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是汪曾祺的散文集,其畢生散文精華殆匯於此。
王安憶說汪曾祺寫兩類東西好,一個是勞動,一個是享受。汪老的散文即是其享受生活的集大成之作。他在書中或談花草樹木、鳥獸蟲魚、蔬果食品;或憶文壇、戲壇人物;或追述西南聯大往事;既有京城風物,如國子監、釣魚颱,也有異地風景如楠溪江、泰山、峨眉山……汪老藉其文字,縱覽五十年遊蹤,而昆明是他筆下永遠的牽念。這些隨心所欲的文字,從容不迫地傳遞齣彆樣的韻味,“比他的乃師瀋從文公更白,更現代,更暢達,但同樣的,有著從幾韆年傳統和從自己個性裏生發齣來的文字神韻”(何立偉)。
關於汪曾祺
——《汪曾祺文存》前記
梁由之
邂 逅
1983年大約是鞦天,一名中學生模樣的少年獨自在湖北黃石長江大堤邊溜達。候船室熙來攘往,熱鬧非凡。大門右側,一個賣舊書刊的地攤吸引瞭他的目光。少年先挑瞭兩本書,再翻閱雜誌。不經意間,他讀到這樣一段話 :
她挎著一籃子荸薺迴去瞭,在柔軟的田埂上留瞭一串腳印。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瞭。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瞭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裏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瞭。
……
少年麵對的是文字而非腳印,心倒是沒亂,卻也傻瞭。這廝眼睛發亮臉麵發脹呼吸加快心跳加速——他從未見過如此美妙不可方物、如此清新俊逸動人心弦的文字。迴翻過去,他記住瞭作者和小說的篇名 :汪曾祺,《受戒》。
這是一次美好的、終生難忘的邂逅。
親愛的朋友,您可能已經猜到,那個少年,便是梁某。那本 被我破例珍藏至今的舊雜誌,則是1980年第12期《小說月報》。
機 緣
時光飛逝,閱讀、齣版、社會和生活都發生瞭全方位、天翻地覆的變化。我早已(基本)不看現當代文學作品,汪老亦墓木 已拱。而我對其人其文的興趣和愛好,一如既往,宛如初覯,甚 至與日俱增。
拜網絡時代所賜,我得以盡可能搜羅各種汪曾祺生前自編文集。*早入手的1987年灕江社初版《汪曾祺自選集》,更是一直帶在身邊,放置案頭,看得滾瓜爛熟,早已破舊不堪。後來,又在網店齣瞭高價,分彆購得品相良好的初版平裝本和精裝本(僅印450冊),予以珍藏。鞦夕春晨,霽月清風,翻閱摩挲,其樂融融,雖南麵王不易也。
2012年,又是一個鞦天,我在北京結識瞭汪老哲嗣汪朗兄,痛飲快談,一見如故。隨後,與他的兩個妹妹汪明、汪朝也有瞭交往。
機緣巧閤,我這時意外成為一位文化和齣版界的票友。那麼,何不按自己的意願和構想,為汪老的作品做一些事呢?潛伏心頭 多年的念想,破土而齣,蠢蠢欲動。心動不如行動。那麼,怎樣來做汪老的書呢?
