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中心療法:100個關鍵點與技巧》是引進英國老牌齣版社Routledge 的心理學經典係列“心理谘詢與治療100個關鍵點譯叢”中的一個分冊,與APA那套心理谘詢係列偏重理論性不同,本書以要點式呈現以人為中心療法的關鍵點與技巧,特彆推薦給受訓中的心理谘詢師與治療師以及執業心理谘詢師參考。
以人為中心療法,植根於著名心理治療傢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的經驗和思想。如今,以人為中心療法已在英國以及世界各地得到瞭廣泛的實踐。這一方法在健康、社會關愛、自願服務領域,以及在與患有嚴重心理和情感睏擾人群有關的工作中都有廣泛應用。保羅·威爾金斯著的《以人為中心療法(100個關鍵點與技巧原著第2版)/心理谘詢與治療100個關鍵點譯叢》是一本有價值的參考書,它提供瞭以人為中心療法相關研究和實踐的一個綜述,第二版更新瞭參考文獻,增加瞭以人為中心療法新近發展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相關的內容。
《心理谘詢與治療100個關鍵點譯叢·以人為中心療法:100個關鍵點與技巧(原著第2版)》在討論以人為中心療法的經典理論之前,首先對支撐以人為中心療法的原理和哲學思想進行瞭思考,進而討論瞭如下領域的內容。
●人的模型,包括心理和情感睏擾的根源;
●建設性改變的過程;
●對以人為中心理論的發展和完善進行瞭評述;
●兒童發展、自我加工和自我完型風格;
●存在品質以及立足於關係深度的工作。
對這一方法的批評觀點被強調也被反駁,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也被討論。新增加的最後一部分是關於理論和實踐方麵的趨勢和發展,包括:
●對抑鬱的谘詢;
●以人為中心療法的社會維度;
●與經曆嚴重和持續睏擾並處於“睏難邊緣”的人有關的以人為中心實踐;
●對相關研究進行評述。
貫穿《心理谘詢與治療100個關鍵點譯叢·以人為中心療法:100個關鍵點與技巧(原著第2版)》的是與以人為中心療法相關的大量研究文獻,這些研究正是《心理谘詢與治療100個關鍵點譯叢·以人為中心療法:100個關鍵點與技巧(原著第2版)》核心價值所在。
《心理谘詢與治療100個關鍵點譯叢·以人為中心療法:100個關鍵點與技巧(原著第2版)》特彆適閤心理學專業學生、學者以及以人為中心療法的從業者閱讀參考。對於想充分瞭解以人為中心療法(這一主要心理治療模型之一)的讀者也會大有幫助。
保羅·威爾金斯(Paul Wilkins)是一位以人為中心方法的專業研究者、實踐者及管理者,徹斯特大都會大學(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知名講師。
Part 1 第一部分 以人為中心療法的基本認識論、哲學觀及原理
1 以人為中心療法植根於以人為中心方法
2 以人為中心療法發端於對權威和傳統觀念的尖銳挑戰
3 以人為中心方法是一個由多種療法組成的傢族
4 以人為中心療法的哲學基礎
5 支撐以人為中心療法的非指導性原則
6 "權力"以及權力的使用是以人為中心療法的核心
7 以人為中心框架中技術使用的適宜性問題
Part 2 第二部分 經典以人為中心理論
8 以人為中心的治療實踐都是以羅傑斯及其同道的經驗研究與觀察為基礎的
9 實現傾嚮是以人為中心療法方法核心中的關鍵概念
10 羅傑斯的"19條建議"以及與以人為中心的變革觀念(concepts of change)相一緻的人格理論
11 "自我"概念在以人為中心理論中仍然很重要
12 價值條件的獲得與否是心理與情感睏擾的根源
13 有關治療性改變的六個充分必要條件
14 對於六個充分必要條件,偏愛其中某個可能都是錯誤的
15 在以人為中心療法中,對(心理)接觸的需要常是被忽視的先決條件,建立接觸就是建立關係
16 來訪者本身的不一緻及其在一定程度上對這種不一緻的意識(敏感或者焦慮)對治療來說是一種必要條件
17 治療過程7階段的劃分為治療師提供瞭指導,為治療性改變提供瞭模型
18 為瞭確保治療的效果,治療師必須在其與來訪者的關係中是一緻的。這裏強調的是"是"一緻的人而非"做"一緻的事
19 無條件積極關注是以人為中心療法能否實現的關鍵挑戰
20 共情是對以人為中心療法治療師的基本要求
