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颱北奇人、著名作傢舒國治的首部談吃作品,用味覺書寫颱灣的經典之書——“終身的晃遊者”、 颱北“小吃教主”、“生活趣味的雜項作傢”、“旅行文學的作傢”、颱北的“地下市”、“文藝圈*佳導遊”帶你吃遍颱北——想吃,來颱北就對瞭:“颱北是人情*溫熱,*喜被照拂也*喜照拂彆人的體貼之城。”
2. 風靡十載,暢銷兩岸,寫盡數十年颱灣飲食文化——二十年前以短篇小說《村人遇難記》在颱灣文學橫空齣世後,舒國治憑藉《理想的下午》《流浪集》《門外漢的京都》等一係列作品奠定瞭自己“文壇浪子”的地位。“我一直想寫一些解決生活問題的文章”——養生也好、住房也好、追求快樂也好,當然還有*基本的吃飯。
3. 舌尖上的颱北,“吃的鄉愁”,人手一冊寶島美食地圖——“如果到瞭颱北,我該吃什麼、怎麼吃?”全書囊括從颱北到颱南六十七個人跡罕至的美食秘境:從聲名遠播的清粥小菜、大腸麵綫到犄角旮旯裏的西點麵包房和蔬果榨汁攤……城市工業化的大背景下,沒人知道這些街頭小吃會在哪一天突然消失——“倘他們纍瞭老瞭不做瞭,我又要到何處覓食呢?”
4. 通過食物認識一個城市,這不止是一本小吃指南——食物是曆史的見證,也是理解一個城市*好的入口,小吃的佳美,透露齣這座城的性格,跟著舒國治追尋跟吃有關的記憶、鄉愁,是一本“有味道”、“有故事”的颱北城市指南。
若一個年輕人,不想再忍受辦公室同僚之難以公事,決心每天烘三百個蔥花麵包;
再如主婦每日中午將精心調製的五十個便當拿到公園賣,半小時賣完迴傢,
這皆是我所謂“理想的行業”,更彆說對社會之貢獻瞭。
本書為作者在《商業周刊》所發錶專欄作品的集結,包括六十七篇有關寶島隱秘食肆的小散文,凝聚瞭“颱灣文藝界獨具慧眼食客”舒國治數十年來在颱灣各地覓食的心得體會。該書自2007年麵世來已經成瞭颱灣旅行和瞭解颱灣美食的必備寶典。在任何與颱灣飲食有關的論壇、網站、APP上,舒國治和《颱北小吃劄記》都已經成為標杆式的經典內容——十年來一批又一批的食客按圖索驥、不諳現代營銷的古樸店傢則將舒國治的文章剪報張貼在店鋪門口作為宣傳。
假如你有誌探索寶島美食,帶上這一本書就足夠瞭。
舒國治,一九五二年生於颱北。原籍浙江。是六十年代在西洋電影與搖滾樂熏陶下成長的半城半鄉少年。七十年代初,原習電影,後注心思於文學,曾以短篇小說《村人遇難記》備受文壇矚目。一九八三至一九九○,七年浪跡美國,此後所寫,多及旅行,自謂是少年貪玩、叛逆的不加壓抑之延伸。而文體自成一格,文白相間,簡淡中深富雅韻,論者鹹認與他的清簡度日有關。常人忽略的清苦生活之美,受他無盡窺探與詠頌。
著有《理想的下午》《流浪集》《門外漢的京都》《颱北小吃劄記》《窮中談吃》等。
自序
011品嚼小吃,寶愛颱北
目錄
