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葛小佳、罗志田两位作者合写的读书评论。文章的内容或涉及中国文化,或涉及西方文化,有时更兼及两者的异同,故名为“东风与西风”,无论是对“西风”的评介,还是对“东风”的讨论,都有独到见地。作者大体循西方文化体系的内在发展理路,从其产生的学术语境去解读评介一些西方汉学(包括中国研究)的书籍;同时也通过论世知书的取径,评议一些国人的学术著作,进而窥测今日的文化动向。
新序
这是一本合写的书,书中文字基本写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刊发在《读书》之上,后有幸纳入三联书店的“读书文丛”。今书店拟重新出版“文丛”中一些仍有价值的书,承编辑部同人的美意,本书也在其中。这次使用的版本,是2010年社科文献出版社所出的修订版。内容未作改动,仅订正了少数文字讹误。
作者之一的葛小佳已于2009年返归道山。本书的重印,唤醒一段段记忆,心情是纷杂的。相信小佳对本书的两次再版,会感欣慰。个人对于读者的不弃,尤深觉感动,也至为感谢!
为纪念小佳这位历史系七七级的杰出校友,四川大学于2010年在历史文化学院设立了以葛小佳命名的优秀论文奖,俾后来的学子知道他们曾经有过多么优秀的学长。与上版一样,本书的版税会捐给四川大学的“葛小佳优秀论文奖”。为此我要特别感谢三联书店重印此书的美意!
2016年3月28日
修订版序
这本小书,所收的是葛小佳和我合写的读书心得,以及两三篇各自单独写的小文。本书初版时,小佳远在美国,当时的自序只能由我独自执笔。如今出修订版,小佳更远在天国,这个小序仍只能由我独自执笔。天有不测风云,最近一两年随时都在经历;人有旦夕祸福,不意也成这一两年亲历之事!所谓朋友,或许就是相见甚欢,不见亦如见,并不在朝朝暮暮。然而此后就真只能不见如见,能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小佳与我,相遇在四川大学。他在二班,我在一班,大概是通过戴思杰兄认识的,结果一见如故。思杰兄不住学校,后来更不常来学校,所以我和小佳的来往反多。那是我们一生的转折,不过当年似乎也没这么想,就是觉得读书已晚,所以稍更勤勉而已。读书之余的生活,也有不少的乐趣。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遍寻成都大小饭馆去吃价廉物美的好菜。小佳从煤矿中来,带薪,那时可以说是高薪,所以吃完他付钱的时候要多许多。他的另一业余活动是踢球,因此而结识不少朋友,有的也成为我的朋友。
我们的另一共同行动是学英语。我在入大学前只念过不到一年的初中,他的中学恐怕也不到常规水准。第一学期我是乱读杂书而过,小佳则似乎对未来有着某种预感。第二学期开学,他忽然对我说,他的英语已远远超过班上的进程。我们基本都是进大学才开始学英语的,忽然间彼此的水准就真正不可同日而语了。为了让我能赶上,他特意停学英语一学期。我则拼命追赶,到二年级差不多赶上他的水准,又共同推进。到三年级时,我们竟然成了全校文科的前两名。没有那时的努力,后来恐怕就不能出去读书了。
当初在美国念完书,他也准备回来。然而那时葛公子亦杰不过几岁,多年在美国生活后,回中国竟然严重水土不服,几十天不能安宁,终于确定在海外定居。后来小佳事业有成,进入那一行的顶端,但心中似乎总有些许遗憾。近些年他一直在为国内的心理学界(特别是中科院的心理学所)做些帮忙的事,也因此让我们多了不少见面的机会。小佳当年以讲义气著称,也包括为朋友与人打架。造化弄人,自从他成了美国的名教授,义气仍在,而为人则斯文了许多。甚至到我家,也要到门外去抽烟,俨然一个外国君子。