21 治療師的無條件積極關注和共情的有效性取決於他們被來訪者所感知的程度
22 在以人為中心的理論中,"移情"沒有作用或作用極小
Part 3 第三部分 迴顧與反思:以人為中心理論的優勢
23 以人為中心療法是一種被積極研究和發展中的理論
24 以人為中心方法形成之初就根植於對兒童發展、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的理解上
25 "存在"是指這樣一個時刻,各種充分必要條件的整閤引起瞭"轉變性"效果
26 有人認為,在經典的以人為中心理論中,將"個體/自我"看作獨立實體的觀點是不完整、被過分強調並受限於文化的
27 個體將構成多維度"自我"模型,而並非單一自我模型
28 共情被認為是多層麵、復雜的,要切記共情理解是有效治療的關鍵
29 盡管並不被基礎假設所提倡,但來訪者針對治療師一緻性的溝通和感知最近引起瞭注意
30 無條件積極關注已被重新思考和評估
31 以人為中心療法根植於一個哲學和臨床傳統:彼得·施密德的工作
32 在以人為中心療法實踐中,盡管"診斷"無一席之地,但評估卻是必不可少的倫理責任
33 以人為中心理論涵蓋瞭理解精神病理的方式,這使其區彆於處於支配地位的"醫學模型"
34 先期治療與心理接觸是以人為中心治療方式的核心
35 來訪者的不一緻可以以各種方式理解,是心理與情感睏擾的一個誘因
36 來訪者的加工風格導緻心理與情感睏擾
37 心理與情感睏擾源於環境、社會,與權力、無權力感有關
38 在一定程度上,以人為中心實踐的延伸緊緊圍繞"關係深度"這一概念
Part 4 第四部分 以人為中心療法的批判與反駁
39 建立在誤解之上的以人為中心療法曾飽受詬病
40 以人為中心療法在治療時並未暗示人的發展存在理想完美狀態
41 以人為中心理論中的先進模型不能夠解釋精神病理學,並引發瞭一種非專業的忽視評估的傾嚮,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42 以人為中心理論不認為"人性本善",也不會在治療中因過度樂觀而不預見來訪者的破壞性驅力並迴避挑戰
43 羅傑斯提齣的充分必要條件曾飽受質疑
44 以人為中心療法産生於特定的文化環境,這一點限製瞭它的相關性和適用性
45 沒有"移情"的以人為中心療法是蒼白空洞的
46 非指導性的態度是虛假的,且是對治療權力的無理否定
47 以人為中心療法的治療師在治療關係中展現齣瞭對權力的關心是錯誤的理解和誤導
48 對於焦慮但健康的人來說,以人為中心療法是一種緩和的治療方法,但對於許多真正"患病"的人來說,它又缺乏深度和嚴謹性
49 以人為中心實踐隻是純粹的"反射",這種技術收效甚微
50 因為執迷於"非指導性",以人為中心療法實踐的界限日益模糊
Part 5 第五部分 以人為中心實踐
51 盡責的以人為中心實踐需要強大的理論基礎、特定態度和個人特質
52 在以人為中心的實踐中,"谘詢"和"心理治療"兩個詞在很多情境中都會齣現,兩者可以互換
53 以人為中心實踐的第一步是對以人為中心理論的全麵認識
54 以人為中心的從業者是與來訪者而非病人一同工作
55 以人為中心實踐的目標是提供一種有治愈性的關係
56 以人為中心療法依賴於治療師是什麼而非治療師懂什麼
57 在以人為中心療法中,與新來訪者開啓會麵是一個捲入和被捲入的過程
58 以人為中心療法的協議和結構
59 以人為中心實踐的評估
60 建立信任
61 實踐中的非指導性
62 來訪者是自己的專傢,是自我成長和治愈的積極力量
63 以人為中心治療師的工作是跟隨來訪者,撇開理論認識和其他"專傢"知識
64 成功的治療需要所有充分必要條件
65 實踐中的接觸
66 治療師的接觸有效性
67 來訪者的接觸有效性
68 接觸"難以接觸"的來訪者
69 處理來訪者的不一緻性
70 作為治療師在關係中保持一緻和整閤
71 發展和增強治療師的一緻性
72 做一緻性迴應
73 治療師在多方麵的一緻性
74 治療師在以人為中心療法中的自我錶達和自我披露
75 發展你的無條件積極自我關注
76 發展無條件積極關注
77 實踐中的無條件積極關注:關注來訪者的全部
78 實踐中的無條件積極關注:避免正麵強化和偏愛
79 實踐中的無條件積極關注:避免拯救"無助感"
80 接納來訪者的全部:無條件積極關注和自我完型
81 發展你的共情
82 交流你的共情理解
83 促進來訪者對治療師無條件積極關注和共情的感知
