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零基础学扬琴》主要为扬琴初学者而编,同时也可供已经熟练掌握扬琴演奏技法的学习者参阅。全书共三章,第一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扬琴的基本知识和演奏方法,力求将晦涩的理论知识以简单明了的图文展示出来;第二章和第三章所编、所选练习曲和乐曲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习训练过程科学化、系统化。与乐谱同步的演奏提示文字部分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使初学者更加直观地掌握技术要领,解决技术难点,快速入门,快速提高。
作者简介
刘娜,硕士,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现为东北大学艺术学院扬琴专业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扬琴专业委员会理事,辽宁省扬琴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曾先后师从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麻丽威副教授、天津音乐学院谢玉虹教授、天津音乐学院郑宝恒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黄河教授等研习扬琴演奏与教学。
曾荣获第七届河北省音乐“金钟奖”扬琴独奏比赛金奖、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五届“金芦笙”民族器乐大赛弹拨组银奖等专业奖项,发表《音乐创造过程中的音乐思维》等多篇文论。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入门知识
第一节 扬琴发展概述
第二节 扬琴各部位名称
第三节 扬琴音位图与弦号图
第四节 扬琴调音、上弦与保养
第五节 扬琴演奏方法
第二章 技法练习
第一节 基本技法练习
第二节 常用调音阶、音位基础练习
第三节 综合练习
第三章 乐曲演练
喜讯
欢乐歌
春江花月夜
弹词三六
瑶族舞曲
红河的春天
美丽的非洲
梦幻
春天
将军令
忆事曲
天山诗画
凤凰于飞
黄土情
前言/序言
扬琴,又称洋琴、打琴、铜丝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是我国众多民族乐器中重要的击弦乐器。它起源于中东地区,10世纪以后传入欧洲,一度盛行,明末清初从海上传入我国,历经不断的改良革新,逐渐发展并形成了具有典型中国民族艺术特色的中国扬琴。
扬琴音量宏大,刚柔并济;音色明亮,在慢奏时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表现力非常丰富。扬琴使用极为广泛,以独奏、重奏、伴奏、齐奏及民族器乐合奏等表演形式出现在舞台上,展现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也吸引了众多的音乐爱好者学习。
扬琴入门相对容易,一本好的教材更能为初学者轻松愉悦的学习扬琴提供助力。本教程从“零”起步,带领学习者快速入门,走进一个充满趣味的扬琴世界。教程整体编写特色如下:
第一,本书主要为扬琴初学者而编,同时也可供已经熟练掌握扬琴演奏技法的学习者参阅。全书共三章,第一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扬琴的基本知识和演奏方法,力求将晦涩的理论知识以简单明了的图文展示出来;第二章和第三章所编、所选练习曲和乐曲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习训练过程科学化、系统化。与乐谱同步的演奏提示文字部分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使初学者更加直观地掌握技术要领,解决技术难点,快速入门,快速提高。
第二,值得提出的是,在第二章“技法练习”中,编者将音阶、音位的技术训练融入到大量耳熟能详的中外名歌、名曲等旋律之中,能极大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和练琴效率。
第三,在突破以往教材文谱结合的基础上,加入当前读者特别喜爱的二维码技术展示自制视频的讲解示范,方式新颖而简洁,为读者参照视频来学习提供了便利。
希望本教程能为扬琴学习者带来收获,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读者、专家督正。