角色轉換
我先做瞭長達三年的預備工作:結識瞭汪老的三個子女;追蹤瞭北京的幾處汪曾祺故居;拜謁瞭汪曾祺施鬆卿墓地;尋訪瞭汪氏故鄉高郵和第二故鄉昆明 ;重讀瞭汪老各種文集;補全瞭他1997年去世前已齣版的各種集子……這個過程,必要且充分,也是再學習再認識的良機。然後,我將汪著分為三大類,開始操作。
所謂三大類,其一是作者生前自編文集。隻要原書不錯,市場斷貨,值得做新版的,均在此列。原則上一字不易,保持原汁原味。迄今已先後齣版《汪曾祺自選集》《旅食與文化》《榆樹村雜記》《去年屬馬》《老學閑抄》諸種,還將接著做下去。2015年底率先麵世的精裝新版《汪曾祺自選集》,精緻漂亮,齣爐伊始,即獲商務印書館年度十大好書,並已多次加印,叫好又叫座,開瞭個好頭。其他走勢也都不錯。
其二是新編文集。目標是主題鮮明、集中,讀者和研究者都有需求,從未齣過的新編版本。上海三聯書店2016年夏天一氣推齣的“汪曾祺作品”係列六本,廣受好評,其中《後十年集》(全兩捲)和《書信集》兩種三本,即屬其列。將要推齣的還有《前十年集》《青少年讀本》等品種。
其三是一套迄今*為全麵、精粹的汪氏選集,我親自操刀編選——果實便是這套《汪曾祺文存》。下節再詳細分說。
這是一樁韆頭萬緒艱難繁重卻又賞心悅目可遇不可求的工作。
從吾所好,幸甚至哉。
至此,我完成瞭從汪曾祺著作讀者到齣版人的轉換。
話說《文存》
汪老健在時,江蘇文藝齣版社齣版過一套五捲本《文集》。去世後,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翌年即迅捷推齣過一套八捲本《全集》。這兩套書,規模宏大,各有價值。因為種種原因,也存在若乾缺憾,且絕版多年,一般讀者難見蹤影。人民文學齣版社編纂的新版《全集》,曠日持久,姍姍來遲,讓人望穿鞦水,直到去年,纔先上市瞭三捲本《小說全編》。其間,解誌熙、周毅等人陸續發掘齣若乾汪曾祺早年佚文。《汪曾祺詩聯品讀》(金實鞦編著)、《汪曾祺書信集》(李建新編)、《汪曾祺早期逸文》(蘇北選編)等也先後麵世。
於是,齣版一套既全麵又精粹的汪氏讀本,既有必要,亦具可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在一乾友人尤其是周青豐兄的極力鼓動下,在汪傢三兄妹的全力支持下,我下瞭決心,承乏此事——果實便是現在呈現在您眼前的這套中信齣版社精裝六捲本選集《汪曾祺文存》。汪老平生主要作品,殆匯於此。
捲一、捲二為小說。其中,《復仇》《異秉》兩篇,分彆收錄原稿(1941、1948)和改寫稿(1946、1980),以資比較。末尾分彆附錄清華大學人文學院解誌熙教授和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郭洪雷教授的兩篇長文,冀收錦上添花之效。在我看來,汪氏小說,似可分為早期(1950年前)、中期(1961、1962年,1980年前後)、晚期(1986年後,“衰年變法”期)三個階段。中期相對比較明朗,而早、晚兩期則隱晦復雜得多。兩文的深度解讀和精彩闡釋,可供參考。
捲三為散文。
捲四為隨筆。
捲五為文論。與瀋從文相關的篇什,除書信外,一概收入此捲。
捲六為書信、劇本、為《世界名人畫傳·釋迦牟尼》所撰文字、雜綴(包括新詩、舊詩、對聯等)。末尾附有汪朗、汪明、汪朝閤編的《汪曾祺年錶》和《汪曾祺著作目錄》(1949—1997),俾使讀者對汪老的生平和著作有個提綱挈領簡明扼要的瞭解。
各捲大抵按寫作時間先後編次。其中,散文、隨筆、文論三捲又按內容約略歸類,除編年意義,亦便於閱讀。書名均取自本捲所收某篇重要文章篇名,唯捲六書名緣於汪曾祺早年緻黃裳信函中的一句話。各書封麵均係汪老畫作。每捲捲首精選四幅插圖,有獨照,有閤影,有字畫,有墨寶,有手稿,有書影,選擇搭配,煞費苦心。力求各得其所,各適其宜。
斯役既畢,渾身舒泰。錯漏之處,敬請方傢教正。
那麼,在我心目中,汪老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
瞧,這個人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夏曆庚申元宵,肖猴)齣生於一個富裕的鄉紳兼中醫傢庭,是秦少遊的鄉黨。其父汪菊生性情溫和,多纔多藝,富有生活情趣,對他影響很大。
抗戰軍興,傢鄉淪陷。汪曾祺流落到雲南昆明,入讀西南聯大中文係,師從聞一多、瀋從文等,並開始文學創作。與高郵一樣,昆明就此成為他永恒的寫作背景和精神上的故鄉。他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學生,上課的時間,遠沒有泡茶館、看閑書多。但卻齣手不凡,寫下若乾充滿存在主義色彩的短篇小說、散文和新詩,深受業師瀋從文的賞識和喜愛。1949年4月,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齣版社齣版瞭汪曾祺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邂逅集》,他藉此搭上末班車,躋身“民國作傢”之列。此後,在北京做雜誌編輯。除間或寫瞭幾篇小玩意兒,長期擱筆。
丁酉之難,汪曾祺算是漏網之魚,僥幸逃脫。但好景不長,第二年就被補劃為右派,罪證是小字報《惶惑》。他說:“我願意是個瘋子,可以不感覺自己的痛苦。”這句話令有關領導深惡痛絕。即便這類文字,汪氏在結尾也用詩一般的語言寫道:“我愛我的國傢,並且也愛黨,否則我就會坐到樹下去抽煙,去看天上的雲。”
二十餘年成一夢,此身雖在堪驚。晚年迴顧右派生涯,老頭沒有咬牙切齒呼天搶地,隻是淡淡地說:幸虧劃瞭右派,要不,我本來平淡的一生就更加平淡啦(大意)——這就是汪曾祺。他丟瞭工作,沒瞭房子,從此被傢人戲稱為“寄居蟹”,被發配到張傢口農業科學研究所勞動改造。摘帽後,經老同學援引,到北京京劇院任編劇。他寫瞭《王昭君》等三個傳統劇本,還參加瞭幾個京劇現代戲的創作,是《沙傢浜》和《杜鵑山》的主要編劇。這位被“控製使用”的“摘帽右派”,還風光過一把,上瞭一迴天安門。仍在受難的老友黃裳以此被人警告 :不要翹尾巴!
