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扶贫开发与区域发展:我国特困地区的贫困与扶贫策略研究》围绕到2020年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总体目标,从中国特困地区农村贫困基本情况出发,通过分析中国特困地区农村发展和反贫困的制约因素,确定影响中国特困地区农村扶贫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如何更加有效地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发展扶持力度,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率和效果;特别关注如何提高特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如何完善大扶贫体制,如何改善基层的治理能力;探讨针对不同群体的新的扶持模式等。研究适合特困地区瞄准贫困人口的新机制,使贫困人口从开发式扶贫中更多地受益,以便逐步缩小贫困地区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出提高贫困农户收入和抗风险能力的相关扶贫政策建议,为改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内容、途径、机制进行有益的探索。
作者简介
汪三贵,男,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村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背景
1.2 本书主要内容
1.3 案例及数据来源
第2章 特困地区的贫困状况
2.1 少数民族贫困状况分析
2.2 革命老区贫困状况分析
2.3 陆地边境地区贫困状况分析
第3章 特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聚类分析
3.1 分析方法
3.2 农村贫困人口总体聚类特征
3.3 不同类型特困地区的特征结构
3.4 不同类型贫困人口的区域分布
3.5 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类型与分布
第4章 特困地区农户的贫困决定与收人增长
4.1 分析方法
4.2 贫困地区农户的贫困决定
4.3 特困地区农户的收入增长
第5章 脆弱性视角下的气候灾害与我国特困地区农村贫困研究
5.1 相关概念及数据来源
5.2 可持续生计脆弱性视角下气候灾害对贫困的影响
5.3 可持续生计脆弱性视角下气候灾害影响贫困路径分析
第6章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与特困地区的减贫研究
6.1 理论假说
6.2 方法及概念界定
6.3 低保农户特征分析
6.4 低保补贴对低保农户支出的影响
第7章 贫困村互助资金的贫困瞄准与减贫效果
7.1 互助资金的发展背景
7.2 互助资金总体实施情况
7.3 互助资金对农户借贷和社区关系的影响
7.4 互助资金受益过程与贫困瞄准
7.5 互助资金对农户生计的影响评估
第8章 特困地区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
8.1 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
8.2 数据及研究方法
8.3 特困地区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
8.4 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对贫困农户收入影响
第9章 特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研究
9.1 易地扶贫搬迁的基本状况
9.2 农户的易地扶贫搬迁需求评估
9.3 易地扶贫搬迁条件和成本分析
9.4 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10章 特困地区扶贫到户模式和操作方式
10.1 整村推进项目
10.2 住房新建或改建项目
10.3 产业扶贫项目
10.4 劳动力培训项目
10.5 扶贫搬迁项目
10.6 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
第11章 特困地区扶贫需求评估和扶贫到户体制问题
11.1 资料来源
11.2 特困地区农户项目需求分析
11.3 扶贫到户项目存在的问题
第12章 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战略研究总体结论与政策框架
12.1 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总体状况
12.2 政策框架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减贫成绩,但贫困形势依然严峻,反贫困事业任重而道远。当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日益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陆地边境地区等特困地区集中,特困地区成为我国贫困的重灾区和主战场。本书从中国特困地区基本情况出发,通过分析新时期中国特困地区农村发展和反贫困的制约因素,确定影响中国特困地区农村扶贫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如何更加有效地加大对特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率。研究适合特困地区瞄准贫困人口的新机制,使贫困人口从开发式扶贫中更多地受益,以便逐步缩小贫困地区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出提高贫困农户收入和抗风险能力的相关扶贫政策建议,为改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内容、途径、机制进行有益探索。
