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往事:明帝国最后的图景

崇祯往事:明帝国最后的图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梧桐 著
图书标签:
  • 明朝
  • 崇祯
  • 历史
  • 帝王
  • 政治
  • 社会
  • 王朝兴衰
  • 历史人物
  • 明末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ISBN:97875134096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511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9
字数:3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崇祯往事:明帝国最后的图景》中运用确凿的史料,阐述作为明朝的末代君主明思宗如何因其种种决策失误,将明帝国的航船引向覆亡的深渊,驳斥了史学界某种认为明思宗是“非亡国之君”、明朝的覆亡是“一个非亡围之君的亡国悲剧”的观点,希望读者通过此文,能加深对明思宗其人其事的了解,并从其败亡的历史反思中获得有益的启迪。这正是作者撰写此文此著的目的所在。

目录

第一章 临危受命继大统
第一节 降生于多事之秋
第二节 魏阉阴影下的信王生涯
第三节 临危受命就帝位

第二章 不动声色除阉党
第一节 潜移默夺,严惩元凶
第二节 清查阉党余孽,销毁《三朝要典》
第三节 钦定逆案,平反冤狱

第三章 忧勤惕厉求中兴
第一节 组建东林内阁,平定奢安之乱
第二节 整肃吏治,唯才是举
第三节 引进西方科技文化
第四节 夙夜焦劳,急功近利

第四章 袁崇焕与孙承宗督师蓟辽
第一节 重起袁崇焕督师蓟辽
第二节 袁崇焕诛杀毛文龙
第三节 己巳之变与袁崇焕被冤杀
第四节 孙承宗再镇关门

第五章 温体仁的得宠与垮台
第一节 会推阁臣事件与党争的复起
第二节 周延儒和温体仁的得宠及互相倾轧
第三节 温体仁的走红与垮台

第六章 屡扑不灭的起义烈火
第一节 剿与抚的两难抉择
第二节 农民军的千里转战
第三节 卢象舁与洪承畴的东西夹剿
第四节 杨嗣昌“十面张网”与起义的暂时沉寂

第七章 周延儒的复出与赐死
第一节 传承温体仁衣钵的张至发和薛国观
第二节 复社的崛起与周延儒的复出
第三节 周延儒的短暂布新与败亡

第八章 清军夺占辽西与明清议和的失败
第一节 皇太极迂回人犯内地
第二节 松锦之战与洪承畴降清
第三节 明清议和的失败与陈新甲被杀

第九章 起义高潮的再起与明王朝的覆灭
第一节 起义高潮的再起
第二节 频换主帅,难挽狂澜
第三节 李建泰代帝出征与调吴三桂入晋之议
第四节 “大数已终”,魂断煤山

