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以當時事、當事人,重現“國民政府”敗亡軌跡。
以蔣介石和他的高官們的交叉視角解讀國民政府走嚮敗亡的曆程,再現蔣介石執政下的國民政府高層之間的鬥爭與媾和。
不談已知,隻說未知!
講述國民黨三十年“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興衰過程。
蔣中正日記部分內容首次曝光!
颱灣“國史館”認證,國民黨黨史館絕密史料支持!
內容簡介
以蔣介石和他的高官們的交叉視角解讀國民政府走嚮敗亡的曆程,再現蔣介石執政下的國民政府高層之間的鬥爭與媾和。
作者簡介
彭劍鋒,客傢人,青年作傢,音樂人,專欄作者。2011年百部微電影發起人。
鄭婷婷,湖南邵陽人,曆史學傢,心理學學者,對曆史及心理學有著深厚的研究。
目錄
一:何應欽
何應欽的發跡史
生死患難時期的何應欽、蔣介石
協助桂係、逼宮蔣介石
見證蔣介石的敗落、做瞭蔣的送終人
二:陳誠
陳誠的發跡
陳誠是個帶兵的料
蔣中正不可一日無陳誠
颱灣土地改革時期的蔣、陳關係
三:孫立人
美國弗吉尼亞軍校的畢業的英纔
仁安羌之戰
功高震主引發蔣介石不滿
反目成仇:我隻會打仗,不會搞政治
四:薛嶽
初識蔣介石
第一次得罪蔣介石
“剿共”中與蔣介石找到契閤點
長沙會戰
大勢已去,薛嶽想要另起爐竈
五:張治中
張治中的齣走讓蔣介石耿耿於懷
北伐時期
抗戰時期
力諫蔣介石
國共和談蔣、張關係破裂
六:顧祝同
投身行伍結緣蔣介石
初識校長,便被罰當眾下跪
皖南事變
誓死追隨蔣介石
七:宋希濂
少懷壯誌宋希濂
勸蔣介石不要妄殺有為青年
南京保衛戰
抗戰中屢次重創日軍
蔣介石敗走颱灣的原因
八:湯恩伯
湯恩伯其人
心裏隻有委員長
血戰南口
當湯恩伯遭遇岡村寜次
連吃敗仗被蔣介石痛扁
九:黃百韜
數易其主的黃百韜
浙贛會戰
雜牌軍也有戰鬥力
吞槍自殺以報蔣介石
十:衛立煌
少年成名的小衛營長
與蔣介石結怨
聯共抗日遭蔣介石打壓
東北戰場連吃敗仗
十一:杜聿明
誓死追隨蔣介石
昆侖關痛擊日軍
揮師印緬,大敗而歸
為蔣背黑鍋,解除龍雲實權
解放戰爭中的杜聿明
十二:鬍宗南
一張便條進入黃埔軍校
“剿共”先鋒鬍宗南
深得寵信的“西北王”
“天子門生”的最終下場
十三:張靈甫
酷愛書法結緣於佑任
古城殺妻
模範軍人猛張飛再世
孟良崮殞命
十四:廖耀湘
初識蔣介石從吵架開始
抗戰奇纔初試鋒芒
遠徵異域建奇功
戰敗後點名林彪重新再打一場
十五:戴安瀾
先當小兵,再入軍校
一戰打服日本“鋼軍”
揚威異域,血戰同古
蔣介石痛失愛將
十六:王耀武
打雜齣身的一代將星
蔣介石相中的俊纔
王耀武眼中的校長
蔣介石最後還是放瞭王耀武一馬
精彩書摘
高層恩怨
——蔣介石和他的高官們
薛嶽偏愛唱反調,你讓他往東,他偏往西,你讓他打狗,他偏罵雞。這使他與蔣介石之間不可避免地會不時産生摩擦。
比如在長沙會戰前,為瞭保存實力,蔣介石曾命令薛嶽要避免與敵決戰,如果守不住,就把部隊後撤。但薛嶽卻偏不聽,堅稱“什麼挺不住?我老薛一定挺得住。”蔣介石越不讓打,他就越要打,天天打電話請戰,蔣介石煩瞭,後來隻要是薛嶽來電,一律不接。於是薛嶽便把電話打給宋美齡,讓他轉告蔣介石:“我決心要在長沙作戰,如果戰敗,我即自殺,以謝國人;如果打贏瞭,算我抗命,請委員長槍斃我!”……
薛嶽的“不聽話”是著名的,在北伐時期,他甚至曾暗中醞釀過要將蔣介石當作反革命抓起來。而在解放戰爭後期,他又想與蔣介石分開,一個死守颱灣,一個死守海南,蔣介石因此氣得夠嗆,甚至在日記中寫道:“薛伯陵忘恩負義,是白崇禧第二!”
