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1章 顱腦及頭頸部CT檢查技術 1
第一節 顱腦CT檢查技術 1
第二節 五官、咽喉及頸部CT檢查的掃描技術及圖像後處理 5
第三節 CT新技術在頭頸CT檢查的應用 10
第2章 顱腦、五官及頸部解剖 18
第一節 正常頭顱CT橫斷麵解剖 18
第二節 眼球及附屬結構基本解剖 21
第三節 顳骨基本解剖 24
第四節 鼻及鼻竇基本解剖 26
第五節 咽部基本解剖 28
第六節 喉部基本解剖 30
第七節 頸部基本解剖 32
第八節 CT診斷報告書寫規範 35
第3章 腦血管病 37
第一節 腦梗死 37
第二節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43
第三節 顱內齣血 45
第四節 顱內血管畸形 48
第五節 腦動脈瘤 50
第六節 腦靜脈係統血栓形成 53
第4章 顱腦腫瘤 57
第一節 顱腦腫瘤的CT影像學分析方法 57
第二節 神經上皮組織腫瘤 64
第三節 顱腦神經腫瘤 84
第四節 橋小腦角區囊性腫瘤 88
第五節 腦膜腫瘤 90
第六節 淋巴和造血組織腫瘤 93
第七節 生殖細胞腫瘤 95
第八節 鞍區腫瘤 98
第九節 轉移性腫瘤 102
第十節 區域性腫瘤的局限性延伸 104
第十一節 神經元及神經元和膠質細胞混閤性腫瘤 106
第5章 顱腦損傷 109
第一節 顱骨骨摺 109
第二節 顱內血腫 113
第三節 腦外傷並發癥及後遺癥 120
第6章 顱內感染性疾病 122
第一節 腦膜炎 122
第二節 病毒性腦炎 125
第三節 腦膿腫 127
第四節 腦結核瘤 129
第五節 腦囊蟲病 132
第六節 硬膜外膿腫 135
第七節 硬膜下膿腫 137
第7章 顱腦先天性發育畸形 139
第一節 胼胝體發育不良 139
第二節 先天性第四腦室中側孔閉鎖(Danty-Walker 綜閤徵) 142
第三節 腦灰質異位癥 144
第四節 腦穿通畸形 146
第五節 蛛網膜囊腫 148
第六節 腦裂畸形 150
第七節 顱底凹陷癥(寰枕部畸形) 152
顱腦和頭頸部CT診斷
第八節 結節性硬化 154
第8章 腦白質病 156
第一節 皮層下動脈硬化性腦病 156
第二節 脫髓鞘性腦白質病 158
第三節 髓鞘發育不良性腦病 160
第9章 腦變性疾病 162
第一節 肝豆狀核變性 162
第二節 橄欖體腦橋小腦萎縮 165
第10章 腦萎縮 167
第一節 老年性腦萎縮 167
第二節 小腦萎縮 169
第11章 腦積水 171
第一節 先天性腦積水 171
第二節 梗阻性腦積水 173
第三節 交通性腦積水 175
第12章 一氧化碳中毒 177
第13章 眼及眼眶病變 179
第一節 眼球病變 179
第二節 眼眶病變 183
第三節 視神經病變 196
第四節 淚腺病變 200
第五節 外傷、骨摺及異物 203
第14章 顳骨病變 206
第一節 顳骨炎性病變 206
第二節 膽脂瘤 209
第三節 顳骨外傷 212
第15章 鼻及鼻竇病變 215
第一節 鼻及鼻竇炎性病變 215
第二節 鼻竇腫瘤 225
第三節 鼻及鼻竇外傷 235
第16章 口腔和咽喉部病變 237
第一節 咽部黏液囊腫 237
第二節 增殖體肥大 239
第三節 咽旁間隙感染 240
第四節 咽部異物 242
第五節 鼻咽癌 243
第六節 口咽腫瘤 245
第七節 下咽癌 250
第八節 喉癌 252
第17章 涎腺病變 256
第一節 腮腺病變 256
第二節 頜下腺病變 266
第18章 頸部軟組織病變 269
第一節 頸部腫瘤及腫瘤樣病變 269
第二節 甲狀腺及甲狀旁腺疾病 280
第三節 頸部淋巴結病變 291
第1章 顱腦及頭頸部CT檢查技術
第一節 顱腦CT檢查技術
一、頭顱CT平掃
(一)適應證
頭顱CT平掃適用於各種顱腦常見疾病的診斷。例如,各種變異及先天發育畸形,腦外傷,腦血管病,腦腫瘤,感染性病變,中毒、變性、代謝性疾病及顱骨病變。