第十章 尾声:清军入关与南明的抗清斗争
第一节 李白成进京与清军人关
第二节 弘光朝廷“联虏平寇”酿恶果
第三节 农民军余部的联明抗清与南明的抗清斗争

附录 明思宗为何成为亡国之君
后记

精彩书摘

  《崇祯往事:明帝国最后的图景》:
  在严惩魏忠贤、客氏、崔呈秀三个阉党集团的元凶之后,清查阉党余孽的工作随之逐步展开。
  早在天启七年(1627年)十月崔呈秀倒台还乡后,魏忠贤的一些心腹、党羽即遭到奏疏的弹劾而被免职,如南京守备太监杨朝、浙直织造太监李实、承天守备太监李希哲、提督太和山太监冯玉、天寿山太监李进、河南道御史倪文焕、吏部郎中周良材、主事张元芳、工部尚书吴淳夫、太仆寺卿白太始、尚宝司卿魏抚民等,皆被迫辞官或被免职。太监涂文辅也辞去监视仓库之职,东厂太监王体乾也因罪被免官。
  十一月,揭发弹劾阉党分子的奏疏不断增加,又有漕运太监李明道、崔文异,吏部尚书周应秋,太仆寺卿张凌云、陈大同,兵部尚书田吉,提督操江右佥都御史刘志选,锦衣卫左都督田尔耕、孙云鹤,巡抚延绥右都副御史朱童蒙,右都御史署顺天府尹李春茂,巡抚山东右佥都御史黄宪卿,户部尚书张我续,刑部左侍郎陈九畴,刑部尚书薛贞,总督蓟辽兵部尚书刘诏,工部尚书梁梦衮、孙杰,左副都御史李夔龙等,先后被免官。
  魏忠贤的心腹李永贞,在明熹宗死后已预感到前途不妙,在明思宗即位后4天便上疏告病辞职,于九月初七日获得批准。十月初,他干脆将外宅小院砌死,仅留一个小洞让家人给他送水送饭,自己躲在里面读书,静观形势的发展。到月底,得知魏忠贤请求辞职得到批准的消息,认为风波即将平息,便拆墙而出。本来他想找明思宗的近侍徐应元联络,不料徐应元却在十一月初遭到明思宗的斥逐,这才慌了手脚,急忙暗中派人去找太监王体乾、王永祚、王本政,各送5万两银子,希望他们在皇上面前为他美言几句。但这三个太监怕受到连累,把这些银两献给了皇上。李永贞吓得魂飞魄散,便连夜和他的外甥孙良济化装外逃。十一月二十六日,明思宗下令将其降为净军,谪戍湖广显陵。十二月初九日,李永贞被捉获,押赴显陵。崇祯元年(1628年)二月,李永贞又与徐应元一起被调发凤阳。
  经过一段时间的清查,许多阉党骨干和亲信遭到免职和惩处,受到广大百姓的欢迎和拥护。但明思宗清醒地认识到,仍有不少阉党党羽盘踞要职,整个阉党集团的罪行也未受到彻底的清算,不解决这些问题,就无从谈论扭转国家的危局。于是,他在天启七年(1627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命内阁及部院大臣“定阉党逆案”,即对阉党集团进行一次全面清查,根据每个阉党分子罪行的大小,依照明朝的法律,作出判刑的审查结论。
  ……
《天命的挽歌:大明王朝的黄昏》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帝王的个人史诗,而是以一个宏大而细腻的视角,试图还原明朝末年,那个风雨飘摇、危机四伏的帝国图景。我们不把焦点仅仅集中在朝堂之上的权谋与纷争,而是深入到时代的肌理之中,探究一个强大王朝是如何在内忧外患的交织下,走向其无可避免的终局。 我们将从“天人感应”的宇宙观出发,探讨在那个时代,灾异频发如何被解读为上天对统治者的警示。明朝末年,旱涝蝗灾、瘟疫横行,这些自然灾难绝非孤立事件,它们与社会矛盾、财政枯竭、军事溃败共同构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死亡之网。我们将详细梳理气候变迁对农业社会的影响,分析小冰期对帝国粮食供应链的冲击,以及这种冲击如何迅速转化为社会动荡的燃料。 一、 帝国的内部分裂与结构性失衡 明朝的衰亡,很大程度上是其内部结构性矛盾激化的结果。本书将深入剖析“士绅化”进程对国家财政与治理能力的侵蚀。地权的高度集中,使得国家税基日益萎缩,而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力却在不断下降。我们将运用大量的档案和地方志记载,描绘出江南士绅阶层如何通过复杂的法律和灰色地带,将沉重的赋税转嫁给自耕农和小市民,从而形成一个“合法”的寄生体系。 更进一步,我们将探讨以“党争”为表征的政治极化现象。这不仅仅是文官集团之间的意气之争,更是帝国权力结构失衡的外化。内阁的权力被不断稀释,宦官干政与清流士大夫的对立,使得中央决策机制瘫痪。我们不会简单地将这种党争归咎于个别奸臣或清官的品德问题,而是将其置于明中后期中央集权强化与地方利益集团博弈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东林党与非东林党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实则是关于国家未来走向的根本性分歧,这种分歧最终导致了国家在面对危机时无法形成统一有效的应对策略。 二、 边患与军事体制的崩溃 辽东的战事,是压垮大明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其根源早已深埋于明初的卫所制度之中。本书将详细分析卫所制度——这一曾经支撑大明三百年的军事基石——是如何在和平时期被架空,最终沦为无法动员的空壳。我们将对比戚继光时代高效的“募兵制”与末期疲敝的“征召制”,揭示两者在财政、训练和士气上的巨大差异。 九边重镇的将领与朝廷之间的关系,是军事体制病态的缩影。从孙传庭的“临危受命”到洪承畴的“坚守待援”,我们看到的是地方大员在资源极度匮乏下,为了维系自身军事力量而不得不采取的各种“非常手段”,包括借贷、摊派乃至“以战养战”。这种地方化的军事独立倾向,最终削弱了中央对军事力量的绝对控制。同时,本书也将详述后金(清)政权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领导下,其军事组织、马匹资源和政治动员能力是如何系统性超越了腐朽的大明边军。 三、 思想的迷惘与文化转向 一个帝国的衰亡往往伴随着精神内核的动摇。明末清初的文化思潮是极其复杂的。我们看到,理学在僵化之后,逐渐失去了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以王夫之、黄宗羲等为代表的思想家,开始对传统的儒家政治哲学提出深刻的批判,他们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探讨,标志着知识分子群体在帝国覆灭前的精神觉醒与绝望挣扎。 同时,我们也关注在社会底层和边缘群体中流行的民间信仰和谶纬之说。