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原典精讀係列·說文解字精讀

漢語言文學原典精讀係列·說文解字精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殷寄明 著,陳思和,汪湧豪 編
圖書標籤:
  • 漢語言文學
  • 說文解字
  • 古籍
  • 字源
  • 語言學
  • 文化
  • 經典
  • 原典
  • 精讀
  • 國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復旦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9048162
版次:1
商品編碼:1008332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原典精讀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6
字數:25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以《漢語言文學原典精讀係列·說文解字精讀》五百四十部首講解為中心,上下牽引,左右係聯,力求完整呈獻《漢語言文學原典精讀係列·說文解字精讀》內蘊之文化景觀。諸如著作體例、文字、音韻、訓詁、語源、語法、詞匯等方麵,都經作者一一細心抉發,精心疏理。藉此,既可明文字之理,又可窺造字之因。

目錄

總序
緒論
一、作者許慎生平概況
二、《說文解字》麵麵觀
三、本書的著作體例
第一講《說文解字》第一篇
十四部首條文原文關鍵詞語闡釋
講解
1.文化意義
2.字形與筆畫
3.古文
4.重文
5.指事
6.語義相通
7.被釋字形體
8.義類
9.避諱
10.《說文》新附字
11.提要欄
12.部末小結
13.空部首
14.飾
15.段玉裁注本
16.聲訓與推源
17.引通人說
18.繁化
19.疊文
20.象形
21.不成字部首
22.形體分析術語
23.讀若直指
24.大名
25.籀文
26.讀與某同
第二講《說文解字》第二篇
三十部首條文原文關鍵詞語闡釋
講解
1.形體訛變
2.前三書文字的特點
3.初文與後起本字
4.會意
5.象形的種類
6.形聲
7.許書條文的結構
8.下定義
9.從某,某省聲
10.聯綿詞
11.反體會意
12.同義相訓
13.讀若引經
14.改造式造字法
15.重言形況
16.象形字加聲符
17.同義聯閤
18.形藉
19.互訓
20.一字數音
21.一全一省
22.“簡單、汗青、典”的文化源
23.象形字添加形符
24.繁簡字與異體字
第三講《說文解字》第三篇
五十三部首條文原文關鍵詞語闡釋
講解
1.亦聲
2.引申義
3.文字閤流
4.語法意義
5.為虛詞造本字
6.據聲係聯
7.一曰
8.母子相訓
9.對比顯示
10.“文章、究竟”的文化源
11.許慎引揚雄說
12.從反某
13.造意與本義
14.分化字
15.以方言釋雅言
16.渾言、析言
17.“革職、改革”的文化源
18.轉注
19.“、鬥”閤流
20.“、左、佐”辨析
21.急言、緩言
22.從某,從某省
23.“隸、”閤流
24.“右文說”的萌芽
25.基本義
26.語源分化
27.“命運未蔔”的文化源
28.虛化引申
第四講《說文解字》第四篇
四十五部首條文原文關鍵詞語闡釋
講解
1.附加式象形
2.形訓的理據
3.構詞理據
4.簡略式象形
5.羊圖騰
6.“群眾”的文化源
7.形符的更換
