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伊恩?怀斯特威尔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战争
  • 一战
  • 军事
  • 欧洲历史
  • 20世纪
  • 战争史
  • 政治
  • 社会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529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324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68
套装数量:1
字数:2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被称作“20世纪的万恶之源”的非正义战争

  300余幅珍贵照片全景再现SHI无前例的世界灾难


  

  欧洲文明体为何发生内战

  战争如何蔓延至世界大战

  从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到凡尔赛条约……

  100多年,它的残酷一直影响着世界


  

  1.以时间为顺序,为读者清晰解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发展和影响。

  2.附有当时的珍贵照片。图文结合让文字更具“悦读性”。

  不论是普通读者还是专业人士,都能通过本系列进一步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始末!


  

内容简介

  

D一次世界大战是D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冲突,且对全球所有国家都造成了或深或浅的影响。人类在这场战争中损失巨大,四年战争中800万士兵和600多万普通民众丧失生命,2100万士兵受伤。还有很多军事技术在这次战争中出现,包括飞机、潜水艇、和坦克,许多致命性的武器,如机关枪和大炮更是给人类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一战还带来了政治格局的转变,奥匈帝国、俄国和奥斯曼帝国的解体,消弱了德国——欧洲大陆ZUI强大的国家的力量,英国也因此陷入了穷困,而美国正在崛起成为经济ZUI强大的的国家。


  

作者简介

  【英】伊恩·怀斯特威尔

  作为一名备受推崇的历史学家,伊恩·怀斯特威尔著有大量文章和超过十五本著作,涉及了军事历史的方方面面。最近出版的著作有《秃鹰军团:德国国防军的训练基地》,《勃兰登堡:第三帝国的特种部队》以及《每天读一点儿一战史》。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1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年表01

