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乡年鉴(名家全译本,唯美典藏版)

沙乡年鉴(名家全译本,唯美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奥尔多·利奥波德 著,李静滢 译
图书标签:
  • 珍珠·巴克
  • 沙乡年鉴
  • 名家译本
  • 文学经典
  • 外国文学
  • 美国文学
  • 乡村生活
  • 家庭伦理
  • 诺贝尔文学奖
  • 典藏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411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9943
品牌:创美工厂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字数:1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渴望灵魂的宁静,倾听自然的声音,寻得心灵的归宿!
  对于沙乡的思念,悲伤的透不过气来!
  20世纪的美国新梭罗,生态文学的圣经,入选美国“20世纪自然写作领域十大好书”!
  我喜欢沙乡的一棵杨树,哪怕有一天,它会死去……
  人类的精神家园,自然文学的典范,与《瓦尔登湖》《夏季走过山间》并称为“自然美文三部曲”!森林、湖泊、天空、木屋、山脉、冰川、河流、繁星……

内容简介

  《沙乡年鉴》是利奥波德的作品,全书以四季为顺序,记录了作者一生在美国各个州工作和游历过程中的思考,笔法抒情、宁静、恬淡,充满智慧,富有感染力。表达了在纷乱的尘世中,我们渴望寻得宁静,渴望倾听自然的声音,渴望给心灵找到安稳的归宿。全书从哲学、伦理学、美学及文化传统的角度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应该具备的关系,被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评为“20世纪自然写作领域十大好书之一”。

作者简介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生态伦理之父”。1935年,他与自然科学家罗伯特.马歇尔一起创建了“荒野学会”,宗旨是保护面临被侵害和被污染的荒野大地以及荒野上的自由生命。利奥波德的自然写作以其朴素直接而闻名,《沙乡年鉴》是他有名的著作,是其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该书被称为“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圣经”。

目录

初版序言/01
增订本序言/05
第一部分 沙乡年鉴
一月 冰雪消融/003
二月 优质橡木/006
三月 大雁归来/017
四月 潮水来临/022
五月 从阿根廷归来/031
六月 钓鱼田园诗/033
七月 庞大的领地/037
八月 绿色牧场/045
九月 小树林的合唱/047
十月 暗金色/049
十一月 如果我是风/058
十二月 家园的范围/067
第二部分 随笔——地景特质
威斯康星州/081
伊利诺伊州和艾奥瓦州/102
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107
奇瓦瓦和索诺拉/119
俄勒冈州和犹他州/133
曼尼托巴/137
第三部分 关于乡野的沉思
乡野/145
闲暇时间/148
环河/153
大自然的历史/164
美国文化中的野生动植物/170
鹿径/180
大雁的音乐/182
第四部分 结论
土地伦理/189
荒野/210
环保美学/222
附录I:作者生平/233
附录II:本书中出现的动植物名称(英汉对照)/235
译后记/247

