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史诗。它描述了一颗坚强刚毅的心是如何战胜心灵深处怯懦卑鄙的阴暗面,由幼稚走向成熟,它是描述心灵历程的史诗。《约翰·克里斯朵夫》叙说了一个真诚的音乐家是如何反抗虚伪浮躁的社会,从而在与社会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升华自己、完善自己,它是主人公克里斯朵夫的历险记。《约翰·克里斯朵夫》又是一部音乐的史诗,作者用他对音乐精神的深刻理解,描述了病态堕落的艺术与健康奋进的音乐之间的斗争,歌颂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音乐理念。《约翰·克里斯朵夫》同时又通过音乐折射了不同民族精神的融合与冲击,它以宏大优美的艺术手法将20世纪初叶那一代人的奋斗与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
罗曼·罗兰(Rolland R.)(1866—1944),法国著名作家,生于法国中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880年全家迁至巴黎。1889年于高等师范院校毕业后,写了不少剧本,其中《群狼》《丹东》和《七月十四日》合称为“革命戏剧”。1903年,罗曼·罗兰发表《贝多芬传》,引起当时公众的广泛关注。随后他开始撰写古今名人传记,宣扬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英雄主义,先后发表《米开朗琪罗传》《弥莱传》《托尔斯泰传》《甘地传》等名人传记。他的小说代表作有《约翰·克利斯朵夫》和《母与子》。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及对真理的热爱”,罗曼·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原序… ………………………………………………………………………… 2
卷一·黎明 / 5
第一部 蒙蒙晓雾初开,皓皓旭日方升… ………………………………… 6
第二部 天已大明,曙色仓皇飞遁… …………………………………… 21
第三部 日色曚昽微晦… ………………………………………………… 47
卷二·清晨 / 70
第一部 约翰·米希尔之死… …………………………………………… 71
第二部 奥多… …………………………………………………………… 93
第三部 弥娜… …………………………………………………………… 108
卷三·少年 / 137
第一部 于莱之家… ……………………………………………………… 138
第二部 萨皮纳… ………………………………………………………… 166
第三部 阿达… …………………………………………………………… 196
卷四·反抗 / 231
卷四初版序… ……………………………………………………………… 232
第一部 松动的沙土… …………………………………………………… 233
·2·
第二部 陷落… …………………………………………………………… 284
第三部 解脱… …………………………………………………………… 334
卷五·节场 / 393
卷五初版序… ……………………………………………………………… 394
第一部… …………………………………………………………………… 397
第二部… …………………………………………………………………… 451
卷六·安多纳德 / 517
卷七·户内 / 573
卷七初版序… ……………………………………………………………… 574
第一部… …………………………………………………………………… 576
第二部… …………………………………………………………………… 615
卷八·女朋友们 / 675
卷九·燃烧的荆棘 / 776
第一部… …………………………………………………………………… 777
第二部… …………………………………………………………………… 823
卷十·复旦 / 885
卷十初版序… ……………………………………………………………… 886
第一部… …………………………………………………………………… 888
第二部… …………………………………………………………………… 911
第三部… …………………………………………………………………… 951