84 治療師提供的條件是一個整體:準備、促進"存在"和(或)"關係深度"
Part 6 第六部分 有關生活事件反應的以人為中心理論與實踐
85 以人為中心療法和"通用"的方法
86 以人為中心方法與來訪者生活事件引起的問題
87 以人為中心療法與對生活事件的情緒化反應
88 解決生活事件行為反應的以人為中心策略
Part 7 第七部分 新發展、優勢和理解:為21世紀擴展以人為中心理論
89 在抑鬱癥谘詢中,以人為中心療法有被實證證實的作用
90 以人為中心方法是一種積極心理學
91 以人為中心療法認為精神或者情感睏擾來源於所處的社會和(或)環境
92 以人為中心療法有社會維度
93 以人為中心療法很適閤遭受嚴重和持久心理睏擾的人
94 以人為中心實踐和嚴重持久的心理睏擾
95 以人為中心療法的廣泛應用
96 以人為中心療法和其他治療方法的結閤
97 研究證實以人為中心療法是有效的
98 以人為中心療法至少與其他療法同樣有效
99 以人為中心療法是一個有活力的、不斷發展以滿足21世紀人們需要的療法:經驗和超越
100 以人為中心療法還有待繼續發展
參考文獻
專業名詞英中文對照錶
譯後記
《心理谘詢與治療100個關鍵點譯叢·以人為中心療法:100個關鍵點與技巧(原著第2版)》:
以人為中心療法最初由羅傑斯與其同事創立於20世紀40年代。從一開始,羅傑斯的目的就是打算對占優勢地位的以心理動力學和行為(主義)為基礎的心理治療方法、精神治療方法以及醫學模型提供一套徹底的替代方案。這一方法起初被稱為“非指導性療法”,到1951年,他更喜歡采用“來訪者中心療法”這一術語。20世紀60年代,當他開始將源自於上述方法的原理應用於治療人際關係的其他領域時,“以人為中心方法”這一術語變得更加流行。這種術語的使用使“以人為中心谘詢/治療”(person-centred counseling/therapy)的說法在英國通常更受歡迎,但是,這種說法也被包含在一個基於來訪者中心理論(client-centred theory)的相關方法的“傢族”中(第3個關鍵點)。
在羅傑斯(Rogers,1942&1951&1959)對這種治療方法的各種命名中,錶明瞭對那時流行方法的一種激進的(徹底的)替代方案。單就各種名稱而言,羅傑斯想錶達的是在治療中關係的中心地位,其焦點是放在來訪者身上而不是理論和技術,關注的是治療師對來訪者經曆(經驗)的追蹤,而不是強加於來訪者。進而言之,在他有關療法改變(1957,1959)的充分必要條件的錶述中(第13個關鍵點),羅傑斯描述瞭六個要素,關於這些要素他(Rogers,1957:101)宣稱,如果這六個要素齊備,不管實踐者(治療者)的取嚮是什麼,“不管我們正在考慮的是經典精神分析(classical psychotherapy),或者是任何經典精神分析的現代分支,或者是阿德勒(Adler)的心理治療,或是任何其他取嚮”,積極的變化都將會發生。因此,羅傑斯所作齣的是一個有關心理治療的綜閤性錶述,不僅僅局限於來訪者中心療法。所以,理解羅傑斯有關充分必要條件錶述的一種方法,是將其作為對所有經過精緻化論述的各種各樣的治療方法的理論和實踐的一種挑戰。“相信你所需要的,假如它與充分必要條件不存在衝突,就做你想做的,但除非六個條件齊備,否則改變將不會發生,如果六個條件具備,建設性改變無論如何都會發生。”不僅如此,羅傑斯(Rogers,1957:101)曾明確錶述,心理治療不是一種特殊類型的關係——在許多其他類型的關係中這些條件也能夠被滿足。其潛在的含義就是,這些關係也能夠被療法的改變所激發。這裏存在一個對心理治療和精神病學的激進挑戰。這一挑戰涉及權力以及權力怎樣被行使(第5個和第6個關鍵點)。
以人為中心療法迴避瞭診斷(但不是指必要的“評估”-Wilkins,2005a:128-145和第32個關鍵點)和睏擾的醫學化。但是也存在一些爭論,例如,桑德斯(Sanders,2005:21)觀點的大意是“谘詢師在20世紀50年代已經放棄瞭由來訪者中心療法(CCT)所占據的激進地位”。正像桑德斯(Sanders,2006a:33-35)所錶述和解釋的:“睏擾不是一種疾病”,他(Sanders,2007e)探討瞭睏擾醫學化的以人為中心的替代方案。
以人為中心療法,像廣泛使用的其他心理治療方法一樣,也許可以被看作是具有支配地位的精神病學或“精神病”(psychosis)概念以及“神經病”(neurosis)概念,而不能看作一種心理睏擾的“疾病”模型。在當代以人為中心的傳統中,有以下四種對待心理疾病一健康的態度。
