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村上春樹發錶瞭小說《挪威的森林》;1989年,林少華翻譯瞭《挪威的森林》。這部給作者、譯者帶給巨大聲譽的小說,齣版至今整整三十年,當年的小讀者也近三十瞭,作者和譯者也已六十餘歲。時光匆匆,一不小心就老瞭。
本書是著名文學翻譯傢林少華的散文隨筆。不同於以往林少華的譯文,這次收錄的隨筆都是林少華的人生慨嘆,言盡他六十餘歲的思想錄,分享他閱盡滄桑後的人生經驗,關於青春、關於孤獨、關於村上、關於年齡、關於階層、關於焦慮……
在書中,他迴憶瞭自己的年少心事和鄉土故裏,自己的求學之路和與村上的緣分,從廣州到青島,從日本到中國,從青蔥少年到資深翻譯界前輩。一生奔波半生忙碌。或許每代人都一樣,都有著無法抗拒的時代壓力,無法言說的焦慮。焦慮並不獨獨屬於現在的年輕人。但迴頭審視,比之於過去的自己和外在的世界,當下的自己與內心的自己,已在時光中變得豐盈起來。原來,年齡隻是一個數字,坦然接受時間,堅持自己的初心,也是一種智慧。時間會給你想要的一切,終會教給你如何與世界相處。
林少華,著名文學翻譯傢,學者,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兼任中國日本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青島市作傢協會副主席。
著有《落花之美》《為瞭靈魂的自由》《鄉愁與良知》《高牆與雞蛋》《夜雨燈》《林少華看村上:村上文學35年》。
譯有《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奇鳥行狀錄》等村上春樹係列作品,以及《心》《羅生門》《雪國》《金閣寺》《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等日本名傢作品凡七十餘部,廣為流布,影響深遠。
到瞭這個年齡……我身上還有很多孩子氣的部分,當然相應的老成的部分也有。感覺既好像比過去圓熟瞭,又有比以前更鋒芒畢露的地方……說到底,人變得成熟總是相對的。
——村上春樹
65歲以前算中年人,65歲至74歲算青年老年人,75歲至90歲纔算正式老年人。——世界衛生組織
28歲的話其實還算不上是大人哦,纔剛剛開始呢。——村上春樹
第一輯書與故鄉:青春歲月
青春:修辭與異性之間
小站抒情
鄉關何處
無法迴遊的“鮭魚”
懷念母親
父親的手
人生從此孤獨
那個格外冷的鼕天
書的背影
開往火燒雲的火車
山梁的那邊
第二輯詩與遠方:人到中年
那橘黃色的燈光
那一窗梧桐
青島:我的城市
另一種懷念
母親的視綫
八十年代:貧窮與奢侈
中年是一部小說
我收藏的古董
我的書房
一不小心就老瞭
故鄉中的“異鄉人”
我仍是鄉下人
鄉愁,詩與遠方
馬也有鄉愁
第三輯夢與夜雨:鬢已星星
感念流星
寂寥之美
無需成本的幸福
杏花與鄉愁
四閤院裏石榴紅
三十五年的夢
旅遊:尋找失落的故鄉
慢美學或美學意義上的慢
書房夜雨思鐵生
演講:抗拒衰老
夜半聽雨
醉臥錢塘
候機大廳裏的講演
樂活讀書的魅力
我的三十五年:功成、名遂?
第四輯我與村上:翻譯人生
歪打正著:我的文學翻譯之路
我見到的和沒見到的村上春樹
第二次見到的村上春樹:
魯迅也許最容易理解
我和村上:認同與影響之間
百分之百的村上是可能的嗎?
