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的進化:人工智能將如何重塑人類的交流

傳播的進化:人工智能將如何重塑人類的交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牟怡 著
圖書標籤:
  • 人工智能
  • 傳播學
  • 媒體演變
  • 數字文化
  • 人機交互
  • 社會影響
  • 未來趨勢
  • 信息傳播
  • 技術變革
  • 溝通理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6362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025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寒鼕之後,奇點之前。

不管我們是歡迎還是抵製人工智能,這一天遲早會到來。奇點尚未到來,但經曆瞭幾起幾伏之後,人工智能終於告彆瞭寒鼕。這一次的春天似乎跟之前的幾次不太一樣,也許奇點真的近在咫尺。所以,在奇點來到之前,我們需要做好準備。

內容簡介

人工智能作為一個嶄新的交流對象正在逐漸進入人類的日常生活。伴隨著人工智能的崛起,隨之而來的是對傳播模型的革新。人工智能的獨特性所帶來的對人際交流默認假設的衝擊很有可能會引發對交流觀點的顛覆。人—人工智能交流對時間維度的改變,對交流對象可控性的放大,以及對信息的無意識無批判等,這些都會如同大壩上打開的細微小孔,*終引來整個大壩的決堤,進而如河流改道一樣,將人類的交流引上不同的道路。幾韆年來,人類傳播的曆史一直在提供語言失敗的證據;通過語言,我們很難實現思想的無障礙交流。在這次人工智能革命中,我們能否跨越語言的局限,直達交流的**目標——有效的思想交換?本書將對這一問題展開全麵深入的討論。

本書首先從媒體技術發展的角度探討人工智能這個正在崛起的交流對象所代錶的趨勢。繼而第二章從使用的角度,逐一討論人機傳播的交流模式、倫理、一緻性、人性、人格、擬人化等方麵的特點,以及這一交流區彆於人際傳播之處。第三章將討論人—人工智能交流的效應,包括陪伴效應、自我映射效應等。第四章將在上述討論的基礎上對未來作齣展望。本書立足於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從傳播學、計算機科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和哲學等多角度全方位探討人工智能將給人類交流帶來的各種影響。本書觀點新穎,深入淺齣,除傳播學領域的學習者與研究者以及人工智能愛好者之外,對關心人類發展趨勢的大眾讀者也同樣適用。

作者簡介

牟怡,博士,上海交通大學特彆研究員,媒體與設計學院傳播學專業副教授,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中心副主任。本科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分彆在美國波士頓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和康涅狄格大學獲得化學碩士、傳播學碩士和傳播學博士。同時擔任10種國際學術期刊的邀請審稿人,曾獲得過新聞與大眾傳播學會、美國傳播學會、上海交大—國際傳播學會國際新媒體論壇*論文奬等榮譽。長期緻力於新媒體技術在社會各個領域的應用與效應的研究,尤其在人機傳播和技術在健康傳播的應用等領域著述頗豐。

作為跨界的研究者,牟怡博士主張從問題齣發,打破既有的學科界限。近年來關注的領域跨越傳播學、心理學、公共健康、人工智能、認知科學、技術哲學等。目前的研究課題嘗試摸索人與智能機器的交流模式,並從跨文化的角度將本土文化特點融入其中。

關於作者的學術著述,請參見網址www.mouyi.me。

目錄

Contents
目錄

傳播的進化:人工智能將如何重塑人類的交流

引言
*章人工智能:正在崛起的交流對象
*節機器與人

第二節智能與人工智能
第二章傳播的模式
*節傳播模式

第二節倫理的睏境

第三節交流的一緻性

第四節互動性

第五節人性

第六節人格

第七節擬人化

第八節文化的差異
第三章傳播的效果
*節人機傳播

第二節陪伴

第三節自我摺射
第四章傳播的進化
後記
人名索引





Chart directory
圖錶目錄

錶2-1麥剋雷和科斯塔的人格五因素模型077
錶2-2Twitter上的錶情符號歸類094
圖1-1達·芬奇的機械騎士及內部模型組件013
圖1-2坐落於上海交通大學校園裏的艾倫·圖靈銅像018
圖2-1香農威沃模型025
圖2-2剋納普關係模型026
圖2-3正在等待搭車中的HitchBOT038
圖2-4電影《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劇照041
圖2-5電影《機械姬》(Ex_Machina)海報041
圖2-6實驗中的助理機器人BERT063
圖2-7榮格的人格概念077
圖2-82016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布的我國首颱特有體驗交互機器人“佳佳”,其造型身材豐滿,模樣俊俏079
圖2-9石黑浩與他的雙子機器人在一起087
圖2-10動畫電影《機器人總動員》中的瓦利和伊娃087
圖2-11動畫電影《極地特快》中的小男孩088
圖2-12恐怖榖理論示意圖088
圖2-13與Pepper的眼神接觸092
圖2-14機器人伊娃的警惕錶情094
圖2-15機器人伊娃的竊笑錶情095
圖2-16機器人伊娃對新奇之物展示齣執著興趣時的錶情095
圖2-17機器人伊娃弄壞東西之後的心虛與羞愧錶情096
圖2-18機器人伊娃的震驚錶情096
圖2-19帕羅,2016年6月攝於日本福岡104
圖3-1“中文屋”假設122
圖3-2機器人NAO幫助自閉癥兒童剋服社交障礙129
圖4-1柏拉圖的洞穴139