8.會意的進步性
9.文字簡化的副作用
10.引申與假藉
11.部首“肉、月”的混淆
第五講《說文解字》第五篇
六十三部首條文原文關鍵詞語闡釋
講解
1.形訓
2.字為藉義所奪
3.纍增字、分彆文
4.讀若某同
5.同意
6.疊文有多種情形
7.“誣陷”的文化源
8.能願動詞
9.“稱號、編號”的文化源
10.同訓
11.許慎訓詁的負價值
12.形體益
13.“禮儀”的文化源
14.詞義範圍轉移
15.喻訓
16.五行與五方、五色
17.五行相生、相剋
18.比喻引申
19.古今字
20.奇字
21.遞訓
22.對待字
23.因果引申
24.聲符讀音的分化
25.五行的旺季
第六講《說文解字》第六篇
二十五部首條文原文關鍵詞語闡釋
講解
1.反訓
2.部首“�ぁ⒑獺鋇暮狹�
3.一詞多義
4.闕
第七講《說文解字》第七篇
五十六部首條文原文關鍵詞語闡釋
講解
1.古人的姓、名、字
2.物的得名之由
3.籀文好重疊
4.讀若後起本字
5.“問鼎、鼎革”的文化源
6.以形錶意的局限性
7.訓詁辭例
8.以今語釋古語
9.以大名釋小名
10.“一”常為大地之像
11.直訓
12.古今詞義的異同
13.聲轉字誤
14.文字形體一簡再簡
15.構件移位
第八講《說文解字》第八篇
三十七部首條文原文關鍵詞語闡釋
講解
1.形體益卒歸本字
2.同源詞
3.“屍、”閤流
4.俗字
5.語轉
第九講《說文解字》第九篇
四十六部首條文原文關鍵詞語闡釋
講解
1.從倒某
2.比喻義
3.詞綴
4.“後、後”閤流
5.動賓式閤成詞
6.偏義復詞、連類而及
7.復文
8.“符閤”的文化源
9.“、包、胞”辨
10.棄本字而用藉字
11.疊文同異
12.“廣、”閤流
13.“廠、”閤流
14.非字者不齣於說解
15.偏旁同化
16.書
17.據形係聯,以類相從
第十講《說文解字》第十篇
四十部首條文原文關鍵詞語闡釋
講解
1.古人“蟲”的概念
2.名物訓詁
3.“炮、”閤流
4.“專一”的文化源
5.俗語
6.體同音義異
7.五髒與五行
第十一講《說文解字》第十一篇
二十一部首條文原文關鍵詞語闡釋
講解
1.“水準、水平”的文化源
2.“榖、”閤流
3.虛擬動物
第十二講《說文解字》第十二篇
三十六部首條文原文關鍵詞語闡釋
講解
1.“、乙”閤流
2.擬音詞
3.“、聽”閤流
4.男尊女卑
5.望文生訓
6.商周時代的奴隸名稱
7.人稱代詞的記錄文字
8.兩藉
9.以雅言釋方言
10.“發生、啓發”等的文化源
11.“、”閤流
第十三講《說文解字》第十三篇
二十三部首條文原文關鍵詞語闡釋
講解
1.“蟲、”閤流
2.描寫性狀
3.陰陽
4.“裏、()”閤流
5.形聲之失
第十四講《說文解字》第十四篇
五十一部首條文原文關鍵詞語闡釋
講解
1.“幾、”閤流
2.生殖崇拜
3.“寜、”閤流
4.“變數、變卦”的文化源
5.“九五之尊”的文化源
6.“離、”閤流
7.十天乾與內外五行
8.五行與五味
9.離閤詞
10.十二支與十二個月
11.“瞭、”閤流
12.“醜、”閤流
13.許慎對乾支字的訓釋
第十五講《說文解字》第十五篇
《敘》及《後敘》原文
注釋
相關問題講解
1.漢字的起源
2.漢字係統的發展
3.形義關聯
4.六書次第
5.許慎的經學立場
6.文字的本質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一講《說文解字》
  第一篇一、一部
  “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芙。古文一。”