薛嶽(1896年-1998年),字伯陵,人稱“老虎仔”,廣東韶關樂昌人。抗日名將,國民黨一級上將,原名薛仰嶽。1906年進入黃埔陸軍小學學習,1909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之後和同鄉張發奎一起考入瞭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他在保定軍校尚未畢業便南下廣東,參加孫中山新建立的援閩粵軍,任司令部上尉參謀,後任孫中山警衛團第1營營長。北伐初期任國民革命軍第1軍第1師師長。之後多次參與反蔣戰爭,屬粵係軍張發奎麾下。國共戰爭前期,為蔣介石重用,追剿工農紅軍,被當時的紅軍視為“長徵頭號敵人”。抗戰期間曾指揮過著名的長沙保衛戰,多次重創日軍,為中國贏得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做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
初識蔣介石
薛嶽齣生的時候,適逢中日甲午戰爭剛剛結束,其時清朝統治已經走到盡頭,清軍在這場大海戰中一敗塗地。薛嶽的父親給他起名“仰嶽”,意思是希望他能夠像南宋時期的抗金名將嶽飛一樣,成為一位民族英雄。肩負著這樣的厚望,薛嶽在年僅10歲的時候,就被送進瞭黃埔陸軍小學學習。3年後,薛嶽順利畢業,加入中國同盟會。
1914年,薛嶽加入中華革命黨,追隨孫中山,與其他革命黨人一起,進行反袁護國鬥爭。次年春,他進入武昌陸軍預備學校第二期學習瞭兩年。畢業後,又轉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深造。
1918年,孫中山在廣東成立援閩粵軍,薛嶽任司令部上尉參謀,後又擔任孫中山警衛團第1營的營長,和葉挺、張發奎一起,護衛孫中山的安全。
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率部進攻總統府。情況危急之下,葉挺指揮警衛團1營堅守總統府的前門,薛嶽則率3營守住後門,多次打退叛軍的進攻。戰鬥持續瞭十多個小時後,薛嶽率領機槍營殿後,最終和葉挺兩人奮力把孫中山的夫人宋慶齡安全救齣。這一仗,叛軍有兩三萬之眾,而薛嶽以寡敵眾,僅以八百多名士兵與敵周鏇,事前巧妙安排孫中山突破重圍,並於槍林彈雨中護送宋慶齡脫險,可謂智勇雙全,給孫中山留下深刻印象。
這個時候的薛嶽,是個不摺不扣的熱血青年,他滿懷著革命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救國救民的運動中去,是孫中山的忠誠衛士。他深信,保衛孫中山,就是保衛革命。從總統府突圍齣來後,薛嶽帶領少數衛士衝破封鎖,登上瞭中山艦與孫中山會閤。在中山艦上,薛嶽雖然和蔣介石站在一起,但此時的薛嶽,與蔣介石關係極為一般,沒有多少交集。雖然如此,曆史的車輪還是讓他們站在瞭在一起。
第一次得罪蔣介石
1922年8月,薛嶽被孫中山派到福州許崇智的東路軍擔任總司令部中校參謀,後任第8旅16團團長。1923年4月,他率部隨東路軍南下,在廣東潮梅一帶,進擊叛軍陳炯明部隊,取得勝利。事後,薛嶽和第8旅的全體官兵受到孫中山的接見和錶揚。
隨後,薛嶽又先後擔任粵軍第1師少將副官、師參謀長,第1軍第14師副師長兼第14團團長。在第二次東徵中,常常以少勝多。由於戰果顯著,受到蔣介石的通電錶揚。以蔣薛二人當時的關係,蔣介石這次的錶揚並非發自真心,多少還是有些敷衍的成分。
1926年7月,廣東國民政府齣師北伐,蔣介石任北伐軍總司令,但此時蔣介石在軍隊中的地位卻並不穩固,因為在這支北伐軍中,有滇軍,有桂軍,有湘軍,也有粵軍,這些派係之間的關係是很復雜的,隻有國民革命軍第1軍纔是蔣的嫡係,薛嶽任蔣介石麾下第1師的師長。在薛嶽的率領下,第1師的攻勢十分順利。次年3月,薛嶽就打到瞭上海。蔣介石擔心部隊與在上海的外國人發生衝突,引起國際糾紛,因此命令薛嶽不要進攻上海。但薛嶽沒有聽從,仍然帶兵進入瞭上海。這是他第一次公然違抗蔣介石的命令。蔣介石對這個不聽話的粵係將領大為惱怒,他說:“伯陵此人具有左傾跡象,實不可靠!”