迴到北京後,汪曾祺還寫瞭《羊捨一夕》等三個兒童題材的短篇小說,攏共四萬餘字,後來湊成戔戔小冊《羊捨的夜晚》,1963年1月由中國少年兒童齣版社推齣。封麵和插圖,都是他請老友黃永玉刻的木刻,書名則自行題寫。這是他的第二本書。俗話說得好 :拳不離手,麯不離口。汪曾祺算是重操舊業,賡續上瞭寫作生涯。他對同在難中、促成此書齣版的作傢蕭也牧一直心存感激。
花甲之歲,禹域春迴地暖。時勢的變化,傢鄉的來客,林斤瀾、鄧友梅等友人的敦促……時來天地皆同力,各種因素綜閤發酵,汪曾祺壓抑積蓄瞭多年的纔情和能量突然爆發,佳作迭齣,好評如潮,為當代中國文壇奉獻齣《異秉》《受戒》《歲寒三友》《大淖記事》《徙》《職業》等一批清奇洗練醇厚雋永的傑作,並以此當之無愧地晉身二十世紀中國*優秀作傢前列。
*後十年,汪老創作重心和風格又有明顯變化:改寫《聊齋誌異》;多寫隨筆;偶寫短篇,也是越來越短,越來越直白……
除寫作外,汪曾祺能寫會畫,又是既能吃也能動手做更能寫的大名鼎鼎的美食傢,喜茶,嗜煙,尤好酒。晚年因健康原因,一度戒酒,萎靡不振。
1997年4月,汪老應邀參加瞭四川的一個筆會。對索求字畫的各色人等,他一視同仁,有求必應。興之所至,“常常忘乎所以”(汪朝語),忙到深夜,纍得夠嗆。又破瞭酒戒,大喝五糧液,過足酒癮。迴京後,打算接著參加太湖的一個筆會,機票都訂好瞭。夫人施鬆卿當時精神已經很衰弱,冥冥之中似有預感,一反常態,堅決不讓他去。
正爭執不下,5月11日晚,尚未成行,汪曾祺突然消化道大齣血,當即被救護車送至友誼醫院。16日,汪老病逝,享年七十七歲。據說,他留給世界的*後一句話是:“哎,齣院後第一件事,就是喝他一杯晶明透亮的龍井茶!”
天若有情亦老,人難再得為佳。
妙處難與君說
汪老晚年,常常念叨:我還可以活幾年;我還可以寫幾年;我可能長壽……頗為在意生死之事。這是老年人的常態。他走得很突然,未能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不曾親承謦欬,曾讓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感覺憾恨。
終於有一天,我想明白瞭,釋然瞭:人生不滿百,人總是要死的,就是活上一百歲,又怎樣呢?汪曾祺一生,活得實在,乾得漂亮,走得瀟灑。還要怎樣呢?還能怎樣呢?一位“文章聖手”(賈平凹語),一介高郵酒徒,未及病愈喝上龍井茶,未及老態龍鍾,沒讓自己體驗臨終的萬般痛楚,沒給傢人留下任何負纍,當斷則斷,說走就走——這何嘗不是*好的永彆方式?
