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实用国际贸易地理》按照教育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编写而成,全书共分十一章。上篇六章重点阐述了国际贸易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研究内容以及任务与方法,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以及经济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演变,世界三大类商品贸易地理,世界服务贸易地理,国际贸易运输地理。下篇五章阐述了中国大陆主要贸易伙伴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及其贸易规模、贸易流向、进出口商品结构,以及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在各章节中,结合所阐述的内容,书中插入了大量的专栏及表,并且每章最后均配有适量的练习题,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用国际贸易地理》内容全面、构思新颖、层次清晰、资料翔实、案例丰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实用国际贸易地理》既适用于各类应用型本科及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类、国际商务类、管理类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也可作为从事经贸工作人员的培训教材和参考读物。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对象与学科属性
一、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对象
二、国际贸易地理的学科属性
第二节 国际贸易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任务与方法
一、国际贸易地理学研究的内容
二、国际贸易地理学研究的任务
三、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一、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二、地形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三、气候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四、资源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二节 人文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一、人口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二、民族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三、语言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四、宗教信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五、风俗习惯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六、政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七、法律、协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三节 经济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一、经济发展水平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二、产业结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三、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四、科学技术水平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演变
第一节 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一、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
二、地理大发现与区域贸易中心转移
三、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世界市场迅速扩大
四、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
五、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改变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
六、21世纪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国际经贸组织
一、全球性国际经贸组织
二、区域性国际经贸组织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世界三大类商品贸易地理
第一节 世界能源贸易地理
一、世界石油贸易地理
二、世界天然气贸易地理
三、世界煤炭贸易地理
第二节 世界谷物贸易地理
一、世界小麦生产与贸易
二、世界玉米生产与贸易
三、世界稻米生产与贸易
第三节 世界工业制成品贸易地理
一、世界钢铁生产与贸易
二、世界汽车生产与贸易
三、世界纺织品生产与贸易
四、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与贸易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世界服务贸易地理
第一节 世界服务贸易发展概况
一、服务贸易的分类及其特点
二、服务贸易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世界服务贸易地理分布
一、世界服务贸易地理分布
二、服务贸易构成分布
三、中国服务贸易发展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 国际贸易运输地理
第一节 国际贸易运输概述
一、国际贸易运输的作用
二、国际贸易运输的特点
三、国际贸易运输方式
第二节 国际海上货物运输
一、国际海上货物运输的特点
二、世界主要大洋航线和港口
三、中国主要海运航线和港口
四、世界海运中的重要海峡
五、世界海运中的重要运河
第三节 国际航空运输
一、航空运输的特点
二、航空运输方式
三、国际航空线
第四节 其他运输
一、国际铁路运输
二、公路运输
三、邮政运输
四、集装箱运输
五、大陆桥运输
六、国际多式联运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下篇 分论
第七章 中国大陆主要贸易伙伴贸易地理(一)
第一节 法国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人文地理环境
三、经济地理环境
四、主要城市及港口
五、对外贸易及中法经贸关系
第二节 英国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人文地理环境