(二)掃描參數及方法
頭顱CT平掃即不使用對比劑增強的CT掃描方法,頭顱CT檢查多用橫斷層麵,患者仰臥於檢查床上,頭部深入掃描架的孔內,掃描基綫多用眶耳綫(OML)或聽眥綫(CML),即眼外眥與外耳孔的連綫。一般選用5mm層厚,由基綫開始依次間隔嚮上掃描至顱頂部。可根據實際采用橫軸麵掃描或螺鏇掃描兩種方式。
二、常規頭顱CT增強檢查
(一)適應證
對於CT平掃上未被顯示或顯示不清的病變,CT增強掃描能夠提高病變的檢齣率。通過病變有無強化或強化模式,有助於對病變定位定性,確定病竈的範圍和臨床分期,提高評估腫瘤分期的準確性。
(二)掃描參數及方法
(1)頭顱CT增強掃描即血管內注射對比劑後再掃描的方法,定位及掃描方法與CT平掃相同,靜脈注射對比劑約50ml,流率為2.5ml/s。
(2)CT檢查時所用對比劑:研究錶明非離子型對比劑的理化特性更接近於人體的內環境。CT檢查常用的非離子型對比劑,如碘海醇(歐乃派剋)300~350mgI/ml,用量為每次50~100ml。碘普胺(優維顯)300~370mgI/ml,用量為每次50~100ml。對比劑給藥目前大多使用高壓注射器,以快速大量團注法滿足不同條件的注藥要求,保證圖像質量。
(3)對比劑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對碘對比劑過敏的患者禁用。對比劑的不良反應分為三類:輕度,如惡心、嘔吐的患者應給予密切的觀察;中度,如心悸、蕁麻疹的患者可使用激素類藥物對癥治療並嚴密觀察生命體徵;重度,如喉頭水腫、血壓下降,休剋的患者應及時對癥搶救。因此,在行對比劑增強檢查時應注意防治,CT室應準備搶救用藥及設備。
三、頭頸血管成像
(一)適應證
頭頸部聯閤CT血管造影(CTA)適用於急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病、血管畸形、動脈瘤等。
(二)掃描參數及方法
1.掃描範圍 範圍自主動脈弓至頭頂,患者仰臥位行螺鏇掃描。
2.掃描參數
(1)常規CTA螺鏇掃描:電壓120kV,電流500mA,掃描層厚0.625mm。螺距0.516︰1。鏇轉時間為0.4s,掃描視野(FOV)為20~25cm,矩陣大於等於256×256。軟組織算法重建。
(2)低劑量CT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CTA):先後獲得空間位置完全相同的平掃和增強掃描圖像。平掃:螺鏇掃描,電壓100kV,電流150mA,ASIR40%,螺距0.516︰1,掃描層厚0.625mm。增強掃描:電壓100kV,電流300mA,ASIR40%,螺距0.516︰1,掃描層厚0.625mm。
3.掃描方法
(1)超小劑量對比劑團注測定技術:頭頸聯閤掃描者選取第4、5頸椎層麵,以流率4ml/s注入對比劑(370mgI/100ml)20ml及生理鹽水15ml,開始進行同層動態掃描,間隔2s,層厚5mm,然後在橫斷位圖像上,頸總動脈分叉水平,選擇1個感興趣區,測量並保存時間密度麯綫(TDC),根據TDC確定掃描延遲時間。延遲時間的計算:延遲時間=1/2(碘對比劑注射時間-掃描時間)+達峰時間。隨後進行CTA增強掃描,高壓注射器靜脈注射對比劑速率為5ml/s,對比劑65ml,注射完後用生理鹽水40ml衝管。
(2)Smart預掃描方法:當對比劑在靶血管達到高峰濃度時開始掃描。高壓注射器靜脈注射造影劑速率為5ml/s,對比劑(370mgI/100ml)65ml,注射完後立即用生理鹽水40ml衝管。
(三)CTA圖像重建
將薄層原始數據傳到後處理工作站,利用Add/Sub軟件,用重建後的增強掃描圖像減去平掃圖像,得到減影的原始數據。用重建後的增強掃描圖像數據進行有骨結構的CTA重建(常規CTA),再用減影的原始數據進行去骨的重建(DSCTA)。
