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谈达芬奇:忧伤的微笑》是美学大师蒋勋先生的经典作品——“蒋勋艺术美学”系列之一。蒋勋谈达芬奇,大师笔下的大师!
●一场“孤独”的聆听,一次“心灵”的对话:
达芬奇,五百年来首人!集绘画、科学、建筑、发明于一身的天才艺术家。经历五个世纪的淬炼与沉淀,他充满开创与批判性的超凡成就,深深撼动着渴求真理与美学的无数灵魂。
蒋勋从《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到《施洗者圣约翰》,从隐藏的手势与谜样微笑中,破解达芬奇之美,重现生命的自由与渴望,宽和与悲悯。
达芬奇一生专注于自己的研究与创作,达芬奇一生不曾有过商业上的成功,达芬奇一生不曾计较被太多人了解。他在自己创造的领域,很寂寞,很孤独;但是,他有他的快乐与满足,他有在巨大孤独中的自负。
●精装典藏,复活经典。全彩四色印刷,精选达芬奇百余幅经典作品;附达芬奇重要作品列表及收藏博物馆。为读者提供更赏心悦目的阅读体验,领悟达芬奇的孤独与沉思。
达芬奇,一位集赞誉与争议于一身的天才画家,更是一位横跨生物、天文、科学、建筑、机械等领域的发明奇才。本书着重介绍了达芬奇超前的艺术和发明,他凭借着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展现了在发明和艺术创作过程中充满想象力的一面。达芬奇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完美楷模,也是极具现代性的艺术大师。
蒋勋先生是五百年后出现的达芬奇的“知音”,从一幅幅画作、手稿里所隐藏的禁忌手势与谜样微笑中,破解瑰丽神秘的“达芬奇密码”,并从历史与科学、理性与感性、圣洁与沉沦等不同面向,解开达芬奇的一生,引导读者深入一场的探索之旅。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代表作:《美的沉思》《蒋勋说<红楼梦>》《孤独六讲》《生活十讲》《汉字书法之美》《美的曙光》《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蒋勋说中国文学之美》等。
作者序
关于达芬奇密码
第一部
密码
002 蒙娜丽莎
003 维特鲁威人体比例图
004 施洗约翰
004 最后的晚餐
005 岩间圣母
006 抱貂的女子
007 肉身天使
009 东方三贤士的朝拜
010 水流素描
011 解剖图
第二部
蒋勋现场
014 耶稣基督受洗图
019 天使报喜图
028 圣杰罗姆像
032 东方三贤士的朝拜
041 抱貂的女子
046 岩间圣母
050 生殖解剖图
057 子宫解剖
060 最后的晚餐
066 飞行理论之父
072 维特鲁威人体比例图
077 机枪设计图
084 圣克里斯多弗运河设计图
092 圣母、圣子、圣安妮与施洗约翰
097 圣母、圣子与圣安妮
104 蒙娜丽莎
112 施洗者圣约翰
117 自画像
120 植物素描
124 衣纹手稿
128 几何图形
130 马头羊角七弦琴草图
132 起重机械设计图
134 肉身天使
第三部
达芬奇
138 文艺复兴与中世纪
144 苏醒的年代
148 新阶级的形成
151 达芬奇的童年与青年时期
160 教堂圆顶上的金球
167 战争和音乐
172 岩间圣母和抱貂的女子
214 神秘的领域
225 微笑的开示
232 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
235 最后的岁月
247 附录?重要作品列表
蒙娜丽莎——忧伤的微笑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张画,像《蒙娜丽莎》的微笑,拥有如此广泛的知名度。
她不再是一张画,她是一个符号。
每一个人从幼年开始,在电视上、月历牌上、饼干或糖果盒上、T 恤上、鼠标垫上、拼图玩具上,或扑克牌上,《蒙娜丽莎》的微笑,无所不在,普遍在世界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阶层。
一个符号如此被大量复制,不断重复出现,我们对她的“美”其实已经麻木无感。
悬挂在卢浮宫的那唯一一张“原作”其实是非常寂寞的。
很少有人花心思去分别那唯一的一张“原作”和遍布世界千千万万的复制品,之间究竟有什么差别?