汪曾祺已在北京福田公墓安眠近二十年。長留人間的,是他約兩百萬字的作品。《汪曾祺文存》則蒐集瞭其中的泰半與精華。
書畫蕭蕭餘宿墨,文章淡淡憶兒時。文如其人,於汪老起碼可謂差之不遠。為人為文,我*欣賞他的就是:隨便。他成為我*偏愛的當代作傢,其來有自。我喜歡他一以貫之的真誠樸素,驚嘆他觀察描述平民百姓和生活細節的溫馨細緻,佩服他下筆如有神的不羈纔氣。他的作品,有濃鬱的生活氣息,濃厚的抒情色彩,濃烈的個人特質,既有意思,又有趣。庸常歲月讀汪,是愛好,也是習慣,更是享受,可以強烈體驗到生活中清新、明朗,充滿生機和趣味的一麵。他寫人物,寫地方風情,寫花鳥蟲魚,寫吃喝,寫山水,寫掌故……慣於淡淡著墨,卻又有那麼一股說不清道不明、迴甘獨特的韻味。汪作給我帶來的閱讀快感和審美情趣,曆久彌深,揮之不去。
汪曾祺說 :人傢寫過,我就決不這樣寫。又意有所指地說:我對一切偉大的東西總有點格格不入。他自認:不是大傢,算是名傢吧。坦言: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他呼籲:讓畫眉自由地唱它自己的歌吧!他期待 :自己的寫作“有益於世道人心”,“人間送小溫”。性情的溫和與驕傲,對生活的隨意與用心,對民族傳統的繼承與對西方文化的吸收,寫作態度的無可無不可與不離不棄,文字的典雅考究與接地氣,無處不在的悲憫與一種不可遏止的生命的內在的歡樂,在他的身上和筆下得到奇妙的融閤與統一,渾然無間。他的語感,他的文字,是當代漢語文學的*高結晶。
如果您想閱讀更具質地,生活更加美好,那麼,選擇讀汪,當為上策。跟汪曾祺交個朋友吧。至於他的作品究竟具有怎樣齣類拔萃不同凡響的特質與魅力,縱有萬管玲瓏筆,難寫瞿塘兩岸山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還請讀者諸君自行體驗罷。汪老仙逝,倏忽廿載。他曾寫道 :
很多人都死瞭。(《橋邊小說三篇:詹大胖子》)
很多歌消失瞭。
……
墓草萋萋,落照昏黃,歌聲猶在,斯人邈矣。(《徙》)
趙宗浚第一次認識瞭王靜儀。他發現瞭她在沉重的生活負擔下仍然完好的抒情氣質,端莊的儀錶下麵隱藏著的對詩意的、浪漫主義的幸福的熱情的,甚至有些野性的嚮往。他明明白白知道:他的追求是無望的,他第一次苦澀地感覺到:什麼是庸俗。(《星期天》)
篤——篤篤,秦老吉還是挑著擔子賣餛飩。
真格的,誰來繼承他的這副古典的,南宋時期的,楠木的餛飩擔子呢?(《晚飯花·三姊妹齣嫁》)
菌子已經沒有瞭,但是菌子的氣味留在空氣裏。風流不見秦淮海,寂寞人間五百年。要等多久,纔會再齣現這麼一位可愛的老頭兒,纔能再看到如此精妙神奇的文字呢?
2017 年3月16日淩晨初稿
5 月16日,夏曆丁酉立夏後十一天,改定於深圳天海樓
時值汪曾祺先生逝世 20周年紀念日
對於汪曾祺先生,我一直覺得他是一位非常“接地氣”的作傢,他的文字有著一種洗盡鉛華的質樸,讀起來讓人心安。這次看到《汪曾祺文存:昆明的雨》這本書,我 immediately 升起一種想要一探究竟的衝動。雖然我還沒有讀過這本書的內容,但僅僅是“昆明的雨”這個標題,就足夠勾起我的好奇心。我猜想,汪曾祺先生筆下的昆明之雨,一定不是簡單的天氣記錄,而是一種情緒的抒發,一種意境的營造。他會不會在雨中描繪那些昆明特有的風景,比如那些老舊的建築,那些熱鬧的市場,那些悠閑的人們?會不會有他對雨中滋味,雨中聲音,雨中色彩的獨特感受?我尤其期待他對於食物的描寫,因為我知道汪曾祺先生對於美食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和獨到的見解。我想,這本書一定能讓我感受到一種濃濃的人情味,一種對生活的熱愛,以及一種對美好時光的懷念。
評分說實話,我對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一直有一種特彆的親近感,總覺得他的文字就像是老朋友在聊天,沒有矯揉造作,隻有真誠的分享。這次看到《汪曾祺文存:昆明的雨》這本書,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勾起來瞭。“昆明的雨”這幾個字,聽起來就充滿瞭故事感,而且又帶著一絲淡淡的憂愁和詩意。我很好奇,汪曾祺先生會以怎樣的視角來描繪昆明的雨?是那種淅淅瀝瀝,讓人想要躲在屋簷下靜靜發呆的雨,還是那種瓢潑大雨,帶著幾分磅礴氣勢的雨?他筆下的雨,大概不會是單純的天氣描寫,更會是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對過往的迴憶,或者是一種對人生的感悟吧。我一直都很喜歡他寫人物,寫那些鮮活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們身上總有一種樸實而動人的生命力。我期待在這本書裏,也能看到那些在昆明雨中生活的人們,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點點滴滴。我想,這本書一定能讓我感受到一種溫暖的力量,一種對生活的熱愛。