精彩书摘

  一月冰雪消融
  每年,隆冬的暴风雪过后,冰雪总会在某个晚上开始消融。清冷的滴水声在大地上响起,不论是夜里刚刚入眠,还是入冬以来一直酣睡的动物,都会感受到那滴答声带来的奇异悸动。在幽深的洞穴里蜷缩着冬眠的臭鼬此时舒展开身体,大着胆子开始探索湿漉漉的世界。它拖着大肚皮,在雪地里留下串串足迹。在人们称之为一年的由始至终的循环中存在着可以推定发生日期的事件,它的足迹就标识着最早发生的这类事件之一。
  那足迹似乎表现出对凡尘俗事的淡漠超然,这在其他季节里比较鲜见。足迹径直穿过乡野,仿佛它的主人正恣意追逐着远在天际的目标。我好奇地跟随其后,想知道臭鼬的心态和胃口如何,倘若它真有目的地,又在何方。
  在一月到六月这几个月份,大自然赠予人们的消遣乐事是按几何级数递增的。在一月,你可以追踪臭鼬的足迹,寻找山雀的脚环,或者看看鹿儿啃过哪些幼松的枝叶,水貂破坏了哪些麝鼠的家。除此之外,能引起你些许兴趣的事情只会间或出现。在一月,能做的观察就像白雪一样简单平静,像寒冷一样持续不变。你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观察谁做了什么事,而且可以探究它们做这些事的原因。
  一只田鼠在我靠近时惊跳起来,踩着雪水横蹿过臭鼬的行迹。它为什么会在大白天出来活动呢?或许是对冰雪融化感到难过吧。此时,它在蓬乱的草丛间辛辛苦苦啃咬出来的秘密地道,已经不再是隐藏于积雪之下的隧道迷宫,而是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让人讥讽的小径。事实上,融冰化雪的太阳已在嘲笑这渺小生灵经济实用的基础建筑。
  田鼠是精明的栖息者,它知道草的生长是为了让它把干草储藏在地下,它知道雪的飘落是为了让它修筑连通干草堆的隧道。供给、需求和运输就这样完美地组合在一起。对田鼠而言,下雪意味着远离饥饿与恐惧。
  一只毛脚鵟在草地上空翱翔。此刻它停止向前飞行,像鱼鹰一般盘旋起来,然后如同插着羽毛的炸弹一样,向湿地俯冲下去。它没有再飞起来,可以确信它已经捕到了某只忧心忡忡的田鼠工程师,正在享受鼠肉美餐。那只田鼠本该等到夜晚再出来查看原本井然有序的世界受到了什么损害。
  毛脚鵟并不知道草为什么生长,但是它很清楚冰雪的消融是为了让它能重新抓到老鼠。它从北极飞来,一心怀着对冰雪消融的期待,因为对它而言,冰雪消融意味着远离饥饿与恐惧。
  臭鼬的足迹延伸到树林里,并穿过一片林中空地,这里的雪已经被兔子踩实,上面留下了粉红色的斑驳尿渍。新生的橡树苗为融雪付出了代价,它们枝茎上的树皮都被兔子啮咬过了。一簇簇的兔毛证明,雄兔之间已为争夺异性进行了本年度的首场战斗。再往前走,我发现了一处血迹,周围是猫头鹰张开翅膀扫过的弧形痕迹。融雪使这只兔子远离饥饿,同时也使它莽撞地忘记了警惕。猫头鹰则提醒它,不能因为一心想着春天就忽略了小心谨慎。
  臭鼬的足迹继续向前延伸,看起来它对可能存在的食物不感兴趣,也毫不关心邻居们的嬉闹或不幸。我不禁奇怪,它究竟在想些什么,又是什么让它离开了卧眠之处呢?这只肥墩墩的家伙拖着大肚皮涉过雪泥,难道会有什么浪漫的动机吗?最终,足迹消失在一堆浮木之中。我听到原木间传来清亮的滴水声,我想臭鼬也一定听到了这个声音。我转身回家,一路上仍然感到困惑。
  二月优质橡木
  如果没有自己的农场,就有可能形成两种错误的看法。一种是认为早餐都来自杂货店,另一种是认为温暖来自壁炉。
  为了避免第一种误解,人们应该亲手种植菜园,而且最好是在没有商贩的地方,免得让他们把问题搞得混乱不清。
  为了避免第二种误解,人们应该在壁炉的柴架上放一段优质橡木,而且最好是放在没有暖气炉的地方,等到二月的狂风暴雪摇撼屋外的树木时,再让这段橡木温暖你的小腿。倘若有人曾经砍倒属于自己的橡树,把橡木劈开、拖走、堆放在一起,与此同时头脑一直没有停止思索,他就会记得温暖从何而来,并能以翔实的理由,否定那些坐在暖气旁过周末的城里人对这一问题的见解。
  此刻在我的壁炉里熊熊燃烧的这段橡木,原本生长在一条移民走过的古道旁边。那是一条顺着沙丘蜿蜒而上的道路。我在砍倒那棵橡树时,曾经量了一下它的树桩,直径约为30英寸。它有80圈年轮,因此,当年新生的树苗肯定是在1865年,也就是内战结束时,留下了第一圈年轮。不过从现在树苗的生长过程来看,橡树要长到兔子够不着的高度,必须经过十年或更久的时间周期。在这期间,每年冬天,橡树都会被兔子啃掉一圈圈的树皮,等到来年夏天才会重新发芽生长。不过,很清楚的是,橡树能幸存下来的原因,或者是由于躲过了兔子的注意,或者是由于兔子的数量不够多。也许有一天,某位有耐心的植物学家可以绘制出橡树生长年份的频率曲线,这条曲线每隔十年就会出现隆起的波峰,每个波峰都对应着兔子数量的低谷(正是通过这种物种内部和物种之间恒久的争战过程,一个动物种群和植物种群达到了共存共荣)。
