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颇具争议的文集,以开阔的视野,从多角度讨论了设计的社会责任。文章作者都是美国当代有名的设计师和专家,其中探讨了现在这个商业驱动的、过度包装的、全球消费的文化环境对于设计师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收录的40篇文章、访谈涵盖了社会、职业、政治和文化领域的众多话题,包括商业包装、游戏设计、校园暴力、广告宣传的社会责任,以及设计在改善环境中的影响力。
本书解答了设计师面对的一些难题:设计如何反映社会或政治的变化?设计师能否在为客户服务之外做得更多?设计师何时必须对客户的行为负责?设计师必须坚守哪些立场?这本书透过深入的讨论,鼓励设计师和学习设计的学生仔细揣摩客户,对商业、政治、社会发展保持清醒的态度,做对社会负责任的设计。
史蒂芬?海勒,曾获美国平面设计协会(AIGA)终身成就奖,担任《纽约时报》艺术指导逾三十年并为其撰写“视觉”书评专栏,是纽约视觉艺术学院MFA“设计师即作者”(Designer as Author)计划的共同主持人。他同时也是《美国平面设计协会之声》(AIGA VOICE)编辑,为多本设计专业杂志撰稿,编写超过120本视觉艺术和平面设计相关书籍。
薇若妮卡?魏纳,美国著名艺术指导和营销顾问,曾担任美国多本杂志的艺术指导和特约编辑,为众多杂志撰稿,出版过多本视觉艺术畅销书。
初读几页,我便被作者那种冷静而富有激情的叙述方式所吸引。它不像某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著作,而是用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辨,将设计的复杂性剥茧抽丝般地呈现出来。行文之间流淌着一种对现有设计范式的挑战欲,那种勇于直面行业弊病的勇气,非常令人赞赏。我感觉作者在努力搭建一个桥梁,连接起高深的理论构架与日常的设计操作层面,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可以被感知、可以被运用。这种平衡感的掌握,绝非易事,需要作者拥有极高的洞察力和出色的文字驾驭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它似乎超越了传统上将设计视为“解决问题工具”的局限性,转而探讨设计在“塑造世界观”中的潜能。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设计过程时,所注入的那种对“人”的关注——不仅仅是终端用户,更包括设计师自身在创作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书中的逻辑推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有一个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原本混沌的思绪被梳理得井井有条。这种结构上的严密性,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绝无拖沓之感。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氛围给我一种非常开阔和包容的感觉,它似乎在邀请我加入一场关于设计本质的深刻对话,而不是单方面地灌输知识。从目录的结构来看,作者似乎有意将理论框架构建得非常扎实,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设计实践中那些模糊地带和伦理困境。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设计在社会转型期所应扮演角色的论述,这不仅仅是关于美学或功能的讨论,更关乎一种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这本书的引文和参考资料部分,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广博的学识储备,这让我更加确信,它所提供的视角,必然是经过了深厚的学术沉淀和长期的行业观察才提炼出来的精华。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色彩搭配和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简直就是现代设计美学的一个缩影。我拿起它的时候,首先感受到的是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作者在书中所阐述的每一个观点,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打磨,绝非轻率之言。装帧上的匠心独运,已经暗示了内容本身的重量。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打开一扇观察设计领域新视角的门,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一种清晰、有力的理论指导来梳理纷繁复杂的视觉现象。这本书的排版也处理得非常精妙,字体选择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阅读的舒适度,这本身就是对“设计”这一主题的最好致敬。
评分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工具书,但它的价值远超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下整个设计生态系统的优点与不足。作者对设计边界的探索,对于“什么是好的设计”、“设计如何影响个体与集体决策”这些根本性问题的追问,深深地触动了我。我能感受到,这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来对行业现象的深刻反思,它不是一次性的阅读体验,而更像是一次长期的思想陪伴,指引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提升认知的深度和道德的维度,去追求更高质量的设计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