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特色
1.用图片完整呈现每一步的创作过程。
2.同一个练习多种表达。
3.本书适合全家一起阅读,也可以作为美术老师的培训教材。
4.15位国际艺术家的奇思妙想。
5.书中课程在学校、培训机构中进行了一遍又一遍地探索尝试,极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6.清晰的步骤图,让每一个热爱画画的人都能成为艺术家。
作者简介
卡拉·桑海姆,是一位画家、插画家以及创意工作坊导师。她以风趣幽默的个性、富有创造力的艺术项目以及旨在帮助成年学生恢复更加自然、有趣的方法创作而闻名。她是《52个创意绘画实验》和《傻乎乎的艺术》的作者,现居西雅图,与身为摄影师的丈夫、一个爱玩游戏的少年和她的博客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我从来不知道原来动物也可以这样画,我真的被卡拉感染到了,想象力似乎也变得丰富了起来。
——南茜
我买了很多关于绘画的书,希望孩子们可以从中学到知识,但他们似乎全然不感兴趣,直到这本书的出现,我想可能是因为动物是他们好朋友的缘故吧。
——乔安娜
这不是一本专给孩子看的书,对艺术家而言,它一样宝贵,它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而且我非常喜欢里面的动物造型,太棒了。
——帕格
前言/序言
关于本书:
在30岁以及很好地理解“生活”这个字眼之前,我还没有真正地拿起过铅笔。虽然我有过学习艺术的经历,但我没有真正去读过艺术学校。大人们以及那个时代的氛围不会鼓励像我这样的人去打破社会传统。(讽刺的是,我最后拿到了历史专业的学士,这个专业对我来说一点实际用处都没有!)
不管怎样,十年后,我开始在社区大学学习写生。我还记得我在当地的艺术联盟里学习了水彩画,每周三上课,上了五次。
老师告诉我们要带一些想画的东西的照片作为参考。我当时带了有大象图片的杂志。
但是,当开始上课的时候,其他所有人带来的都是花卉的图片。到处都是花,我觉得自己很羞愧也很傻:我到底为什么要出现在水彩画课上?我连个像样的绘画对象都选不好!
当其他人在琢磨自己如何下笔的时候,我想的是赶紧离开这。还好当时的指导老师注意到了我的迟疑,她问我哪里出了问题。我坦白地告诉她我不想画花。
她让我给她看我带来的图片。当我拿出我的大象时,她笑了起来,然后说:“画你想画的就行了!”
好的!
在我写的第一本书《52个创意绘画实验》中,我与大家分享了用现实化以及风格化的方式绘画不同对象。我把它当成是一个调查,希望书中呈现的诸多绘画风格能引起很多人的兴趣。
而本书则是更细致地表达了我喜欢的工作方式:更加风格化,源于想象,以动物为绘画对象的创作。
为什么画动物?
除了有动物在身边围绕的感觉很好玩儿以外,动物还能教我们如何去生活。
猫会给我们以信心去追求我们想拥有的东西,狗则帮助我们记住其他一些人。仓鼠时刻提醒着我们袖珍又毛茸茸的动物都很可爱。马是温柔的生物,但如果它踩上你一脚,那你得当心了,它们可重着呢!老鼠告诉我们看上去令人发毛的尾巴其实什么也不是。
野生动物也教会我们很多东西。鸟儿给我们飞翔的希望,如果可以用来比喻的话。大象提醒我们,长得又灰又皱没什么大不了的。蚂蚁告诫我们,大量的工作可以由团队来完成,所以没有任何理由不去承担你的那部分责任。
食蚁兽告诉我们正是摇摇晃晃的鼻子(或者身体其他部位)才把我们变得独一无二。而秃鹰则提醒我们,长得丑也可以很神气。斑马教会我们时尚有的时候挺好玩儿。长颈鹿告诉我们,千万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
鱼儿提示我们现实比虚构的小说还奇怪(你最近去过水族馆吗?应该去看一看了)。
素描和绘画也可以教给我们东西。我会把从绘画中学到的东西直接运用于生活的其他各个方面,包括人际关系、练习、工作以及处理棘手的情况。
基本上,在艺术创作和生活中,我都会采取一切随缘的态度。我把一切都当成好玩儿的事情来做。然后我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需要的话,再试一次来更正和调整。我总是告诉自己下一次要做得更好。不论在艺术创作还是在生活中,我都会经历灰暗的日子,但之后就会柳暗花明,所有的一切都将恢复正常。有时我会休整一下—像是中午打个盹之类的,有时我会有一阵子不去画画。等我醒来,我感觉一切如新,并准备好迎接下一个挑战:一张空白帆布或是画纸。
就像动物一样,我们所创作的作品能让我们认识到自己是谁。比如,一条歪歪扭扭的线让这幅作品专属于我(这是食蚁兽教会我们的),而我那个看起来灰扑扑的调色盘也是一个艺术品,无伤大雅(这是大象教会我们的)。