015 一 汀州路康樂意包子
021 二 延平北路汕頭牛肉麵
025 三 永樂布市對麵清粥小菜
029 四 泉州街林傢乾麵
035 五 金華街燒餅油條
039 六 內湖老張鬍椒餅
043 七 雙連圓仔湯
047 八 歸綏街粥飯小菜
053 九 永康街口鼎泰豐
057 十 鼎泰豐新推齣炸醬麵
061 十一 東豐街半畝園
067 十二 忠孝東路艾傢清真黃牛肉麵館
071 十三 仁愛路圓環秦傢餅店
075 十四 天母劉媽媽擔擔麵
079 十五 民樂街小包子腸子湯
083 十六 延平北路旗魚米粉
087 十七 中山北路七條通肥前屋
091 十八 舊萬華戲院旁大腸麵綫
095 十九 南機場推車燒餅
099 二十 貴陽街永富冰淇淋
103 二一 六張犁魚僮小鋪
107 二二 公館惟客爾蔓越莓麵包
111 二三 捷運站旁古亭果汁吧
115 二四 甘州街呷二嘴刨冰
119 二五 南昌路底牛雜麵
123 二六 師大夜市鼕瓜茶
127 二七 東門市場張媽媽自助餐
131 二八 民生東路史記牛肉麵
137 二九 羅斯福路棉花田精力湯
141 三十 颱電大樓巫雲咖喱
145 三一 永康街 Truffe One 手工巧剋力
149 三二 大稻埕慈聖宮葉傢鹹粥
153 三三 師大路市場口炒米粉
157 三四 師大路市場口炒米粉
161 三五 師大路口“永和”水煎包
165 三六 中原街腰子鼕粉
169 三七 華山市場阜杭豆漿
173 三八 天母茉莉漢堡
……
品嚼小吃,寶愛颱北
自美返颱十六年,至今沒在傢開過夥,三餐皆外食也。多半時候,又是獨自一人用餐,不易進菜館、餐廳,隻是在攤子、小肆、騎樓下等隨處坐下,速速吃完。久而久之,發覺此等小店所製食物多有大菜館比不上者 ;實則大館子近二三十年早有頹唐之勢,朋友間聊起,皆有每欲宴客、左思右想不得一館之嘆。此本颱北社會在生活上愈發老化之象,有識者早可見之,且不細說。小吃者,隻係乎店傢三兩人之用心操力,較易掌控,故此中不少小店一開數十年猶能保持水平。
探覓之樂
本來小吃與一個市鎮的古老聚落總是有著幾乎絕對的關係,故而你在那些區塊蹓蕩,常常會瞥及有意思的景象,如古老的業作,笨拙而陳舊的店麵擺設,甚至古老而略顯癡 的人種等等,其中尚有一項,便是舊時風意的製吃景象。
我正是為瞭“張望”,纔去不斷地探街訪巷,而終至看到瞭有趣的小吃(如南機場的“推車燒餅”。會製此種風味,確與此聚落有淵源)。而小吃由探看而終獲得一吃,常是更加之樂。這就像在巷口乍見有煙汽,進入一探,是麵攤,便生瞭一吃的濃興。
便因有此探覓之樂,我始終無意察看報紙、雜誌、美食手冊等這些旁人已整理齣的資料,主要它會攪亂這個已然不甚清美城市猶可能獲得之不經意美感(且看其編排之密麻與用盡方法堆砌店傢數量),更彆提擔憂他們過分吹噓或選項總傾嚮庸俗等等。
如何評斷其好
小吃一傢又一傢,你怎麼知道進哪一傢?
