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晚清僑批選讀/潮汕文庫

館藏晚清僑批選讀/潮汕文庫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潮汕曆史文化研究中心·僑批文物館 著
圖書標籤:
  • 僑批
  • 晚清
  • 潮汕
  • 地方文獻
  • 曆史
  • 文化
  • 民俗
  • 文獻選讀
  • 館藏
  • 文庫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暨南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6820488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658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潮汕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6
字數:33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僑批文物館藏葉和仁傢族晚清年間(1882—1910年)僑批,含批信95件,僑批封5枚。全書以時間為序,彩色影印批信原件,附以錄文、簡釋,具較好的文獻價值。讀者從中可瞭解華僑華人在僑居國的生存狀況、創業情況、經營模式等,更可從僑批中讀齣華僑愛國愛鄉的精神。

作者簡介

  潮汕曆史文化研究中心,僑批文物館是中國僑批文物館,收錄有12萬餘封潮汕僑批。由香港知名人士莊世平先生、國際漢學大師饒宗頤先生倡導成立。已齣版《難捨的根脈——潮汕僑批山水封欣賞》等。

目錄

《潮汕文庫》序
凡例
晚清葉傢三兄弟批信遞寄情況一覽錶
葉傢三兄弟在番記事(光緒七年辛巳至宣統二年庚戌)
引言<一>
引言<二>
<一>清光緒七年辛巳十一月廿一日(1882年1月10日)葉和仁緻母親鍾氏書
<二>清光緒十七年辛卯七月十四日(1891年8月18日)葉和仁寄母親鍾氏書
……
<九十五>清宣統二年庚戌十一月廿日(1910年12月21日)葉禮仁寄母親鍾氏書
附:辛亥革命後,葉清仁寄往傢鄉的預印批封

《盛世華章:清代宮廷藝術與典製研究》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深入探究清代宮廷文化、藝術成就及其製度構建的學術專著。全書以翔實的史料為基礎,輔以精美的圖版和詳盡的器物分析,力求全麵展現清代皇室生活的精緻麵貌與國傢禮儀的恢弘氣象。研究視角涵蓋瞭從康熙到宣統近三百年的曆史跨度,重點剖析瞭清代宮廷在建築、繪畫、陶瓷、織綉、玉器以及典章製度等多個領域的獨特創新與發展脈絡。 第一章 乾嘉盛世的藝術風尚與宮廷審美 本章著重考察瞭清代中期,特彆是乾隆朝在宮廷藝術領域的鼎盛局麵。詳細梳理瞭乾隆皇帝的藝術品味如何深刻影響瞭當時宮廷的藝術創作方嚮。通過對清宮造辦處的運作機製進行細緻描摹,揭示瞭這一時期工匠群體的高超技藝與體製化的生産模式。重點分析瞭“集大成”的藝術風格,即如何將前朝的藝術精華與滿族的文化特質進行融閤,形成一種既博大精深又注重實用性的宮廷美學。內容包括對清宮收藏體係的梳理,以及這種收藏如何反哺瞭宮廷的日常使用和賞玩需求。 第二章 禮儀之邦:清代典製與宮廷空間敘事 清代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其禮儀製度的完備性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章深入探討瞭清宮的祭祀、朝賀、婚喪嫁娶等重大典禮所涉及的物質文化與行為規範。 典製構建: 分析瞭《大清會典》中關於禮儀的規定,以及這些規定如何在紫禁城內的不同宮殿和苑囿中得以物質化呈現。例如,對皇帝登基、冊封皇後等關鍵儀式的空間布局、服飾器用進行瞭詳細復原與解讀。 建築語言: 重點解析瞭紫禁城的空間布局哲學,探討瞭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核心建築群如何通過體量、色彩和裝飾細節來象徵皇權的至高無上。特彆關注瞭圓明園、頤和園等皇傢園林在人工造景與自然山水結閤上的獨特追求,及其所蘊含的“天人閤一”的政治哲學。 第三章 匠心獨運:清代宮廷工藝美術的巔峰 本章是全書的重點,通過對幾類關鍵工藝品的類型學研究,展現瞭清代工匠的登峰造極的技藝。 1. 瓷器藝術的“新清樣”: 區彆於明代官窯的傳統,本章分析瞭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禦窯在釉色、造型和紋飾上的革新。詳細辨析瞭琺琅彩、粉彩、郎窯紅等創新品種的燒製難度與藝術價值。通過對比不同時期官窯款識的演變,勾勒齣其技術傳承與審美變遷的軌跡。 2. 織綉與服飾的政治功能: 考察瞭清代朝廷對龍袍、吉服、便服的嚴格規定。通過對光緒大婚等重要曆史時刻的服飾檔案進行研究,揭示瞭紋樣(如五彩雲龍、海水江崖)所蘊含的等級標識和社會意義。重點分析瞭緙絲技術在錶現復雜圖案時的精妙之處。 3. 玉器雕琢的時代特徵: 探討瞭新疆和田玉在清代宮廷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如何利用玉材的天然色澤進行“巧色設計”。分析瞭不同時期玉器雕刻題材的偏好變化,如從早期的仿古造型到中期的寓意吉祥圖案的流行。 第四章 筆墨江山:清代宮廷繪畫與書法 本章聚焦於“南畫北上”和宮廷畫院的復雜生態。 清初“四王”與正統: 研究瞭清初宮廷對董其昌一派文人畫風格的推崇,分析瞭“四王”如何通過對筆墨程式的恪守,鞏固瞭官方藝術的正統地位。 郎世寜現象與中西閤璧: 深入剖析瞭以郎世寜為代錶的西方傳教士畫傢如何將透視法、光影技法引入清宮繪畫,並與中國傳統水墨技法進行融閤。通過分析《百駿圖》等代錶作,探討瞭這種文化碰撞所産生的獨特藝術效果及其在宮廷敘事中的作用。 碑學興起與民間書法: 記錄瞭清代中後期,隨著金石學的興起,民間書法界對帖學的反思與對碑學的推崇,以及這種風氣如何滲透至宮廷內部,影響瞭皇室成員的書法實踐。 第五章 製度的延伸:清代宮廷藝術的對外影響 本書的收尾部分,將研究視角從宮廷內部轉嚮其對周邊國傢和西方世界的影響。探討瞭清宮的典製、瓷器、漆器等藝術品如何通過朝貢體係、貿易往來,成為當時東亞乃至全球範圍內審美的標杆。特彆是對清代乾隆時期對西藏、濛古等地的宗教藝術和宮廷陳設的影響進行瞭細緻的考察,展現瞭這一藝術體係的龐大輻射力。 總結: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立體化的清代宮廷世界圖景,通過對物質遺存的細緻解讀,還原一個兼具製度嚴謹性與藝術創造力的曆史現場,為理解近現代中國藝術的轉型提供瞭堅實的清代背景基礎。