評分初次翻開《汪曾祺文存:昆明的雨》,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昆明這個地方,這個我未曾親臨但早已在無數文字和影像中有所勾勒的城市。對於汪曾祺先生,我的印象是深刻的,他的文字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總能輕易地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他擅長描繪生活中的細微之處,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日常,在他的筆下卻變得熠熠生輝。這本書的“昆明的雨”這個副標題,更是充滿瞭詩意和畫麵感。我腦海中想象著,雨絲輕柔地灑落,打濕瞭石闆路,也洗滌瞭城市的喧囂。那些老街,那些老房子,在雨的滋潤下,會呈現齣怎樣的風貌?雨聲會是什麼樣的鏇律?雨滴落在屋簷上,滴滴答答,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齣現關於昆明當地的美食描寫,汪曾祺先生對吃的講究是齣瞭名的,他的文字裏總能讓食物變得格外誘人。不知道書中會不會提到那一口口熱氣騰騰的米綫,或是那些充滿地方特色的糕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走進那個雨中的昆明,去感受它的氣息,去品味它的味道,去聽它的聲音。
評分《汪曾祺文存:昆明的雨》這本書,光是書名就有一種江南水鄉的溫婉和一種對舊時光的懷念。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我一直覺得讀起來就像是在喝一杯清茶,不濃烈,卻有悠長的迴味。他的文字裏有一種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那種對人間煙火氣的熱愛,讓人讀瞭之後,仿佛自己也經曆瞭那些尋常巷陌中的風景。想象一下,在某個午後,陽光透過窗戶灑進來,手裏捧著這本書,讀著那些關於美食、關於風物、關於人情的故事,是不是就能感受到一種寜靜和滿足?我總覺得,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有一種“四兩撥韆斤”的力量,他不是用華麗的辭藻去堆砌,而是用最樸素、最真摯的語言,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讓你身臨其境。那些他筆下的昆明,不知道是怎樣的光景?是濕漉漉的街道,還是彌漫著茶香的街角?我期待著,透過他的文字,去感受那裏的天氣,那裏的聲音,那裏的味道,以及那裏的人。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一個被時光溫柔浸潤過的世界。
評分《汪曾祺文存:昆明的雨》這本書,光從名字上就能感受到一種獨特的韻味。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對我而言,一直是一種治愈的力量。他的文章沒有宏大的敘事,也沒有深刻的哲理,而是聚焦於生活本身的平淡與美好。他能夠從最尋常的事物中挖掘齣不尋常的意趣,比如一道菜,一朵花,一個人,在他筆下都仿佛有瞭生命。而“昆明的雨”這個主題,則讓我聯想到瞭很多畫麵。昆明,這座春城,我想象著它的雨,一定也帶著與眾不同的氣息。是那種帶著泥土芬芳,混著青草香氣的雨?還是那種濕潤而溫和,讓人感覺無比舒心的雨?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汪曾祺先生是如何捕捉和描繪這種獨特的雨,以及在雨中,昆明的城市和人們又是怎樣一番景象。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去感受那份屬於昆明的、濕潤而寜靜的美好,去體會那些被雨水洗刷過的,更加純粹的景象。
評分很喜歡他的作品 尤其散文 不會厭煩
評分很喜歡他的作品 尤其散文 不會厭煩
評分一年50本,今年看國學,中信齣版社的質量一直沒問題
評分挺不錯的一套書,送人不錯的
評分全麵收錄汪曾祺關於文藝創作理念的文章、文藝評論,收錄汪曾祺已齣版作品不同版本的前言、後記及序跋等,窺見汪曾祺創作心路曆程。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本書值得一讀。
評分很喜歡他的作品 尤其散文 不會厭煩
評分孩子很喜歡這本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