  因此,我的这棵橡树在60年代中期开始留下年轮时,很有可能出现过兔子数量的衰减。而生长成这棵橡树的橡子在50年代就已经落到地上了,那时有篷马车还会经由我说的这条道路驶向大西北。或许是由于移民交通的洪流翻起了路边的泥土,除去了路边的杂草,这颗独特的橡树种子才在阳光下舒展开初生的嫩叶。在一千颗橡子中,只有一颗能在萌芽后长到足以与兔子抗争的高度,其余的全都消失在苍茫的大草原了。
  令人感到温暖的是,这株橡树逃脱了夭折的厄运,它幸存下来并吸收贮藏了80载的六月阳光。直到我的斧锯介入它的生长过程,这些阳光的热量才被释放出来,在80次大风雪中温暖着我的木屋和我的心灵。每次大风雪来临时,我的烟囱冒出的缕缕轻烟都在向人们证明,阳光并没有白白照耀。
  我的狗并不在意温暖从何而来,但它热切关注着温暖的到来,而且是迅速到来。实际上,它认为我有奇异的魔力,能够带来温暖,因为我在寒冷的拂晓摸黑起床,瑟缩着蹲在壁炉前生火时,它会讨好地挤到我和放在炉灰上的引火木柴之间。而我不得不把火柴从它的两腿间伸出去,才能引燃柴火。我想,它对我的这种信任与忠诚可以使群山为之所动。
  让这棵橡树无法继续生长成材的是一道闪电。那是七月的一个夜晚,炸雷声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我们意识到附近肯定有被闪电击中的地方,不过既然没有击到我们,就又继续睡觉了。人总是以自己为标准来检测一切,遇到雷电时更是这样。
  第二天早晨,当我们在沙丘上漫步,与沐浴过新鲜雨水的金光菊和三叶草一起感受雨后的喜悦时,突然看到一大片新从路边橡树的树干上撕扯掉的树皮。树干上留下了长长的、宽约一英尺的螺旋形伤痕,白色的木质还没有被太阳晒黄。一天之后,橡树的叶子就枯萎了,这让我们知道,雷电已给我们留下了超过十立方米的柴薪。
  我们哀悼这棵老树的逝去,但也知道它有众多子孙后代,它们正笔直地耸立在沙地上,接替了成材的重任。
  我们把这棵老橡树留在它已无法利用的阳光下风干了一年时间。之后,在一个清冷的冬日,我们用一把新锉好的锯子,锯入它棱堡般坚实的根部。写满历史的细小木屑带着芳香从锯子切入的地方喷溅而出,落到跪在树两边的伐木者面前,很快就在雪地上堆积起来。我们感到这两堆锯屑不仅仅是普通意义上的木屑,而是一个世纪的完整记录。锯子来来回回、一点一点地切入树的生涯年表,这个年表是由橡树年轮所构成的同心圆写成的。
  锯子只拉了12下,就切入我们开始拥有这棵橡树的短暂岁月,在此期间我们学会了热爱和珍视这座农场。突然间,锯子就进入了属于我们前任农场主的年代,那是个私酒酿制者,他恨这座农场,榨干了土壤的所有养分,烧掉了农场上的农舍。在他把农场连同拖欠的赋税扔给郡县管理之后,就和其他在经济大萧条时期没有土地的人们一样,一去不见踪影了。但是橡树依旧为他献上了优等的木材,属于他那几年的木屑和属于我们那几年的一样,清香、粉红、坚实。橡树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
  在1936年、1934年、1933年和1930年的尘暴干旱期的某个时候,这个私酒酿制者对农场的统治结束了。那些年里,从他的酒坊蒸馏室冒出来的橡木烟,以及沼泽燃烧散发出的泥炭烟尘,肯定是遮天蔽日。那时由政府颁布的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已经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推行,但锯屑并未显示出任何变化。
  休息一下!掌锯者喊道。于是我们停下来歇口气。
  现在我们的锯子切入了20世纪20年代,这是巴比特①的年代,一切事物都在缺乏审慎与傲慢自负中变得更大更强,直至1929年股市崩盘。即或橡树听到了这崩盘声,它的木材也不会显露任何迹象。同样,它也不会留意立法机构数次发布的保护树木的举措。这些举措包括:1927年制订的国家森林法及伐木法、1924年决定在密西西比河上游的低地设立一个大的保护区,以及1921年的新的森林政策。它也未曾注意到,这个州在1925年失去了最后一只貂,在1923年迎来了第一只紫翅椋鸟。
  1922年3月,一场大雨雪压折了邻近每一株榆树的树枝,但我们这棵橡树却没有一点儿受损的痕迹。对一棵好橡树来说,一吨左右的冰又算什么呢?
  休息一下!掌锯者喊道。于是我们停下来歇口气。
  现在,锯子进入了1910年至1920年间,那是人们做排水之梦的十年。在那期间,蒸汽挖土机抽干了威斯康星州中部的沼泽地,试图开辟出一片片农场,结果却只得到一堆堆灰土。我们的沼泽逃过此劫,并非因为工程师更为审慎或暂缓行动,而是因为从1913年到1916年泛滥的河水在每年四月都会淹没这片沼泽,而且势不可当,或许这是大自然的防御性报复。橡树则一直在生长,即使是在1915年。那一年最高法院废除了州有森林,州长菲利浦傲慢武断地宣称,“州立林业不是有利的商业计划。”(这位州长从未想过,对于什么是有利,甚至对于什么是商业,定义的方式或许不止一种。他也没有想过,立法机关在法规中为“有利”写下一种定义时,大火正在土地上写下另一种定义。或许,身为州长,在这类事情上必须这样不存疑虑)