用戶評價

評分

從文學的角度來看,這些僑批也極具價值。它們以最原始、最真摯的語言,記錄瞭那個時代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修飾,卻字字珠璣,感人至深。我尤其喜歡那些描述日常生活的段落,它們如同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那些關於生計的艱辛,關於海外見聞的分享,關於對未來的憧憬,都勾勒齣瞭一幅幅鮮活的畫麵。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文字的力量,看到瞭普通人的生命力,以及曆史的溫度。

評分

這本書讓我對“潮汕”這一地域文化有瞭更深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與曆史的對話,一次與先輩的情感交流。通過這些僑批,我看到瞭潮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堅韌,也感受到瞭他們對於根的深深眷戀。那些在異鄉打拼的潮汕兒女,用他們的努力和汗水,為傢族,為傢鄉,也為那個時代的中國,書寫瞭一段不平凡的曆史。這本書讓我更加理解瞭“根”的意義,也更加敬佩那些為瞭生活而遠赴他鄉的勇士們。

評分

閱讀這些僑批,讓我深切體會到瞭“傢”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分量。無論身在何處,無論生活多麼艱辛,傢始終是他們心靈深處的港灣。那些樸實無華的文字,卻蘊含著最真摯的情感。我能想象到,當遠方的親人收到這些飽含思念的信件時,那份激動與安慰。書中的一些細節,比如對收成、對兒女婚嫁、對傢中老人的問候,都展現瞭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堅韌。它讓我反思,在現代社會,我們是否還保留著那份對傢的珍視和對親情的渴望。

評分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承載的曆史厚度。它不僅僅是幾封傢書的匯編,更是晚清中國社會變遷的一個縮影。通過這些僑批,我們可以窺見當時嚴峻的社會經濟狀況,瞭解到為何會有那麼多人選擇背井離鄉,遠赴海外謀生。同時,它也反映瞭潮汕地區獨特的文化傳統和宗族觀念,以及這些文化如何在海外得以延續和發展。書中的一些批文,甚至涉及到瞭當時的海外局勢、勞工貿易以及與祖國的聯係方式等,這些都為我們研究那段曆史提供瞭寶貴的、一手的信息。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像是穿越迴瞭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與那些遠渡重洋的潮汕先輩們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文書,而是通過這些“僑批”,生動地展現瞭晚清時期潮汕人民的生活圖景、情感寄托以及那個時代特有的社會風貌。我尤其被那些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深情所打動,無論是傢書裏對父母的牽掛,對妻兒的思念,還是對故土的眷戀,都飽含著濃濃的鄉愁。那些在異國他鄉辛勤打拼的先輩們,用簡樸的文字記錄著他們的汗水、淚水,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樸素嚮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