第四部… …………………………………………………………………… 971
约翰·克里斯朵夫… ……………………………………………………… 994
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雨水整天地打在窗上。一层水雾沿着玻璃的裂痕蜿蜒流下。昏黄的天色黑下来了。室内有股闷热之气。初生的婴儿在摇篮里扭动。老人进来虽然把木靴脱在门外,走路的时候地板还是格格地响:孩子哼啊嗐地哭了。母亲从床上探出身子抚慰他;祖父摸索着点起灯来,免得孩子在黑夜里害怕。灯光照出老约翰·米希尔红红的脸,粗硬的白须,忧郁易怒的表情,炯炯有神的眼睛。他走近摇篮,外套发出股潮气,脚下拖着双大蓝布鞋。鲁意莎做着手势叫他不要走近。她的淡黄色的头发差不多像白的;绵羊般和善的脸都打皱了,颇有些雀斑;没有血色的厚嘴唇不大容易合拢,笑起来非常胆怯;眼睛很蓝,迷迷惘惘的,眼珠只有极小的一点,可是挺温柔——她不胜怜爱地瞅着孩子。孩子醒过来,哭了。惊慌的眼睛在那儿乱转。多可怕啊!无边的黑暗,剧烈的灯光,混沌初凿的头脑里的幻觉,包围着他的那个闷人的、蠕动不已的黑夜,还有那深不可测的阴影中,好似耀眼的光线一般透出来的尖锐的刺激,痛苦,和幽灵——使他莫名其妙地那些巨大的脸正对着他,眼睛瞪着他,直透到他心里去……他没有气力叫喊,吓得不能动弹,睁着眼睛,张着嘴,只在喉咙里喘气。带点儿虚肿的大胖脸扭作一堆,变成可笑而又可怜地怪样子;脸上与手上的皮肤是棕色的,暗红的,还有些黄黄的斑点。“天哪!他多丑!”老人语气很肯定地说。他把灯放在了桌上。鲁意莎撅着嘴,好似挨了骂的小姑娘,约翰·米希尔觑着她笑道:“你总·7·不成要我说他好看吧?说了你也不会信。得了罢,这又不是你的错,小娃娃都是这样的。” 孩子迷迷糊糊地,对着灯光和老人的目光愣住了,这时才醒过来,哭了。或许他觉得母亲眼中有些抚慰的意味,鼓励他诉苦。她把手臂伸过去,对老人说道:“递给我吧。”老人照例先发一套议论:“孩子哭就不该迁就。得让他叫去。”可是他仍旧走过来,抱起婴儿,嘀咕着:“从来没见过这么难看的。”鲁意莎双手滚热,接过孩子搂在怀里。她瞅着他,又惭愧又欢喜地笑了笑:“哦,我的小乖乖,你多难看,多难看,我多疼你!”约翰·米希尔回到壁炉前面,沉着脸拨了拨火;可是郁闷的脸上透着点笑意:“好媳妇,得了罢,别难过了,他还会变呢。反正丑也没关系。我们只希望他一件事,就是做个好人。”婴儿与温暖的母体接触之下,立刻安静了,只忙着唧唧咂咂地吃奶。约翰·米希尔在椅上微微一仰,又张大其词的说了一遍:“做个正人君子才是*美的事。”他停了一会儿,想着要不要把这意思再申说一番;但他再也找不到话,于是静默了半晌,又很生气地问:“怎么你丈夫还不回来?”“我想他在戏院里吧,”鲁意莎怯生生地回答,“他要参加预奏会。”“戏院的门都关了,我才走过,他又扯谎了。”“噢,别老是埋怨他!也许我听错了。他大概在学生家里上课吧。”“那也该回来啦。”老人不高兴地说。他踌躇了一会儿,很不好意思地放低了声音:“是不是他又?……”“噢,没有,父亲,他没有。”鲁意莎抢着回答。老人瞅着她,她把眼睛躲开了。“哼,你骗我。”她悄悄地哭了。“哎哟,天哪!”老人一边嚷一边往壁炉上踢了一脚。拨火棒大声掉在地下,把母子俩都吓了一跳。“父亲,得了吧,”鲁意莎说,“他要哭了。”婴儿愣了一愣,不知道还是哭好还是照常吃奶好;可是不能又哭又吃奶,他也就吃奶了。约翰·米希尔沉着嗓子,气冲冲地接着说:“我犯了什么天条,生下这个酒鬼的儿子?我这一辈子省吃俭用的,真是够受了!……可是你,你,你难道·8·不能阻止他吗?该死!这是你的本分啊。要是你能把他留在家里的话!……”
译 者 献 词
《译者献词》最初载于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七年一月初版卷首。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自拔与更新。
《约翰·克里斯朵夫》不是一部小说——应当说:不只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的战迹。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式的一阕大交响乐。愿读者以虔
敬的心情来打开这部宝典吧!
战士啊,当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止你一个时,你定会减少痛楚,而你的希望也将永远在绝望中再生了吧!