战争的起因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002

盟国作战计划008

奥匈帝国和德国的作战计划011

1914年:欧洲全面卷入战争

德国入侵比利时016

防御堡垒020

重型火炮023

边境战事027

侦察机030

蒙斯和勒卡托康034

野战炮兵037

马恩河战役040

步枪和刺刀043

(英、法、德)奔向海边的争先战(9月24日—11月15日)046

第一次伊普雷战役(10月19日—11月22日)048

入侵塞尔维亚051

俄军入侵东普鲁士054

骑兵部队057

坦能堡之战060

波兰及加利西亚省战役063

中国及太平洋地区战事066

海上袭击舰069

德国西部非洲殖民地072

北海海战075

反潜壁垒078

科罗内尔海战和福克兰群岛(马岛)海战081

战列舰084

1915年:堑壕战

第二次伊普雷会战090

毒气战093

第二次阿图瓦战役096

堑壕系统099

香槟和阿图瓦战役102

早期的战斗机105

对俄冬季攻势108

迫击炮111

德国戈尔利采—塔尔诺夫进攻114

气?球117

伊松佐河的四次战役120

进攻达达尼尔海峡123

战前无畏级战列舰126

加里波利登陆129

水上飞机和飞艇131

高加索战场1914—1916134

巴勒斯坦137

美索不达米亚战役1914—1916140

更大范围的海上战争143

加里波利大撤退146

德国潜艇149

战争后方152

齐柏林飞艇155

“一战”期间战火中的平民158

重型轰炸机161

1916年:双方陷入消耗战

凡尔登战役——德军出击166

索姆河战役首日169

“一战”中的机枪172

凡尔登战场:法军反攻175

堑壕战的武器装备178

索姆河消耗战181

英军坦克184

东线俄军支援协约国军队187

罗马尼亚战役190

战术伪装193

意大利战场的拉锯战195

水上飞机母舰和水上飞机搭载舰198

1916—1917年的萨洛尼卡战事201

1914—1918年的东非战事204

日德兰海战207

无畏舰210

潜艇的兴起213

驱逐舰216

1914—1916年间的地中海海战219

鱼雷舰222

同盟国舰艇225

1917年:面临严峻考验的欧洲战场

阿拉斯战役230

轻型轰炸机233

尼韦勒攻势236

法国坦克和德国坦克239

梅西纳岭之役242

地雷战245

帕斯尚尔战役248

海岸炮、要塞炮和铁轨炮251

康布雷战役254

王牌飞行员和飞行战术257

二月革命260

十月革命263

卡波雷托战役266

高加索的最后战役:1917—1918269

贝尔谢巴战役272

美索不达米亚战役:1917—1918275

击败U型潜艇278

反潜武器281

1918年:协约国的辉煌胜利

米夏埃尔行动286

“一战”后期的战斗机289

防空炮292

德国最后的进攻295

巴黎巨炮298

地面攻击机300

武装美军303

美军初露锋芒305

战略物资运输308

默兹—阿尔贡攻势311

通信手段314

突破兴登堡防线316

“一战”中的手枪319

装甲车辆322

意大利战场的最后战役325

解放巴尔干地区327

美吉多战役330

巡洋舰333

德国海军起义336

“一战”后遗症

停战协定342

和平协定345

国际联盟347

战争与纪念349


精彩书摘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一战”之前,国际冲突和地缘战争早就让巴尔干半岛四分五裂,但是,1914年6月,这个鲜为人知的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的遇刺事件,却引发了一场真正全球规模的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欧洲列强分裂成两大敌对阵营,其主要原因就是各国都将自己的邻国视为心腹大患。奥匈帝国和德国都担心与巴尔干半岛的敌对国引发冲突,在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和俄国的亲密关系被奥匈帝国视为一种威胁。德国担心法国会找机会收复1870—1871年普法战争战败后被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因此,德国一直竭力和英国保持友好关系,但是,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即位之后,英德关系开始恶化,因为威廉二世开始大规模建造军舰,其目的是挑战英国一直以来的海上强国地位。而英国同时也开始对德国工业的迅猛发展及其蠢蠢欲动的海外殖民扩张野心警觉起来。

  结盟竞赛

  早在1879年,德国就已经和奥匈帝国结成联盟,3年之后,意大利加入,三方同盟形成。一旦意大利受到法国的攻击,德国和奥匈帝国都同意协助意大利,而意大利则同意在俄国攻击奥匈帝国时保持中立。1894年,法国和俄国结盟,《英法友好条约》则于1904年签署。威廉二世在巴尔干半岛对奥匈帝国的支持激怒了俄国,促成了英俄联盟,导致了中亚地区的长期对立。1907年,英国、法国和俄国签署了三方友好条约。

  因为双方互相猜疑程度加剧,民族主义日益猖獗,毫无悬念地,军国主义开始掌权,在德国更是如此,因此很多敌对国家开始蠢蠢欲动,随时准备开战。他们都认为在对手之前,抢先发动战争将会给予对方严重打击,制造极大恐慌。

  德国最有可能双线开战,因此迫切需要抢先开战,以防止法国和俄国将其在人数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军队投入战场。就在“一战”开始之前,无论是军界还是普通民众,大家都普遍认为战争无可避免,但是没有人预料到战争的触发居然是一起谋杀案——奥匈帝国并不太常露面的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及其妻子于1914年6月28日遇刺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

  日期:1914年6月28日

  地点:奥匈帝国波斯尼亚省的萨拉热窝

  事件结果: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和妻子遇刺身亡,让整个欧洲陷入恐慌。

  弗朗茨·斐迪南大公是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当时出访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波斯尼亚之前受土耳其统治,在1906年才被奥匈帝国吞并,但是波斯尼亚以及周边地区塞尔维亚的大多数塞尔维亚人都不太愿意接受奥匈帝国的统治。实施刺杀行为的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是一个小小的激进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组织的首领,如果只是他们自己单打独斗的话,这个事件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他们都迅速被捕。但是,很快就有证据证明刺杀者是在塞尔维亚筹划好此次行动并且得到了塞尔维亚特务机关关键人物的协助。

  奥匈帝国将斐迪南遇刺看作是塞尔维亚与其合谋的证据,认为他们试图将波斯尼亚吞并,建立一个更加强大的塞尔维亚国家。如此一来,强大起来的塞尔维亚将可以挑战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日渐衰微的统治地位,并且在奥匈帝国里少数民族斯拉夫人当中会引发更多骚乱。

  对萨拉热窝刺杀案的审判。所有成年参与者都被认定为有罪并判处死刑,包括普林西普在内的未成年同案犯则被判监禁

  黑手社

  秘密帮会黑手社,成立于1911年,又名为“不统一毋宁死”。其主要目标就是将奥匈帝国和土耳其的各个斯拉夫少数民族发展合并进塞尔维亚。黑手社的很多成员都是塞尔维亚官员,包括一位名叫德拉古丁·提米特利耶维奇的上校,这位上校协助策划了1914年6月刺杀弗朗茨·斐迪南大公的行动。在1915年至1916年期间,黑手社组织被镇压,提米特利耶维奇被处死。