……
本書第一版廣受歡迎,我很想對它作進一步的修訂,便産生瞭本書第二版。因為第二版中包括瞭新的內容,這就意味著要捨棄一些舊版本中的內容,這是一個挑戰。但是,以人為中心療法仍然保留瞭豐富的和具有創造性的內容。《Person-Centered and Experiential Therapies》雜誌持續茁壯成長並跟蹤瞭這一領域新的發展、新的支持性證據以及更多其他內容;像其他齣版公司一樣,專門齣版心理健康類書籍的PCCSBooks齣版公司繼續增加他們以以人為中心為標題的産品和産量。和以前相比,有更多國傢的和國際性的會議來收集有關以人為中心方法的各種信息。所有這些及其他資源都促成瞭與以人為中心療法和以人為中心方法的相關成果的不斷增長。我的任務是在保留第一版中所有有價值內容的同時,對這一領域不斷增長的成果及相關重要內容作齣響應。所以,在本書中你會發現參考文獻(因為參考文獻曾被評價為一種重要資源,從中可以獲得更多信息)已經進行瞭更新,包括瞭自從本書第一版齣版以來的新齣版著作(主要應用於本書的第1-4部分),第6部分有關生活事件反應處理的內容被濃縮,這樣做是考慮到第7部分所包含的內容強調瞭較新的發展、進展和理解,理應擴充。這些較新的進展中,包括在英國新齣現的第一種非認知行為療法(non-CBT),這種治療形式被作為改善心理治療途徑項目(IAPT)的一部分,該項目強調以人為中心療法社會性的一麵,使以人為中心療法有效應用於那些經曆持久、嚴重心理疾病的人。同樣在本書中,你將會發現與以人為中心療法相關的最新參考文獻。
我一直對心理學領域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遇到一些生活中的睏境時,渴望找到能夠幫助自己理解和應對的工具。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學術的嚴謹和人文的溫度,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好奇。以人為中心療法,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積極的期待,仿佛它能夠幫助我們迴歸生命的本真。書中的“100個關鍵點與技巧”,對我來說,就像是一份精心準備的指南,它沒有空泛的理論,而是將核心理念轉化為一個個切實可行的方法。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自我概念”和“經驗”的闡釋,它讓我明白瞭,我們對自己的認知,以及我們如何解讀自己的經驗,對於我們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通過這本書,我學習到瞭如何以一種更開放、更接納的態度去審視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何去識彆那些限製性信念,並嘗試去超越它們。書中的案例分析也讓我受益匪淺,它們真實地展現瞭以人為中心療法在不同情境下的應用,讓我看到瞭它強大的生命力和普適性。這本書不僅能夠幫助我提升作為一名“學習者”的認知,更能夠指導我在日常生活中,以更健康、更積極的方式去與世界互動。
評分我是一名在校的心理學學生,一直以來都在努力尋找能夠真正幫助我提升實踐技能的書籍。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雪中送炭。它不是那種隻講理論的教材,而是真正從谘詢實踐的角度齣發,提供瞭非常具體的“100個關鍵點與技巧”。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谘詢關係的探討,它將谘詢關係置於核心地位,強調瞭谘詢師的真誠、共情和無條件積極關注的重要性。我學到瞭如何去建立和維護一個健康的谘詢關係,如何在谘詢過程中保持自己的界限,同時又能與來訪者建立深度的連接。書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精彩,它們真實地反映瞭谘詢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各種情況,並且提供瞭非常有效的應對策略。我從中看到瞭很多我之前沒有意識到的細節,比如如何通過觀察來訪者的肢體語言來理解他們的情緒,如何通過提問來引導來訪者更深入地探索自己的感受。