  道:宇宙本體。造:開始。《廣雅?釋詁一》:“造,始也。”
  【講解】
  1.文化意義
  “一”字是數詞一的記錄文字,許慎在這裏所解釋的不是該詞的詞義,詞義是可以分析為義項、義素的,也可以分析為本義、引申義。許氏所訓,為“一”這個詞的文化意義。道傢認為,天地未形成時,宇宙是一個混沌體,它含有“元氣”,後來氣之輕清者上升為天,氣之重濁者下沉為地。“陰陽熊”所錶示的也是這個意思。對於被釋詞,不講它的本義或引申義,而訓其文化意義,這是許書的一大通例。
  2.字形與筆畫
  完整的文字形體叫“字形”;字形經過切分所獲得的單位叫“構件”;構件經過切分獲得的單位即“筆畫”。作者說“凡一之屬皆從._.”,意謂凡是有“一”的字都從屬於“一”這個部首。但稍作對比就可發現,“一”部所轄共四字,為“元、天、丕、吏”,它們所含的“一”隻是一個筆畫,而不是“一”字。
  3.古文
  在這一條中,作者收錄瞭一個異體字,並指明是“古文”。“古文”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古文”指與“今文”(漢代的隸書)相對的、除小篆以外、比小篆更古老的文字。狹義的“古文”則指先秦寫本儒經中的字體。許氏書提到的古文458個,取材於壁中書。
  4.重文
  這一條中古文“一”字是重文。兩個異體字記錄的是同一個詞,但文字卻有兩個,“重”即重復之意。作者在其《後敘》中說全書所收重文共1163個。每一捲中的重文數目也在捲首列齣,第一捲的重文為81個。清代文字學傢王筠將許書重文分為同部重文和異部重文。同部重文有三種類型,後世所見許書重文不能歸入三類中的,則認為“蓋齣後人妄為移並。”他以《玉篇》、《說文解字》二書相比較,稱“凡《說文》同部而《玉篇》異部者,三百三十一字;《說文》之重文,《玉篇》分為兩字者,五十一字,不收者一百一十六字。”所謂異部重文,即兩個或更多個異體字分布在不同的部居中,許慎沒有把它們當作重文來處理。如許書有“自”字,另部又有“白”字,而且明明知道二字均指鼻。王筠對許書的異部重文也有統計:“兩字為一者,一百六十九字;三字為一者,一十三字;五字為一者,一字;七字為一者,一字。同部而兩字為一者廿七字;三字為一者一字。凡二百一十四字。逐字記之,則四百四十三字。若以一字為正文、餘為重文計之,則重文二百四十一字。”按:王氏所雲“同部而兩字為一者”等,指許書未指明的重文。
  二、上部
  “上: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上之一皆從上。芏.篆文上。”
  【講解】
  5.指事
  “指事”是“六書”之一。它有兩層含意,一是造字方法,二是文字形體結構類型。作為一種造字方法,指事即用純粹的指點符號或在象形字上加注指點符號來造齣新字,這種文字即指事字。指事字有兩個子類。一是用純粹的指點符號構成的原始指事字,如“一、二、三、三、上、下。”二是在象形字上加注指點符號而構成的後起指事字。如“又”指手,象形字,加注指點符號構成“寸”字,指手的寸部,中醫候脈的部位叫“寸、關、尺”。再如,在象形字“刀”的形體上加注指點符號構成“刃”字,指刀口;在象形字“木”的形體上加注指點符號構成“本”字,指樹根。許慎在《敘》中給“指事”下定義時舉“上、下”為例字,但在書的正文中也隻有此二字指明是指事,其他的指事字都未指明。
  6.語義相通
  “上”是方位詞。許氏訓“高”,這在訓詁學上叫語義相通。“高高在上”一語正可證許氏的訓釋。所謂“相通”往往指兩個詞(被釋詞和解釋詞)的意義之間具有某種邏輯關聯。以“上、高”言之,在上則高,兩者之間具有因果關係。
  ……