  1914年7月:通往战争之路

  萨拉热窝事件起初看起来不过是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地域冲突,但是形势很快恶化蔓延,在不到四个星期的时间里,就将欧洲的所有强国都卷入其中。

  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1914年6月遇刺的新闻起初并没引起欧洲各大媒体的注意,但他自己祖国的外交反应却相当直截了当。一些高层人士,特别是外交部长利奥波德·冯·伯克托尔德和军方总参谋长、陆军元帅弗朗兹·康拉德·冯·赫特岑多夫将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看作是教训塞尔维亚的一个黄金机会,前提条件是德国必须确保支持他们的行动,并采取行动促使俄国增援塞尔维亚。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给奥匈帝国大使表态,支持奥匈帝国并将自己的决定告知政府要员,然后坐上自己的游艇巡航度假去了。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奥匈帝国于1914年7月23日晚向塞尔维亚政府正式发出索赔的最后通牒,其条款特别苛刻,奥匈帝国根本没想到塞尔维亚会接受。俄国此时开始介入,告诉塞尔维亚接受这个通牒中的大部分条款,但同时俄国政府也警告奥匈帝国不得再对塞尔维亚采取其他任何行动。但是,25日,当塞尔维亚委曲求全的答复传来时,伯克托尔德和康拉德根本就不接受——军队当天就已经整装待命了——伯克托尔德说服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于26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威廉二世也是当天度假归来,但是直到28号早上,他才得知奥匈帝国的最后通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伯克托尔德告会驻维也纳的塞尔维亚大使两国将要开战。两天之后,俄国开始集结各地军力,威廉二世和他的幕僚们认为这一愈演愈烈的危机将会是他们拓宽疆域和影响的一个机遇。德国在31日开始全面集结,并照会俄国,要求他们停止战争总动员。遭到断然拒绝后,德国于当日下午便向俄国宣战。

  开始宣战

  这时,各个盟国开始粉墨登场。法国总理声称他的国家“将根据国家利益来行动”,和俄国的外交辞令一样,这意味着法国将兑现与俄国结盟的承诺。

  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其军队根据他们的长期作战计划,迅速入侵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

  英国于4日早上向德国发出严厉警告,要求保持比利时的中立。德国总理西奥博尔德·冯·贝特曼-霍尔维格未能说服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背弃英法俄的结盟义务。当天午夜,英国便向德国宣战。

  西奥博尔德·冯·贝特曼·霍尔维格,德国总理(1909—1917年在位)。他认为一场“短平快”的战争将能治愈帝国的政治分裂。

  此时唯有意大利没有冲上风口浪尖,意大利政府内展开争论,认为奥匈帝国针对塞尔维亚的战争总动员属于三国结盟防卫条款之外的行动。

  8月初,大批参战国的民众蜂拥进入各国首都。这些人多数都是被爱国热情所感染,而这种敌对情绪的爆发受到大众的狂热追捧。大部分人,包括军事将领和政治人士,都以为自己国家的军队将会迅速取胜,在圣诞节前就能凯旋。