三、经济地理环境
四、主要城市及港口
五、对外贸易及中英经贸关系
第三节 荷兰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人文地理环境
三、经济地理环境
四、主要城市及港口
五、对外经贸及中荷经贸关系
第四节 意大利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人文地理环境
三、经济地理环境
四、主要城市及港口
五、对外经贸及中意经贸关系
第五节 瑞士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人文地理环境
三、经济地理环境
四、主要城市及港口
五、对外经贸及中瑞经贸关系
第六节 德国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人文地理环境
三、经济地理环境
四、主要城市及港口
五、对外经贸及中德经贸关系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 中国大陆主要贸易伙伴贸易地理(二)
第一节 美国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人文地理环境
三、经济地理环境
四、主要城市及港口
五、对外贸易及中美经贸关系
第二节 日本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人文地理环境
三、经济地理环境
四、主要城市及港口
五、对外贸易及中日经贸关系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九章 中国大陆主要贸易伙伴贸易地理(三)
第一节 新加坡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人文地理环境
三、经济地理环境
四、对外贸易及中新经贸关系
第二节 泰国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人文地理环境
三、经济地理环境
四、主要城市及港口
五、对外贸易及中泰经贸关系
第三节 马来西亚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人文地理环境
三、经济地理环境
四、主要城市及港口
五、对外贸易及中马经贸关系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十章 中国大陆主要贸易伙伴贸易地理(四)
第一节 韩国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人文地理环境
三、经济地理环境
四、主要城市及港口
五、对外贸易及中韩经贸关系
第二节 俄罗斯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人文地理环境
三、经济地理环境
四、主要城市和港口
五、对外贸易及中俄经贸关系
第三节 澳大利亚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人文地理环境
三、经济地理环境
四、主要城市及港口
五、对外贸易及中澳经贸关系
第四节 印度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人文地理环境
三、经济地理环境
四、主要城市及港口
五、对外贸易及中印经贸关系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十一章 中国大陆主要贸易伙伴贸易地理(五)
第一节 香港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人文地理环境
三、经济地理环境
四、香港的港口
五、对外贸易及与内地经贸关系
第二节 台湾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人文地理环境
三、经济地理环境
四、主要城市及港口
五、对外贸易及两岸双边贸易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及世界市场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各国(地区)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贸易迅速发展。中国(本书特指中国大陆)在世界贸易中的贸易大国地位越加明显。然而,随着各种新贸易壁垒的兴起,我国商品出口频频受挫,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也屡屡发生。因此,在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的背景下,系统全面地了解世界市场,了解各国(地区)的自然、人文、经济地理环境以及对外贸易特征,对于巩固我国的贸易大国地位,并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意义重大。
  国际贸易地理学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只有掌握各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和经济地理环境,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在对外贸易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贸易进口角度分析,该课程有利于了解世界商品分布,合理有效地配置世界资源,降低进口成本;从贸易出口角度分析,它有利于有效开拓海外市场,减少因为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导致贸易受阻;从贸易运输角度分析,它有利于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降低物流成本。因此,在现代国际贸易活动中,国际贸易地理己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不断增加,国际贸易地理学教材应如何满足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其既能体现国际贸易地理的思想,又能够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国际贸易地理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而本书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实用性
  在确保理论体系完整的情况下,充分展示国际贸易地理的实用性本质,如在各章节中增加了若干专栏,并配有适量练习,给读者以启迪,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系统性
  本书的内容结构和章节安排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力求系统、严密地阐述国际贸易地理的主要内容。
  3.全面性