小佳是绝顶聪明之人,学科对他似乎没有限制,反多借鉴。他本科学的是明清史,硕士改台湾史,博士则学社会学,毕业后从事心理学,很快以在顶级心理学刊物上频繁发表重要论文而著称。1996年,也就是他进入心理学领域后两三年,他在《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上发表“The Developmental Interface Between Nature and Nurture: A Mutual Influence Model of Child Antisocial Behavior and Parent Behavior”一文,产生很大的影响,被认为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后来又得美国家庭研究会正式表彰,誉为理论与研究结合的典范。该文现已成为那一领域不能不提的经典论文,引用达数百次。
他的专业论文均以英文发表,所以国内人或不了解其影响有多大。说点今日一般人所关注的:2002年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请了十位对21世纪发展心理学有大影响的教授展望学科的前景,小佳便在其中。他曾是美国著名的NIH(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的项目评审人,那一位置有多么位高权重,内行都知道。他也是世界青少年心理学会的执行理事(member of the executive council),并担任该会2006年年会的大会主席之一(co-chair),清晰体现出他在那一领域的世界地位。今年三月在费城召开的美国心理学年会,特意为他举办了纪念会。
小佳一向为人低调,近年他做了很多为他人帮忙的善事,为朋友,为中科院心理学所,为各式各样的人,就是很少为家人,为自己。若他还在努力,我不会把这类世俗的名位挂在嘴上。但我们确实应记住,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位著名的华人心理学家。现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已将他帮助建立的行为遗传学实验室和少年双生子库命名为“葛小佳青少年发展与行为遗传实验室”,四川大学也将在历史文化学院设立以葛小佳命名的优秀论文奖,让那些认真研究的学子得到鼓励,并知道他们曾有过眼界何等开阔的学长。
在美国那种讲究竞争的社会,凡有所成就者,专业压力都相当大。然而小佳不仅想着中国的心理学界,也没忘记他始终保持兴趣的文化和历史。他能写出本书所收入的这些文字,真正可说是“拨冗”而为。在我为初版写序的时候,他曾从美国来电话,特别提出要说明我们这些文字都是诚诚恳恳用心力认真写出的。这虽然有些像戏台里自己喝彩,却是出于对读者的尊敬,以及个人的自重。
本书各文的写作缘起,初版序言已略述及。今日不少享大名的海外学者,当年即由本书首次介绍到中国。近年不少青年学子对我说,他们对海外汉学的了解,就是来自此书。然此书坊间早已售罄,借阅则不甚方便。曾来联系再版的出版社,其实也有数家,过去都辞谢了。适社科文献出版社新推出“书与人丛书”,拟纳入其中。这次是故人出面,且小佳也忽然驾归道山,遂使再版之事不能不重新考虑。
这一次的修订,除订正文字讹误外,内容基本未作改动。初版中几篇针对今日学风士风的商榷文字,凡我所独撰者,在修订本中已删去。增添了一篇小佳评王汎森兄《傅斯年传》的遗作——《重建傅斯年学术与生命的历程》,是兆光兄据手稿整理的。回想我们合作的第一篇书评,也是评汎森兄青年时的旧作,或许即是一种缘分吧。
小佳匆匆离去,已经一年。本书的全部版税,都会捐助给四川大学的葛小佳优秀论文奖。所以我要衷心感谢社科文献出版社提议再版此书!