常規CTA的重建方法主要包括:①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②多平麵重建(multi-plannerreformation,MPR);③容積再現(volumerendering,VR);④麯麵重建(curvedplanarreconstruction,CPR)。
(四)重點提醒
注意觀察頭頸血管有無先天變異、畸形和動脈瘤,血管狹窄的患者是否有側支循環。
四、CT腦灌注成像
(一)適應證
CT腦灌注成像適用於急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
(二)掃描參數及方法
(1)以GE公司64排VCT為例,掃描方法:對比劑開始注射的同時,進行感興趣層麵同層動態CT橫軸位掃描。掃描參數:電壓80kV,電流200mA,掃描速度1s/360°,間隔時間為1s,掃描總時間80s,層厚5mm,覆蓋範圍5mm×8=40mm。優維顯(370mgI/100ml)40ml,注射速率4~5ml/s。
(2)以GE公司DiscoveryCT750為例,掃描方法:shuttle模式,ASIR80%,電壓100kV,電流80mA,螺鏇掃描,層厚5mm,間隔10mm,螺距0.984︰1,掃描範圍12~16cm,pass25~30,Timeperpass1.6s。例如,12cm覆蓋範圍,30pass,12×30=360層,掃描時間48s,高壓注射器靜脈注射速率4~5ml/s,造影劑35ml。
(三)CT灌注圖像重建
原始數據經後處理工作站腦灌注分析軟件重建,可得到:①腦血流量(CBF);②腦血容量(CBV);③達峰時間(TTP);④平均通過時間(MTT)。
(四)重點提醒
急、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應進行CT腦灌注聯閤頭頸CTA一站式檢查,瞭解血管狹窄程度及有無側支循環,瞭解腦血流動力學異常改變,為臨床治療提供客觀依據。
第二節 五官、咽喉及頸部CT檢查的掃描技術及圖像後處理
一、眼眶CT掃描技術
(一)適應證
眼眶CT掃描技術適用於眼部各類病變。
(二)掃描參數及方法
1.掃描體位 患者仰臥位,固定頭部不動,眼球嚮前凝視,保持眼球固定不能轉動。
2.掃描範圍 ①橫斷麵:掃描基綫為聽眶綫;②冠狀麵:掃描基綫為聽眶綫的垂綫;③斜矢狀麵:重建基綫平行於視神經。
3.基本參數
(1)視野(FOV):(14cm×14cm)~(16cm×16cm);矩陣:512×512。
(2)非螺鏇掃描參數:電壓≥120kV,電流≥100mA,層厚2.0mm,層間距2.0~5.0mm。
(3)螺鏇掃描參數:電壓≥120kV,電流≥200mA,采集層厚≤1.25mm,螺距≤1.5,重建圖像層厚≤2mm,層間距2.0~5.0mm。
根據臨床需要行三維圖像重組和後處理,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及錶麵遮蓋重組(SSD)成像。
4.骨算法與軟組織算法重建
(1)骨窗:窗寬3000~4000Hu,窗位500~700Hu。
(2)軟組織窗:窗寬300~400Hu,窗位40~50Hu。
5.增強掃描 對軟組織病變或血管性病變應進行增強檢查,推薦采用動態增強掃描。對比劑注射流率2.0~3.0ml/s,總量80~100ml,延遲時間依病變及設備情況而定。
二、顳骨CT掃描技術
(一)適應證
顳骨CT掃描技術適用範圍包括顳骨及內、中、外耳各類疾病。
(二)掃描參數及方法
1.掃描體位 患者取仰臥位,正中矢狀麵與颱麵中綫一緻,下頜稍收,兩外耳孔與颱麵等距。
2.掃描範圍
(1)橫斷麵:掃描基綫為聽眶綫,範圍從外耳道下方嚮上掃描整個顳骨岩錐。
(2)冠狀麵:掃描基綫為聽眶綫的垂綫。
(3)矢狀麵:重建基綫平行於正矢狀麵。
3.基本參數
(1)視野(FOV):(14cm×14cm)~(18cm×18cm)[單側分彆重建FOV:(8cm×8cm)~(10cm×10cm)];矩陣≥512×512。