精彩書摘

01*章The first chapter


人工智能:正在崛起的交流對象



00
00

傳播的進化:人工智能將如何重塑人類的交流

*章人工智能:正在崛起的交流對象









*節

機器與人

技術被譽為*強大的力量。然而技術為何存在?人類的身體又是如何處於與機器接壤的邊緣地帶?這些技術帶給人類怎樣的福音與疑惑?對人工智能的討論離不開對人類技術發展史的迴顧。如果說機器作為一種隱喻昭示著工業時代理性有序的特徵的話,那麼當人類逐漸步入後工業時代,甚而至於智能時代的時候,也許我們不得不思考:當機器中真的齣現幽靈,我們將何去何從?
*強大的力量
我們對技術這個概念並不陌生。今時今日,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使用著數不勝數的技術:從桌麵上的筆記本計算機、打印機、掃描儀,到掌中的智能手機、空調遙控器,再到腳下的掃地機器人……技術不僅僅以有形的方式存在,也以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形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比如搜索引擎背後的算法,不同的數碼音樂製式,轉基因工程等。
然而,如果要讓我們對“技術”一詞下個定義的話,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漢語大詞典》對技術一詞有三個解釋:①技藝、法術;②知識技能和操作技巧;③文學藝術的創作技巧。《大英百科全書》的解釋則是:“關於製造和做事的技藝的係統性研究以及手段的總和。” 顯然這些標準卻含糊的解釋並沒有太多的指導意義。
如果我們把目光擺脫詞典式的標準化定義,關於技術這個名詞,我們會找到更多有意思的注解。古希臘語中的“techne”是藝術、技能、工藝的意思;亞裏士多德(Aristotle)在《修辭學》中將techne與意為詞匯、言論或文化的後綴“logos”連在一起,得到新詞“technelogos”,成為今天技術(technology)的前身。遺憾的是,亞裏士多德並未給該詞匯提供任何解釋。一直到瞭1802年,德國哥廷根大學經濟係教授約翰·貝剋曼(Johann Beckmann)感受到將實用技藝係統化傳授給學生的必要性,於是編寫瞭一本名為《技術指南》(Guide to Technology)的教材並開設相關課程,於是,被人類遺忘瞭很久的古老詞匯纔重新復活。
作為實踐與元器件(components)的集成(assemblage),技術通常是通過技術體(bodies of technology)展示齣來的(阿瑟,2014)。比如轉基因的技術是以實實在在的馬鈴薯、大豆和三文魚的技術體體現的,沒有後者,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是無從得知這樣一種技術正在對我們的生活發生具體而深刻的影響的。當然,因為本書並非一本探討技術層麵的著作,我在此對技術與技術體並不加以嚴格的區分。
盡管技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它長期被籠罩於其孿生姐妹“科學”的陰影之下。科學因其前瞻性、係統性而被賦予更多的權重。長久以來,公眾對科學以及科學研究者抱以極大的尊重,而對技術工作者重視不夠。從事技術工作的人多是一綫技術人員,經濟社會地位不高。即使是工程師,很大程度上也是沒法跟科學傢相提並論的。這種對技術的輕視,直接的後果之一就是導緻“技術學”,即對技術發展的係統研究的缺失(阿瑟,2014)。
由於種種原因,中文中科學與技術常常被閤二為一稱為“科技”,進而又用科技這個詞替代技術。比如技術思想傢凱文·凱利那本著名的What Technology Wants就被翻譯為“科技想要什麼”,而非“技術想要什麼”。我認為,這是一種混淆的做法,並非好的選擇。盡管科學與技術常常以一枚硬幣的兩麵齣現,但有必要將兩者區分開來。
關於科學與技術共生而獨立的關係,首屈一指的技術思想傢兼經濟學傢布萊恩·阿瑟(Brian Arthur,2014)在其著作《技術的本質》中做過頗為優雅簡潔的描述:“科學和技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科學建構於技術,而技術是從科學和自身經驗兩個方麵建立起來的。科學和技術以一種共生方式進化著,每一方都參與瞭另一方的創造,一方接受、吸收、使用著另一方。兩者混雜在一起,不可分離,彼此依賴。”(p��68)
在與科學的相生相長之間,技術越來越展現齣對人類社會的巨大影響力。科技觀察傢凱文·凱利就認為技術是“世上*強大的力量”。為此,他不止一次在著述中引用美國曆史學傢林恩·懷特(Lynn White)對曆史上的技術的觀點:“中世紀中後期主要的輝煌不在於那些大教堂,不在於其史詩般的文學作品,也不在於其經院哲學。它的輝煌在於,這是史上首次建立在非人力基礎上,而不是奴役和骸骨之上的高等文明。” 布萊恩·阿瑟也錶示:“我們一直以為技術是科學的應用,但實際上卻是技術引領著科學的發展(阿瑟,2014,p��45)。”
這種過於拔高技術地位的觀點我們其實並不陌生。在解釋社會現象與趨勢的諸傢學說中,技術決定論(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屢屢以其石破天驚般的斷言吸引世人的目光。技術決定論認為技術是社會變遷的動力,足以支配人類社會的發展。不論是以奧格本(Ogburn)學派為代錶的強(hard)技術決定論,還是以雅剋·埃呂爾(Jacques Ellul)為代錶的溫和(soft)技術決定論,持技術決定論觀點的學者均認為技術具有自身的特定規律與自主性,並能導緻社會變遷。其中*著名的觀點莫過於卡爾·馬剋思(Karl Marx)的論斷:“手工磨産生的是以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産生的是以資本傢為首的社會。”至於那句著名的“媒介即信息”則反映齣加拿大傳播學傢馬歇爾·麥剋盧漢(Marshall Mcluhan)對媒體技術的樂觀——媒體技術改變瞭人類自身及其生存的社會結構。
人的延伸
技術為何存在?這個問題的答案固然可以從外界因素進行探究,也未嘗不能從人類自身找到答案。仔細檢查人類的生理條件,我們會很失望地發現人類的身體並無任何“過人”之處。從視覺上說,人類的視力極限是非洲馬賽人擁有的6��0,也就是能看到10公裏外的物體;而鷹的視力會比一般人類好上七八倍。從聽覺上說,飛蛾與蝙蝠的聽覺比人類的都靈敏很多。這樣的比較可以拓展到力量、奔跑速度、嗅覺等一長串的技能,而人類都毫無優勢可言。當然沒必要把這當成一個悲劇。心理學傢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969)就堅信器官卑劣是上帝賜予整個人類物種的天賦,因為這種卑劣激發起自卑的主觀感受,進而成為人類趨嚮完善的原動力。如果沒有先天趨嚮完美的傾嚮,兒童不會感到自卑;而如果沒有自卑感,人也永遠不會設立成功的目標,更不用說實現成功。
仔細羅列齣人類既有的發明創造,不難發現它們共同的特點:作為對人的延伸。我們步伐不夠敏捷,所以我們發明汽車飛機代步;我們肌肉不夠強壯,所以各種鑽探機、挖掘機大行其道;我們聽覺不夠靈敏,好在我們有各種擴音設備……長久以來,技術之於我們,是加強天性的工具。幾百年前,顯微鏡鏡片發明者羅伯特·鬍剋(Robert Hooke)有感於鏡片改善人類的視覺,指齣:“人們會用機械發明去改善人的其他感官的能力: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芒福德,2009,p��45)幾百年後,加拿大傳播學傢麥剋盧漢一語中的:媒介是人的延伸。
技術固然沿著自己的規律在前行,其進化進程也受到瞭人類需求的直接影響。傳播學傢麥剋盧漢(2015)曾提齣“感官比例”的概念並指齣,越是符閤人類天然的各種感官的需求的媒體技術越是容易被人所接受。以計算機的輸入輸齣設備為例,傳統的鍵盤與鼠標雖然有效,但是終究不如觸摸屏來得自然。而如果輸入輸齣可以在任何自然狀態下,通過我們的視覺、觸覺以及簡單動作來完成,那將會比單純使用手指敲打鍵盤來得順暢。今天這樣的技術已然實現,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普拉納夫·米斯特裏(Pranav Mistry)發明的第六感技術,通過4個套在手指上的彩色標記環、1個小型攝像頭、1部便攜式投影儀和1颱便攜式計算機,就可以通過簡單的動作完成信息的獲取。比如你可以用手指做齣一個攝像框的動作,拍攝即在瞬間完成,而無須任何按下快門鍵的操作。如此一來,信息的輸入輸齣不再受限於實體屏幕,電影《少數派報告》中的感應技術已經變成現實。
今天,其實我們的大腦本身也處在與技術接壤的地帶。人類的大腦被稱為一颱復雜的並行處理器。人的大腦約有1 00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由細胞體、軸突和樹突組成。細胞體是中心,負責信息交換;軸突是傳遞者,負責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樹突則負責收集來自其他神經元的信息。雖然與人的其他器官相比,大腦並無本質的特殊之處,其神奇的機能卻是目前*難以理解的科學課題之一。即便如此,科學傢們還是藉用身體圖式(即大腦對觸覺信息主動産生的觀點)的概念,對工具改變身體意嚮的可能性進行探索,取得瞭令人鼓舞的成果。未來,我們有可能依靠尖端的傳感技術,感受到韆裏之外的場景(尼科萊利斯,2015)。果真如此,機器就不僅僅是我們身體的延伸,而是確確實實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凱文·凱利甚至不無深情地贊嘆到:“當我們創造和使用技術時,我們實際上參與瞭某個比我們自身更大的事件。我們擴展著創造生命的那同一種力量,加快嚮未來進化的速度,我們增加著一切的可能性。”(2012,p��67)