2010年9月8日
我一拿到《读书文丛精选:东风与西风》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的名字。这个名字非常富有诗意和象征意义。“东风”和“西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对比与交融。作为一个对历史和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人,我一直关注着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和影响。我猜想,这本书可能收录了许多关于东方智慧与西方思想的精辟论述,探讨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轨迹,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启迪的。或许,书中会有一些关于东西方哲学、艺术、文学的比较研究,揭示它们独特的魅力和共同之处。又或者,它会是一些对历史事件的深刻解读,分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这本书的“精选”二字,也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期待,我相信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都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评分拿到《读书文丛精选:东风与西风》这本书,我在翻阅过程中,首先被其封面设计所吸引。整体风格偏向素雅,没有过于张扬的色彩,而是采用了一种内敛的、带有历史感的色调。封面上“东风与西风”几个字,字体古朴而有力,仿佛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这种简洁的设计反而更能引人深思,让人不自觉地去想象,这“东风”与“西风”究竟代表着什么。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域概念,更是两种文明、两种思想体系的象征。它勾起了我对历史上的文化交流、思想碰撞的兴趣。我猜想,这本书里可能收录了一些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如何互动、融合的文章,也可能是一些关于不同哲学思想体系的比较研究。甚至,它可能还会涉及一些关于艺术、文学、科学领域中,东西方文化相互启迪、相互影响的案例。这本书的“精选”二字,也让我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相信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作者和编者精心打磨的,都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读书文丛精选:东风与西风》让我联想到了很多。从“文丛精选”这四个字,我就能判断出这是一本汇集了多位作者、多篇文章的集子,而且是经过严格筛选的,每一篇都应该是值得读者深思的佳作。而“东风与西风”,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画面感和哲理性的意象。在我脑海中,它们代表着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博弈与融合,历史的长河中,这两种文明的碰撞与交流从未停止。我想象着,这本书里会不会有一些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记述,讲述东西方文化的最初交融?又或者,是一些关于近代以来,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如何影响中国,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寻求自身发展的探讨?甚至,它可能还会涉及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文化如何共存、对话,以及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与融合。这样的名字,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历史、哲学、文化传播等多个领域的兴趣,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究竟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东风”与“西风”的故事。
评分拿到《读书文丛精选:东风与西风》这本书,最先触动我的,便是书名所营造的那种意境。一个“东风”,一个“西风”,仿佛两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激荡、彼此呼应。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它们在各自的土壤中孕育生长,又在交流中相互启迪,共同谱写着人类文明的宏伟乐章。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的大门。或许,它会深入探讨东方哲学思想的精髓,比如中国古代的道家、儒家思想,以及它们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它也可能涉及西方近代的科学精神、启蒙思想,以及其哲学体系的演进。更令我兴奋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这两种文明在历史进程中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例如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传播,又或是近代以来东西方思想的交流碰撞。
评分拿到《东风与西风》这本书,一开始最吸引我的就是它的名字。我一直对“风”这个意象情有独钟,因为它既有温柔的抚慰,也有狂暴的席卷,象征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的交融,思想的碰撞。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哲思,让人立刻联想到古往今来,东方与西方之间那绵延不绝的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东风”和“西风”并非仅仅是地理上的方向,更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体系,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影响,相互启迪,有时是和谐共鸣,有时又是激烈的对抗。作为一名对世界文明史和文化比较学略有兴趣的读者,我无法不被这个书名所打动。我想象着,这本书或许会收录一些探讨东西方哲学思想差异的文章,又或许会是一些关于艺术、文学、历史领域中,东西方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案例分析。亦或是,它会呈现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东西方文明各自的特色与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比较。这种对于“风”的解读,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想要去探寻那股塑造了我们今天世界的,既熟悉又陌生的“东风”与“西风”。