前言/序言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必須研讀的經典,作為該學科全部知識的精華,它凝聚著曆代人不間斷的持續思考和深入探索。這種思考和探索就其發端而言通常極為艱苦,就其最終的指嚮而言又經常是極其宏大的,所以能進入到人們的生活,對讀過並喜愛它的人們構成一種寶貴的經驗;進而它還進入到文化,成為傳統的一部分。又由於它所討論的問題大多關涉天道萬物之根本,社會人生的原始,且所用以探討的方法極富智慧和原創的意味,對人的物我認知與反思覺解有深刻的啓示作用和範式意義,所以它又被稱為“原典”或“元典”。原者,源也;元者,始也、端也,兩者的意思自來相通,故古人以“元猶原也,其義以隨天地終始也”,又說“故元者為萬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正道齣瞭經典之構成人全部成熟思考與心智營造的基始特性。
一部撥開迷霧的文字探源之書 在這浩瀚的中華文明長河中,文字無疑是最為璀璨奪目的星辰。它不僅是記錄曆史、傳承文化的載體,更是承載著先民智慧、哲思與情感的生命之源。然而,隨著歲月的流轉,許多古老文字的本義、演變軌跡以及其背後蘊含的深邃含義,漸漸被層層迷霧所遮蔽,變得晦澀難懂。 本書,正是一次對這片文字迷霧的勇敢探索,一次對漢字本源的深度追溯。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字詞,更非枯燥地講解語法,而是將目光投嚮那部被譽為“字學之祖”的《說文解字》,以一種嚴謹而富於啓發性的方式,引領讀者走進漢字的原初世界,感受文字生命力的蓬勃與鮮活。 溯源而上,洞見文字的生命脈絡 《說文解字》,這部東漢許慎先生傾盡畢生心血編纂的文字學巨著,以其“因形說字,形音義俱解”的獨特方法,為後世研究漢字奠定瞭基石。然而,即便對於治學有素的學者而言,《說文解字》中的精微之處,亦需要細心揣摩,反復辨析。《漢語言文學原典精讀係列·說文解字精讀》的誕生,正是為瞭剋服這一挑戰,為廣大讀者,尤其是對漢語言文學懷有深厚興趣的求知者,提供一條清晰、深入、生動的學習路徑。 本書在編撰過程中,始終秉持“精讀”二字的核心理念。這意味著我們不滿足於淺嘗輒止的介紹,而是力求深入到《說文解字》的每一個字條、每一個釋義、每一個偏旁部首的構成之中,去理解其內在的邏輯與外在的聯係。我們追隨許慎先生的腳步,從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造字法的源頭說起,撥開層層迷霧,揭示漢字是如何從最原始的圖畫、符號,逐步演變成今天我們所認識的方塊字。 例如,當我們麵對“日”這個字時,本書不會僅僅告知其讀音和基本含義。我們將深入探討它作為象形字的起源,分析其圓形的構形與太陽的形狀如何契閤;我們會追溯它在不同時期的字形演變,觀察其綫條的圓潤與方正之間的變化;更重要的是,我們會揭示“日”字在古代漢語中可能承載的其他引申義、比喻義,以及它與其他字組閤時所産生的豐富含義。通過這樣的精讀,讀者纔能真正理解,“日”字不僅僅是一個發光的球體,更是時間、光明、溫暖,乃至生命循環的象徵。 再如,當我們審視“山”字時,我們不僅會看到其高聳入雲的三個山峰的象形特徵,更會體會到它所代錶的巍峨、阻隔、高遠等意象。本書會帶領讀者探究“山”字在不同古籍中的使用語境,解析它如何被用來形容地勢、比喻睏難、寄托情懷。我們會深入分析“山”字部首的字,例如“岩”、“峻”、“巒”等,理解它們是如何在“山”的意象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拓展其含義的。這種細緻入微的分析,能夠讓讀者感受到,每一個漢字都蘊含著一個微縮的宇宙,訴說著一段古老的曆史。 解構偏旁,還原文字的“生命密碼” 《說文解字》的偉大之處,還在於它對漢字偏旁部首的係統性歸類和解讀。許多我們今天看來尋常的偏旁,在古代卻蘊含著重要的語義綫索。本書將重點關注這一點,力求讓讀者掌握“解構”漢字的能力,如同掌握瞭一把打開文字寶庫的鑰匙。 以“氵”(水)部為例。當我們看到與水相關的字,如“河”、“湖”、“海”、“江”、“洋”、“流”、“滴”、“潤”等,我們首先會想到它們與水的直接關聯。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分析“氵”作為偏旁部首時,其所賦予的字的動態性、流動性、滋養性等特質。我們會探討“流”字,理解其“水流”之義如何延伸至“傳播”、“傳遞”;我們會解讀“潤”字,體會其“滋潤”之義如何引申為“光澤”、“豐厚”。通過對同一偏旁部首下字的係統梳理,讀者能夠洞察到漢字造字邏輯的精妙之處,以及它們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 同樣,以“木”為偏旁的字,如“樹”、“林”、“森”、“枝”、“葉”、“材”、“棟”等,也都與木材、植物息息相關。本書會引導讀者理解,“木”所代錶的生命力、生長、材質等含義,是如何在這些字中得以體現的。我們會分析“林”和“森”的差彆,理解其數量的遞進如何影響詞義的豐富。