……


前言/序言


铁与血的交响:20世纪的黎明与变革 一部关于全球格局重塑、技术飞跃与人类精神困境的史诗级巨著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某一场已然落幕的战争。相反,它以宏大而深邃的视角,审视了20世纪初至中叶,人类社会经历的剧烈震荡与根本性转型。这是一部关于“旧世界崩溃”与“新秩序诞生”之间痛苦拉锯的编年史,通过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四大维度的细致剖析,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现代图景。 第一部分:机器的轰鸣与帝国的黄昏(约1900-1918年) 本篇章深入探讨了导致全球性冲突爆发前夜的复杂地缘政治迷局。我们着重分析了欧洲列强之间建立的脆弱同盟体系,以及这些体系如何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在危机降临时必然连锁反应。 1. 权力天平的失衡: 详细考察了俾斯麦体系瓦解后,德意志帝国崛起对欧洲均势构成的挑战。对英国“光荣孤立”的瓦解、法兰西复仇主义的潜流,以及俄国在东欧的扩张野心进行了多角度的阐述。我们摒弃了简单的“侵略性”标签,转而探究了民族主义、帝国主义经济驱动力以及军事化思维在决策层中的主导地位。 2. 工业化的双刃剑: 战前技术进步的描绘是本篇的重点。电力、内燃机和钢铁产量的大幅提升,不仅催生了前所未有的财富积累,更将战争的破坏力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我们考察了大规模工厂生产如何与动员计划紧密结合,使得社会经济结构从和平转向战争机器的转换变得系统化和不可逆转。对新兴的化学工业在军工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描述,预示着未来战场的残酷性。 3. 思想的暗流: 在物质繁荣的表象下,是精神层面的深刻焦虑。本章探讨了尼采哲学的影响力如何渗透到精英阶层对传统道德的质疑中,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如何在殖民扩张和国内阶级矛盾中被滥用。我们关注了早期大众媒体的兴起,以及它们如何开始系统性地塑造公众舆论,为后续的大规模动员奠定了心理基础。 第二部分:破碎的镜子与新意识形态的诞生(约1919-1939年) 和平的回归并未带来宁静,反而开启了一个充满不稳定性和极端主义的“间歇期”。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分析战后重建的失败,以及为下一次灾难埋下的伏笔。 1. 凡尔赛体系的内在矛盾: 我们超越了对惩罚性条款的简单批判,转而分析了战胜国集团内部在分配战利品和重建欧洲秩序上的根本性分歧。重点剖析了新成立的民族国家在维护边界、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以及这些“僵硬的边界”如何成为下一轮冲突的导火索。 2. 经济的潮汐与海啸: 详细考察了二十年代的“繁荣”是如何建立在过度投机和脆弱的国际信贷体系之上。对1929年大萧条的全球性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分析了它如何暴露了自由市场机制的固有缺陷,并为激进政治力量提供了土壤。我们对比了不同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在应对危机时采取的不同宏观经济政策,并评估了这些政策的长期效果。 3. 极端的吸引力: 本章致力于解析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在战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兴起逻辑。我们不是简单地将它们视为反动力量,而是考察了它们如何成功地回应了战后一代对“秩序”、“意义”和“集体身份”的迫切需求。对宣传艺术、组织结构以及对个人自由的系统性压制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了这些意识形态的内在统一性。 第三部分:科技的加速度与人类的命运(约1940-1950年代初)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技术进步的最终形态——对人类生存本身的重塑。这不是一本关于战役的记录,而是关于科学、伦理与权力之间复杂互动的探讨。 1. 飞行的战争与无形的战场: 深入分析了航空技术、雷达系统以及密码破译技术在改变军事理论和战场感知上的革命性作用。我们探讨了战略轰炸理论的演变,以及它如何将平民目标纳入战争的逻辑,模糊了前线与后方的界限。这部分强调了信息战和技术优势在现代冲突中的决定性地位。 2. 科学的悖论: 对曼哈顿计划进行了一次去意识形态化的审视,重点关注科学家们在面对其研究成果可能带来的后果时所经历的伦理挣扎与集体决策过程。本书探讨了科学知识从纯粹的探索转向国家最核心机密武器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学术自由和国际科学合作构成的长期影响。 3. 战后的全球重建与冷峻的未来: 考察了战后国际机构(如联合国)的建立过程,分析了它们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的结构性局限。最后,本书以对世界格局从多极冲突转向两极对峙的初期态势的观察收尾,强调了对核威慑逻辑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充满自我毁灭可能性的时代。 总结: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理解20世纪前五十年世界如何被塑造成今日模样的框架。它是一部关于工业化、意识形态竞争、技术爆炸以及人类在面对自身创造的巨大力量时所表现出的复杂反应的深度研究。读者将从中获得对现代性复杂性、其内在矛盾及其深刻影响的全面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讨论战争的“后果”部分,展现出了极高的思想穿透力。它没有在停战协定签署后就戛然而止,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凡尔赛体系留下的结构性缺陷。作者敏锐地指出了“惩罚性和平”对德意志民族心理造成的深远创伤,以及这种创伤是如何在战后十几年间,被新的极端思潮所利用和放大的。特别是对国际联盟的运作失灵的分析,不再是简单的谴责其软弱,而是深入剖析了列强之间相互掣肘的权力博弈和国家利益的优先性。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被遗忘的战俘”群体的关注,他们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反而成为了国内社会重建过程中的替罪羊。这种对战后社会结构、经济重塑以及集体记忆构建过程的探讨,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对军事史的记录,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政治心理学的经典案例分析。