评分翻开《读书文丛精选:东风与西风》,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其装帧设计。并非那种花里胡哨的浮夸风格,而是透着一股沉稳内敛的文艺气息。书的封面采用了一种复古的米黄色,上面印着简洁而富有寓意的图案,仿佛是古代的书画作品,又像是现代抽象的艺术。字体的选择也很有讲究,既保留了传统书法的韵味,又显得清晰易读。拿到手里,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厚实而有韧性,散发着淡淡的书墨香,这种触觉和嗅觉的体验,是电子书永远无法替代的。我喜欢这种能让人沉静下来的阅读载体,它让阅读本身成为一种仪式。封面上“东风与西风”的字样,没有过多的修饰,却有着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在我看来,“东风”可能代表着东方文明的智慧、哲学、艺术,而“西风”则象征着西方科学、理性、进步。这本书的选集性质,让我觉得它可能是在探讨这两种文明之间的对话、融合,甚至是对抗。我会期待它里面能有一些关于历史事件的深刻解读,一些关于思想流派的比较分析,一些关于文化现象的独到见解。
评分初次接触《读书文丛精选:东风与西风》,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其书名所带来的联想。在我看来,“东风”与“西风”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是两种截然不同文化、思想、价值体系的象征。我一直对跨文化的研究和比较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书名无疑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这份好奇。我预想这本书可能包含了一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阐述,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智慧,以及在历史长河中东方文明的独特发展路径。同时,“西风”则可能代表着西方世界在哲学、科学、艺术、社会制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其思想的演变过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两种文明体系在历史上的互动,它们是如何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甚至产生冲突的。或许,书中会有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分析东西方文化交流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也或许,它会呈现一些文学、艺术作品的比较,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情感和审美趣味的异同。总之,这个书名让我看到了一个广阔的文化视野,以及一次深刻的思想对话。
评分《读书文丛精选:东风与西风》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充满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碰撞的张力。在我看来,“东风”象征着东方古老而深邃的文明,而“西风”则代表着西方近代以来蓬勃发展的科学与理性。我一直对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充满好奇,而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种主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旅行,去探寻东方智慧与西方思想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激荡,又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或许,书中会有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辟阐释,也有对西方思想流派的深入剖析;或许,它会通过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来展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曲折与精彩;又或许,它会从艺术、文学、科学等多个角度,来展现这两种文明的独特魅力以及它们之间的对话。
评分《读书文丛精选:东风与西风》这个书名,第一时间便勾起了我对于文化比较的兴趣。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文明,都离不开对其文化根源的探寻和对其思想脉络的梳理。而“东风”与“西风”,在我看来,恰恰代表了两种最根本、最有代表性的文明体系。我设想,这本书中或许会有关于中国哲学思想的精辟论述,比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分析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同时,也会涉及西方哲学,例如古希腊哲学、启蒙思想、存在主义等,展现其思想的演进和特点。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这两种文明体系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是单纯的对抗,还是存在着深刻的理解与融合?这种互动,又给世界文明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或许,书中会通过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一些科学技术的发展,来印证这种“东风”与“西风”的交融与碰撞。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沉静而悠远的古典韵味,淡雅的色调,配合着略显厚重的纸张触感,还没翻开就让人心生好感。我是在一个初夏的午后,阳光正好,微风徐徐的日子里,偶然在书店一角发现了它。当时我正为近来阅读的几本书都稍显浮躁而苦恼,急切地想找到一本能够让自己慢下来,静下心来品味的读物。“读书文丛精选:东风与西风”,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碰撞的张力,仿佛预示着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我当时就被这个名字深深吸引了,那种“风”的意象,既可以是自然界的微风拂面,也可以是文化思潮的激荡,更可以是历史进程中的某种驱动力。封面上那一抹淡淡的东风和隐约的西风的意象,虽然抽象,却极富想象空间,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这“东风”与“西风”究竟代表着什么,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交织与博弈。这本书的选集性质,也让我颇为期待,毕竟“精选”二字,意味着作者或编者花费了大量心思,从浩瀚的文字海洋中提炼出最精华的部分,每一篇都应该是经过时间考验、值得反复咀嚼的篇章。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更是增添了几分庄重,让我想起那些过去的书卷,它们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时代的回声和智慧的结晶。迫不及待地翻开,扉页上的插画也同样精致,为这本书增添了一抹灵动。
评分好
评分这个系列又入了一本。
评分三联善于老书新出,更换设计,平装、精装,倒腾来倒腾去。
评分三联书店的书,没得说!!!
评分好
评分三联善于老书新出,更换设计,平装、精装,倒腾来倒腾去。
评分好
评分这个系列又入了一本。
评分三联善于老书新出,更换设计,平装、精装,倒腾来倒腾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