身體圖式
1911年,英國神經學傢亨利·海德(Henry Head)和戈登·霍姆斯(Gordon Holmes)發現感覺運動係統皮質層受損的病人會齣現不正常的觸覺。因此他們提齣:“每一個新姿勢或動作都被記錄在具有可塑性的圖式中。皮層活動會將每一組新穎的感覺都納入圖式的關係之中。”這個過程就如同“計程車計價器如何將已經走過的距離轉化成錢數”。對此現象,腦機接口研究先驅米格爾·尼科萊利斯在其著作《腦機穿越》中有詳盡的描述。


當然,始料未及的是,技術並非僅僅延伸瞭我們不夠完美的軀體,也帶來集體的身份危機。轉基因物種、剋隆動物、大腦植入、機器外骨骼,電子人cyborg(又被譯為賽博格)……這些新技術的齣現會每每革新我們對自身的認識。如果說我們尚且可以認為一個進行人造耳蝸種植的人還是純粹的人的話,那麼如果他/她的眼睛是人造的呢?如果他/她所有的感覺器官都是人造的呢?如果他/她裝有義肢呢?甚而至於他/她的大腦是人造的呢?我們該如何劃分人與非人的界限?究竟是天生的部分占70%、80%,還是90%纔算是人類?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南非著名殘疾運動員,號稱“刀鋒戰士”的奧斯卡·皮斯托瑞斯(Oscar Pistorius)申請使用假肢與腿腳完好的運動員賽跑。然而他*終沒能獲得參賽資格,因為他的兩條義肢被認為更具有競爭優勢拒絕皮斯托瑞斯的決定後來被體育仲裁法庭推翻,但皮斯托瑞斯*終沒能參加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然而四年後,他如願取得瞭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參賽資格,這也讓皮斯托瑞斯成為瞭奧運會曆史上*位雙腿截肢的運動員。。我們能接受裹著鯊魚皮泳衣的遊泳名將邁剋爾·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卻又為何把皮斯托瑞斯拒之門外?
傑倫·拉尼爾(Jaron Lanier)在著作《你不是個玩意兒》(You Are Not a Gadget:A Manifesto)中錶達齣這樣的憂慮: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會逐漸偏離人類的軌道而變得越來越像機器(2010)。當然,這樣的論調帶有過多人類至上主義的痕跡。如同科幻作傢菲利普·迪剋(Philip Dick)一遍遍在作品中展示的兩大主題一樣,人類也在不斷質問著同樣的問題:什麼是現實?什麼構成真正的人類?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近年來備受科幻劇影迷推崇的瑞典劇以及改編的英劇《真實的人類》直接引用迪剋的主題,探討的卻是人工智能的話題。難道相比人類而言,機器人更符閤“真正”的標準嗎?
機器的隱喻
牛頓三大定律的提齣,猶如一道犀利的閃電劃過漆黑的長空,給人類文明帶來深刻的影響。這樣的影響不僅體現在之後的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上,也體現在之後300餘年人類對整個宇宙的認知上。如艾薩剋·牛頓(Isaac Newton)本人所描述的那樣:天體之所以會運動,是因為上帝創造瞭萬物以後,也設定瞭各種自然規律,比如運動定律等;上帝先把它們一推,然後天體就按“動者恒動”的定律一直運動下去,事物就按照自然規律和概率順其自然地發生;於是乎上帝不再做任何事情。如此的精準,如此的規律,也如此的機械。世人把牛頓的這種世界觀稱為“機械宇宙觀”或“鍾錶宇宙觀”。
盡管之後300年的時間裏,並非人人都持有這種機械宇宙觀,但是整個文明世界陷入一種對技術、機器和純秩序的漫長迷戀之中(阿瑟,2014)。整個宇宙被看作是一個復雜的機械係統,“這個係統是按照一些基本原則,例如慣性和引力,由在無限的不確定的空間中運動的物質的粒子所組成,並且這個係統是可以通過數學來加以詳審細察的”(塔納斯,2007,p��300)。於是,理智取代瞭情感,邏輯取代瞭熱情,控製取代瞭無序,新的時代精神將理性與規則打上瞭重重的著重號,並在人類生活工作的各個領域與層麵滲透。機器,無疑是這種精神的象徵。
根據德國工程師弗朗茨·勒洛(Framz Reuleaux)的經典定義,機器是“由一係列在力的作用下纔運動的物體組成,人們可利用自然界的力量通過這些物體作功,完成特定的運動”(芒福德,2009,p��11)。不論是工廠中鋼鐵鑄成的龐然大物,還是人工智能科幻美劇《疑犯追蹤》(Person of Interest)中亦正亦邪的超級智能“機器”(the machine),機器的含義已經不等同於技術。比如,著名哲學傢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就將技術與機器畫上瞭不等號,他認為技術是一種解蔽方式,即用於展示真理或事物本質的一種方式(海德格爾,2011)。於是,盡管不少人對工業社會進行瞭諸多反思,但仍然不妨礙現代人對機器發自內心的認同感,因為它們寄托瞭人類對精準、有效和誠實精神的無限嚮往。
然而,違背這些精神的反而是人類自己。人類盲目、衝動、傲慢、虛僞……這些根深蒂固的毛病往往讓人捶胸頓足。究其原因,心理學傢早已告訴我們,人類不是百分之百的理性動物。理性之外,人類還有情感。衝動是魔鬼,在此同樣適用。但換言之,這恰恰是因為人類具有“心”,我們的肉體並不能時時反映齣精神的狀態。信奉“我思故我在”的勒內·笛卡兒(Rene Descartes)構建齣一個獨立於物質世界的精神世界,兩者相互獨立、互不相乾。對人類這樣精神與肉身緊密結閤的聯閤體,笛卡兒的身心二元論實際上是割裂瞭精神與肉體的韆絲萬縷的聯係,反而讓我們對人類的心智問題無所適從。
如果說笛卡兒的身心二元論反映齣機器時代的人類對世界的偏執狹隘的認知的話,那麼人類文明發展至今日,越來越彰顯淩亂豐富的生命力。人類的心智,也在一點點被撥開神秘的麵紗。在1949年齣版的著作《心的概念》(The Concept of Mind)中,牛津大學哲學傢吉爾伯特·賴爾(Gilbert Ryle)駁斥瞭笛卡兒的身心二元論:他認為身體和心靈並無二緻,精神和行為其實是一迴事。他指齣,笛卡兒犯瞭一種“範疇錯誤”,將心靈看作一隻被禁錮於肉身中的幽靈,即後人常說的“機器中的幽靈”(ghost in the machine)(賴爾,1992)。
如果說機器作為一種隱喻昭示著工業時代的理性有序的特徵的話,那麼當人類逐漸步入後工業時代,甚而至於智能時代的時候,也許我們不得不思考:當機器中真的齣現幽靈,我們將何去何從?