从全世界涌进卢浮宫的游客,每日数以万计,绝大部分是为《蒙娜丽莎》而来的。
《蒙娜丽莎》变成一种“名牌”,“名牌”以讹传讹,大家争相抢购,最后往往掩盖了“名牌”真正存在的核心价值。
卢浮宫的游客们,以小跑步的速度,冲到《蒙娜丽莎》面前,匆匆看一眼,表示“我终于看到了”。
“名牌”的拥有也许只是一种欲望的满足。
《蒙娜丽莎》也变成一种欲望。
在严密的警卫、电眼、防弹玻璃层层严密的保护下,《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一点忧伤,有一点荒凉,有一点无奈。
游客们始终看不清楚她的微笑,防弹玻璃上都是游客张望的影子,游客们看到的也常常只是游客的后脑勺。
《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寂寞的一张画。
达芬奇使她以不变应万变地端庄坐着,使她无可奈何地笑着,好像达芬奇早已预料“她”的存在如此荒谬,而世人对“她”的美,也始终似懂非懂。
生命不就是一种荒谬吗?我们对生命不一直也是似懂非懂吗?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对于“时间”与“存在”这一母题的深刻洞察所震撼。在对几幅画作的细致解读中,作者似乎总能穿透画布的物质层面,直抵艺术家创作那一瞬间的心理状态和宇宙观。这种洞察力并非流于表面地赞美技巧的精湛,而是挖掘出作品背后潜藏的哲学思辨。我们总是在谈论永恒的艺术,但艺术是如何对抗时间的流逝的?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细腻的解释:它不是通过拒绝变化,而是通过捕捉那些最微妙、最难以言喻的瞬间——那些转瞬即逝的犹豫、光线在物体上停留的刹那、人物眼神中闪过的一丝复杂情绪。这些“瞬间”被凝固下来,反而获得了超越时间的力量。读完后,我看向日常生活的物品,都多了一层对“定格”与“流逝”的复杂感悟,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更加立体和富有层次感了。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艺术创作局限于天才的个人行为,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宏大的人文背景中进行考察。它不仅仅是关于“画了什么”,更是关于“为什么会这样画”以及“在那个时代,人如何面对自身局限”。作者巧妙地将艺术家的个体挣扎,与当时的社会思潮、科学发现、宗教信仰等宏观因素联系起来,构建了一张复杂而精妙的文化网。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视野,让我意识到,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其所处时代精神的缩影和反刍。它不再是孤立的杰作,而是人类集体意识在特定历史节点上开出的一朵花。通过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这本书成功地将艺术欣赏提升到了理解人类文明发展脉络的高度,极具启发性和思想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极其个人化和充满诗意的,这对于一本探讨严肃艺术史的作品来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它摒弃了那种冰冷客观的描述,代之以一种近乎于“倾诉”的口吻。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色彩和光影的描绘,那些文字本身就仿佛被赋予了颜料的质感和光线的温度。例如,描述某一幅画中阴影的处理时,用的词语不是简单的“深色”或“阴暗”,而是带有情感色彩的“午后的倦怠”、“被遗忘的角落里的低语”。这种修辞手法,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感官体验,让原本只能用视觉接收的信息,通过文字转化成了多重感官的交响乐。对于那些习惯了标准教科书式描述的读者来说,这种充满个人情感投射的解读,无疑提供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更具感染力的进入艺术殿堂的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又不失现代审美的质地,初上手时就仿佛触碰到了某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品。内页的排版也颇为讲究,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拿捏,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在很多关于艺术史的解读中,常常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使得普通读者望而却步,但这本书似乎找到了一种绝佳的平衡点。作者的笔触并非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论述,更像是邻家智者娓娓道来,将那些遥远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故事和人物,描摹得栩栩如生,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读着读着,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些大师们在昏黄的烛光下,为了一丝光影的微妙变化而彻夜难眠的专注神情。这种叙事上的温度感,是许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它成功地将艺术欣赏从高冷的殿堂拉回到了日常生活的维度,让人意识到,那些不朽的杰作并非是凭空产生的神迹,而是源于无数次失败、挣扎和对美的执着追求。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思维的跳跃性和逻辑的延展性上,展现出了一种惊人的自由度。它不像传统的传记那样,会严格按照时间线索进行梳理,反而更像是一场思维漫游,从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出发,瞬间就能抵达对人性深层困境的探讨。这种叙事手法,初看之下或许会让人有些许迷失,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节奏,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高明的结构。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像是精心编排的音乐段落,有起承转合,有高潮与回响。例如,对某个技法细节的剖析,很快就能转入对当时社会阶层固化的反思,视角转换之快,令人叹服。它不是在“教导”你如何欣赏艺术,而是在“邀请”你一同参与到这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中去。这种开放式的讨论空间,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思考,让你在合上书本之后,仍然能持续地在脑海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链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