讓“房間”遠遊與遠遊的房間
我和《挪威的森林》
村上為什麼沒獲諾貝爾文學奬
就諾貝爾文學奬寫信給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筆下的中國人
村上的“小確幸”和我的“中確幸”
寫在前麵
前年,也就是二〇一五年我寫過一篇小文章《一不小心就老瞭》。記得那時候“一不小心……”差不多是個流行語。如一不小心就混上瞭教授、一不小心就考上瞭博士、一不小心就當上瞭處長、一不小心就有瞭漂亮的女朋友、一不小心就懷上瞭二寶……不用說,這大體是個俏皮話。因為作為慣常語感或習慣用法,“一不小心”後續的多是負麵狀況。如一不小心把碗打瞭,一不小心栽瞭個“狗搶屎”之類。而開始幾例顯然反其意而用之,“一不小心”後續的都是正麵的,是令人歡欣鼓舞的好事、美事。唯其如此,也纔成其為俏皮話,成其為流行語。
那麼,我筆下的“一不小心就老瞭”的“一不小心”算是哪種用法呢?當然是傳統用法,因為“老”無疑是負麵狀況。不否認有搭順風車的自我調侃意味。問題是,再調侃也稀釋不瞭個中悲涼、淒寂、無奈、意外等人生況味。是啊,有誰會為老而歡欣鼓舞呢?至少,男人年輕,可以去追女孩———一不小心就追到手瞭;女人年輕,可以等男孩來追———一不小心就上當瞭。而老瞭,再小心也是枉費心機。一不小心鬧瞭個晚節不保或人財兩空倒有可能。
我已經老瞭。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裏,有一個男人嚮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麵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麵容。”
這樣的場景誠然令人歡欣鼓舞。遺憾的是,它發生在瑪格麗特·杜拉斯《情人》這部小說的開頭和同名電影的銀幕上。而在現實生活中齣現如此場景的概率,肯定不會高於杜拉斯在中國任何一個村莊的知名度。
老瞭勢必考慮老瞭的事。比如靈魂的有無,天堂的有無。即使去年以一百〇五歲高齡去世的楊絳女士這樣的大智者生前也考慮過,九十六歲時寫的《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就集中錶述瞭她在這方麵勇敢而執著的思索。得齣的答案是:人活著的時候有靈魂,至於死後有沒有,因不能證實,所以存疑。存疑不意味否認。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僞,“因為上天的神明,豈是人人都能理解呢”,隻能存疑。疑其有,疑其沒有。作為心情,楊絳大約是希望有的。我也希望,由衷希望。這是因為,倘有靈魂,即意味著多少年之後可以在宇宙某個地方———叫天堂也好天國也好瑤池也好抑或西方極樂世界也好,叫什麼無所謂———同先於自己去世的親人相會,那是多麼激動人心的時刻啊!曾經做錯的,可以糾正;沒做的,可以彌補;沒做好的,可以做好———遺憾、懊惱、愧疚將不復存在,從而得到真正的解脫和超度。倘有靈魂,還意味著來生可能存在。有人說女兒是父親前生的情人———不知何故,好像沒人說兒子是母親前生的情人———那麼自己的來生將是彆人的什麼人呢?將以怎樣的屬性和形象重新齣現在這個桃紅柳綠鶯歌燕舞的世界上呢?將和誰戀愛、上哪所大學、在哪座城市以至哪個國傢謀生呢……單單這麼一想都樂不可支。
在這點上,我很羨慕太陽。一如史鐵生《我與地壇》所說,太陽“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麵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輝之時”。毫無疑問,太陽是輪迴的。今晚西山落下,明晨東海升起。而人呢?存疑!不過在鐵生那裏,存疑固然存疑,但存疑之餘似乎傾嚮於肯定。他緊接著寫道:“有一天,我也將沉靜著走下山去,扶著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處山窪裏,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著他的玩具。當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嗎?”如今,鐵生“走下山”六年多瞭。那麼……
在這點上,我甚至羨慕植物、所有植物。比如再尋常不過的牽牛花。每一朵牽牛花凋落後都留下一個小鈴鐺。小鈴鐺長大成熟後自行炸裂,噴齣一二十粒種子,來年春天早早就會有一二十對嫩芽破土而齣,重新長大爬蔓開花。那當然不是去年的那朵花,但是,那真不是去年那朵花嗎?我以為是的,真的是。無需存疑。再比如蒲公英。蒲公英的生命力更頑強更有詩意———無數把降落傘翩翩然隨風飄去。飄去籬笆的那邊,路的那邊,山的那邊,明年不知有多少朵金燦燦嬌嫩嫩的小臉在大地上擠眉弄眼。如果你仍然存疑,那麼請看它們的母體———同一株蒲公英熬過鼕天後翌年就在乍暖還寒時節像大夢初醒一樣活生生拱齣地麵。是不是有靈魂我不敢斷定,但有輪迴、有來生這點毫無疑問。
那麼人呢?存疑。存疑也好。存疑,纔有哲學,纔有文學,纔有藝術。也纔有我這本小書。自不待言,任何人都不是一開始就老態龍鍾的。我當然也年輕過。有過蹉跎歲月中青少年的孤獨與苦悶,有過嚮往詩與遠方的青壯年的奮鬥與飄泊,有過心儀陌上花開的中老年的怠惰與徘徊。其間尤為引人注意的,想必是村上春樹伴隨下的譯海獨航。值得慶幸的是,這樣的時空軌跡居然贏得瞭百花文藝齣版社不無欣賞的目光,承其十分小心地據此分成四個闆塊編瞭這本小書。這也是我五六百篇散文的第一個主題選本。從中不難看齣,我就是這樣一天天一步步一點點變老的,一不小心也罷,處心積慮也罷。又不知幸與不幸,沒有人不變老。倘若書中我變老的旅途風景能為朋友們提供某種啓迪、某種審美情思,那麼我就會覺得自己沒白變老,老也值得瞭。
林少華
二〇一七年三月一日於燈下窺海齋
時青島春夜喜雨燈火空濛
……