  那十年间,在林业衰退的同时,动物保护却取得了进展。1916年,雉在沃基肖安了家;1915年,一项联邦法令的出台禁止了春季狩猎;1913年,一座州立猎场开始成立;1912年,“雄鹿法令”的出台为雌鹿提供了保护;1911年,全州各地纷纷设立禁猎区“庇护”动物。“庇护”成了一个神圣的词,但是橡树并没有受到这些事情的影响。
  休息一下!掌锯者喊道。于是我们停下来歇口气。
  现在,我们锯到了1910年。这一年,一位伟大的大学校长出版了一本有关保护环境的书①;一次严重的叶蜂灾害使数百万株美洲落叶松死亡;一场大旱灾造成松林大面积枯死;一台大型挖泥机排干了霍里孔沼泽的水。
  我们锯到了1909年。这一年,胡瓜鱼首度被放养于五大湖区。另外,由于这一年夏天雨水较多,州议会缩减了防治林火的拨款。
  我们锯到了1908年。这一年气候干旱,森林大火无情地燃烧;威斯康星州失去了最后一只美洲狮。
  我们锯到了1907年。这一年,一只流浪的猞猁在寻找乐土时走错了方向,在丹恩郡的农场上不幸身亡。
  我们锯到了1906年。这一年,第一位州林务官正式上任;大火烧掉了沙郡地区的17?000英亩林地。
  我们锯到了1905年,这一年从北方飞来的一大群苍鹰吃光了当地的松鸡(毫无疑问,它们也曾停落在这棵树上,吃掉了我们农场的一些松鸡)。我们锯到了1903年和1902年,这两年的冬季奇冷无比;接着1901年,这一年发生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旱情(年降雨量仅17英寸);然后是1900年,在这充满希望和祈祷的百年纪年,橡树只是和以往一样增加了一道年轮。
  休息一下!掌锯者喊道。于是我们停下来歇口气。
  现在,我们的锯子进入19世纪90年代,那些把目光转向城市而非土地的人们称之为快乐的年代。锯子进入1899年,这一年,在北方两个郡之外的巴布科克附近,最后一只旅鸽被子弹击中而陨落。锯子进入1898年,这一年的秋天干旱少雨,接着又是无雪之冬,土壤冻到了7英尺深,苹果树全都冻死了;1897年,又一个干旱之年,又一个林业委员会成立;1896年,仅在斯普纳村就有25?000只草原榛鸡被装船运往市场;1895年,又是森林大火肆虐;1894年,又是干旱的年份;1893年,发生了“蓝鸲暴风雪”,这年三月的一场暴风雪几乎冻死了所有迁徙的蓝鸲(首先到来的蓝鸲总是在这棵橡树上落脚,但到了90年代中期就肯定见不到这种景象了)。我们锯到1892年,又是森林大火之年;1891年,周期出现的松鸡数量稀少的年份。我们锯到1890年,“巴布科克①牛奶试验器”就是在那一年问世的。由于有了这种试验方法,在半个世纪之后,州长海尔才可以夸口说威斯康星州是美国的乳品场。如今,该州的汽车牌照上都展示着这值得自夸的特色,即使发明者巴布科克教授本人恐怕也想不到会有这番情景。
  也是在1890年,历史上阵容最庞大的松木排沿威斯康星河顺流而下,准备为草原各州的奶牛建造一个红色的牛栏帝国,我的这棵橡树就目睹了这一景象。这些优质松木现在为奶牛挡住了暴风雪,如同优质橡木帮我抵御了暴风雪一样。
  休息一下!掌锯者喊道。于是我们停下来歇口气。
  现在,我们的锯子进入19世纪80年代。锯子进入1889年,在这个干旱之年,植树节首次被确定下来;锯子进入1887年,这一年威斯康星州任命了首批狩猎管理员;进入1886年,这一年农学院首次为农场主开设短期课程;进入1885年,此前的冬季是“未曾有过的漫长与酷寒”;进入1883年,学院院长W·H.亨利在报告中指出,麦迪逊市的春花比平均记录晚开了13天;进入1882年,经历了1881年至1882年间那罕有的“大雪”和酷寒之后,门多塔湖的解冻时间比以往推迟了一个月。
  1881年,引起威斯康星州农业协会争论的问题就是:过去30年间,在全国各地大范围出现了黑橡树次生林,对于这样的现象该怎样解释?我的橡树正是这些次生林中的一株。有人认为这属于自然发生,有人则认为这是由南飞的鸽子吐落的橡子造成的。
  休息一下!掌锯者喊道。于是我们停下来歇口气。
  现在,我们的锯子切入19世纪70年代,这是威斯康星州疯狂种植小麦的十年。到了1879年,在某个星期一的早晨,麦长蝽、蛴螬、锈病,加上土壤沙化,终于让威斯康星州的农场主意识到,在种植小麦的竞赛中耗尽了土壤的肥力,但他们依然无法胜过西部的原始草原。我猜想我们这个农场可能也参与了这场竞赛,而这棵老橡树北面的风沙,起源就在于当初的小麦过度种植。
  ……