评分

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处理人物复杂性的那种近乎冷酷的客观。他没有脸谱化任何一方,即便是那些后来被冠以“战争狂人”的领袖,在书中也展现出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挣扎、犹豫乃至恐惧。比如,关于施里芬计划的那段剖析,与其说是军事部署的复盘,不如说是一场心理学的探讨。书中详尽地展示了德皇威廉二世那份混合着自卑与夸大的权力欲是如何影响决策层面的,以及参谋总部内部那种僵化的、缺乏变通的军事教条主义如何像病毒一样侵蚀了整个战略体系。我尤其喜欢他对士兵个体命运的关注,那种从田园牧歌式的征兵宣传,到泥泞战壕里面对死亡的麻木,过渡得极其自然。书中有一段描写一个法国农民应征入伍时的内心独白,他既不理解战争的起因,又被集体主义的狂热裹挟着前进,最终在马恩河畔失去了所有的希望。这种从宏大叙事中抽离出来,聚焦于“小人物”命运的写法,让这本书的基调沉重而不失温度,远超一般战史的范畴。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时而像一位冷静的法庭记录员,用精确的数据和无可辩驳的事实来陈述惨状;时而又像一位怀着悲悯之心的诗人,用凝练的意象来捕捉人性的微光。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在描绘西线壕沟战时所采用的散文化笔调。那种对“永恒的泥泞”、“铁锈的味道”和“看不见敌人的敌人”的反复强调,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永无止境的体验感。它不是在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是在让你“感受那段时光的重量”。书中对于不同战线——从东线的广袤平原到中东的沙漠——的切换处理得非常自然,有效地避免了叙事上的单调。例如,对加里波利战役的描述,那种对地貌和后勤保障的精细刻画,让人深刻理解到,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最微小、最容易被忽视的细节。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完整且富有情感深度的历史坐标系,让我对“那场战争”有了全新的、去神圣化后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那种深沉的墨绿色与烫金的字体搭配,立刻就把你拉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我记得我拿到手的时候,光是摩挲着封面粗粝的纹理,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作者在开篇对那个时代欧洲社会氛围的描绘,细腻得令人心惊。他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战争叙事,而是将笔触聚焦于维也纳的咖啡馆里,那些知识分子们对“新世纪”的盲目乐观,以及巴黎沙龙里贵族们对形式主义的固执坚守。那种精致的、看似歌舞升平的表象下,暗流涌动的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野心,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你仿佛能闻到萨拉热窝街头那股即将引爆的火药味,感觉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政治联姻和外交辞令,是如何一步步将欧洲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尤其是对卡尔·奥地利的那个侧面描写,简直神来之笔,将一个王朝末期的无力与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在阅读时忍不住替历史的惯性感到悲哀。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好,张弛有度,绝非那种干巴巴的历史罗列,而是充满了文学性的张力。

评分

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俄国贵族的私人信件和英国矿工的日记时,那种交叉验证的细致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它并非简单地堆砌事实,而是通过不同阶层、不同国籍的视角,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历史现场。例如,关于协约国和同盟国在巴尔干地区的角力,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对比了奥匈帝国末期的官僚体制低效与沙俄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那种“冰河世纪”般的缓慢而不可逆转的崩塌感,扑面而来。此外,作者对技术革新如何反噬人类的描写也极为深刻——从早期的化学战的恐怖,到坦克这种“陆地巨兽”的诞生,每一次技术的进步似乎都伴随着人性的退化。读到这些部分,你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错位感:一方面是工业文明的辉煌,另一方面却是文明成果被用来大规模自我毁灭的荒谬。全书行文流畅,逻辑链条清晰,即便是对军事地理不熟悉的人,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

评分

包装太简单,内容还没看

评分

刚买。。还没看。应该还可以。。。

评分

非常满意,质量非常好,物流很快,内容很不错

评分

刚买。。还没看。应该还可以。。。

评分

京东物流真心好,自营的产品也好!

评分

到货挺快,书的质感也不错。不错的一车购货体验

评分

满意!书后快递都满意

评分

很值得看的经典作品,是正版。

评分

到货挺快,书的质感也不错。不错的一车购货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