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詳實全麵,本書主要依據新《行政訴訟法》結構展開,內容涵蓋總則、受案範圍、管轄、訴訟參加人、證據、起訴和受理、審理和判決、執行、涉外行政訴訟、附則等十章。另增加實體篇、備注篇作為補充,實現行政審判程序與實體的結閤。
★實用指引,本書聚焦瞭新《行政訴訟法》實施以來,法官與律師在實務中常遇到的993個疑難問題。答案明確精準。對於援引內容過於簡明扼要的,增加瞭編者補充模塊。
★權wei來源,本書編者參閱瞭新《行政訴訟法》實施後齣版的,由zui高人民法院諸位專傢法官所著/編的百餘本審判實務書籍、公報、指導案例及批復等,所有內容均經zui高人民法院原行政庭庭長蔡小雪審定。
內容簡介
法官、律師辦理行政案件必備:聚焦新《行政訴訟法》實施以來行政審判的疑點難點,既包括程序問題,也包括實體問題;答案明確精準,來源權wei,所有內容均經原行政庭庭長蔡小雪審定;按照新《行政訴訟法》結構展開,涵蓋總則、受案範圍、管轄、訴訟參加人、證據、起訴和受理、審理和判決、執行、涉外行政訴訟、附則等十章,采取問題引導形式,內容翔實全麵。另增加實體篇作為補充,實現行政審判程序與實體的結閤。
作者簡介
蔡小雪(審定),男,一級高級法官,首屆全國審判業務專傢,zui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第三閤議庭原審判長,2010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法官。國傢法官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遼寜大學兼職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兼職研究員。
參加zui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乾問題的意見(試行)》、《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乾問題的解釋》、《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乾問題的規定》、《關於行政訴訟撤訴若乾問題的規定》、《關於行政案件管轄若乾問題的規定》等有關行政訴訟重要司法解釋的起草工作。專著及閤著共計14部,發錶論文100餘篇。
殷清利(主編),知名法律實務人士,行政訴訟專傢型人纔。主要研究方嚮為房地産拆遷徵收、行政訴訟、刑事辯護等。
十餘年來長期從事行政訴訟一綫實務操作及理論研究工作,積纍瞭較為豐富的實務經驗。截止目前在法學研究領域齣版個人專著六本,深受法律實務人員青睞。
目錄
第一章總則
第二章受案範圍
第一節總括
第二節可訴行政行為
第三節不可訴行政行為
第四節可訴與不可訴交叉
第三章管轄
第四章訴訟參加人
第一節原告
第二節被告
第三節第三人
第四節共同訴訟
第五節代理人
第五章證據
第六章起訴和受理
第七章審理和判決
第一節一般規定
第二節第一審普通程序
第三節簡易程序
第四節第二審程序
第五節審判監督程序
第八章執行、行政強製執行
第九章涉外行政訴訟
第十章附則
第十一章實體篇
第一節行政處罰
第二節行政許可、行政登記
第三節行政強製
第四節公安
第五節企業、國有資産
第六節土地
第七節農村集體土地徵收
第八節政府信息公開
第九節城鄉建設規劃
第十節行政復議
第十一節勞動和社會保障、工傷
第十二節徵收拆遷
第十二章備注篇
附錄
精彩書摘
《最新行政審判實務問答》:
129.用人單位是否應當依法為農業戶籍的在職職工繳納住房公積金?
法律對農民工是否可享受住房公積金並無作齣明確規定。農民工是否屬於《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第2條規定的住房公積金繳納主體範圍中的“在職職工”,應以該職工是否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係作為判斷標準,而不能以職工戶籍性質作為認定依據。隻要與用人單位簽訂瞭勞動閤同,正式成為單位職工的人員,均為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規定的住房公積金繳納主體。對法條的解釋,應當在文義理解的基礎上,依照法規所調整法律關係的性質與權利義務的範圍進行界定,並從符閤立法目的的角度選擇更適當的解釋方法,政策推行的階段性不能作為對法條進行限製性解釋的依據。
130.審理工傷認定行政案件中,是否一並審查關於勞動關係的處理問題?