我們會探討“材”字,從其“木”與“纔”的組閤,體會古代對人纔與木材的相似性認知。 更進一步,本書還會深入挖掘一些看似不那麼直觀的偏旁部首,例如“心”字旁、“口”字旁、“足”字旁等。我們會看到,“心”旁字大多與情感、思緒、精神活動有關,如“思”、“念”、“愁”、“喜”、“悟”;“口”旁字則多與說話、聲音、咀嚼等動作相關,如“言”、“語”、“唱”、“喊”、“吞”;“足”旁字則與行走、站立、行為等有關,如“走”、“跑”、“站”、“踏”、“跪”。通過對這些偏旁的細緻解讀,讀者將逐漸掌握一種“解字”的思維方式,能夠通過偏旁部首,初步推測一個字的含義,從而提高識字和理解古文的能力。 觸類旁通,領悟漢語言文學的深層魅力 《說文解字》並非僅僅是一部工具書,它更是中華民族獨特思維方式和文化精神的載體。本書在精讀《說文解字》的過程中,將始終將文字的解讀與漢語言文學的實際應用相結閤,讓讀者在認識字詞的同時,也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領略漢語言文學的獨特魅力。 例如,在講解“仁”字時,我們不僅會分析其“人”與“二”的組閤,體現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諧共處的美好願景,我們還會聯係《論語》中關於“仁”的論述,體會這一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是如何在字形中得到最初的體現,以及它如何在後世的文學作品中被廣泛闡釋和升華。 當我們分析“道”字時,我們將追溯其“首”與“辵”(行走)的組閤,理解其最初的含義是道路、路徑,進而引申齣人生哲理、宇宙規律等深邃的意義。我們會探討老子《道德經》中的“道”,感受漢字本身所承載的哲學思考。 本書還會通過對一些常用字的演變和多義性的分析,幫助讀者剋服閱讀古文時遇到的障礙。許多古今詞義的差異,或者詞語在不同語境下的靈活運用,都可以從《說文解字》的釋義中找到根源。例如,理解“窈窕”在《詩經》中的含義,就需要追溯其字形構成和古代的釋義,纔能體會其“深遠而寜靜”、“美好而嫻靜”的獨特意境,而非現代漢語中“身材苗條”的單一理解。 通過這種觸類旁通式的精讀,本書旨在幫助讀者建立起一種“活”的文字觀。讀者將不再是被動地接受字詞的含義,而是能夠主動地去探究、去發現、去體會漢字背後蘊含的豐富信息。這種能力,將極大地提升讀者對漢語言文學作品的理解深度和鑒賞水平,使他們能夠真正走進古人的世界,與曆史對話,與思想共鳴。 結語 《漢語言文學原典精讀係列·說文解字精讀》是一次對漢字文明的一次虔誠緻敬,一次對中華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它將帶領您穿越時空的隧道,迴到文字誕生的伊始,觸摸那古老而鮮活的生命脈搏。它將為您打開一扇通往漢字智慧殿堂的大門,讓您在解讀每一個字的音、形、義的過程中,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果您渴望深入瞭解漢字,渴望破譯古籍中的玄機,渴望觸碰到中華文明最堅實的根基,那麼,請跟隨本書的腳步,踏上這場非凡的文字探源之旅。在這趟旅程中,您將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全新的視角,一種對文字的敬畏,一種對文化的深情。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以來對中國古代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鍾情於那些曆經韆年依然熠熠生輝的原典。這套“漢語言文學原典精讀係列”的齣現,簡直是我的福音。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細細品讀《說文解字》的這一捲,但僅僅從係列整體的編纂理念和初步翻閱的幾頁來看,就足以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它所強調的“精讀”,我理解就是一種深入骨髓的研讀,不放過任何一個字詞的來龍去脈,不忽略任何一個細節的時代印記。我預想,在這個過程中,我不僅能提升自己的古漢語閱讀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通過文字的演變,觸摸到中華文明在時間長河中留下的深深足跡。想象一下,一個看似簡單的漢字,背後可能蘊藏著一個時代的風俗、一個民族的信仰,這種探尋的過程本身就充滿瞭無窮的魅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引領我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讓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古代先賢的思想,感受他們文字中蘊含的智慧與情感。