读《约翰·克里斯朵夫》仿佛是一场跋涉,起初我还抱着一丝对“大部头”的敬畏,心想着即便内容再艰涩,也总有它不凡之处。然而,随着文字的展开,我却被一种奇特的吸引力牢牢抓住。这不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让你一口气读完欲罢不能的故事,更像是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时而奔腾激荡,时而静谧深沉。我记得最初翻开的第一页,那是一种扑面而来的纯粹,一种对艺术近乎虔诚的追寻,这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年少时对某种事物近乎痴迷的投入,虽然我的领域与之相去甚远,但那种纯粹的热情,却是跨越时空的共鸣。书中的人物,尤其是那位名叫克里斯朵夫的年轻人,他的成长轨迹,他的挣扎与呐喊,他的爱恨情仇,都仿佛在我眼前活了过来。我看到了他对音乐的痴迷,看到了他对世俗的反抗,看到了他对真理的不断追寻。这其中有痛苦,有迷茫,有失落,但更多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力量。我时常在阅读中停下来,思考他的人生选择,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思考并非是为了找到答案,而是沉浸在那种探索的氛围中,感受生命的多样与可能性。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述一个人的故事,不如说是在揭示一种人生的普遍困境与追求,它让人思考,让人回味,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旧能感受到那份久久不散的余韵。
评分每次拿起《约翰·克里斯朵夫》,我都会有一种“久违重逢”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与思考的年代。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是一次性的阅读体验,而是一种长期的陪伴。我喜欢其中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那种立体而鲜活,仿佛是身边真实存在的朋友,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着自己的挣扎和成长。克里斯朵夫身上的那种反叛精神,那种对不公的愤怒,以及他对艺术的纯粹追求,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记得有一次,我读到他因为某个创作上的瓶颈而痛苦不堪,那种绝望的情绪,我竟然能在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困难中找到影子。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家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充满了荆棘与挑战,但正是这种挑战,磨砺了他们的意志,也升华了他们的灵魂。我并非艺术家,但我能在克里斯朵夫身上看到一种普世的价值,那就是对理想的执着,对真实的追求,以及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本书教会我,即使面对世界的冷漠与嘲讽,也要保持内心的火焰,坚持自己的方向。
评分我一直对那种能够跨越时代,依然能触动人心的作品充满好奇,而《约翰·克里斯朵夫》无疑就是其中之一。初读它,我被一种浓烈而真实的生命力所震撼。书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细致入微,甚至有些残酷。它没有刻意去美化任何一种情感,无论是对艺术的狂热,还是对爱情的执着,亦或是对社会现实的抗争,都被赤裸裸地展现出来。我特别欣赏作者罗曼·罗兰对于音乐的描写,那些文字仿佛本身就带着旋律,能够在你脑海中奏响。他不仅仅是在写音乐,更是在写音乐背后所蕴含的精神,那种超越物质、追求灵魂解放的力量。克里斯朵夫这个人,我常常觉得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的迷惘,他的愤怒,他的孤独,都呼应着那个时代躁动的灵魂。我反复咀嚼书中的一些段落,尤其是当克里斯朵夫陷入绝望,却又能在艺术中找到慰藉的部分。那是一种令人心悸的挣扎,也是一种令人振奋的重生。我并非专业的音乐爱好者,但通过这本书,我仿佛窥见了艺术的神圣殿堂,看到了人类精神在困境中依然可以闪耀的光辉。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伟大,往往孕育于最深沉的痛苦之中。
评分《约翰·克里斯朵夫》对我而言,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的书。初读时,我或许会被它庞大的篇幅和复杂的叙事所吓倒,但当我深入其中,便会发现它蕴藏着无穷的魅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腻刻画,无论是克里斯朵夫的喜怒哀乐,还是他身边人物的爱恨情仇,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关于艺术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对音乐技巧的描绘,更是对音乐所承载的精神的探讨,那种对自由、对真理的永恒追求,让我深思。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思考克里斯朵夫的人生哲学。他对于世俗的蔑视,对于真理的坚持,以及在痛苦中寻找力量的方式,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明白,真正的价值,往往不在于物质的丰裕,而在于精神的富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独立而强大的灵魂,即使身处困境,也能发出耀眼的光芒。它告诉我,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探索、成长与超越。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书籍,能够让你在阅读时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书中的人物,亲身经历着他的人生。而《约翰·克里斯朵夫》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当我读到克里斯朵夫在异国他乡遭受歧视与排挤时,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愤怒与孤独;当我读到他沉醉于音乐创作,忘记一切时,我仿佛也能感受到那种纯粹的喜悦。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在探索人性的复杂与丰富。克里斯朵夫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挣扎,都折射出人性的多面性。他既有天才的傲慢与偏执,也有普通人的脆弱与迷惘。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他感情世界的描绘,那种炽热而又充满矛盾的爱恋,让我看到了青春的激情与成长的代价。这本书让我对“人性”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并非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灰色的地带,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它让我反思自己的情感,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让我更加珍视那些真实而深刻的情感体验。
评分买了好多书慢慢看吧……
评分很快,很好,很不错,赞赞赞
评分本次购物非常喜欢款式
评分帮同事买的,说很好
评分包装还是挺好,就是贵
评分书很好的
评分好
评分很好很快物流非常速度
评分经典著作,值得一生慢慢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