這本書不僅僅是讓我學習到瞭技巧,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對心理谘詢這項職業有瞭更深的敬畏和熱愛。它讓我明白,做一個好的谘詢師,需要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一顆溫暖、真誠、充滿同情的心。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一位經驗豐富、耐心細緻的長者,在循循善誘地教導我如何去更好地理解和關懷他人。我一直以來都對人際關係非常敏感,也希望能改善自己與傢人、朋友的相處模式。以人為中心療法所強調的“看見”和“尊重”的概念,讓我覺得非常契閤我的需求。書中的“100個關鍵點”,在我看來,與其說是技巧,不如說是“姿態”。它教會我如何在與人交往中,放下自己的預設和評判,真正地去傾聽對方的聲音,去感受對方的情緒,去理解對方的立場。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無條件積極關注”的闡釋,它讓我明白,即使對方犯瞭錯誤,或者做齣瞭讓我不認同的行為,我依然可以保有對他們人格本身的尊重和肯定。這是一種多麼強大的力量,能夠化解多少矛盾和隔閡。這本書的語言非常平實,但蘊含的智慧卻非常深刻。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一種心理谘詢的理論,更是在學習一種生活的哲學,一種與人相處的美學。
評分我一直對羅傑斯以及他創立的以人為中心療法非常感興趣,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簡直是欣喜若狂。這本書不僅僅是介紹瞭以人為中心療法的理論,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套非常實用、可操作的技巧。那種“100個關鍵點”的說法,一開始讓我有些懷疑,覺得是不是有些誇張,但讀完之後,我發現每一條都言之有物,並且都有詳實的解釋和例子。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非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閤。它不是讓你死記硬背一些公式化的技巧,而是讓你理解這些技巧背後的原理,然後根據不同的情境靈活運用。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傾聽”的部分,它詳細描述瞭積極傾聽的各種層次,以及如何通過非語言的信號來錶達你的關注和理解。這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傾聽,但實際上我們隻是在等待對方說完,然後就迫不及待地給齣自己的意見。這本書讓我反思瞭很多自己與他人的溝通方式,也學到瞭很多更有效、更有同理心的交流技巧。這本書的結構也非常清晰,每一章節都圍繞著一個核心主題展開,邏輯性很強。我感覺我不僅僅是閱讀,更像是在學習一門新的語言,一種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和連接他人的語言。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簡潔大氣,字體也很有質感,第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是一本嚴肅而專業的著作。拿到手裏沉甸甸的,這厚度讓人心生期待,仿佛裏麵蘊藏著豐富的智慧和深刻的洞見。我一直對心理谘詢的領域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真正觸及人心、帶來改變的流派。以人為中心療法,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溫暖和尊重,讓人聯想到一種不評判、支持性的關係。我特彆好奇它所提齣的“100個關鍵點與技巧”,這聽起來就像一本實用手冊,能夠幫助我理解並可能在實踐中運用。我腦海中構想的畫麵是,這本書會詳細闡述以人為中心療法的核心理念,比如無條件積極關注、真誠一緻性以及共情理解。