好問題。我的迴答是 :目測。
是的,用眼睛瞧。往往好吃的東西,從看它的模樣便已八九不離十瞭。像基隆廟口,攤傢多不勝數,賣豬腳的攤亦不少,我卻會注意到十九號攤(晚上開),乃它的豬腳看來就像好吃的。繼而湊近看它的鹵肉飯,更佳,坐下一吃,從此便無數次地吃上瞭 :永樂布市對麵的“清粥小菜”,外觀根本不起眼,但我覷到它青菜頗有好模樣,也坐下吃,亦從此吃上瞭。
金華街的“燒餅油條”、水源市場甘蔗汁、南機場推車燒餅、歸綏街粥飯小菜,甚至延平北路“汕頭牛肉麵”,我全是用眼看來的,也皆沒齣錯過。並且據飽讀食書的朋友說起,前麵提到的不少店,美食類書冊竟然甚少著錄。
另就是,我隻是吃,盡量不與店傢攀談,也絕不認為問齣他的曆史、他的製作秘法、他的創業甘苦談等,便更有把握替他高明的料理找齣依據。
我不問這些。
很多時候,你知道瞭他的背景,他卻後來退步瞭,更徒增你下筆評談其食物之尷尬。何必呢?更主要是,好吃便是好吃:若說得天花亂墜,往往更離好吃有一段路。
另就是,你且觀察 :做得好的店傢,很少開口的 ;喜歡吹噓的呢,則所製常見仁見智。
說來說去,我隻能以我個人的口嘗為準,隻能如此而已。
小吃是颱北好
最近有朋友自上海返,言及上海雖餐館、弄堂點心皆豐,甚至外國菜亦多,但獨自一人隨意坐下張口就吃,老實說,比不上颱北。
內行哉斯言。
颱北若有個三五十處你滿意的吃東西地方,分布在東南西北各區裏,除瞭能充當早中晚三餐吃飽肚子外,他如想到喝一杯甘蔗汁或鼕瓜茶,買一袋切好的西瓜、木瓜或蓮霧,吃一張蘿蔔絲餅,吃一碗蚵仔麵綫,捏著一個水煎包或烤番薯在路上邊走邊吃,坐下喝一碗鹹粥或米粉湯,甚至半夜吃燒餅油條豆漿或清粥小菜,凡此等等,皆能左右逢源 ;若再加上交通輕便(近年已不塞車瞭)、人眾不擠(全城隻得二百多萬人)、深夜 亦有諸多優勢(安全、少犯罪),此情此境,太多的城市根本 沒得比。
上海一來有交通之問題(東到西,四五十公裏,不知堵車堵到何時),二來餐廳固不乏高明菜,但小吃參差不齊,且油的太油、鹹的太鹹,吃起來亦今日很好卻明天不行,起伏極大,往往頗費神。但上海的人傢傢中的菜倒是極好,這是颱北傢庭幾十年來自詡工商忙碌後再也不堪恢復的佳良吃飯傳統。
不得不說,《颱北小吃劄記》的作者對於食物的理解,已經超越瞭簡單的“好吃”二字。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捕捉到食物最本質的味道,並將其背後的文化意義層層剝開,展現在讀者麵前。書中對每一種小吃的介紹,都充滿瞭獨到的見解,不僅僅是簡單的食材搭配和烹飪方法,更是深入挖掘瞭該小吃在颱北飲食文化中的地位和象徵意義。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某個在地人纔知道的私房菜的描述,作者用一種近乎探險者的語氣,帶領我們去尋找那個隱藏在深巷中的美味,那種尋寶般的驚喜感,讓人讀來躍躍欲試。而且,作者的文字風格非常多變,時而幽默風趣,時而又帶著一絲淡淡的憂傷,這種豐富的層次感,讓整本書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美食書,更像是在與一位老朋友進行一次深入的交流,他分享著他對這座城市的熱愛,以及對食物的獨特感悟。
評分《颱北小吃劄記》最讓我贊嘆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將“吃”與“生活”這兩者完美地結閤在一起。這本書不是那種冷冰冰的美食攻略,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充滿瞭溫度。作者用非常接地氣的語言,描述著那些最尋常卻也最動人的小吃。我能感受到他筆下的小吃攤,不僅僅是提供食物的地方,更是人們休憩、交流、分享生活點滴的場所。比如,書中關於某個老式麵館的描述,讓我仿佛聽到瞭鄰裏之間的傢長裏短,看到瞭老人們坐在路邊悠閑地吃著麵,臉上帶著滿足的笑容。這種充滿煙火氣的描繪,讓我對颱北這座城市,對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們,有瞭更深的理解和認同。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小吃,不僅僅是為瞭填飽肚子,更是為瞭溫暖人心,是為瞭連接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也成為瞭那個在颱北街頭巷尾穿梭的美食探索者,渴望去發現更多隱藏在尋常巷陌中的不凡美味。
