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谈达芬奇:忧伤的微笑

蒋勋谈达芬奇:忧伤的微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勋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达芬奇
  • 文艺复兴
  • 蒋勋
  • 艺术欣赏
  • 文化
  • 绘画
  • 传记
  • 西方艺术
  • 人文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社
ISBN:978755960072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5112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280
字数:15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蒋勋谈达芬奇:忧伤的微笑》是美学大师蒋勋先生的经典作品——“蒋勋艺术美学”系列之一。蒋勋谈达芬奇,大师笔下的大师!



●一场“孤独”的聆听,一次“心灵”的对话:

达芬奇,五百年来首人!集绘画、科学、建筑、发明于一身的天才艺术家。经历五个世纪的淬炼与沉淀,他充满开创与批判性的超凡成就,深深撼动着渴求真理与美学的无数灵魂。

蒋勋从《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到《施洗者圣约翰》,从隐藏的手势与谜样微笑中,破解达芬奇之美,重现生命的自由与渴望,宽和与悲悯。

达芬奇一生专注于自己的研究与创作,达芬奇一生不曾有过商业上的成功,达芬奇一生不曾计较被太多人了解。他在自己创造的领域,很寂寞,很孤独;但是,他有他的快乐与满足,他有在巨大孤独中的自负。



●精装典藏,复活经典。全彩四色印刷,精选达芬奇百余幅经典作品;附达芬奇重要作品列表及收藏博物馆。为读者提供更赏心悦目的阅读体验,领悟达芬奇的孤独与沉思。


内容简介

达芬奇,一位集赞誉与争议于一身的天才画家,更是一位横跨生物、天文、科学、建筑、机械等领域的发明奇才。本书着重介绍了达芬奇超前的艺术和发明,他凭借着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展现了在发明和艺术创作过程中充满想象力的一面。达芬奇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完美楷模,也是极具现代性的艺术大师。



蒋勋先生是五百年后出现的达芬奇的“知音”,从一幅幅画作、手稿里所隐藏的禁忌手势与谜样微笑中,破解瑰丽神秘的“达芬奇密码”,并从历史与科学、理性与感性、圣洁与沉沦等不同面向,解开达芬奇的一生,引导读者深入一场的探索之旅。





作者简介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代表作:《美的沉思》《蒋勋说<红楼梦>》《孤独六讲》《生活十讲》《汉字书法之美》《美的曙光》《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蒋勋说中国文学之美》等。


目录

作者序

关于达芬奇密码

第一部

密码

002 蒙娜丽莎

003 维特鲁威人体比例图

004 施洗约翰

004 最后的晚餐

005 岩间圣母

006 抱貂的女子

007 肉身天使

009 东方三贤士的朝拜

010 水流素描

011 解剖图

第二部

蒋勋现场

014 耶稣基督受洗图

019 天使报喜图

028 圣杰罗姆像

032 东方三贤士的朝拜

041 抱貂的女子

046 岩间圣母

050 生殖解剖图

057 子宫解剖

060 最后的晚餐

066 飞行理论之父

072 维特鲁威人体比例图

077 机枪设计图

084 圣克里斯多弗运河设计图

092 圣母、圣子、圣安妮与施洗约翰

097 圣母、圣子与圣安妮

104 蒙娜丽莎

112 施洗者圣约翰

117 自画像

120 植物素描

124 衣纹手稿

128 几何图形

130 马头羊角七弦琴草图

132 起重机械设计图

134 肉身天使

第三部

达芬奇

138 文艺复兴与中世纪

144 苏醒的年代

148 新阶级的形成

151 达芬奇的童年与青年时期

160 教堂圆顶上的金球

167 战争和音乐

172 岩间圣母和抱貂的女子

214 神秘的领域

225 微笑的开示

232 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

235 最后的岁月

247 附录?重要作品列表


精彩书摘

蒙娜丽莎——忧伤的微笑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张画,像《蒙娜丽莎》的微笑,拥有如此广泛的知名度。

她不再是一张画,她是一个符号。

每一个人从幼年开始,在电视上、月历牌上、饼干或糖果盒上、T 恤上、鼠标垫上、拼图玩具上,或扑克牌上,《蒙娜丽莎》的微笑,无所不在,普遍在世界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阶层。

一个符号如此被大量复制,不断重复出现,我们对她的“美”其实已经麻木无感。

悬挂在卢浮宫的那唯一一张“原作”其实是非常寂寞的。

很少有人花心思去分别那唯一的一张“原作”和遍布世界千千万万的复制品,之间究竟有什么差别?