前言/序言

  初版序言
  有些人离开了野生生物也可以生活,有些人却做不到。这里的随笔就表达了后者所感受到的欣悦与所面临的窘境。
  在文明进程开始摈弃自然环境以前,野生生物在人们眼中,就像晨风和落日一样理所当然。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牺牲自然的、野生的、自由的万物?只有和我一样的少数人会认为,看到大雁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要比看电视所得到的快乐更生动自然,寻找一朵白头翁花的美妙情趣与言论自由一样,都是不可剥夺的权利。
  我承认,在机械化生产为我们带来丰盛的早餐之前,在科学为我们揭示野生动植物从何而来、如何生存之前,自然环境里的这些东西几乎没有多少人文价值。因此,全部矛盾就归结为一个值得思量的问题。我们这些少数派看到了进化过程中的递减定律,反对我们的人却没有看到。
  人们必须根据事物的状况调整对策。这些篇章就体现出了我的对策。它们分为三部分。
  第I部分叙述的是,我和家人在远离现代生活的简陋木屋中过周末时,观察到了什么景象,产生了什么感受。威斯康星州的这个沙地农场,先是被日趋庞大与完美的社会耗尽资源,之后又遭到了抛弃。我们则试图用铲子和斧头,在这座农场上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失去的东西。正是在这里,我们进行寻找,并仍能找到上帝所赐予的食物和无穷乐趣。
  这些木屋随笔按照月份先后排列为“沙乡年鉴”。
  第II部分是“随笔:四处漫游”,其中细述了我生活中的一些插曲,它们让我明白,我的同行者并非步调一致。这一逐步加深的认识过程有时是痛苦的。40年来,我在美国大陆各个地方亲身经历的这些插曲,对于各种可被共同归结为“自然资源保护”的议题,是很有代表性的例证。
  第III部分是“结论”,其中提出了一些逻辑性更强的观点,科学合理地解释了我们这些少数派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只有对我们非常有认同感的读者,才会费神思索这里提出的具有哲学意味的问题。可以说,这些随笔告诉了我的同行者,应该怎样做才能恢复我们应有的步调。
  自然资源保护并未取得应有的进展,因为它与亚伯拉罕式的土地观念毫不相容。人们认为土地是属于自己的商品,因此滥用土地。只有把土地视为我们所隶属的群落,我们才有可能带着爱与尊重来使用土地。只有通过这种途径,土地才能在机械化时代的冲击中幸存下来;也只有通过这种途径,在以科学为主导的情况下,我们才仍有可能收获土地奉献给人类文化的美学价值。
  土地是一个群落,这是生态学的基本观念,但是土地应该得到爱与尊重,这种观念是伦理规范的延展。土地会带来文化上的收获,这一事实很早就被人们所接受,之后却又常常被人遗忘。
  这里的文章试图融合这三种观念。
  当然,关于土地与人的看法,会受到个人经历和偏见的混淆与扭曲。然而,不论怎样,水晶般透澈的一点是:我们日趋庞大与完美的社会,如今就像患上了疑难杂症,由于时刻担心自己的经济状况是否运行良好,竟至失去了维持的能力。整个世界都如此贪婪地要求得到更多的浴缸,结果却失去了制造这些浴缸所需的稳定性,甚至失去了关掉水龙头的性能。在这种时候最自然、最有益的行动就是,略微放一放业已泛滥的物质享受。
  要达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我们或许应该对照自然的、野生的、自由的万物,而对非自然的、驯养的、失去自由的事物要重新进行评估。


