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泽克与马克思主义

齐泽克与马克思主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振江 著
图书标签:
  • 齐泽克
  • 马克思主义
  • 哲学
  • 文化研究
  • 意识形态
  • 政治理论
  • 斯拉夫哲学
  • 后结构主义
  • 批判理论
  • 当代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810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89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书稿通过系统研究齐泽克的新马克思主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激进左翼理论、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复杂关系,明确指出,齐泽克的理论属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新发展,其理论特质在于回归马列主义,自觉反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

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谱系中的齐泽克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革命传统的继承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延续
第三节 激进“新马克思主义”的探索
一、重建哲学根基
二、重构激进政治
三、回归革命运动

第二章 齐泽克与马克思、列宁
第一节 《资本论》的读者
一、商品拜物教
二、剩余价值与剩余快感
第二节 列宁的遗产
一、列宁在1917年
二、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
三、经济批判与政治批判

第三章 齐泽克与毛泽东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辩证法:阐释与误读
一、毛泽东对唯物辩证法的贡献
二、“一分为二”
三、“否定之否定”

第四章 齐泽克与阿尔都塞
第一节 分裂的拉康:齐泽克与阿尔都塞的接受差异
一、齐泽克与阿尔都塞的渊源关系
二、阿尔都塞对前期拉康的接受
三、齐泽克对后期拉康的接受
第二节 阿尔都塞的革命:“生产论”意识形态
一、“生产论”意识形态
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三、再生产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第三节 阿尔都塞与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的共识和差异
一、意识形态与梦的关系
二、意识形态质询与主体认同
三、误认与歇斯底里主体

第五章 齐泽克与本雅明
第一节 本雅明论暴力
一、暴力的目的:自然目的与法律目的
二、暴力的功能:立法暴力与护法暴力
三、暴力的形式:神话暴力与神的暴力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与“暴力三论”
一、主观暴力
二、客观暴力
三、语言暴力
第三节 “神的暴力”与罗伯斯庇尔
一、神的暴力是法律之外的革命暴力
二、神的暴力是属于“事件”秩序的暴力
三、神的暴力是非人暴力

第六章 齐泽克与巴迪欧
第一节 “亲如同志”:巴迪欧与齐泽克
第二节 解读圣保罗:真理,抑或意识形态
一、巴迪欧眼中的圣保罗:律法与普遍性的政治
二、齐泽克眼中的巴迪欧:真理,抑或意识形态
第三节 主体问题:真理主体与拉康式主体
一、巴迪欧的真理主体
二、超越律法的领域:真理主体与剩余主体
三、主体化与主体

第七章 齐泽克与阿甘本
第一节 阿甘本:走向革命的例外状态
一、例外状态
二、悬法与恺撒之死
三、牲人与狂欢节
四、弥赛亚与革命
第二节 齐泽克:生命政治视野下的反恐政治
一、“911”事件的解读:实在界的激情
二、牲人种种与反恐战争的逻辑
三、例外状态:生命政治普遍化
第三节 非人与邻人
一、阿甘本的“穆斯林”:非人的概念
二、康德哲学的“非人”维度
三、拉康的“邻人”与驱力
四、非人与“人性”意识形态