从全世界涌进卢浮宫的游客,每日数以万计,绝大部分是为《蒙娜丽莎》而来的。

《蒙娜丽莎》变成一种“名牌”,“名牌”以讹传讹,大家争相抢购,最后往往掩盖了“名牌”真正存在的核心价值。

卢浮宫的游客们,以小跑步的速度,冲到《蒙娜丽莎》面前,匆匆看一眼,表示“我终于看到了”。

“名牌”的拥有也许只是一种欲望的满足。

《蒙娜丽莎》也变成一种欲望。

在严密的警卫、电眼、防弹玻璃层层严密的保护下,《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一点忧伤,有一点荒凉,有一点无奈。

游客们始终看不清楚她的微笑,防弹玻璃上都是游客张望的影子,游客们看到的也常常只是游客的后脑勺。

《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寂寞的一张画。

达芬奇使她以不变应万变地端庄坐着,使她无可奈何地笑着,好像达芬奇早已预料“她”的存在如此荒谬,而世人对“她”的美,也始终似懂非懂。

生命不就是一种荒谬吗?我们对生命不一直也是似懂非懂吗?


前言/序言


艺术的永恒回响:文艺复兴巨匠的生命赞歌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访文艺复兴盛期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波澜壮阔而又充满人性挣扎的艺术生涯。我们不讨论达芬奇的任何作品或思想,而是将焦点完全集中于这位雕塑家、画家、建筑师以及诗人身上,呈现他如何以非凡的技艺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塑造了西方艺术史上不朽的丰碑。 一、来自卡拉拉的巨石:雕塑的激情与神性 米开朗基罗的一生,与其说是创作,不如说是一场与大理石永无休止的对话。他深信,艺术的本质在于“解放”被囚禁在石头内部的完美形体。本书将详尽解析他早期的重要作品,如何从古典遗迹中汲取灵感,并迅速超越前辈,开创出独特的“大器磅礴”(terribilità)风格。 《大卫》的诞生与理想人体: 我们将详细考察《大卫》的创作背景——佛罗伦萨共和国对自由与勇气的象征性需求。书中不仅分析其解剖学的精确性,更深入探讨其心理状态的刻画:那份蓄势待发、目光坚定的年轻英雄形象,如何成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的最佳注脚。它不仅仅是一座雕像,更是对人类潜能的最高礼赞。 罗马的悲怆: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前的哀鸣——《哀悼基督》(Pietà): 这座早期杰作的出现,标志着米开朗基罗技艺的成熟。我们将细致描绘圣母玛利亚年轻化的面容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以及衣褶处理中流淌出的近乎液态的丝绸质感。这种近乎神迹的雕刻能力,使其获得了教廷的认可,也为他日后在罗马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本书将重点探讨,米开朗基罗如何在这种悲剧性的题材中,注入了一种超越痛苦的、近乎古典式的宁静与完美。 未完成的“奴隶”群像:挣扎的灵魂: 米开朗基罗留下大量未完成的作品,这并非由于技艺不逮,而是其内心冲突的直接外显。这些被称为“奴隶”或“囚犯”的作品,如《垂死的奴隶》和《反抗的奴隶》,是理解其内心世界的关键。本书将分析这些形体如何努力挣脱石头的束缚,象征着艺术家自身精神对物质世界的抗争,以及对自由意志的深刻探求。 二、天堂的壁画:西斯廷的血肉与信仰的张力 十六世纪初,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强令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天顶绘制壁画,而此时的米开朗基罗自认为是一名雕塑家。本书将详细重构这段充满抗拒、屈辱、以及最终成就“永恒”的创作历程。 天顶画的结构与叙事: 我们将超越单纯的图解,聚焦于米开朗基罗如何将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宗教叙事,分解并组织成一系列充满动感的独立单元。重点解析《创世纪》中央九幅场景的布局,特别是《创造亚当》中那令人屏息的一瞬:指尖的距离,蕴含着神性与人性之间那微妙而不可逾越的鸿沟。本书试图揭示,米开朗基罗如何将希腊雕塑的健硕与圣经故事的庄严,熔铸一炉。 最后的审判:末日的震撼: 在近三十年后的《最后的审判》中,米开朗基罗的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本书将对比其早期作品的和谐与晚期作品的狂热。这幅覆盖了祭坛墙的巨幅壁画,不再是古典的宁静,而是充斥着对宗教改革时期动荡的焦虑和对自身罪孽的深刻反思。基督的形象,不再是温和的救世主,而是威严而不可抗拒的审判者。我们将探讨这幅画如何引发了当时教会内外的巨大争议,及其对后世风格的影响。 三、建筑的雄心与晚期的沉思 步入晚年,米开朗基罗的创作重心逐渐转向建筑,试图用结构来定义空间,延续其对宏大叙事的追求。 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永恒的标志: 尽管穹顶的设计和建造贯穿了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但其最终的结构和线条无疑体现了米开朗基罗晚期对简洁、力量和垂直上升的偏爱。本书将分析他如何修改了前任建筑师的方案,赋予这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以其标志性的宏伟轮廓,并思考他在其中融入的古典比例与对上帝的敬畏。 佛罗伦萨的“新圣器室”与美第奇家族的纪念碑: 在美第奇家族的陵寝设计中,米开朗基罗进一步将雕塑与建筑完全融合。这里的雕塑,如“昼”、“夜”、“晨”、“昏”,它们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依附于建筑壁龛,呈现出一种无名的、忧郁的沉思状态。这部分内容将深入探讨,在政治权力与艺术使命的交织下,米开朗基罗如何通过这些半沉睡、半挣扎的形象,表达对时间流逝和人类命运的哲学思考。 四、诗歌与内省:未被妥协的灵魂 米开朗基罗留下了大量诗歌,这些文字是理解他内心世界最直接的窗口。它们充满了对美的柏拉图式追求、对肉体情欲的挣扎、对信仰的怀疑与坚守,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本书将节选并深入解读他的部分十四行诗,揭示这位“神圣的”艺术家如何在极度的世俗压力下,保持其精神上的独立与高贵。 本书旨在描绘一个复杂、多面且充满矛盾的巨匠形象:他既是为君王和教皇服务的工匠,也是一位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殉道者。