《沙乡年鉴》:一部关于自然、生命与文明的沉思录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古老智慧与深邃洞察的大门。《沙乡年鉴》,一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独特地位的著作,以其对自然、生命、土地以及人类文明的反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心灵。它不是一本简单的自然读物,也不是一本生硬的哲学论著,而是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以其亲身经历、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编织而成的一曲献给地球的挽歌与颂歌。 一位土地伦理的先驱者 奥尔多·利奥波德,一位杰出的生态学家、野生动物学家、作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关于土地与自然的故事。《沙乡年鉴》的诞生,源于他与家人在威斯康星州中部一块贫瘠、荒芜的农场——“沙乡”——的重建与生活。这片土地,曾经被不当的农业实践所损害,逐渐失去了生机。然而,利奥波德夫妇并没有放弃,他们投入了无数的心血,通过植树、恢复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方式,一点点地将这片土地重新激活。 “沙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利奥波德观察和思考的实验室。在这里,他目睹了季节的轮回,感受了生命的顽强,也深刻体会到了土地的脆弱与珍贵。《沙乡年鉴》便是在这片土地上,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与观察中,孕育而生的。书中每一篇散文,都凝聚着利奥波德对自然界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他对人类行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 生命的交响曲:观察与感悟 《沙乡年鉴》并非按照严格的科学体系来组织,而是以日记的形式,将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象、生物活动巧妙地串联起来。开篇的“三月:沙乡日记”便立刻将读者带入那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春天。“三月,雨水像细针般落下,穿透了僵硬的土壤,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利奥波德用诗意的语言描绘着冰雪消融、野草拱出、鸟儿归来的景象。他观察到一只野鹅振翅高飞,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迁徙,更是生命顽强意志的象征。他对不同鸟类的鸣叫声有着独到的解读,仿佛它们在用不同的语言诉说着各自的故事。 随着季节的推进,书中描绘了夏日的繁盛,秋日的收获,以及冬日的静谧。《七月:河流的呼唤》中,他描绘了夏日午后,河流在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水中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弋,岸边的植物郁郁葱葱。而《十月:秋天的色彩》则呈现了一场盛大的色彩盛宴,落叶在风中翩翩起舞,将大地染成一片金黄、火红。即使是严酷的冬日,《一月:严寒的艺术》也展现了冰雪覆盖下,生命依然存在的韧性与美好,例如在雪地上觅食的鹿,以及藏在枯草中的昆虫。 利奥波德的观察之眼,不仅仅局限于宏大的自然景观,更深入到微小的生命细节。他会关注一棵老橡树的生长,观察一群白尾鹿的社会结构,甚至倾听一只野猫的足迹。《九月:山猫的印记》中,他通过追踪山猫留下的痕迹,学习山猫的生活习性,感悟到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独特位置。他将这些观察升华为对生命整体性的理解,认识到每一个生物,无论大小,都在这个星球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土地伦理的诞生:从观察到哲学 《沙乡年鉴》最核心的贡献,在于它提出了“土地伦理”(Land Ethic)的概念。利奥波德认为,人类一直以来都将土地视为可供随意利用的商品,而非一个活生生的、相互联系的社区。他呼吁人们转变这种观念,认识到人类是土地社区的成员,而不仅仅是征服者。 在书中,利奥波德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人类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不同文化对自然的态度,来论证土地伦理的必要性。他认为,过去那种仅仅基于经济利益的土地利用方式,最终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而土地伦理则是一种更深层次、更可持续的土地观。土地伦理强调的是对土地的尊重、责任和关怀,它将人类的道德范畴扩展到非人类的生物以及整个自然环境。 “土地伦理的本质是将‘邻居’的概念扩展到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或者更笼统地说,扩展到所有非人类的存在。”利奥波德在他的著作中这样写道。他相信,当我们将土地视为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体,并对其负有道德责任时,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种伦理观,对于今天我们面临的严峻环境挑战,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文明的反思:人与自然的失衡 《沙乡年鉴》不仅仅是对自然的热爱,更是一次对现代文明深刻的反思。利奥波德敏锐地洞察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正在将人类与自然界越推越远。他看到了因为过度开发和忽视自然规律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人类自身生存的威胁。 他写道:“一个健康的山脊线,一个健康的河流,一个健康的森林,就是一个健康的国家。”这句名言,直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当自然受到破坏时,人类的健康和福祉也无法独善其身。他批评了那种将自然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的短视行为,并警示说,这种行为的代价最终将由后代来承担。 利奥波德以一种悲悯而又坚定的笔触,描绘了被忽视的自然之美,以及那些正在消失的野生生灵。他认为,我们必须重新学会“倾听”自然的声音,理解自然的语言,并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一条通往可持续未来的道路。 超越时空的价值 《沙乡年鉴》问世至今,已过去数十年,但其思想的魅力和现实意义丝毫未减。在当今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思想,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他的作品,鼓励我们走出书斋,去亲近自然,去感受土地的脉搏,去思考我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 这本“名家全译本,唯美典藏版”,不仅仅是文字的呈现,更是一次对生命、对自然、对我们自身深刻的致敬。