我通常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速度較快,但這本書卻讓我心甘情願地放慢瞭腳步,幾乎是逐字逐句地品味。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堪稱一絕,它像一條蜿蜒的河流,時而湍急地帶你穿越高潮迭起的事件,時而又舒緩地讓你在平靜的湖麵上欣賞風景。角色的塑造尤其令人稱道,他們不是扁平化的符號,而是擁有多重麵嚮的、活生生的人。你能在他們的猶豫、掙紮和最終的抉擇中,看到自己或身邊人的影子。作者對於人物內心世界的剖析深刻而精準,那種難以言喻的失落感或突如其來的欣喜,都被捕捉得恰到好處,讓人在閱讀時常常産生一種強烈的代入感和共鳴。特彆是幾段關鍵的內心獨白,那語言的張力,如同高音提琴拉齣的長音,久久在耳邊迴蕩,讓人不得不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深意。這本書的結構處理也很有新意,看似鬆散的片段,實則暗藏著精密的邏輯綫索,最終匯集成一個宏大而完整的圖景。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給我帶來瞭極大的震撼,它有一種返璞歸真的力量,摒棄瞭許多華麗辭藻的堆砌,轉而追求最原始、最純粹的錶達效率。讀起來,感覺作者像是一位技藝精湛的雕刻師,用最少的筆墨,雕刻齣最深刻的意境。那種簡練中蘊含的豐富信息量,需要讀者主動去挖掘和填補,這無疑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參與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時間跨度時的手法,它沒有生硬地進行時間跳躍,而是通過一些日常的、細微的物件或氣味,巧妙地完成瞭場景和時間的轉換,過渡得渾然天成。這本書的氣質是沉鬱而內斂的,它探討的主題深邃,但呈現方式卻異常的剋製,沒有刻意的煽情,所有的情感爆發點都建立在堅實的邏輯和人物發展之上,顯得無比真實可信。讀完一個章節,我常常會閤上書本,凝視窗外良久,思緒久久不能平復,這大概就是一本好書能給予讀者的最高禮贊吧。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有一種獨特的韻律感,像音樂的節拍一樣,引導著讀者的情緒起伏。有時候,那種節奏是急促而緊綳的,讓你屏住呼吸,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而有時候,它又會變得舒緩悠長,如同老電影的慢鏡頭,讓你有足夠的時間去感受人物此刻微妙的心緒變化。作者對於環境的感知力令人嘆服,那些關於光綫、溫度、氣味甚至材質的描述,構建瞭一個觸手可及的虛擬世界,我幾乎能感受到小說中人物呼吸的空氣的濕度。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本書在保持高度文學性的同時,絲毫沒有犧牲故事的可讀性。它成功地在藝術追求與大眾接受度之間架起瞭一座堅實的橋梁。每一個段落的結尾似乎都帶著一種微妙的懸念或哲思的餘韻,讓人不得不立刻翻到下一頁,去追尋答案或更深的闡釋。這是一部需要被細細品味的佳作,那種被文字緊緊包裹、溫柔而堅定地推動著嚮前的閱讀體驗,是極其難得的享受。
評分坦白說,最初翻開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抱持過高的期待,畢竟市場上同類題材的作品數量龐大。然而,這本書很快就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它的獨到之處在於,它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將宏大敘事與個體經驗完美地交織在一起。當我們跟隨主人公的腳步時,我們不僅在見證一個時代或一個群體的變遷,更是在體驗個體生命中那些無法避免的、關於成長、失去與和解的永恒母題。作者在處理復雜的社會背景時,展現瞭驚人的洞察力,她沒有進行空泛的說教,而是通過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和對話,將那些深刻的社會議題自然而然地融入敘事之中。書中的配角群像也極為齣彩,每一個配角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鮮明的個性,他們的存在,如同拼圖的邊緣部分,雖然不處於焦點,卻決定瞭整體畫麵的完整性和穩固性。這本書的後勁很大,它不是那種讀完就丟在角落裏的消遣讀物,而是會沉澱下來,成為你思考世界時的一個參照係。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極具巧思,那種復古的色調和手繪感的插圖,立刻把我拉進瞭一個充滿故事感的氛圍裏。拿到書的時候,指尖觸及紙張的紋理,就能感受到作者對每一個細節的用心。我特彆喜歡那種微微泛黃的書頁質感,仿佛捧著一本塵封已久的手稿。每一次翻閱,都能聞到一股淡淡的油墨香,讓人不由自主地放慢節奏,沉浸其中。敘事的開篇就如同清晨薄霧中的第一聲鳥鳴,悠揚而引人入勝,它沒有急於拋齣核心衝突,而是像一位老朋友般,緩緩地引你進入一個精心編織的世界。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對環境的描摹細緻入微,無論是光影的流動,還是微風拂過樹葉的沙沙聲,都栩栩如生,讓人仿佛身臨其境。那種細膩的情感鋪陳,不張揚卻力量十足,讀來讓人心頭一顫,對接下來人物命運的走嚮充滿瞭好奇與期待。這本書的裝幀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光是放在書架上,都覺得為整個空間增添瞭一份沉靜的書捲氣。
評分哈啊哈。還沒看。
評分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評分很喜歡。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哈啊哈。還沒看。
評分喜歡林少華老師的文筆。
評分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評分喜歡林少華老師的文筆。
評分可以……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