第八章 齐泽克与詹姆逊
第一节 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论
一、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与其文化表征
二、什么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
三、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第二节 齐泽克的艺术论:艺术是物的升华
一、弗洛伊德之“升华”
二、拉康之“物”
三、齐泽克论物与对象的关系
第三节 论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
一、现实主义及其真实性
二、现实如何构成
三、现实主义艺术是完美对象占据物的位置
四、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断裂
第四节 论后现代主义
一、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断裂
二、后现代主义艺术
结语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齐泽克与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局限性就是资本主义本身,即“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理解‘资本的局限就是资本本身’这一公式,那就只能意味着,最初使生产力迅速发展成为可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生产力超出了生产关系的框架,因此需要建立新形式的社会关系”。然而,齐泽克认为,这种解读方法是机械进化论的,是不适当的。齐泽克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时候生产关系开始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束缚或者桎梏了呢?换言之,马克思主义者一直需要判断和寻找资本主义经济的这一崩溃点,这时候就应该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了。不过,纵观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历史,列宁在不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统治薄弱环节,领导了十月革命;毛泽东在资本主义经济极其欠缺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领导了无产阶级革命,他们都没有寻找到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崩溃点”。齐泽克认为,也许就不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崩溃点,因为这种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进化论解读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问题。
  齐泽克指出,“关键不在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时候,生产关系的框架就会开始限制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关键在于,正是因为这一固有的限制,这一‘内在矛盾’,驱使资本主义的永恒发展。”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资本主义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不断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一直处于不断地调整和适应生产力的过程之中。
  ……
《齐泽克与马克思主义》:一场思想的激流与回响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斯洛文尼亚哲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Žižek)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复杂而动态的关系进行一次梳理,更是一次深入的探索,试图揭示齐泽克如何以其独树一帜的视角,重塑、挑战乃至颠覆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理解。它旨在呈现的,是一幅思想碰撞的壮丽图景,其中,马克思主义的深邃洞见与齐泽克的激进批判性分析交织融合,激荡出新的理论活力,并对当代社会现实投下深刻的审视之光。 一、 马克思主义:古老遗产的现代回响 要理解齐泽克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首先必须回溯马克思主义的源流及其数次演变。自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刻揭示以来,马克思主义便成为了一种强大的思想武器,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图景。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特别是20世纪末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马克思主义一度陷入理论的低谷,被贴上“过时”或“失败”的标签。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并未因此消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代的思想家开始重新审视其核心概念,并尝试将其应用于分析日新月异的全球化、消费主义、后现代社会等新的现实。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后马克思主义的各种分支,都在试图激活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使其重新获得解释力和行动力。齐泽克,正是这场“马克思主义复兴”运动中最具争议但也最不可忽视的人物之一。 二、 齐泽克:颠覆性的理论炼金术士 齐泽克以其对拉康精神分析、黑格尔哲学、以及各种流行文化现象的融会贯通而闻名。他并非一个循规蹈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所做的,更像是一场激进的“理论炼金术”。他从马克思那里汲取了对资本主义内在逻辑的洞察,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以及对革命性变革的诉求,但同时,他又通过拉康的精神分析,尤其是其对“大他者”的缺失、主体性建构以及现实的“实在界”的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心理深度和哲学锐度。 齐泽克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体现在多个层面: 对意识形态的新解读: 齐泽克继承并深化了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批判。他认为,意识形态并非简单的“虚假意识”,而是构成我们主体性的基本框架,它通过“幻想”来掩盖现实的裂痕,并使我们能够“享受”自己的异化。他引入拉康的“幻想”概念,将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剖析得更加透彻。他认为,我们之所以相信意识形态,并非因为我们被欺骗,而是因为我们“选择”相信,这种“选择”恰恰是意识形态的根本。他对消费主义、好莱坞电影、政治正确等现代现象的分析,都围绕着意识形态如何运作,如何让我们沉溺于虚假的满足感而忽视真正的社会不公。 对革命的再思考: 在后冷战时代,革命似乎成了一个遥远的词语。齐泽克却重新点燃了对革命的思考。但他所说的革命,并非传统意义上推翻政权的暴力斗争,而是一种对现有社会秩序的根本性“断裂”和“越轨”。他认为,真正的革命在于挑战支撑我们日常生活的“实在界”的结构,在于揭示那些被掩盖的、不可言说的东西。他通过对不同政治事件和思想流派的分析,试图找到开启这种“革命性断裂”的可能性。 对资本主义的当代批判: 齐泽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其锋芒直指其内在的矛盾和无法解决的困境。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并非仅仅是剥削,更是一种“享乐”的逻辑,它通过不断制造新的需求和欲望,来维持其运转。他对“全球资本主义”、“仁慈的资本主义”(benevolent capitalism)等现象的讽刺,揭示了资本主义如何通过看似积极的姿态,来掩盖其残酷的本质。他特别关注“行动主义”(activism)的局限性,认为许多环保、社会正义的行动,最终都可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循环,成为一种新的消费形式。 对“他者”的辩证理解: 齐泽克对拉康的“大他者”理论的运用,为理解马克思主义中的阶级、异化等概念提供了新的视角。他认为,我们所面对的“大他者”——无论是国家、资本还是意识形态——并非一个统一的存在,而是一个充满裂痕和矛盾的结构。对这个“他者”的认识,以及如何与其进行辩证的斗争,成为他思想中的重要议题。 三、 本书的探索路径与理论价值 本书将沿着以下几个主要维度,展开对齐泽克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深入剖析: 1. 思想谱系: 回顾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梳理其在20世纪的各种发展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定位齐泽克的理论在这一谱系中的位置,探讨他如何汲取、转化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遗产。 2. 核心概念的重塑: 详细分析齐泽克如何运用拉康精神分析等工具,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如异化、阶级、意识形态、商品拜物教、革命等。他如何赋予这些概念新的意义,使其能够更好地解释当代社会现象。 3. 批判的矛与盾: 审视齐泽克对当代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后现代社会以及各种政治思潮的尖锐批判。分析他的批判逻辑,以及这些批判所揭示的现实困境。 4. 理论的局限与争议: 承认齐泽克理论的复杂性和争议性。探讨其理论中可能存在的局限,以及学界对他的不同评价和批评。这包括对他是否过于悲观、是否过度依赖精神分析,以及其理论的实践性问题等。 5. 理论的现实关怀: 最终,本书将关注齐泽克理论的现实关怀。尽管他的分析常常充满哲学思辨,但其核心始终是对人类解放和摆脱压迫的追求。探讨他的理论如何为我们理解和应对当今世界的挑战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通过这样的多维度探索,本书期望能够勾勒出一幅清晰而深刻的图景:齐泽克并非仅仅是一位旁观者,而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巨大遗产之上,用其独特的思想利刃,不断地解剖、审视、并试图重塑我们对世界和自身的理解。他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是一场永不停息的理论激流,其回响,至今仍在我们这个充满矛盾和不确定性的时代中振聋发聩。本书致力于呈现的,正是这场思想激流的澎湃浪涛,以及它留下的深远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社会政治理论抱有强烈好奇心的人,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突破传统框架、提供全新视角的书籍。马克思主义无疑是当代思想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而斯拉沃热·齐泽克,在我看来,就是那个能够以最令人惊叹的方式“爬上”这座高峰,并从独特角度俯瞰一切的思想家。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他如何将自己那“奇特”的解构和重构能力,运用到马克思主义的深邃思想之中。我猜想,这本书不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简单复述或辩护,而更像是一场大胆的“再想象”,甚至是一场“解体”与“重塑”。他是否会从电影、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细节、甚至是一些看似荒谬的政治事件中,挖掘出马克思主义的痕迹?他是否会像一个玩弄概念的魔术师,将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马克思的经济学洞见巧妙地融合,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运作下隐藏的更深层的心理和意识形态机制?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那种“啊,原来是这样!”的豁然开朗,一种能够让我对当下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产生颠覆性理解的启示。