它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考、饱满的情感,触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内心。翻开它,你将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关于土地的书,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生命与文明的对话。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珍藏的经典,它将引导我们以更深邃的目光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并激发我们为守护这个美丽的星球贡献力量。 《沙乡年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智慧的启迪。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丰富,不仅仅在于物质的积累,更在于对生命的热爱,对土地的敬畏,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这是一部关于如何做一个有良知的地球公民的指南,它将指引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通往宁静与真理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每当我感到疲惫或者迷茫的时候,我总会下意识地去寻找《沙乡年鉴》那独特的封面,它就像一个安静的港湾,总能给我带来平静的力量。这本书的“名家全译本,唯美典藏版”的定位,让我一开始就对它充满了期待,而它也丝毫没有让我失望。 这本书的制作,真的是非常用心。它的纸张厚实而富有质感,触感温润,翻阅起来有一种享受。字体清晰,大小适中,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那些精美的插图,每一幅都如同艺术品一般,它们与文字相互呼应,将作者笔下的自然景观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尤其欣赏这本书的翻译。名家之所以为名家,就在于他们能够深刻理解原作的精神内核,并用最贴切、最生动的语言将其呈现出来。读这本书,我感觉就像在听一位智者在耳边低语,他讲述着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存在的一切,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意。 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自然的读物,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书。它教会我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感受,如何去与这个世界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身处喧嚣的城市,我们依然可以拥有一颗宁静的心,依然可以与自然保持联系。它是一份珍贵的礼物,送给每一个渴望寻找内心平静的人。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一本好书,就像一个忠诚的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它会默默地陪伴,给你慰藉和启迪。而《沙乡年鉴》,对我而言,便是这样一个朋友,而且是一个有着非凡气质的朋友。 拿到这本“名家全译本,唯美典藏版”,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分量”。不是说物理上的重量,而是它所蕴含的文化和艺术的厚度。从封面设计的巧思,到内页的排版,再到纸张的选择,都透露着一种对经典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 那些精美的插图,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与文字浑然一体,共同构建了一个生动而诗意的世界。它们仿佛是作者的眼睛,带领我一同去观察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去感受自然的韵律。 翻译的功力更是让我折服。我曾经尝试过阅读其他版本的《沙乡年鉴》,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够贴切,有些句子读起来总觉得有些隔阂。但这一次,我完全沉浸了进去,那些文字仿佛拥有了生命,流畅地在我脑海中流淌,传递着作者最原始的情感和思想。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匆忙的日常,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探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富足,或许并不在于物质的积累,而在于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于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沙乡年鉴》本身就带着一种古朴而悠远的诗意,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看到晨曦洒在草尖的露珠。当我第一次在书店的角落里瞥见它,那“名家全译本,唯美典藏版”的字样,就已经吸引了我。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包装的质感,纸张的触感,文字的排印,都透着一股匠心。拿到手,沉甸甸的,像是捧着一份古老的馈赠。翻开扉页,精美的插图便扑面而来,每一幅都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鸟儿的鸣唱,感受到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翻译的流畅性也让我惊喜,那些优美的句子,不带丝毫生硬的痕迹,就像作者本人在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自然的深情。 我迫不及待地将它摆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地会轻轻抚摸它的封面,感受它传递出的独特魅力。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学作品,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象征,提醒着我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停下脚步,去感受生命最本真的节奏。 这本书就像一个古老的旅伴,它不张扬,却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的封面设计,仿佛凝聚了四季的色彩,封面上的纹理,又像是大地的脉络,让我觉得它有一种生命力,仿佛随时会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每一次阅读,都像一次精神的洗礼。书中那些细腻的观察,独到的见解,总能让我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自然,更是关于人生,关于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评分

