图案,如旋转的棋盘、倾斜的线条,背后隐藏的神经计算过程究竟是怎样的?这本书如果能提供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成果,解释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在接收到不完整或误导性的光信号时,依然努力构建出一个稳定、连贯的三维世界的,那将是极大的满足。我希望能看到一个关于“感知不是记录,而是创造”的论断得到详实而有趣的论证。那种探索人类心智局限性与强大适应能力的对比,总能带来一种既谦卑又兴奋的阅读体验,让人反思我们对“真实”的定义。

评分

这部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让我立刻被吸引住了。我一直对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却又最容易被忽略的感官——视觉——抱有浓厚的兴趣。想象一下,我们是如何捕捉光线的?那些复杂的神经信号又是如何在大脑中编织成栩栩如生的影像的?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眼睛结构精妙之处的深度剖析,那种如同精密仪器般运作的生物学奇迹。不仅仅是解剖学上的描述,我更希望能读到关于光如何在视网膜上引发化学反应,以及这些电信号如何通过复杂的视觉通路被处理和解释的精彩叙述。这本书如果能将复杂的生物学原理用生动、易懂的语言阐述出来,哪怕是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也能领略到生命系统设计的鬼斧神工。我希望它能带我进行一次微观世界的探险,去理解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看见”背后,隐藏着多少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法则与进化智慧。这种对基础科学的探索,往往能带来最深刻的震撼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