北伐結束後,國共兩黨的關係趨嚮緊張,1927年3月底,蔣介石與李宗仁、白崇禧等人密謀在上海清黨。薛嶽卻由於深受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思想的影響,認為蔣介石破壞國共關係是破壞革命的行為,兩人的矛盾漸至不可收拾的地步。很快,蔣介石秘密調動李宗仁的第7軍,監視薛嶽的動嚮,並下令把第1師、第2師的政治部解散,同時準備將第1師調離上海。薛嶽得知這個消息後,深感不安,恰巧此時共産黨派武漢革命政府總政治部秘書長李一氓率總政治部先遣隊赴上海開展工作,專程去和薛嶽密會。薛嶽對李一氓透露自己對蔣介石的不信任“深為不滿”,勸李說“情況不好”,要“謹慎”。
不久後,蔣介石突然召見薛嶽,薛嶽擔心被蔣介石誘殺,不敢前往。他轉而冒雨連夜親自去找中共中央在上海總部的負責人,說他已準備發動政變,打算留在上海與工人並肩作戰,並建議“把蔣介石作為反革命抓起來”。不過此時的中共中央並不願意與蔣介石立刻翻臉,沒有聽從薛嶽的建議,反而建議薛嶽裝病以拖延撤離的時間。不過頗為奇怪的是,這件事居然很快就被蔣介石知道瞭,而且連蘇聯和共産國際方麵也知道瞭。甚至連薛嶽要搞軍事政變,把蔣介石作為反革命抓起來的話都知道得一清二楚。4月5日,薛嶽被解職,第1師被調離上海。薛嶽隨即南下廣東,投靠第4軍軍長李濟深,擔任廣東新編第二師師長。自此以後,薛嶽對中共的態度大變。
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八一南昌起義”失敗後,硃德、賀龍、葉挺等人率領起義軍南下廣東,進駐潮梅一帶地區,薛嶽奉命率部圍剿,經過多番激戰,紅軍被擊退。薛嶽所率的新編第二師後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4軍教導第1師,薛嶽任師長,後又因戰功升任第4軍副軍長。
1928年1月24日,薛嶽北上投靠蔣介石,受到蔣的接見,並被編入第一集團軍戰鬥序列。然而蔣介石此時對他仍然抱有戒心,時刻提防著他。9月中旬,蔣下令將第4軍縮編為第4師,原軍中的一些骨乾精英也被打散,分散到其他部隊中去。薛嶽自然清楚蔣介石此舉意味著什麼,他心灰意冷,乾脆提齣辭歸鄉裏。嚮蔣介石辭行的時候,蔣還假意把裁軍的責任推到時任軍政部部長的何應欽身上,對薛說:“伯陵,並非我有意對你如此,實在是何敬之不諒解你啊!”薛嶽知道蔣介石始終不能容下自己,索性辭職下野。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以後,對蔣介石深為不滿的薛嶽和張發奎一起加入瞭李宗仁的反蔣鬥爭,可惜在一次戰鬥中,薛嶽負傷,於是便迴到香港的九龍休養。
……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二十世紀中期國際政治格局變遷背景下,中國國民黨高層內部權力運作與復雜人際關係的深度曆史研究。 --- 權力迷局與時代風雲:陳誠、白崇禧與國民黨核心圈的權力博弈(1945-1950) 作者: 曆史研究小組 齣版信息: 2024年 史學新知齣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1950年代初期,中國國民黨政權內部最為核心,也最為錯綜復雜的權力網絡。它沒有將視角局限在單一的領袖人物身上,而是深入剖析瞭以陳誠、白崇禧為代錶的,與蔣介石集團保持著既閤作又製衡關係的幾大關鍵政治軍事集團的互動模式、戰略分歧與個人恩怨。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摒棄瞭傳統敘事中將國民黨高層簡單臉譜化的傾嚮,通過大量首次解密的檔案、私人信函以及親曆者的迴憶錄(包括非官方渠道的口述史料),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權力生態圖景。 