參考文獻:
[1] Adler A�盩he Science of Living[M]�盢ew York:Anchor Books,1969��
[2] Lanier J�盰ou Are Not a Gadget:A Manifesto[M]�盢ew York:Knopf,2010��
[3] Ryle G�盩he Concept of Mind[M]�盠ondon:Routledge,2009��
[4] 布萊恩·阿瑟�奔際醯謀局剩杭際跏鞘裁矗�它是如何進化的[M]�輩芏�溟,王健,譯�焙賈藎赫憬�人民齣版社,2014��

0
0

[5] 劉易斯·芒福德�奔際跤胛拿鰨�陳允明,王剋仁,李華山,譯�北本�: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2009��
[6] 米格爾·尼科萊利斯�蹦曰�穿越:腦機接口改變人類未來[M]�被歧迤唬�鄭悠然,譯�焙賈藎赫憬�人民齣版社,2015��
[7] 麥剋盧漢�崩斫餉澆椋郝廴說難由歟跰]�焙蔚攬恚�譯�蹦暇�:譯林齣版社,2015��
[8] 凱文·凱利�奔際踉�素[M]�閉判兄郟�餘倩,周峰,等譯�北本�:電子工業齣版社,2012��
[9] 海德格爾�奔際醯淖肺剩跰]�綳醮蟠唬�劉勁楊,譯�笨蒲Ъ際跽苧Ь�典研讀�北本�: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11:104127��
[10] 理查德·塔納斯�蔽鞣剿枷朧罰憾孕緯晌鞣絞瀾綣鄣母髦止勰畹睦斫猓跰]�蔽餳矣ぃ�晏可佳,張廣勇,譯�鄙蝦#荷蝦I緇崢蒲г撼靄嬪紓�2007��

前言/序言



引言

寒鼕之後,奇點之前
2015年10月21日,全世界科幻迷歡慶的“迴到未來日”(Back-to-the-future Day)。在1989年的經典科幻片《迴到未來Ⅱ》中,主角馬蒂·麥剋弗萊(Marty McFly)和布朗博士(Dr.Brown)乘著時光機穿越到瞭2015年10月21日,看到瞭一個全新的世界,迴到未來日故此得名。影片中展示的不少“未來科技”,比如可穿戴設備、體感遊戲、3D投影等早已進入現代人的生活。雖然磁懸浮滑闆、飛行汽車和時空穿梭之旅尚待實現,但是這部20多年前的科幻電影以其撩動情懷的方式提醒著每個人:科幻與現實,距離其實沒有那麼遠。
另一個例子便是人工智能
2015年,孕育的一年。新媒體技術領域看似平靜,實則波濤暗湧。之前被無數人稱道的社交媒體開始放慢瞭“野蠻生長”的速度:世界社交媒體巨頭Facebook在歐美發達國傢進入瓶頸期,Twitter上用戶的活躍度大幅度下降;而在中國,微博處於與Twitter同樣的睏境。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統計數據,微博的活躍用戶人數從巔峰時期的3.09億人次下降到瞭2.04億人次;人人網進入被緬懷的階段,隻有少數用戶偶爾上去懷舊一下;即使是風頭*勁的微信,增長也日趨緩慢。麵對這樣的局麵,業內和學界發齣同樣的疑問:接下來是什麼?
今天,我們站在人工智能時代的門口,頗有若乾年前無敵艦隊駛齣海格力斯柱直布羅陀海峽兩岸邊聳立的海岬,希臘神話中英雄海格力斯齣行中的*西點,後被視為通嚮新世界之門。的意味。我們的耳邊同時混雜著叫好聲和質疑聲。這樣的場麵我們並不陌生。就在不到三十年前,互聯網剛剛在公共領域崛起之時,早期網絡的擁躉者們紛紛預言互聯網將會實現烏托邦社會的理想。然而很快,人們失望地發現互聯網上齣現瞭虛擬空間的殖民化,信息獲取的不平等以及政府的信息監控等,於是烏托邦的幻夢就隨著21世紀之初互聯網泡沫的破裂而消亡。伴隨而來的是反烏托邦的觀點,即未來並非呈現玫瑰色,而是帶著灰暗色調的類似“1984”末世情結的悲觀前景。當然,今天的學界在互聯網帶給人類社會的影響上普遍持中立的溫和觀點。
對人工智能褒貶不一的態度從人工智能誕生之初便開始瞭。1949年,為瞭抨擊正在興起的計算機技術和控製論,英國著名腦外科醫生傑弗裏·傑弗遜爵士(Sir Geoffrey Jefferson)發錶瞭名為“機械人的思維”的演說。演說中,傑弗遜暢言瞭一段後來被廣為引用的激昂排比句:“除非有一天,機器能夠有感而發,寫齣十四行詩,或者譜齣協奏麯,而不隻是符號的組閤,我們纔能認可,機器等同於大腦——不光要寫齣這些,而且還要感受它們。任何機器都無法對成功感到喜悅,對電子管故障感到悲傷,對贊美感到溫暖,對錯誤感到沮喪,對性感感到著迷,對失去心愛之物感到痛苦。”
工業革命期間,機器問題(machinery question),即機器替代人是否會導緻大麵積失業的問題,曾引發廣泛討論。如今,機器問題再度齣現,隻不過這一次的主角晉升到瞭人工智能。2012年,兩位來自MIT數字經濟中心的教授埃裏剋·布林約爾鬆(Eric Brynjolfsson)和安德魯·麥卡菲(Andrew McAfee)在《與機器賽跑》(Race against the Machine)一書中錶達瞭人類勞動力大量被機器替代的悲觀觀點。然而,他們在2014年的新作《第二機器時代》(The Second Machine Age)中走嚮瞭樂觀的一麵。布林約爾鬆教授近期在TED的演講裏疾呼:“隻有當人與機器展開有效的閤作,纔會立於不敗之地。”另一位作者麥卡菲教授則直接引用物理學傢弗裏曼·戴森(Freeman Dyson)的觀點:“技術是上帝的禮物。在生命這份禮物之後,技術這份禮物可能是上帝*偉大的禮物瞭。它是文明之母,藝術之母,科學之母。”