灵感之舟:探索光影与色彩的绘画之旅 本书并非关于动物绘画的入门指南,它是一次深入探索视觉艺术本质的旅程,旨在激发读者对光线、色彩、形式与情感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与运用。我们将完全聚焦于那些非具象、非描摹的艺术表达形式,旨在构建一个完全由个人心智驱动的视觉世界。 本书的核心在于引导读者超越对现实物体的忠实再现,转而拥抱抽象思维与材料的内在潜力。我们将探讨“氛围”而非“物体”的描绘,通过一系列实验性的技巧与哲学思考,帮助创作者找到属于自己的视觉语言。 第一章:光影的叙事——超越轮廓的表达 本章将完全摒弃对既定形态的依赖,专注于光线如何定义空间和情绪。我们不画“桌子”或“树木”,而是研究光线在平面上投下的阴影的几何性以及高光所蕴含的能量。 1.1 学习“减法”的绘画逻辑: 我们不通过线条勾勒边界,而是通过控制光线的“缺席”来暗示存在。这要求学习如何使用深色介质(如炭笔的深层阴影部分,或浓重的墨水)来定义“非空间”,让留白成为最强烈的光源。我们会深入分析伦勃朗式布光(Rembrandt Lighting)的戏剧性效果,并将其简化为最基本的明暗对比法则,应用于非具象的平面构图。 1.2 色温的心理学效应: 本节将探讨冷暖色调如何直接影响观者的情绪感知,而与它们所描绘的对象无关。我们不会调和色彩以求“和谐”,而是故意制造色彩的张力。例如,如何使用极端的蓝绿色调来暗示一种疏离感,或用高饱和度的镉黄色来表达一种近乎刺痛的兴奋感。我们将使用油画棒和丙烯颜料进行快速试验,记录不同色温组合在同一灰色背景上产生的心理共振。 1.3 运动轨迹与时间感: 如何用静止的媒介捕捉“移动”的概念?我们不画奔跑的马匹,而是描绘“奔跑”所产生的视觉残影和动能的路径。通过长曝光摄影的原理引入绘画,学习使用擦拭、刮擦和多层叠加来模拟时间在画面中留下的痕迹。我们将使用稀释的媒介进行“滴溅”实验,让重力和媒介自身的流动性成为构图的主导力量。 第二章:材料的语法——介质的内在声音 本章将视每一种绘画材料本身为一种语言,而非仅仅是描绘工具。我们重点研究材料的物理特性——它们的粗糙度、渗透性、干燥速度以及相互排斥的化学性质。 2.1 纹理的交响: 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基底材料的特性来创造画面深度。这不是简单地涂抹颜料,而是让颜料“生长”在基底上。我们会使用砂纸、粗麻布、甚至金属丝网作为底衬,观察水彩或稀释的油画颜料在这些不同质感的表面上的表现。关键在于理解“干燥速度”如何影响色彩的边缘清晰度——快速干燥产生锐利的边缘,慢速干燥则产生柔软的过渡。 2.2 媒介的非预期融合: 本节是关于化学反应的艺术。我们将研究油性与水性媒介(例如,油画颜料与水性墨水)在同一平面上的相互作用。如何控制酒精、松节油或水来“打破”颜料的既有结构,创造出类似地质分层或自然侵蚀的肌理。这些实验将完全依赖于操作者的观察和临场判断,而不是预先设定的图案。 2.3 粉末与颗粒的构建: 放弃管状颜料,转而使用纯粹的矿物颜料粉末、石墨、甚至咖啡渣或泥土。学习如何通过控制粘合剂的用量,来调节颗粒的松散程度,从而在画面中构建出物质的“重量感”和“年代感”。这种技法强调的是材料的原始状态及其颗粒在光照下的微观反应。 第三章:非欧几里得的空间构建 本章将挑战读者对三维空间的传统理解,探索如何在一个二维平面上建立一个逻辑自洽但完全不符合透视规则的“内心空间”。 3.1 层次感的错位: 我们不使用近大远小的原理。相反,我们将运用颜色饱和度和清晰度来定义层次。最饱和、最清晰的元素可能被置于“最深处”,而模糊、低饱和度的元素可能占据前景。这种对视觉优先级的颠覆,旨在创造一种令人不安或引人入胜的感知迷宫。 3.2 符号与结构的自洽: 放弃对现实物体的描绘,转而创造一套只在画面内部有效的“结构符号”。例如,用一系列交错的曲线代表“重量”,用不规则的几何块代表“声音”。重点在于建立这些符号之间的关系规则(例如,两条曲线相交意味着压力增大),并严格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来完成作品,从而构建一个封闭的、纯粹由艺术家定义的宇宙。 3.3 节奏与停顿: 借鉴音乐理论中的休止符概念。画面中的“空白”或“未着色”区域,其功能如同音乐中的停顿。本节探讨如何组织视觉元素(无论是颜色块还是纹理区域)的密度,以控制观者视线的移动速度。密集的纹理是快速的音符,而大片的纯色区域则是悠长的休止。 第四章:非目的性的创作流程 本章完全致力于过程的价值,否定对最终“成品”的预设目标。 4.1 即兴与反应绘画(Action Painting): 借鉴行动派的哲学,鼓励在画布前进行身体的参与。这不仅仅是泼洒颜料,而是将全身的动态、呼吸的节奏融入到媒介的投放过程中。强调速度、力度和随机性的不可逆转性。关键在于学会接受并整合那些最初被视为“错误”的意外效果。 4.2 循环与迭代: 创作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多轮的叠加和修正。我们将学习如何在一层干燥的抽象肌理之上,进行第二层完全不同媒介的“对话”。例如,在厚涂的蜡笔底层上,用稀释的咖啡水进行冲刷,观察蜡的抗水性如何形成了独特的保护区。这个过程强调的是时间的累积和物质的记忆。 4.3 观者视角的置换: 在创作接近尾声时,练习将作品垂直或水平翻转,甚至从背面观察。许多隐藏的结构和意想不到的平衡感,只有通过物理视角的转换才能被发现。这是一种主动地打破自我中心思维,让作品的内在结构自行浮现的练习。 本书提供的是一套思维框架和工具箱,用于解构和重塑视觉经验。它要求读者放下对“画得像”的执念,转而深入探索材料的物理特性、光影的哲学意义以及个人内心空间中非具象形态的表达潜力。这是一条通往纯粹、自由的视觉实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