評分

這本書的包裝非常精美,封麵設計古樸典雅,散發著一種厚重的曆史感。打開書頁,紙張的質感也極佳,觸感溫潤,書中的排版清晰流暢,字號大小適中,非常適閤長時間閱讀。我尤其喜歡它在古代文獻精讀方麵的細緻處理,從字詞的考證到篇章的解讀,都力求嚴謹,體現瞭編者深厚的學術功底。書中的插圖和圖錶也恰到好處,輔助理解,讓枯燥的文本變得生動起來。例如,在解讀某些古代器物或地名時,配以清晰的綫圖,瞬間就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的意象,大大提升瞭閱讀的效率和樂趣。更難得的是,它不僅僅是羅列考據,更注重將這些考證融入到對作品整體思想和文化背景的闡釋中,使得讀者在學習語言文字的同時,也能深入瞭解中國古代的文化思想和文學傳統。我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扇通往古代文明的窗戶,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驚喜。

評分

我是一名對古代哲學和文化思想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偶然間看到瞭“漢語言文學原典精讀係列”的介紹,並對其中《說文解字精讀》這一捲産生瞭極大的興趣。我深知《說文解字》不僅僅是一本字典,更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載體。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古人是如何通過文字來錶達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因此,我期待本書的解讀能夠超越純粹的文字學層麵,更側重於發掘字詞背後的文化含義和哲學思想。例如,在解釋一些重要的哲學概念相關的字時,我希望能夠看到它與諸子百傢學說的關聯,以及在古代社會中的具體體現。我也希望,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古代社會生活、禮儀製度、天文地理等方麵的知識,因為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在漢字的形成和演變過程中。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理解中國古代文化和思想的一把金鑰匙。

評分

作為一名對漢字起源和演變充滿好奇的普通愛好者,我購買瞭這本《說文解字精讀》純粹是齣於個人的興趣。我瞭解到《說文解字》是研究漢字的重要工具書,但它的原版對於我這樣的門外漢來說,閱讀起來確實頗有難度。因此,我非常希望能有一本能夠幫助我“精讀”的版本,讓我能夠循序漸進地理解那些古老而神秘的字形和字義。我期望這本書能夠用一種更加親民、更加易懂的方式來解讀《說文解字》的內容,比如,在解釋一個字的時候,不僅給齣它的本義、引申義,還能提供一些相關的曆史故事、文化典故,甚至是使用場景的舉例。這樣,文字的學習就不再是生硬的記憶,而是一種生動的體驗。我尤其希望它能包含一些關於漢字造字原理的介紹,比如“六書”的理論,以及不同部首的含義等等,這對於理解漢字的結構和演變邏輯至關重要。總之,我期待它能夠成為我學習漢字奧秘的得力助手。

評分

一直以來,對於中國古典文獻的學習,我都傾嚮於選擇那些能夠深入挖掘文本內涵、解析字詞本源的著作。這套“漢語言文學原典精讀係列”的齣現,正好滿足瞭我對學術深度和精細化研究的需求。雖然我尚未深入研讀《說文解字》的這一本,但從係列整體的嚴謹風格來看,我對其抱有極高的期望。我個人認為,真正的文學欣賞,並非止於錶麵的辭藻堆砌,而是要追溯文字的本源,理解其在曆史文化語境下的生成與演變。尤其對於《說文解字》這樣一部承載著漢字發展脈絡的古籍,更需要細緻入微的解讀。我期待本書在字義的考證上能夠達到學術界前沿的水平,同時在引申義和轉注的闡釋上,也能提供富有啓發性的見解,幫助讀者更深刻地理解漢字的豐富內涵及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哲學。我也希望,本書的編纂能夠兼顧學術的嚴謹性與閱讀的流暢性,避免過度艱澀的學術術語,讓普通讀者也能從中受益。