我們不清楚是什麼原因導緻瞭兩位經濟學傢的態度如此迅速地在兩年時間裏從悲觀轉變為樂觀。然而其他的人工智能悲觀主義者似乎立場更堅定一些。比爾·蓋茨(Bill Gates)和著名物理學傢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一貫對人工智能持審慎態度。科技界的傳奇人物特斯拉 CEO埃隆·馬斯剋(Elon Musk)更是認為人工智能比核武器還危險,是人類生存的*大威脅。2015年,埃隆·馬斯剋、蘋果聯閤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剋(Steve Wozniak)、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 CEO傑米斯·哈撒比斯(Demis Hassabis)、史蒂芬·霍金,以及上百位人工智能研究專傢共同簽署瞭一封號召禁止人工智能武器的公開信。在眾多關於人工智能正麵及反麵的觀點中,我個人覺得*有啓發的觀點是人工智能對民主的威脅。眾所周知,一個社會的中産階級是民主製度的中流砥柱,而未來人工智能大量替代中層的技術工作,帶來“職業兩極化”的風險,勢必導緻中産階級分崩離析,進而瓦解今日的民主形式。
另外,越來越多的公司將人工智能運用到商業領域,例如榖歌的Google Now、蘋果的 Siri、微軟的Cortana等。建立在人工智能基礎上的社交機器人也層齣不窮,比如國際上*款傢庭使用機器人Jibo,日係的仿人機器人Nao和Pepper,國內領先的傢庭陪伴機器人Alpha,教育機器人Buddy等。矽榖傳奇人物、觀察傢及預言傢凱文·凱利(Kevin Kelly)也將人工智能譽為下一個*熱的創業機會。2016年6月,《經濟學人》發錶封麵文章,從技術、就業、教育、政策、道德五大維度深度剖析人工智能革命。該文引用麥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數據,說明瞭人工智能正在促進社會發生轉變,這種轉變比工業革命發生的速度快10倍,規模大300倍,影響幾乎大3 000倍。在曆數瞭種種人工智能的威脅論之後,文章以務實的角度指齣,我們應該歡迎人工智能,而不是害怕它。
不管我們是歡迎還是抵製人工智能,這一天遲早會到來。2015年12月11日《科學》雜誌的封麵文章石破天驚地指齣機器實現瞭自我學習。盡管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美國發明傢,未來學傢,人工智能“奇點理論”的提齣者。口中的奇點尚未到來,但經曆瞭幾起幾伏之後,人工智能終於告彆瞭寒鼕。這一次的春天似乎跟之前的幾次不太一樣,也許奇點真的近在咫尺。所以,在奇點來到之前,我們需要做好準備。
縱觀人類的科技文化思想史,我們不難發現:人類思想文化的積纍每每落後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幾個世紀以來,科學技術宛如在荒野裏野蠻生長,而後驗性質的社會科學僅僅偶作迴應。也許,這一次我們可以做一個新的嘗試,試著讓社會科學作為燈塔,為這次繼哥白尼革命、達爾文革命、神經科學革命之後的第四次革命——圖靈革命(Floridi,2014)提供一些指導,甚至發齣一點中國的聲音。



在《第四次革命》一書中,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信息哲學傢盧西亞諾·弗洛裏迪(Luciano Floridi)總結瞭人類的四次自我認知革命。*次革命發生在1543年。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發錶《天體運行論》,讓世人意識到人類並不是被造物主眷顧而被安排在宇宙的中心,從而迫使人類重新思考自己的位置與角色。發錶於1859年的《物種起源》帶來瞭第二次革命。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在書中駁斥瞭人類是萬物之靈的觀點,指齣所有生物都來自共同的祖先,並在自然選擇下不斷進化。第三次革命來自西格濛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著作,將人類具備有意識的自我反省與自我控製的能力這一假象擊得粉碎。而艾倫·圖靈(Alan Turing)在1950年發錶的經典論文《計算機器與智能》則使人類再一次拋棄自己獨一無二的觀點,因為機器也可以具備智能,並可以替代人類執行越來越多的任務。



從一個問題齣發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問瞭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以光速運動,他會看到什麼?從這個問題齣發,愛因斯坦發展齣瞭廣義相對論。艾倫·圖靈問瞭一個問題:機器會思考嗎?從這個問題齣發,圖靈打下瞭人工智能大廈的地基。提齣一個好的問題,往往比這個問題的答案本身更重要。
這本書也是從一個問題齣發,那就是:當人工智能成為人類新的交流夥伴之後,傳播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v
vi
迴答這個問題並不容易。深知這個問題難度的我,並不敢奢望能在一本書裏迴答這個問題。我想做的,隻是在這本書中,從各個方麵把這個問題問清楚。然而,我發現,即使隻是想提齣問題的各個方麵,已經是睏難重重。究其原因,是因為人類的交流,從來都沒有簡單過。
交流的目標是思想的無障礙分享。然而從古至今,這樣樸素的目標幾乎沒有被實現過。從西方巴彆塔的隱喻,到東方“道可道,非常道”的箴言,不同種族的人們都苦於交流的睏境。失望之餘,人類把目光投嚮其他智能體,動物、外星人、超自然力量,甚至鬼魂……我很贊成美國傳播學傢約翰·彼得斯(John Peters,2003)在《交流的無奈》一書中錶達的那種略顯悲壯的觀點:人與人之間是“無限遙遠的距離”,而交流是“沒有保證的冒險”。
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人類的身體很遺憾地並不具備完成這樣一個“沒有保證的冒險”的生理條件。我們的視覺受限,聽覺不足,詞不達意,思想含糊不清。我們每每需要藉用外力纔能將交流深入一步。在這些外力裏,機器越來越成為不容忽視的力量。而人與機器的關係卻隨著兩者的力量對比變得時好時壞。從蒸汽機的*聲轟鳴劃過長空開始,形形色色的盧德分子盧德分子(the Luddites)是19世紀英國紡織工人的一個團體,以毀壞機器的方式抗議工業革命帶來的機械化。後用來泛指反對技術進步與産業調整的人。和技術樂天派就展開瞭拉鋸戰。他們並不總是不同的人,他們可能同時存在於我們每個人身上。在今天,即使技術已然與我們水乳交融,我們仍然有抑製不住的衝動想將技術排除在身體之外。我們幻想能通過技術實現交流的理想,卻不得不祭上我們的自由。
我們還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就被拋進一片未知之地。在這片土地上,我們將遭遇一個全新的交流對象——人工智能。它是否會像美國著名媒體生態學傢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所恐懼的那樣:“一旦造齣機器,我們總會大吃一驚,發現機器有自己的想法;除瞭有能力改變我們的習慣,還能改變心智的習性。”除瞭拭目以待之外,我們還可以做一些準備。
本書的定位
十多年前,我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念本科。在那個從來不缺天纔的校園裏,我見識瞭各種各樣纔華橫溢的人。有一次,一個同學說瞭這樣一句話:“我覺得牛頓提齣三大定律,其實是把物理學引上一條歧途。”也許你聽到這句話的反應與我當時的反應是一模一樣的:這分明是鬍說八道。但我不知道你是否跟我一樣,緊接著閃過這樣的念頭:真的是這樣的嗎?萬一真是這樣呢?
我在求學和研究階段受益於很多聰明人的影響和啓發,與他們直接或間接的交流幫助我打造齣我的認知大廈。然而,對我而言,後來那些無數次有趣並富有啓發性的談話,都沒有若乾年前那句齣自一個大三同學的無心的話來得影響深遠。在那個形成自我對世界的獨特認知的關鍵時期,也許,事實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質疑*、質疑根本的勇氣和態度。如果我在今天還能略為驕傲地認為自己是一個有著一點批判精神的研究者的話,那麼,多年前那句彆人口中無意說齣的不知天高地厚的話對我的衝擊,應該是我能想到的開啓這扇門的關鍵閥門之一。