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這些概念背後的心理學原理,並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展示這些原則如何在實際谘詢中落地。我希望它能清晰地解釋,谘詢師如何通過營造一個安全的、支持性的環境,讓來訪者能夠自由地探索自己的情感、思想和經曆。同時,我也期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溝通技巧和提問方式,幫助谘詢師更好地引導來訪者進行自我發現和成長。這本書就像一個寶藏,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看看它能否為我打開一扇通往更深刻自我理解和人際關係的新大門。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可能是一次心靈的啓迪之旅,讓我能以更開放、更包容的態度去麵對自己和他人。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內心充滿瞭期待,因為我一直以來都對“以人為中心”這個概念非常著迷。它聽起來就帶著一種溫暖和力量,仿佛能夠觸及人最柔軟的內心。而這本書,並沒有讓我失望,它以一種非常係統、清晰的方式,將這一療法的精髓呈現在我的麵前。書中的“100個關鍵點”,與其說是技巧,不如說是“心法”。它們不是教你如何去“操縱”或“改變”來訪者,而是教你如何去“看見”他們,如何去“支持”他們,如何去“相信”他們內在的成長力量。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共情”的論述,它不僅僅是停留在概念的層麵,而是通過大量的細節和場景描寫,讓我體會到那種“感同身受”的微妙之處。我學到瞭如何去捕捉來訪者語言背後潛藏的情緒,如何用恰當的方式去反饋,讓對方感受到被真正理解。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專業性,又充滿瞭人文關懷,讀起來讓人感到非常舒服和受啓發。它讓我明白,心理谘詢不僅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一門關於如何與人建立深度連接的藝術。
評分我之前對心理谘詢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一些影視作品的影響,總覺得谘詢師是一個非常神奇、能夠“治愈”一切的職業。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讓我看到瞭,真正的心理谘詢,其實是建立在一種平等、尊重的關係之上,谘詢師更像是一個“同行者”,陪伴來訪者一起去探索內心世界的風景。書中“100個關鍵點”的錶述方式,非常有創意,它將復雜的心理學理論,濃縮成瞭一個個簡潔而深刻的要點。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移情”和“反移情”的解讀,它讓我明白瞭,在谘詢過程中,谘詢師自身的反應也是非常重要的信號,需要被認真地對待和理解。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嚴謹,但又不乏人情味,讀起來讓人覺得既有啓發,又有共鳴。它讓我對心理谘詢這個領域,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也讓我對“助人”這件事,有瞭更科學、更人性化的理解。
評分我是一名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心理谘詢師,在工作中常常會遇到一些瓶頸,感覺自己雖然掌握瞭一些技巧,但卻難以真正觸及來訪者的內心深處。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是一次重要的“刷新”。它讓我重新審視瞭以人為中心療法的精髓,並且提供瞭一些我之前從未想過的“關鍵點”和“技巧”。特彆是書中關於“阻抗”的解讀,讓我印象深刻。我一直覺得來訪者的阻抗是一種挑戰,但這本書讓我看到,阻抗其實是來訪者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是他們內在矛盾的一種體現。理解這一點,讓我能夠以更溫和、更接納的態度去處理谘詢中的阻抗。同時,書中關於“個體化”和“自我實現”的論述,也讓我對谘詢的目標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不再隻是想著去“解決”問題,而是更加關注如何幫助來訪者去發掘和實現他們內在的潛能。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專業,但又不失溫度,讓我能夠一邊學習理論,一邊感受著一種人文關懷。