通过聚焦于他自身的创作脉络、技艺的演变以及内心的挣扎,读者将得以清晰地领略米开朗基罗如何用大理石和颜料,刻画出人类灵魂最深沉的渴望与永恒的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对于“时间”与“存在”这一母题的深刻洞察所震撼。在对几幅画作的细致解读中,作者似乎总能穿透画布的物质层面,直抵艺术家创作那一瞬间的心理状态和宇宙观。这种洞察力并非流于表面地赞美技巧的精湛,而是挖掘出作品背后潜藏的哲学思辨。我们总是在谈论永恒的艺术,但艺术是如何对抗时间的流逝的?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细腻的解释:它不是通过拒绝变化,而是通过捕捉那些最微妙、最难以言喻的瞬间——那些转瞬即逝的犹豫、光线在物体上停留的刹那、人物眼神中闪过的一丝复杂情绪。这些“瞬间”被凝固下来,反而获得了超越时间的力量。读完后,我看向日常生活的物品,都多了一层对“定格”与“流逝”的复杂感悟,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更加立体和富有层次感了。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艺术创作局限于天才的个人行为,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宏大的人文背景中进行考察。它不仅仅是关于“画了什么”,更是关于“为什么会这样画”以及“在那个时代,人如何面对自身局限”。作者巧妙地将艺术家的个体挣扎,与当时的社会思潮、科学发现、宗教信仰等宏观因素联系起来,构建了一张复杂而精妙的文化网。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视野,让我意识到,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其所处时代精神的缩影和反刍。它不再是孤立的杰作,而是人类集体意识在特定历史节点上开出的一朵花。通过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这本书成功地将艺术欣赏提升到了理解人类文明发展脉络的高度,极具启发性和思想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极其个人化和充满诗意的,这对于一本探讨严肃艺术史的作品来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它摒弃了那种冰冷客观的描述,代之以一种近乎于“倾诉”的口吻。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色彩和光影的描绘,那些文字本身就仿佛被赋予了颜料的质感和光线的温度。例如,描述某一幅画中阴影的处理时,用的词语不是简单的“深色”或“阴暗”,而是带有情感色彩的“午后的倦怠”、“被遗忘的角落里的低语”。这种修辞手法,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感官体验,让原本只能用视觉接收的信息,通过文字转化成了多重感官的交响乐。对于那些习惯了标准教科书式描述的读者来说,这种充满个人情感投射的解读,无疑提供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更具感染力的进入艺术殿堂的路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又不失现代审美的质地,初上手时就仿佛触碰到了某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品。内页的排版也颇为讲究,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拿捏,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在很多关于艺术史的解读中,常常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使得普通读者望而却步,但这本书似乎找到了一种绝佳的平衡点。作者的笔触并非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论述,更像是邻家智者娓娓道来,将那些遥远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故事和人物,描摹得栩栩如生,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读着读着,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些大师们在昏黄的烛光下,为了一丝光影的微妙变化而彻夜难眠的专注神情。这种叙事上的温度感,是许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它成功地将艺术欣赏从高冷的殿堂拉回到了日常生活的维度,让人意识到,那些不朽的杰作并非是凭空产生的神迹,而是源于无数次失败、挣扎和对美的执着追求。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思维的跳跃性和逻辑的延展性上,展现出了一种惊人的自由度。它不像传统的传记那样,会严格按照时间线索进行梳理,反而更像是一场思维漫游,从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出发,瞬间就能抵达对人性深层困境的探讨。这种叙事手法,初看之下或许会让人有些许迷失,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节奏,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高明的结构。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像是精心编排的音乐段落,有起承转合,有高潮与回响。例如,对某个技法细节的剖析,很快就能转入对当时社会阶层固化的反思,视角转换之快,令人叹服。它不是在“教导”你如何欣赏艺术,而是在“邀请”你一同参与到这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中去。这种开放式的讨论空间,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思考,让你在合上书本之后,仍然能持续地在脑海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链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