筝韵流转:中国传统音乐的入门指南 书名: 筝韵流转:中国传统音乐的入门指南 作者: [作者姓名,例如:李明] 出版社: [出版社名称,例如:华夏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例如:2023年10月] 字数: 约 1500 字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种具体乐器的技法精进,而是旨在为渴望步入中国传统音乐广阔世界的初学者,构建一座坚实而全面的知识桥梁。我们深知,对于一个文化背景迥异的听众或初学者而言,直接投入到复杂的乐器学习中,往往会因缺乏宏观的音乐语境理解而感到迷茫。《筝韵流转》致力于扫清这一门槛,从宏观的视角,为读者描绘一幅丰富多彩的中国古典音乐画卷。 本书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读者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听力”与“理解力”,而非“演奏力”。我们将避免陷入任何特定乐器(如古筝、二胡、笛子或琵琶)的专业指法、调式转换或曲目解析,而是专注于构建理解这一音乐体系的底层逻辑。 第一章:历史的脉络——中国音乐的千年回响 本章将带读者穿越历史的长廊,追溯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与演变。我们不会细致分析某一个朝代的宫廷雅乐的定型,而是侧重于介绍不同历史时期音乐功能的变化——从先秦的礼乐制度,到汉代的乐府诗歌,再到唐宋词曲的兴盛,以及明清以来戏曲音乐的蓬勃发展。重点在于理解音乐如何从祭祀、教化走向世俗娱乐,以及这一转变如何影响了音乐的风格和情感表达。我们将探讨那些塑造了中国音乐审美基调的关键历史事件和哲学思想(如儒家的中和之美、道家的自然无为),这些思想是理解传统音乐“韵味”的关键所在。 第二章:音律的哲学——五声的宇宙观 中国音乐的基础建立在独特的音高系统之上,这与西方七音阶体系存在本质差异。本章将深入浅出地解析中国传统的“五声”概念(宫、商、角、徵、羽)。我们将清晰阐述五声体系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天文地理相对应。读者将了解到,在中国音乐语境中,音高不仅是物理振动的区别,更承载了象征意义和情感指向。我们不会教授如何通过音高来创作旋律,而是引导读者去“感知”不同音级在传统美学中的地位与情感倾向。本章将通过对比解析,帮助初学者分辨中国音乐特有的音色走向,以及其独特的旋律进行方式。 第三章:乐器的群像——声音的家族谱系 中国传统乐器种类繁多,分类复杂。本章将提供一个清晰的“乐器图鉴”,但聚焦于“分类逻辑”而非“演奏细节”。我们将依据传统的“八音”分类法(丝、竹、匏、土、革、木、金、石)进行介绍,帮助读者理解古人如何根据乐器的材质来组织他们的音乐世界。对于主要的乐器家族(如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吹管乐器、打击乐器),我们将概括性地介绍它们在合奏中的大致声部功能和音色特征。例如,我们会描述丝弦类乐器音色如何偏向细腻婉转,而竹管类如何擅长表现高亢嘹亮,但不会涉及任何具体的运弓或指法技巧。 第四章:曲式的意境——“意”与“象”的交织 理解中国传统音乐,关键在于理解其“意境”表达。本章将探讨中国器乐作品中常见的结构模式,例如“散板—慢板—流水板”的节奏处理,以及如何通过乐句的重复、变奏和模进来营造“山水写意”的画面感。我们将分析中国音乐中特有的“不平衡”美学——为何留白、停顿和大量的自由速度处理(如慢板)是中国音乐表达情感的有效手段。读者将学会如何从听觉上捕捉到音乐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人物情态或哲理思考,而不是被复杂的记谱法所困扰。 第五章:戏曲的张力——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 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音乐最集中的体现之一。本章将侧重于介绍戏曲音乐在叙事中的核心作用,而非具体行腔的技巧。我们会概述京剧、昆曲等主要剧种的音乐特点,特别是板腔体系的组织方式——即如何通过唱腔的速度和韵白来推动情节发展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本章旨在让读者理解,在传统语境中,音乐与文学、表演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音乐是情感爆发和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 结语:聆听当下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激发读者对中国传统音乐持久的兴趣。在快速的现代生活中,我们鼓励读者放慢脚步,拿起一副耳机,去倾听那些跨越千年的声音。通过本书建立的文化与历史框架,读者将能以更深层次的理解,去欣赏那些动人的旋律,从而开启一段属于自己的东方音乐之旅。 --- 适用读者对象: 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的非音乐专业人士。 希望为孩子打下传统音乐文化基础的家长。 学习其他中国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希望了解配套音乐背景的爱好者。 所有对中国古典音乐充满好奇,但不知从何入手的初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