評分光是翻開《颱北小吃劄記》的封麵,就仿佛被一股熱氣騰騰的熟悉感包裹。那種感覺,就像你剛結束瞭一天疲憊的工作,拖著腳步走進巷口熟悉的鹵肉飯攤,還沒開口,店傢就已經心領神會地遞上瞭你最愛的那個味道,香氣瞬間撫平瞭所有的疲憊。書裏的字裏行間,無不透露著一股濃濃的人情味,不僅僅是食物本身的味道,更是那背後承載的故事,是攤主們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是老街巷裏幾代人的傳承。我讀著讀著,腦海裏不禁浮現齣那些畫麵:清晨,早餐店裏熱氣蒸騰的豆漿聲,午後,街頭傳來的炸雞排的香氣,傍晚,夜市裏琳琅滿目的招牌閃爍,誘惑著每一個飢腸轆轆的靈魂。作者的筆觸細膩而生動,仿佛帶著我們穿梭在颱北的大街小巷,親身去感受那些不為人知的美味。那些關於食材的選擇、烹飪的技巧,甚至是食材背後的産地故事,都被娓娓道來,讓人在品味美食的同時,也對這片土地有瞭更深的理解。每一道小吃,都不僅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文化符號,一種生活方式的體現。我迫不及待地想跟著書的指引,去尋找那些隱藏在城市角落裏的驚喜,去品嘗那些觸動味蕾深處的美食。
評分《颱北小吃劄記》帶給我的,遠不止味蕾上的滿足,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慰藉。作者的文字有一種奇妙的力量,它能將平凡的食物升華為一種充滿詩意的存在。我常常在午後安靜的時光裏,捧著這本書,任由思緒隨著作者的筆觸飄遠。那些關於牛肉麵湯底的熬製,關於刈包肉餡的調配,關於珍珠奶茶Q彈珍珠的秘訣,都被描繪得如此細緻入微,仿佛我正站在廚房的竈颱前,親眼見證著這些美味的誕生。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在描述食物的同時,也穿插瞭許多關於颱北風土人情的觀察。比如,某個老字號的點心店,承載瞭多少傢庭的童年迴憶;某個街角的冰果室,又是多少年輕情侶的約會聖地。這些點滴的細節,匯聚成瞭一幅生動而立體的颱北畫捲。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已經走遍瞭颱北的每一個角落,品嘗瞭每一份用心製作的小吃,也感受到瞭這座城市獨特的生活韻味。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讓我對颱北産生瞭更深的嚮往,也更加期待著下一次的親自探訪。
評分初識《颱北小吃劄記》,便被其獨特的敘事方式深深吸引。作者沒有走尋常路,而是用一種近乎散文的筆調,將颱北的小吃描繪得如同藝術品一般。它不拘泥於簡單的食譜羅列,而是將每一道小吃置於颱北這座城市的大背景下,去探尋它誕生的曆史淵源、流傳的時代變遷,以及融入其中的人情百態。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某個特定夜市的章節,作者不僅僅介紹瞭那裏的招牌小吃,更是花瞭大量篇幅去描繪夜市的氛圍,那種熙熙攘攘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叫賣聲,以及彌漫在空氣中的各種復雜卻又誘人的香氣,都被刻畫得淋灕盡緻。讀到那些關於攤主的故事,更是讓人動容,他們的辛勤付齣,對食物的敬畏之心,以及與食客之間建立的那種樸實而深厚的聯係,都讓這本小吃劄記充滿瞭溫度。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美食指南,更像是一部濃縮的颱北生活史,它讓我們得以窺見這座城市最真實、最生動的脈搏。我仿佛能聞到書頁裏飄齣的蔥油餅的香氣,聽到碗粿在蒸籠裏咕嘟咕嘟的聲音,感受到蚵仔煎在鐵闆上滋啦作響的熱情。
評分既然那邊也有瞭這本姐姐買瞭一下吧。
評分很不錯的書,紙質厚實,圖案及文字清晰
評分既然那邊也有瞭這本姐姐買瞭一下吧。
評分書質量不錯,女兒很喜歡
評分東西不錯,買瞭很多次瞭
評分瞭解下颱北的經典之作。
評分質量很高!
評分經典,值得一讀,看瞭再來追加評論!
評分喜歡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的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