評分

買的是這本書,怎麼發來的書封麵不一樣。雖然作者、責編是一樣的。

評分

書很不錯,品相也好,就是當時因為同一個單的其他書缺貨,晚到瞭幾天,倒也沒事。

評分

還沒展捲,但翻閱一過後,覺得還不錯,對《說文》各個部首都有講解,並旁徵博引,讓人明理,讓人窺源。

評分

我們老師齣的書,對學習文字學很有幫助~

評分

還沒展捲,但翻閱一過後,覺得還不錯,對《說文》各個部首都有講解,並旁徵博引,讓人明理,讓人窺源。

評分

東西是很好的,嗬嗬!!!

評分

今天剛剛拿到書,這本:..殷寄明1.殷寄明寫的漢語言文學原典精讀係列·說文解字精讀很不錯,以說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講解為中心,上下牽引,左右係聯,力求完整呈獻說文解字內蘊之文化景觀。諸如著作體例、文字、音韻、訓詁、語源、語法、詞匯等方麵,都經作者一一細心抉發,精心疏理。藉此,既可明文字之理,又可窺造字之因。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必須研讀的經典,作為該學科全部知識的精華,它凝聚著曆代人不間斷的持續思考和深入探索。這種思考和探索就其發端而言通常極為艱苦,就其最終的指嚮而言又經常是極其宏大的,所以能進入到人們的生活,對讀過並喜愛它的人們構成一種寶貴的經驗進而它還進入到文化,成為傳統的一部分。又由於它所討論的問題大多關涉天道萬物之根本,社會人生的原始,且所用以探討的方法極富智慧和原創的意味,對人的物我認知與反思覺解有深刻的啓示作用和範式意義,所以它又被稱為原典或元典。原者,源也元者,始也、端也,兩者的意思自來相通,故古人以元猶原也,其義以隨天地終始也,又說故元者為萬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正道齣瞭經典之構成人全部成熟思考與心智營造的基始特性。第一講說文解字第一篇一、一部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芙。古文一。道宇宙本體。造開始。廣雅?釋詁一造,始也。【講解】1.文化意義一字是數詞一的記錄文字,許慎在這裏所解釋的不是該詞的詞義,詞義是可以分析為義項、義素的,也可以分析為本義、引申義。許氏所訓,為一這個詞的文化意義。道傢認為,天地未形成時,宇宙是一個混沌體,它含有元氣,後來氣之輕清者上升為天,氣之重濁者下沉為地。陰陽熊所錶示的也是這個意思。對於被釋詞,不講它的本義或引申義,而訓其文化意義,這是許書的一大通例。2.字形與筆畫完整的文字形體叫字形字形經過切分所獲得的單位叫構件構件經過切分獲得的單位即筆畫。作者說凡一之屬皆從..,意謂凡是有一的字都從屬於一這個部首。但稍作對比就可發現,一部所轄共四字,為元、天、丕、吏,它們所含的一隻是一個筆畫,而不是一字。3.古文在這一條中,作者收錄瞭一個異體字,並指明是古文。古文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古文指與今文(漢代的隸書)相對的、除小篆以外、比小篆更古老的文字。狹義的古文則指先秦寫本儒經中的字體。許氏書提到的古文458個,取材於壁中書。4.重文這一條中古文一字是重文。兩個異體字記錄的是同一個詞,但文字卻有兩個,重即重復之意。作者在其後敘中說全書所收重文共1163個。每一捲中的重文數目也在捲首列齣,第一捲的重文為81個。清代文字學傢王筠將許書重文分為同部重文和異部重文。同部重文有三種類型,後世所見許書重文不能歸入

評分

看不懂,但是還是很喜歡,要得就是這種感覺

評分

值得收藏 價廉物美 推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