评分

我始终认为,马克思主义并非一个已经“过时”的理论,而是一个需要不断被重新诠释和应用的思想工具。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不断演变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依然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意义,往往需要那些能够突破常规、进行创新性解读的思想家。齐泽克,这个名字在我眼中,就代表着一种极具颠覆性和启发性的思想风格。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希望它能够成为一座桥梁,将齐泽克那精妙绝伦、充满洞察力的分析方法,与马克思主义那些深邃而宏大的理论相结合。我希望它能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并非仅仅是关于经济分析,更是一种对人类主体性、意识形态操纵以及社会现实本质的深刻追问。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引领我进入一个全新的思想场域,在那里,我能够以更敏锐的视角,观察和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从中找到理解当下社会复杂性的钥匙,甚至是对未来变革的可能性产生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冲击力,黑白相间的色调,配上那种锐利的字体,一眼就能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思想的锋芒。我一直对当代西方哲学尤其是那些深刻剖析社会现象的理论非常感兴趣,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经久不衰的思潮,在经过不同思想家的解读后,总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想象一下,当斯拉沃热·齐泽克这位以其“后现代解构”和“颠覆性洞见”闻名于世的思想家,去触碰马克思主义那宏大而复杂的体系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我对此充满了好奇,迫切地想知道他会如何运用他那标志性的精神分析、电影分析以及对当代流行文化的出色解读,来重新审视和阐释马克思的核心概念,比如剩余价值、意识形态、异化等等。这本书能否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重新找到理解权力运作、资本扩张以及人类主体性困境的钥匙?我期待着它能像一次思想的“解剖”,把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社会现实,一层层地剥开,露出其背后隐藏的逻辑和动力。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爱好者,虽然我可能不算是最专业的学者,但对于它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思想,我有着持续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近些年,我越来越感觉到,在当下这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快速变化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关于资本、阶级、剥削以及社会变革的理论,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现实意义。然而,不同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齐泽克思想的介绍,觉得他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思想家,他的理论体系融合了精神分析、拉康哲学以及对当代文化现象的深刻洞察。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他如何将自己独到的分析工具应用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和核心概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或许是颇具颠覆性的视角,来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意义和价值。我好奇他会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最新形态,例如金融化、数字平台经济等,以及这些新的现象如何呼应或挑战马克思主义的早期论断。

评分

最近我对一些比较“硬核”的社会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在信息的洪流和消费主义的包裹下,我们似乎离一些根本性的社会问题越来越远。齐泽克这个名字,我听过不少次,他似乎总能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将我们熟知的事物(比如电影、政治事件、日常生活细节)与深刻的哲学理论联系起来,然后炸裂出令人醍醐灌顶的见解。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绝对不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而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特别想知道,他会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这个“老牌”理论,在这个全球化、数字化的时代,它是否依然具有解释力?齐泽克那种特有的、带着些许戏谑和颠覆性的写作风格,会如何“搅动”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话语?我想象中的这本书,会是一本能够挑战我既有认知,迫使我重新思考“现实”是什么,以及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结构是如何运作的著作。它或许会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现代社会的“病灶”,并用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古老”但依然有效的工具,来提供诊断和治疗的思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