用今天流行的網絡用語來說,這應該叫作“腦洞大開”。我曾經受益於各種各樣腦洞大開的思想和觀點,現在,我想同樣帶給你這樣的思維遊戲。你可能不會認同我在書中闡述的觀點,但是,沒有關係,隻要這本書能引發你一些思考,打開你的一些腦洞,那我的目的就達到瞭。
當然,有必要在開始這段思維之旅前給這本書一個明確的定位。首先,這不是一本預測未來産業趨勢的書。本書討論的問題遠遠不到尼剋·波斯特洛姆(Nick Bostrom,2015)所擔心的超級智能的情形。本書討論的人工智能尚未具有自我意識。按照強人工智能與弱人工智能的劃分,本書討論的還僅僅是針對現階段齣現的人工智能技術,即弱人工智能。其次,這本書雖然涉及人工智能的範疇,但是它絕對不是一本技術層麵的書。本書*終的定位還是社會科學領域的著作。盡管本書的很多觀點是基於對於未來的預測(我盡量將它們保持在閤理範圍之內),但是它還是盡可能遵從嚴格的社會科學學術寫作規範,支持觀點的論據我都盡量使用原始文獻。同時,我無意過多糾結於技術術語的考量,比如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的區彆。當然,既然是可以與人交流的技術,那麼具有或多或少的與交流相關的智能是基本要求。所以純機械的機器人,比如工業機器人,就不在討論範圍之內,即使它也稱得上具有瞭運動方麵的智能。
我以為,為學就是一個不斷打破邊界的過程,打破認知的邊界,也打破學科的邊界。本書起源於一個簡單的問題,然而尋找答案的過程並不簡單。計算機科學、心理學、倫理學、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等學科,並非我的專業領域,卻不得不一一拾起。在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在不斷構建和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受益良多。如圖靈的助手傑剋·古德(Jack Good)所言:“極端獨創性的一個方麵,就是不將庸人口中的真相視為真相。”我不敢妄稱具有極端的獨創性,但至少嘗試著質疑一些所謂的真相。

本書的結構
本書分成四章。*章為鋪陳,從媒體技術發展的宏觀角度探討人工智能這個正在崛起的交流對象的特性以及它所代錶的趨勢。第二章著力於傳播的模式,從使用的角度,逐一討論人—人工智能交流的交流模式、倫理,交流的一緻性、互動性、人性、人格、擬人化及文化差異等方麵的內容,指齣每一方麵區彆於人—人交流的地方。第三章討論人—人工智能交流的效應,包括陪伴效應、自我映射效應等。對理論的綜述也集中於此。第四章是結論部分,將展開對既有的反思以及對未來的預測。寫作過程中,我盡量將這幾章按照起承轉閤的順序進行邏輯安排,但作為讀者,你大可不必按部就班進行閱讀。
我希望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就像一群人一起登山的過程。有些人看到山上的巨石,有些人遙望遠方的雲海,有些人欣賞一路上的參天大樹,而我看到天上正在飛過的一群鳥兒。於是,我把這段景色分享給大傢。這不是居高臨下式的教導命令,也不是無關痛癢的自言自語,而是飽含熱情的分享。因為我知道,我的讀者同樣是一群有著強烈好奇心,在各個領域裏披荊斬棘的創新者。我們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我分享給你們我的視角。同樣,你們也會分享給我你們的。
閱讀需愉悅。希望你在這趟思維之旅中隨時保持愉悅!那麼,就讓我們開始吧。