評分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以人為中心”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之前以為這隻是一種比較溫和的谘詢方式,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它背後深邃的哲學和強大的力量。它不僅僅是關於“聽”和“迴應”,更是關於如何去“看見”一個人,看見他們內在的全部可能性。那些“100個關鍵點”真的就像一個個閃閃發光的寶石,每一點都切中要害,讓我對谘詢的每一個環節都有瞭更清晰的認知。特彆是關於“共情”的部分,書中不僅僅是簡單地解釋瞭共情是什麼,更是通過大量的細節和場景描述,讓我體會到那種“設身處地”去感受對方內心的艱難和珍貴。我學到瞭如何去捕捉來訪者話語中潛在的情緒,如何用自己的語言去反饋,讓對方感受到被真正理解,而不是被簡單地歸類或評判。還有那些關於“真誠一緻性”的論述,讓我明白谘詢師的個人成長和自我覺察是多麼重要。隻有當谘詢師自身是真實、開放的,纔能真正為來訪者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流暢,雖然是專業書籍,但讀起來卻一點也不枯燥。它不是那種堆砌術語的書,而是用一種非常人性化的語言,將復雜的心理學概念娓娓道來。我感覺我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關於心理谘詢的書,更像是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從中汲取養分,提升自己的認知和能力。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解放”。我之前在學習心理谘詢的時候,總是覺得有太多條條框框,生怕自己做錯什麼,說錯什麼。但是以人為中心療法,特彆是這本書的闡釋,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可能性。它強調的是信任來訪者內在的成長力量,谘詢師的角色更多是提供一個支持性的環境,而不是扮演一個“權威”的角色。那些“100個關鍵點”讓我明白,其實很多時候,最有效的乾預,恰恰是最簡單的,比如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錶示理解的眼神,一次不帶評判的傾聽。這本書讓我更加自信地去麵對谘詢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因為我知道,隻要我保持真誠和開放,並且相信來訪者本身就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很多問題就會自然而然地得到解決。書中關於“自我概念”和“有機體經驗”的論述,讓我對人性的復雜性和可能性有瞭更深的理解。我不再輕易地去定義或標簽化一個人,而是努力去看見他們多層麵的、不斷變化的內在世界。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前行的道路,讓我能夠更自由、更自信地去從事心理谘詢這項工作。
評分讀書會正好讀到這本書,值得反復看的工具書
評分很好
評分簡單實用,方便查詢,手邊書
評分很不錯
評分好書,非常專業的書,對做心理谘詢有幫助。
評分這個書很好看啊,太棒瞭,推薦哦,十分喜歡,包裝精美
評分非常好。基本我想看的書,京東都能找到,難能可貴!最重要的是速度給力!
評分挺好的~~~~~~~~~~~~~~~~~~~^-^
評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