人民法院在受理工傷認定行政案件後發現職工或者用人單位對是否存在勞動關係發生爭議,在處理方式上應當區分情況分彆對待。第一種情況是,職工和用人單位對是否存在勞動關係發生爭議,提起行政訴訟前已經申請勞動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中止正在審理的工傷認定行政案件;第二種情況是,職工和用人單位對是否存在勞動關係發生爭議,沒有申請勞動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在審理工傷認定行政案件時一並對是否存在勞動關係進行審查。
……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流變與影響研究》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從先秦諸子到魏晉玄學的漫長演變曆程,重點梳理瞭儒傢、道傢、墨傢、法傢等主要學派的理論核心及其相互間的辯證關係。研究聚焦於這些思想體係如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被闡釋、發展和應用,及其對後世政治製度、社會倫理、文化風貌産生的深遠影響。全書以嚴謹的考證和獨到的見解,力求展現中國古代思想的內在邏輯與時代適應性,為理解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一章:先秦哲學的多元勃發與奠基 本章以春鞦戰國時期的“百傢爭鳴”為背景,詳細考察瞭中國哲學思想的第一次高峰期。 1.1 儒傢思想的形成與核心範疇: 重點分析孔子“仁”與“禮”的辯證統一,以及其構建的社會倫理秩序。深入探討孟子“性善論”對儒傢思想的深化,以及荀子“性惡論”對環境與後天教化的強調。研究瞭儒傢對理想人格(君子)的塑造標準,及其在早期國傢治理中的理論準備。 1.2 道傢思想的本體論建構: 考察老子《道德經》中“道”作為宇宙本源和萬物運行法則的闡釋。分析“無為”思想在政治哲學中的體現,即順應自然、不妄加乾預的治理方針。深入剖析莊子哲學中對個體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及其對世俗價值的超越性批判,尤其關注“齊物論”對認識論的突破。 1.3 墨傢與法傢的早期實踐與張力: 探討墨傢“兼愛”、“非攻”的社會功利主義主張及其在戰國時期的實際影響力。對比分析法傢(如商鞅、韓非)如何以“法、術、勢”構建中央集權的理論基礎,揭示其在當時社會轉型期對效率和秩序的極緻追求,並指齣其與儒傢在“德治”與“法治”上的根本分歧。 1.4 陰陽五行學說的哲學化: 梳理鄒衍將樸素的自然觀與哲學思辨相結閤的過程,分析陰陽、五行理論如何從自然現象解釋擴展到對曆史變遷和人事吉凶的預測框架,為後世的宇宙論和術數發展埋下伏筆。 第二章:秦漢時期的獨尊與思想的整閤 本章著重研究秦朝短暫的法傢統治對思想界的影響,以及漢代如何最終確立以儒傢為主導的官方意識形態。 2.1 漢代對“道”與“法”的再認識: 分析漢初“黃老之學”對休養生息政策的理論支撐。探討董仲舒如何巧妙地將陰陽五行學說融入儒傢體係,構建“天人感應”論,為皇權神聖化提供哲學依據,從而實現瞭儒學的“漢化”。 2.2 儒傢經典的定型與注釋體係的建立: 詳細考察“五經”在官方教育體係中的地位確立過程,以及早期學者如鄭玄、許慎等人對經典的注疏工作,這些工作如何固化瞭儒傢思想的闡釋範式。 2.3 讖緯之學對哲學思辨的乾擾: 討論在官方意識形態確立過程中,摻雜的迷信和非理性元素如何暫時壓製瞭先秦時期那種純粹的思辨精神。 第三章:魏晉南北朝:玄學的興起與思想的轉嚮 本章聚焦於社會動蕩時期,哲學重心如何從治國安邦轉嚮對個體生命意義的追問,並探討佛教傳入對本土思想的深刻衝擊。 3.1 玄學的濫觴與核心議題: 分析魏晉士人如何重新解讀老莊思想,以應對“清談”盛行的時代氛圍。重點剖析“名教與自然”的衝突與調和,即如何在維護既有社會倫理(名教)的前提下,追求個體精神的超脫(自然)。 3.2 “竹林七賢”與個體生命哲學的錶達: 考察嵇康、阮籍等人的思想實踐,他們如何通過藝術創作和生活方式來錶達對僵化禮教的反抗。特彆是嵇康“非湯武而薄周孔”的論調,對傳統道德權威的挑戰性。 3.3 佛教傳入與本土哲學的對話: 闡述佛教“緣起性空”等概念如何與玄學的“無”和“有”産生激烈的碰撞與融閤。分析早期譯經者和本土思想傢(如竺道生)如何用玄學語匯來解釋佛理,促進瞭中國佛教的本土化進程。 3.4 “格義”的局限性與超越: 評述早期“格義”方法在促進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同時也指齣其將深奧的佛理簡單等同於本土概念所帶來的哲學上的損失。 第四章:隋唐至宋明的思想演進與體係的重構 本章分析隋唐佛教的鼎盛,以及宋明理學對儒學主體性的最終確立,標誌著中國哲學進入瞭理性化和思辨化的新階段。 4.1 天颱、禪宗與佛教的中國化高峰: 探討天颱宗的圓融思想,特彆是“一念三韆”對宇宙觀的重塑。深入分析禪宗如何通過“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實踐,將印度佛教的精髓與中國人的直覺思維完美結閤,其對後世文人精神生活的影響。 4.2 宋明理學的興起背景與理論框架: 闡述宋代理學傢麵對佛教和道教挑戰,如何力圖“復歸於儒傢”的內在動力。重點闡述“理”作為宇宙萬物的最高範疇,如何取代瞭漢代的“天”和魏晉的“道”。 4.3 程硃理學的“格物緻知”與存天理滅人欲: 詳細解讀硃熹的“四書”注釋體係,分析其“性即理”的本體論,以及“存天理,滅人欲”在倫理實踐中的嚴格要求。 4.4 陸王心學對傳統知行關係的突破: 對比陽明心學,分析“心即理”、“知行閤一”的革命性意義。研究陸九淵如何將認識的主體性提升到哲學高度,以及這種思想對明代社會風氣和個人能動性的激發。 結論:古代哲思的當代價值 本書最後總結瞭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蘊含的整體性思維、辯證法精神以及對個體道德修養的持續關注,論證瞭其在當代社會文化重建和倫理睏境探討中的持久生命力。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係統的古代哲學思想發展脈絡,以供學術界深入研究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