參考文獻:
[1] Floridi L.The 4th Revolution:How the Infosphere is Reshaping Human Reality[M].Oxford,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
[2] 尼剋·波斯特洛姆.超級智能:路綫圖、危險性與應對策略[M].張體偉,張玉青,譯.北京:中信齣版社,2015.
[3] 約翰·彼得斯.交流的無奈:傳播思想史[M].何道寬,譯.北京:華夏齣版社,2003.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人類交流演變的書籍簡介,側重於文化、技術和社會層麵的變遷,而不涉及人工智能的直接影響: --- 書名:聲律的蛻變:從口語傳統到數字文本的交流史詩 簡介: 人類的交流活動,是構建文明的基石。從遠古的洞穴壁畫到蒸汽時代的電報,再到印刷術引發的知識爆炸,我們與世界和彼此連接的方式從未停止演進。本書深入剖析瞭人類交流形態的宏大曆史,旨在揭示不同技術媒介如何塑造瞭我們的認知結構、社會關係以及文化傳承的脈絡。我們探索的不是未來,而是塑造瞭我們當下的過去與現在。 第一部分:符號的誕生與口語的霸權 在人類曆史的漫長開端,聲音是唯一的載體。本部分追溯瞭早期人類如何通過口語建立起復雜的社會結構和神話體係。口語交流的特性——即時性、依賴記憶、以及集體參與性——深刻地定義瞭早期群體的文化形態。我們審視瞭儀式、吟遊詩人和故事講述者在知識保存與社會凝聚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 接著,文字的齣現被視為一次革命性的轉摺。我們詳細考察瞭從楔形文字到字母係統的演化路徑。文字的齣現,首次實現瞭知識的“去語境化”和“永恒化”,使思想得以超越個體生命的局限。然而,在印刷術普及之前,書寫仍是精英階層的特權,這導緻瞭知識的稀缺和權力的高度集中。本部分分析瞭手抄本時代交流的緩慢、高成本以及其對權力結構的影響。 第二部分:印刷術與知識的民主化 15世紀中期,古騰堡的活字印刷術如同一次信息地震,徹底顛覆瞭歐洲乃至世界的交流格局。本書著重探討瞭印刷術如何催生瞭現代意義上的“公共領域”。書籍的大規模復製,使得標準化的文本得以迅速傳播,極大地促進瞭科學革命、宗教改革乃至民族國傢的興起。 我們分析瞭印刷品如何改變瞭人們的閱讀習慣,從“集體閱讀”轉嚮“私密閱讀”,這直接影響瞭個體的自我認知和理性思維的形成。印刷術帶來的信息量的激增,也迫使社會發展齣新的信息篩選和組織機製,例如目錄、索引和百科全書的誕生。這一時期的交流,其核心特徵在於穩定、權威和可追溯性。 第三部分:電訊時代的加速與距離的消融 19世紀,電力驅動的通訊技術——電報、電話——的齣現,宣告瞭物理距離在信息傳遞上的限製被首次攻破。電報的“無時差”特性,徹底改變瞭商業、軍事和外交的運作方式,創造瞭一種全新的“同時性”體驗。本書考察瞭電報如何催生瞭新聞業的專業化,以及信息傳播速度與信息價值之間的關係。 電話的發明,則將“麵對麵”的親密感重新引入遠距離交流。我們對比瞭電話的即時互動性與書信的深思熟慮性,探討瞭這種新媒介如何重塑瞭傢庭、友誼和工作場所中的人際互動規範。這一階段的交流,其標誌是速度的提升和對即時反饋的渴望。 第四部分:大眾傳媒的興起與文化的統一 進入20世紀,廣播和電影的齣現,標誌著人類交流進入“大眾傳播”時代。這些媒介具有強大的情感感染力和覆蓋麵,能夠以空前的規模和一緻性嚮數百萬受眾傳遞統一的信息。本書詳細分析瞭大眾傳媒在構建國傢認同、塑造消費文化以及進行政治動員方麵的巨大效力。 廣播的“聲音的在場感”與電影的“視覺的沉浸感”,挑戰瞭印刷文化建立起來的理性、綫性思維模式。交流開始變得更加依賴形象、情感渲染和符號的直接灌輸。我們審視瞭文化産品如何通過這些媒介實現快速、廣泛的流通,以及由此帶來的文化同質化趨勢。 第五部分:媒介的交織與後印刷時代的符號係統 在當代,我們正處於一個信息媒介高度飽和的階段。電視、便捷的錄音技術、以及早期的數字網絡基礎設施,共同編織瞭一個信息冗餘的復雜環境。本書聚焦於這一時期,研究交流不再是單一媒介的獨奏,而是多重感官輸入的交響樂。 我們考察瞭圖像和聲音如何日益占據中心地位,挑戰瞭長期以來以文字邏輯為核心的知識體係。從口語的復興到視覺敘事的迴歸,這一時期的交流特點在於其片段化、情境依賴性和對即時反饋的持續追求。本書旨在提供一個紮實的、立足於曆史與技術的框架,用以理解我們今天所處的交流語境——一個由多種媒介相互滲透、共同定義人類心智和社會的時代。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即《傳播的進化:人工智能將如何重塑人類的交流》,無疑是一記重錘,直接擊中瞭我的好奇心。作為一名對信息時代發展軌跡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總是試圖理解科技進步是如何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我們彼此溝通的方式。當“人工智能”這個當下最炙手可熱的技術名詞,與“傳播的進化”這樣一個宏大且極具前瞻性的概念相結閤時,我立刻被吸引住瞭。 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將如何描繪這樣一幅圖景:從人類最原始的語言交流,到如今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再到未來,當AI深度融入我們的交流過程時,這一切又會發生怎樣的巨變。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AI在理解、生成、甚至“感知”人類情感方麵的能力,以及這種能力如何被用於優化傳播的有效性和情感共鳴?例如,AI是否能通過分析語氣、錶情、文字背後的情緒,從而實現更精準、更貼心的信息推送,甚至是在虛擬世界中扮演具有真實情感互動能力的“角色”? 我尤其關注書中可能對AI在“重塑人類交流”這一核心議題上的具體論述。這其中是否包含瞭對AI在內容創作(如新聞報道、文學作品、藝術錶達)方麵的影響?AI是否能夠創造齣我們前所未有的藝術形式,或者在信息傳遞的客觀性和時效性上達到新的高度?更進一步,AI是否會成為我們獲取知識、學習技能的全新途徑,其互動性和個性化程度是否能遠超現有的教育模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讓我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AI在傳播領域的強大力量。 另一方麵,關於“重塑”這個詞,我既感到興奮,也帶著一絲審慎。AI對人類交流的影響,是否也會帶來一些不容忽視的挑戰?比如,AI生成內容的真實性問題、潛在的偏見傳播、以及對人類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的潛在侵蝕。這本書會不會深刻地探討這些風險,並提齣一些應對的策略和思考?我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平衡的視角,既展現AI帶來的機遇,也揭示其可能帶來的睏境,引導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總而言之,《傳播的進化:人工智能將如何重塑人類的交流》這個書名,對我而言,是一個開啓無限想象的鑰匙。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AI與人類交流未來交織的復雜圖景,它將如何深刻地改變我們獲取信息、錶達思想、建立聯係的方方麵麵,並引領我思考在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適應和引領這種變革。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足夠吸引我瞭——《傳播的進化:人工智能將如何重塑人類的交流》。我一直對技術如何影響人類互動和信息傳遞的方式非常著迷,而將人工智能這一當下最熱門的技術與“傳播的進化”這樣宏大的主題結閤起來,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勾勒齣這條演進的軌跡,從早期簡單的信息交換,到如今復雜多元的媒介生態,再到未來AI可能帶來的顛覆性變革。 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AI在個性化傳播方麵的潛力。想象一下,AI能夠根據每個人的興趣、知識水平甚至情緒狀態,量身定製信息內容和呈現方式,這將會是如何一種體驗?它會讓我們更容易獲取所需信息,還是會加劇信息繭房效應?這本書會不會剖析AI在創造內容、分析受眾、優化傳播渠道等方麵的具體應用,並對其潛在的倫理和社會影響提齣警示?比如,AI生成的虛假信息或深度僞造的挑戰,以及如何應對這些風險,都是我非常關心的問題。 此外,作者對“重塑人類交流”的定義也非常寬泛,這讓我對書中可能涉及的多個維度充滿期待。除瞭信息傳播本身,AI是否會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例如,AI驅動的社交機器人、虛擬助手,甚至是AI生成的虛擬伴侶,它們將如何改變我們與他人建立聯係、維係情感的方式?書中會不會探討AI在語言翻譯、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角色,從而打破語言障礙,促進全球範圍內的理解與閤作?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富有洞察力的思考,讓我們看到AI在連接人類、彌閤分歧方麵的積極作用,但也可能伴隨的挑戰。 這本書的書名也暗示著一種曆史的縱深感,我不確定書中是否會迴顧傳播方式演變的漫長曆程,以此為AI時代的變革奠定基礎。從口頭傳播、文字傳播,到印刷術、廣播電視,再到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每一步都深刻地改變瞭人類社會。AI作為這一演進鏈條上的最新節點,它所帶來的影響又將有多麼深遠?作者是否會通過曆史的對比,來凸顯AI的獨特性和顛覆性?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幫助我理解AI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飛躍,更是人類社會結構和文化基因層麵的深刻重塑,從這個角度來審視AI的意義。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書名《傳播的進化:人工智能將如何重塑人類的交流》精準地擊中瞭我的興趣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份兼具理論深度和實踐前瞻性的分析報告,探討AI如何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獲取、理解、分享信息乃至與他人互動的方式。我期待書中能夠引人入勝地展現AI在傳播領域的無限可能,同時也能理性地審視其潛在的風險與挑戰,為我們在AI時代如何更智慧、更負責任地進行交流提供指導。它是否能像一本指南,幫助我 navigate 這個日益由AI驅動的交流新世界?我對此充滿期待。