(2)非螺鏇掃描方式:電壓≥120kV,電流≥150mA,層厚1.0~2.0mm,層間距1.0~2.0mm。
(3)螺鏇掃描方式:電壓≥120kV,電流≥300mA;采集層厚≤0.75mm,螺距≤1.0;重建圖像層厚≤1mm,層間距≤層厚。根據臨床需要進行麯麵及三維圖像重建,包括Stenvers位(重建基綫平行於顳骨長軸)、Poschl位(重建基綫垂直於顳骨長軸)、最大密度投影(聽骨鏈及骨迷路重建)、最小密度投影(骨迷路內腔重建)、SSD。
4.骨算法與軟組織算法重建
(1)骨窗:窗寬3000~4000Hu,窗位500~700Hu。
(2)韌帶、肌腱、鼓膜及鐙骨顯示:窗寬3000~4000Hu,窗位≤200Hu。
(3)軟組織窗:窗寬300~400Hu,窗位40~50Hu。
對腫瘤或腫瘤樣病變等需同時采用骨算法與軟組織算法重建。
5.增強掃描 對軟組織病變、麵神經、聽神經病變或頸內靜
說實話,這本書給我帶來的啓發遠不止於CT影像本身。它在講解各種疾病時,還會穿插一些相關的臨床背景信息,比如病因、發病機製,甚至是一些流行病學數據。這讓我覺得,疾病的影像診斷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整個臨床診療過程緊密相連。比如,在討論腦齣血時,它不僅展示瞭不同部位、不同程度齣血的CT錶現,還會提及高血壓、血管畸形等常見的誘因,這讓我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疾病。此外,書中關於CT成像原理和圖像重建的介紹,雖然不是直接的診斷內容,但對於理解CT圖像的形成和可能齣現的僞影非常有幫助。我之前對CT的成像技術瞭解不多,讀完這部分後,對CT的“黑白灰”信號有瞭更深的認識,也更能理解為什麼有些影像看起來會有些奇怪。它還提及瞭一些常用的CT後處理技術,比如MPR、3D重建等,這讓我意識到,僅僅依靠原始的橫斷麵圖像是遠遠不夠的,多角度、多維度的觀察纔能更全麵地評估病竈。我對書中介紹的這些輔助技術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夠通過學習,將它們更好地運用到我的工作中,提升診斷的效率和準確性。
評分這本書的知識體係構建得非常紮實,每一章節的內容都像是在為下一章節打下堅實的基礎。它在介紹病竈時,不僅會展示典型的影像錶現,還會詳細闡述其病理基礎,這讓我能夠理解影像背後的“為什麼”。比如,在描述腦囊蟲病時,它會結閤影像學特點,講解囊蟲在腦實質內的生長方式,以及它引起的炎癥反應,從而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影像的意義。我特彆欣賞它在講解一些綜閤徵時,能夠將 CT 影像與臨床錶現、實驗室檢查等信息整閤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疾病診斷框架。這讓我明白,影像診斷並非孤立的醫學影像解讀,而是需要結閤多方麵的綫索纔能做齣最終的判斷。書中還對一些新技術的應用進行瞭介紹,比如低劑量 CT、AI 輔助診斷等,這讓我對 CT 診斷的未來發展趨勢有瞭初步的瞭解,也激發瞭我繼續學習和探索的興趣。我還會關注書中關於 CT 掃描的倫理和法律方麵的考量,比如輻射劑量的控製和患者的知情同意,這讓我在臨床實踐中能夠更加規範和負責。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 CT 診斷指南,更是一部關於如何成為一名優秀影像醫生的教科書。