我是一个对书籍的“颜值”和“内涵”都同样看重的人,所以当《沙乡年鉴》(名家全译本,唯美典藏版)出现在我面前时,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将它纳入囊中。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对一本经典著作的期待,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呈现,更是一种全方位的阅读体验。 首先,它的装帧设计就足够令人惊艳。那种恰到好处的色彩搭配,那种精致的纹理,都透露着一股低调的奢华感。捧在手里,你能感受到它坚实而又不失细腻的质地,仿佛握着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 翻开书页,惊喜接踵而至。纸张的质感非常棒,是那种能让墨迹完美呈现又不至于晕染的优质纸。而那些散落在书页间的插图,更是匠心独运,它们精准地捕捉了书中描绘的意境,让文字的想象空间得到了极大的延展,仿佛能透过纸张,看到作者眼中的那片沙乡。 名家翻译的功力,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语言的流畅自然,情感的精准传达,都让我由衷地赞叹。那些原本可能生涩难懂的句子,在名家的笔下,变得如诗如画,充满了生命力,让我深深地沉醉其中。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阅读的乐趣,不仅仅在于理解内容,更在于享受过程。它是一次感官与心灵的双重盛宴,它让我对“阅读”这个行为本身,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

说实话,我对《沙乡年鉴》这个名字一直有着莫名的好感,总觉得它里面藏着一种不为人知的自然秘密,一种朴素而又深刻的智慧。当我看到“名家全译本,唯美典藏版”这样的字样时,我几乎能预见到它一定会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 拿到手,这本书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带有一种独特的质感。那种古朴而又精致的封面,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沉淀,触摸到自然的温度。翻开书页,那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纸张的触感是如此的舒适,印刷的字体清晰雅致,一点都不觉得刺眼。 最令我心动的是,这本书里的插图,真的太美了!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配图,而是作者观察自然的细腻情感的延伸,每一幅都充满了生命力,仿佛能随着翻页而跃动。我甚至觉得,这些插图本身就是一篇篇独立的艺术作品。 而名家的翻译,更是让这本书如虎添翼。我能感受到译者对原著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他们用最美的语言,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感悟,传递得丝丝入扣,让我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和作者一同在沙乡漫步,一同感受四季的变迁。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我开始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生活,才能不失掉生命中最本真的部分。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值得珍藏一生的书。

评分

趁活动一次买了好多本,17本书200左右,舒服?,嘿嘿嘿~

评分

很好看,有很多哲理故事在里面,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我很充实

评分

一句话做个总结:

评分

这个封面,没想到实物是玫瑰金…18号买的书,24号才到。不过六块钱还是很满意的。618给力!书背有点窝损,其他还好。

评分

99元10本书 我能说什么 当然是必须是 买买买

评分

书还行,快递包装不行,无任何缓冲

评分

618价格实惠,多囤一些,孩子们都很喜欢!!!

评分

一直在京东上买书,都很满意~物流速度杠杠哒。希望包装再用心,多为爱看书的小伙伴们发些福利优惠券哦 ~~ (´-ω-`)

评分

书的纸质不错,字迹清晰,经常在京东买书,活动价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