  本书上篇从宏观上让读者了解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演变,有形和无形贸易地理分布,运输路线、港口和方式。下篇重点分析中国大陆的主要贸易伙伴的地理环境。4.新颖性本书的新颖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编写方式,各章节插入大量专栏、习题,让读者"走进去",做到既有趣又能增强学习效果;二是本书中涉及的大量数据、图表均来自商务部等官方网站或海关最新统计资料,力求以最新的数据来展示国际贸易地理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将实用性、系统性、全面性、新颖性统一起来,围绕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要求,全面阐述国际贸易地理的内容,是本书的鲜明特色。我们在每章开篇均设有学习目标、关键概念,在各章节中,结合所阐述的内容,插入了大量的专栏及图表,信息量丰富,生动形象。此外,我们还制作了与本书配套的PPT多媒体教学课件,供教师参考使用。
  本书由顾晓燕、陶应虎两位博士合作编著而成,全书共十一章,第一~四章以及第九~十一章由顾晓燕编写,第五~八章由陶应虎编写。初稿完成后两位作者共同对全书进行了修改定稿,并共同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且借鉴了同行专家的研究成果,在此我们向有关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的编著和出版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东南大学经管学院有关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书中不足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同行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使之更臻成熟。    
				
 
				
				
					《跨越边界:全球供应链与区域经济格局重塑》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全球经济体系的复杂性与动态演变,重点探讨了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深刻变迁。在技术进步、地缘政治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凸显的背景下,传统的贸易流线正遭受结构性冲击,新的区域经济中心与供应链节点应运而生。本书旨在为理解这些宏观趋势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全球价值链的重构与韧性挑战  本部分聚焦于全球价值链(GVCs)的最新发展趋势。过去几十年,GVCs的扩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暴露了其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脆弱性。我们将详细考察“近岸外包”(Near-shoring)、“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和“回流”(Reshoring)等战略调整背后的驱动力。     技术驱动的区位选择: 自动化、工业物联网(IIoT)和增材制造(3D打印)正重新定义制造业的成本结构。这些技术使得距离不再是决定生产选址的唯一或最重要因素,从而挑战了传统的基于劳动力成本的区位理论。    韧性与效率的权衡: 面对新冠疫情、苏伊士运河堵塞和地缘冲突等“黑天鹅”事件,企业开始从纯粹追求效率转向构建更具韧性的供应链网络。本书将分析企业如何通过多元化采购、建立战略库存以及部署“多中心化”生产基地来管理风险,并评估这种转变对全球贸易流向的长期影响。    数字化贸易的兴起: 电子商务、跨境数据流动和服务贸易的爆炸式增长,正在改变传统商品贸易的主导地位。我们将探讨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市场,并分析数据本地化政策对全球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布局的影响。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集团的深化与贸易摩擦的新常态  本部分将细致梳理当前全球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及由此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与集团化竞争。     超级区域协定的影响分析: 深入剖析《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大型贸易协定,如何通过降低非关税壁垒、统一原产地规则等方式,重塑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联系。重点分析这些协定在产业链整合和标准制定方面扮演的角色。    地缘政治风险溢出效应: 探讨国家安全考量(尤其是关键矿产、半导体和生物技术领域)如何超越纯粹的经济逻辑,成为贸易政策的核心驱动力。我们将分析出口管制、投资审查机制的常态化,以及这些措施如何塑造贸易的“阵营化”趋势。    新兴经济体的角色转变: 评估印度、东盟国家和非洲大陆在现有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崛起轨迹。这些地区不仅是制成品的新生产基地,也是日益重要的消费市场和基础设施投资目的地。本书将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量化这些新兴枢纽对传统贸易走廊的吸引力转移效应。  第三部分:基础设施、物流与贸易的可持续性  贸易地理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理连接的质量以及环境法规的趋同。本部分关注硬性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绿色转型的压力。     全球物流枢纽的竞争: 港口、铁路网络和航空货运的吞吐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贸易潜力的关键指标。本书对比分析了不同大洲在关键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差距,并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与西方国家基础设施伙伴关系对全球物流网络空间布局的竞争影响。    航运脱碳的地理挑战: 国际海事组织(IMO)的减排目标对全球航运业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将分析替代燃料(如绿色甲醇、氨)的推广对现有港口服务、船舶设计以及跨洋贸易航线的潜在影响。沿海城市和内陆腹地如何适应这种能源结构转型,是讨论的重点。    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贸易影响: 欧盟推行的碳边境调节机制,本质上是将生产地的碳排放成本纳入贸易价格体系。本书将从地理区位和产业结构的角度,预测哪些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将面临最大的贸易壁垒压力,以及这些压力将如何促使全球生产向低碳区域迁移。  总结:未来贸易地理的复杂多中心格局  《跨越边界》认为,未来的国际贸易地理将不再是简单的东西向或南北向轴线,而是一个更加复杂、多中心、相互交织的动态网络。风险管理、政策协调和环境责任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全球贸易版图中地位的关键变量,远超传统的自然资源禀赋或低廉劳动力成本的考量。本书为政策制定者、国际商务专业人士以及战略规划师提供了一个审视和适应新贸易现实的必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