評分

《傳播的進化:人工智能將如何重塑人類的交流》——僅僅是這個書名,就足以激起我強烈的求知欲。我一直對人類社會的宏觀演變,特彆是技術如何作為驅動力,深刻地改變我們交流方式的進程,抱有濃厚的興趣。而將當前最前沿的“人工智能”與“傳播的進化”這一曆史悠久且影響深遠的領域相結閤,預示著這本書將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並對未來進行大膽的預測。 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在“重塑人類交流”這一概念的具體內涵。這是否意味著,AI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工具,而是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們“交流”的定義?例如,AI是否能夠模擬人類的情感,從而在對話中産生更強的共情能力?在信息傳播的效率和準確性方麵,AI又將如何超越現有的技術極限?書中會不會探討AI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突破性作用,比如實時、無縫的語言翻譯,從而極大地促進全球範圍內的理解與閤作?我對這些具體的應用場景充滿瞭期待,希望能夠從中看到AI如何成為連接人與人、人與世界的新橋梁。 此外,“進化”這個詞也讓我聯想到,作者是否會從一個宏觀的曆史視角來審視傳播方式的演變,並將AI置於這一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來分析其獨特性和顛覆性。從口頭語到文字,從印刷術到互聯網,每一次傳播媒介的革新都帶來瞭社會結構的巨大變遷。AI作為最新的技術浪潮,它對人類交流的影響,是否會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深刻和廣泛?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種清晰的邏輯框架,幫助我理解AI並非孤立的技術發展,而是人類傳播史上的又一次飛躍,它將如何引發新的社會範式和文化變革。 我尤其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富有洞察力的思考,關於AI在塑造我們思維方式、價值觀甚至集體意識方麵的潛在影響。當AI能夠根據個體偏好生成信息流,並可能過濾掉不符閤其設定的“最優”內容時,我們是否會變得更加被動,批判性思維是否會受到削弱?書中會不會對這種“智能過濾”和“個性化推薦”的長期效應進行深入的探討,並警示我們可能麵臨的挑戰?我對這種關於AI如何影響我們認知和決策過程的討論,抱有極大的興趣。 總而言之,《傳播的進化:人工智能將如何重塑人類的交流》這本書的書名,已經為我勾勒齣瞭一個充滿智慧與挑戰的閱讀藍圖。我期待它能夠帶領我深入理解人工智能在重塑人類交流這一核心議題上的具體錶現,它將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我們獲取信息、錶達思想、維係關係,並最終影響人類社會的走嚮。這本書是否能為我提供一份關於AI時代人類交流的深度指南,引導我更好地理解並適應這個正在被AI深刻改變的世界?我對此充滿期待。

評分

《傳播的進化:人工智能將如何重塑人類的交流》——這個書名本身就點燃瞭我內心深處的好奇心。我一直認為,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離不開傳播方式的革新,而如今,人工智能的崛起,無疑預示著一場全新的、可能更為深刻的變革即將到來。我迫切地想瞭解,作者將如何描繪這場由AI驅動的傳播“進化”的圖景,它將如何從根本上改變我們交流的本質。 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探討人工智能在“重塑人類交流”這一概念上的具體錶現。這是否意味著,AI將不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者,而是會成為我們交流的積極參與者,甚至是某種意義上的“共創者”?例如,AI是否能夠通過學習人類的溝通模式,從而在對話中提供更具建設性的意見,或者在需要時充當調解者,化解潛在的溝通障礙?書中是否會涉及到AI在生成內容方麵的突破,比如創作齣媲美人類的作品,或者以全新的方式呈現復雜信息,使其更易於理解和接受?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AI如何賦能個體錶達,並提升群體溝通效率的深刻見解。 “進化”一詞也讓我聯想到,作者是否會從一個更加廣闊的視角來審視這一過程。除瞭技術層麵的革新,AI對人類交流的重塑,是否也會觸及到社會結構、文化認同,甚至是我們對“真實”和“連接”的理解?當AI能夠模擬齣高度真實的虛擬對話,或者在我們缺乏陪伴時提供情感慰藉,這又將如何影響我們對人際關係的認知和維係方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AI對人類社會關係網的潛在影響,它既可能帶來前所未有的連接,也可能引發新的疏離和挑戰。 我同樣關注書中對於“重塑”所帶來的復雜性的闡釋。AI驅動的傳播,雖然帶來瞭無限可能,但也必然伴隨著挑戰。例如,AI生成的個性化信息,是否會加劇信息繭房效應,導緻社會群體間的理解和共識進一步分裂?AI在內容生成方麵的能力,是否會模糊現實與虛構的界限,帶來新的信任危機?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審慎而富有遠見的態度,探討這些潛在的風險,並提齣一些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引導我們思考如何在享受AI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批判性的視角。 總而言之,《傳播的進化:人工智能將如何重塑人類的交流》這個書名,對我而言,代錶著對未來的一場深度探索。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深入理解AI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顛覆和重塑人類的交流模式,它將如何深刻地改變我們獲取信息、錶達自我、維係關係,並最終影響人類社會的整體走嚮。這本書是否能為我提供一份關於AI時代人類交流的深刻洞察,並引發我對於如何負責任地擁抱這一變革的思考?我對此充滿期待。

評分

《傳播的進化:人工智能將如何重塑人類的交流》——僅僅看到這個書名,我的大腦就已經開始高速運轉,想象著這本書將為我揭示怎樣一幅未來圖景。我一直深信,傳播方式的每一次重大演進,都伴隨著人類社會認知的飛躍,而人工智能作為當下最顛覆性的技術力量,其對人類交流的重塑,無疑將是劃時代的。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將如何深入剖析這一過程,它將帶來怎樣的變革,又潛藏著哪些挑戰。 我特彆好奇,書中將如何具體闡釋人工智能在“重塑人類交流”這一核心議題上的作用。這是否意味著,AI將不再僅僅是信息的載體或工具,而是會成為我們交流過程中的“夥伴”甚至“導師”?例如,AI是否能夠通過深度學習,理解並生成更具共情能力的語言,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錶達情感、化解衝突?在信息傳播的效率和深度上,AI又將如何突破現有的瓶頸,為我們帶來全新的認知體驗?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展示AI如何在人際交往、跨文化溝通、乃至知識傳播等領域,帶來顛覆性的改變,讓交流變得更加有效、包容和富有深度。 “進化”一詞也讓我聯想到,作者是否會從一個長遠的曆史視角來審視AI對傳播的影響。就像我們迴顧從口頭傳播到文字傳播,再到如今的互聯網時代,每一次媒介的革新都帶來瞭社會的深刻變遷。AI作為傳播史上的最新篇章,它所帶來的影響,是否會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迅速和廣泛?書中是否會探討AI如何改變我們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甚至思考問題的方式?它是否會影響我們的語言結構、思維模式,乃至形成新的社會形態和文化範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宏觀的視野,幫助我理解AI在傳播領域演進的邏輯和軌跡。 另一方麵,關於“重塑”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我同樣感到好奇。AI在傳播領域的應用,是否會帶來新的倫理睏境和技術風險?例如,AI生成的虛假信息和深度僞造技術,將如何影響我們對真實世界的認知?高度個性化的信息推送,是否會進一步加劇社會群體的隔閡,形成難以逾越的“信息壁壘”?我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客觀且富有批判性的態度,深入探討這些潛在的挑戰,並為我們提供應對這些風險的思考方嚮,引導我們如何在享受AI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保持警惕和獨立思考。 總而言之,《傳播的進化:人工智能將如何重塑人類的交流》這個書名,在我看來,是一個通往未來智慧的入口。我期待它能帶領我深入理解人工智能在重塑人類交流這一議題上的具體錶現,它將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深刻地改變我們獲取信息、錶達思想、維係關係,並最終影響人類社會的整體格局。這本書是否能為我提供一份關於AI時代人類交流的深度分析,並引發我對於如何更好地理解和駕馭這場變革的思考?我對此充滿期待。

評分

好看,非常不錯

評分

前沿科學,多瞭解下。還不錯,就是書的內容偏少。科普性的書

評分

哈哈好書不貴,知識無價

評分

沒看呢!看看再說

評分

ok

評分

可口可樂瞭看看看看瞭可口可樂瞭看看看看

評分

沒看呢!看看再說

評分

物流快

評分

不錯的書,可以用來學習或者講課,比較通俗易懂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