在官方解释体系失效时,这些非主流的观念填补了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感。白莲教、弥勒信仰的再度兴起,并非简单的迷信复苏,而是社会边缘群体对现有秩序的无声抗议和对新秩序的隐秘期盼。 四、 农民起义的复杂性与社会动员 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起义,是社会矛盾爆发的直接体现。本书将避免将这些起义简单标签化为“流寇作乱”,而是深入分析其社会基础、组织结构和意识形态。我们将探讨流寇如何从单纯的饥民团体,逐渐演变为具有一定军事和政治纲领的武装力量。 例如,对张献忠在四川的统治模式,以及李自成在关中地区推行的“均田免粮”政策的实践与局限性,都将作为具体案例来分析,农民运动在瓦解旧秩序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建立有效、可持续的新秩序的巨大挑战。他们的失败,既有军事上的失误,更有政治理想与现实执行力之间的巨大鸿沟。 结语:一个时代的群像 《天命的挽歌》试图呈现的,是一个多维度的、充满悲剧色彩的帝国黄昏。它不是一个关于“如果当时做了什么会怎样”的假设性历史,而是对一个复杂社会系统如何分阶段、多层次瓦解的深度剖析。从乾清宫内的犹豫不决,到山东粮仓的空虚,再到边关士兵的欠饷,历史的终结往往不是单一事件的产物,而是无数细节的集体崩溃。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触摸到那个时代大明子民,在天崩地裂之际,那份无可逃避的沉重与迷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可谓是古典与现代交织,既有古籍的典雅凝重,又不乏现代白话的流畅易懂。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令人叹服,他总能在恰当的时刻用最精准的词汇来描摹场景或刻画人物心境。比如,他对某些重大场景的描述,往往寥寥数语,却能营造出千军万马的磅礴气势,或者一室之内的压抑氛围,这种高超的文字功力,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上升到了艺术的层面。我常常会因为一句精妙的措辞而停下来反复琢磨,回味其中的深意。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时而如潺潺流水般细腻入微,娓娓道来;时而又如惊涛骇浪般波澜壮阔,令人心潮澎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史料时的那种游刃有余,既能保持历史的严谨性,又能让文字充满了故事的张力。读到一些关键转折点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激动与挣扎,仿佛他也在为历史人物的命运而辗转反侧。这种“代入感”极强的写作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体验,让我仿佛和作者一起走过了那段漫长而痛苦的岁月。文字的韵律感也十分出色,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翻开这本新书,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几乎要将我淹没。作者的笔触如同在历史的迷雾中小心翼翼地摸索,试图勾勒出那个时代最真实的样貌。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亲眼目睹着那些曾经鲜活的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奈。书中所描绘的社会百态,从宫廷的钩心斗角到市井的艰难求生,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将那些冰冷的史实注入了有血有肉的情感,让人在阅读时不禁为那些身处时代十字路口的灵魂感到唏嘘。

评分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解读历史事件时,并没有采取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尝试从更深层次去探究其背后的结构性矛盾和文化困境。他没有将历史人物塑造成扁平化的符号,而是展现了他们复杂、多面的人性。那些决策背后的权衡利弊、那些深藏不露的个人情感,都被作者抽丝剥茧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种客观而又富有同理心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定型的历史印象。对于一个热衷于探究历史真相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思想上的盛宴。

评分

坦率地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与反思。作者以史为镜,照见的不仅是遥远的过去,更是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境遇。那些关于选择、关于责任、关于如何在无可奈何的困局中寻找出路的探讨,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更深刻的问题,迫使我们这些后世的读者去思考:如果换作是我们,又会如何应对那样的历史考验?这本书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历史记录,它成了一部引人深思的当代启示录。

评分

还行,内容很好,纸张也很好。

评分

还行,内容很好,纸张也很好。

评分

还行,内容很好,纸张也很好。

评分

好书,还没认真阅读。

评分

还行,内容很好,纸张也很好。

评分

好书,还没认真阅读。

评分

还行,内容很好,纸张也很好。

评分

好书,还没认真阅读。

评分

还行,内容很好,纸张也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