評分這本書,用最直白的話說,就是“乾貨滿滿”。它摒棄瞭那些冗長空洞的理論,直擊 CT 影像診斷的核心。我尤其看重它在臨床應用上的導嚮性。書中的每一個診斷點,幾乎都緊密聯係著臨床實踐,它不會僅僅告訴你“這個是XX”,而是會告訴你“這個在X位置,錶現為Y,那麼你需要考慮Z的可能性”,這種“授人以漁”的方式,讓我受益匪淺。我最喜歡的是它對一些常見誤診和漏診的案例進行分析,剖析瞭産生誤診的原因,並提供瞭避免類似錯誤的策略。這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在用自己的“血淚史”來指導學生,讓我少走彎路。書中對不同影像參數的解讀也非常到位,比如窗寬、窗位的選擇,以及在不同疾病中如何調整這些參數以獲得最佳的診斷效果。這些細節雖然看似微小,但對於提升診斷的精細度和準確性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我還會參考書中關於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彆患者的影像特徵差異,這有助於我在臨床上更準確地判斷。這本書真正做到瞭從讀者的角度齣發,解決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痛點和難點。
評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圖像呈現和細節刻畫上做得相當齣色。書中那些 CT 圖像,無論是指嚮性還是分辨率,都屬上乘,很多細節甚至是肉眼難以察覺的,都清晰地呈現在眼前。我尤其欣賞它對解剖結構的精細描繪,在理解一些復雜區域的病變時,能夠清晰地看到病竈與周圍正常組織的界限,以及它侵犯的範圍,這對於製定手術方案或者製定後續治療計劃都非常有幫助。書中的文字描述也十分嚴謹,用詞精準,邏輯清晰,不會讓人産生歧義。我特彆喜歡它在講解一些需要重點掌握的診斷要點時,會用加粗、下劃綫或者特殊顔色來突齣顯示,這讓我能夠快速抓住核心信息,事半功倍。而且,它在介紹一些少見但棘手的病例時,能夠給齣非常詳細的鑒彆診斷思路,並配以多角度的影像對比,這對我擴展視野、提升鑒彆診斷能力提供瞭寶貴的經驗。我還會反復翻閱書中關於不同層麵的 CT 掃麵,比如冠狀位、矢狀位、橫斷麵,理解不同層麵對病竈的顯示,這對於構建完整的病竈三維空間概念至關重要。這本書的編排也很有條理,從基礎到進階,循序漸進,能夠讓不同水平的讀者都能從中獲益。
評分這本書,我翻瞭好幾天瞭,剛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因為我最近正好需要這方麵的知識。我主要想瞭解一些常見疾病的CT影像錶現,比如腦齣血、腦梗塞、腫瘤等等,希望能通過這本書更直觀地理解 CT 影像,學會如何辨彆正常的和異常的信號。特彆是對於一些早期病變的識彆,我特彆感興趣,因為早期發現和治療對於預後非常重要。這本書在介紹疾病時,會不會結閤大量的典型病例圖片?我希望它能提供清晰、高質量的 CT 圖像,並且對影像特徵進行詳細的解讀,比如密度、邊緣、形態、周圍組織的關係等等。另外,如果是描述一些復雜病變,比如多發性轉移瘤或者罕見疾病,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鑒彆診斷的思路,幫助我區分相似的病竈。我之前看過一些 CT 相關的書籍,有些寫得過於理論化,脫離實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更貼近臨床實踐,讓我在實際工作中能夠直接運用。例如,在描述腦腫瘤時,是否會提到一些特殊的徵象,能夠幫助我們判斷腫瘤的良惡性,或者它的生長方式?我還會關注書中對於不同 CT 掃描方案的介紹,比如增強掃描的時機和造影劑的使用,這對於提高診斷的準確性非常關鍵。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學習 CT 診斷的一個得力助手,能夠讓我快速提升影像判讀能力。
評分很好,紙張好,圖畫清晰,內容不錯。
評分好 還可以
評分書不錯,值得夠買
評分好 還可以
評分書很好質量很滿意圖像很清楚
評分不錯 點贊
評分正版好書,價格實惠,速度快
評分不錯
評分不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