第一部分:戰後布局與“有限授權”的睏境 (1945-1947)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麵臨著接收淪陷區、處理日僞降軍、以及應對共産黨力量崛起的空前挑戰。本書首先探討瞭陳誠在東北接收過程中的政治手腕和軍事部署,揭示瞭其與當地士紳、以及“中央軍”其他派係之間微妙的權力製衡。陳誠的“整飭吏治”和“地方軍政整閤”策略,是如何在中央授權的邊界內尋求最大化的個人影響力,以及這種“有限授權”最終如何成為戰局惡化的一個體製性隱患。 更重要的是,本書詳細梳理瞭白崇禧在華中地區的軍事調動和政治布局。白崇禧作為“軍師”的形象,其權力基礎更多建立在個人聲望、桂係資源和對軍事哲學的深刻理解之上。我們考察瞭他在1946年國共談判破裂後,如何試圖在“北伐”路綫與“守成”策略之間找到平衡點,以及他對中央軍事決策的一些關鍵性保留意見。 核心議題: 權力結構中的“雙頭政治”現象——蔣介石的絕對權威與地方實力派(如陳誠體係、白崇禧體係)的實際控製力之間的張力。 第二部分:路綫之爭與經濟政策的分歧 (1947-1948) 隨著全麵內戰的爆發,國民黨高層內部的意識形態與戰略路綫分歧日益尖銳。本書深入分析瞭經濟政策如何成為權力鬥爭的隱形戰場。 1. 貨幣改革與金融乾預: 詳細對比瞭財政部與行政院內部關於發行金圓券及外匯管製的爭論,展示瞭陳誠等“改革派”如何在執行層麵遭遇既得利益集團的強大阻力。這種阻力並非完全來自外部,也來自於不同派係對資源分配權力的爭奪。 2. 軍事戰略的“內耗”: 重點分析瞭在東北和華北戰場失利後,高層對於“固守長江防綫”還是“後撤颱灣整軍”的爭論。白崇禧在這一階段對軍事指揮係統的“效率低下”提齣瞭尖銳批評,而這種批評的背後,是對中央軍內部人事安排和資源調配權力的隱性挑戰。 本書特彆關注瞭國民黨高層內部關於“反腐”的錶象與實質。部分高級官員試圖藉反腐之名清理異己,而另一些則利用對地方經濟的掌控權,在中央權威式微時建立起事實上的“次級權力中心”。 第三部分:流亡與重組:颱灣的權力重塑 (1949-1950) 1949年後的颱灣時期,國民黨麵臨的是一個“去實體化”的政治睏境。權力不再依托於廣袤的領土和龐大的人口,而是高度集中於“領袖”和少數核心幕僚。本書探討瞭在這一階段,陳誠和白崇禧等人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陳誠的“技術官僚”角色迴歸: 探討其在颱灣推行土地改革和經濟穩定政策時,如何運用其過去在地方治理中的經驗,重建中央政府在颱灣的威信,並以此鞏固其在“繼任者序列”中的地位。 白崇禧的邊緣化與戰略價值: 考察白崇禧在政治上日益被疏離,但其軍事經驗和與華南殘餘勢力的聯係,仍使其在特定時刻具備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以及這種價值在高度集權體製下如何被謹慎地利用或壓製。 本書最後總結瞭這些關鍵人物的個體命運,如何共同摺射齣國民黨作為一個龐大政體在麵對結構性危機時的組織韌性與內在缺陷。他們之間的恩怨情仇,不僅僅是私人層麵的衝突,更是特定曆史時期,關於國傢未來走嚮、權力分配模式的深刻路綫圖的具象化體現。 本書特點: 檔案驅動: 大量使用戰後美、中、颱三方解密的外交電報和軍事通訊。 網絡分析: 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重構核心圈的非正式關係網絡。 聚焦“中堅力量”: 強調陳誠、白崇禧等“二號人物”對決策的實際影響,而非僅僅是“追隨者”。 --- 目標讀者: 曆史學者、政治學研究者,以及對二十世紀中國近現代史有深度興趣的普通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