为实现研究目标,本书在大规模案例调查和大样本数据基础上进行不同主题的研究。案例和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贫困监测调查数据、贫困村互助资金的准实验研究数据、扶贫到户项目模式和操作方式调研数据以及易地扶贫搬迁调研案例和数据。本书主要包括五个主题的内容,分别是:特困地区贫困状况描述、特困地区的聚类以及贫困形成原因分析、特困地区扶贫项目的贫困瞄准和影响评价、特+困地区扶贫模式和体制分析以及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战略的政策建议。
第一部分“特困地区贫困状况”基于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贫困监测调查数据,分析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陆地边境地区农村贫困的演进趋势、贫困规模、程度和特征,特别注重从多维贫困的视角来看待这类地区的贫困问题。除了利用经济福利指标(收入和消费)分析贫困状况外,还使用了特困地区人类和社会发展指标(如营养、健康、教育)等。
第二部分“特困地区的聚类以及贫困形成原因分析”包括三章,分别是“特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聚类分析”“特困地区农户的贫困决定与收入增长”和“脆弱性视角下的气候灾害与我国特困地区农村贫困研究”。第三章“特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聚类分析”根据特困地区内部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细分标准,利用贫困监测和抽样调查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区域的贫困分类特征按指标的相似程度进行聚集分类,了解贫困的内在结构特征。第四章“特困地区农户的贫困决定与收入增长”针对民族聚居区域、革命老区以及边境贫困县的影响贫困的各项因素,分析不同类型地区贫困影响因素的差异。第五章“脆弱性视角下的气候灾害与我国特困地区农村贫困研究”主要分析了在可持续生计脆弱性视角下气候变化对特困地区农户贫困的影响程度、气候变化对不同类型农户贫困的影响路径。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份关于《扶贫开发与区域发展:我国特困地区的贫困与扶贫策略研究》的图书简介,力求内容详实、深入,且不包含任何AI写作的痕迹。 --- 图书简介 书名:扶贫开发与区域发展:我国特困地区的贫困与扶贫策略研究 聚焦核心议题: 本书深度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区域性、结构性贫困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以“扶贫开发”这一国家战略为经,以“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为纬,构建起一套系统、精密的分析框架。它不仅仅是对既有扶贫政策的梳理和总结,更是一部旨在探寻深度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之作。 本书的立足点在于认识到,中国的贫困问题已从总体性、生存性脱贫,迈向了“补短板、促均衡、防反弹”的攻坚阶段,特别是针对那些自然禀赋差、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的特困片区,更需要差异化、精准化的施策。 第一部分:特困区域的贫困诊断与理论溯源 本卷首先对我国特困地区进行了精确的界定与分类。作者群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多维贫困指数(MPI)模型以及长期的田野调查资料,勾勒出西部生态屏障区、高原山区、黄土高原深处等典型特困地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资源禀赋的先天不足。 理论深度剖析: 贫困的代际传递机制研究: 深入分析了教育资源匮乏、健康状况欠佳、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如何导致贫困在家庭和社区内持续循环的内在逻辑。这部分摒弃了简单的人口学解释,转而引入了“贫困陷阱”的结构性约束理论,强调制度、市场失灵与地方治理能力之间的交互作用。 区域差距的锁定效应: 探讨了在国家大规模要素投入下,为何某些地区的“追赶效应”长期滞后。研究剖析了区位劣势、要素流动壁垒(如户籍制度的残余影响、社会资本的断裂)如何固化了区域间的相对差距,使得“马太效应”在特定区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生态约束与生计安全: 针对那些生态环境脆弱的特困区,本书详细论述了“生态赤字”如何直接转化为经济脆弱性。例如,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带来的环境退化,反过来压缩了农牧民的生计空间,构成了扶贫工作的核心悖论。 第二部分:历史经验与政策工具箱的审视 本部分对新时期以来,国家层面实施的各项重大扶贫战略——从“开发式扶贫”到“精准扶贫”的演进逻辑进行了严谨的回顾与评估。 核心评估视角: 1. 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 批判性地审视了中央转移支付、专项扶贫资金在特困区域的投向。重点分析了“大水漫灌”式的项目制扶贫在操作层面容易产生的“形象工程”和“资金沉淀”问题,强调了资金使用的精准性、可追溯性和长期效益评估的必要性。 2. 产业扶贫的模式探析: 本书没有简单推崇某一通用产业模式(如旅游或特色种植),而是根据不同特困区域的资源禀赋,构建了“比较优势重塑模型”。例如,对高海拔牧区,研究了如何通过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如碳汇、水源涵养权)而非仅仅依赖初级农产品销售来实现收入增长;对交通末梢地区,则侧重于发展“嵌入式服务业”。 3. 易地搬迁的社会工程学: 易地扶贫搬迁是本书的重点案例之一。研究超越了简单的安置数量统计,转而聚焦于“人地关系重构”后的社会资本修复、社区治理重塑以及新居地就业融入的复杂性。对于“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后半程,本书提出了“城市-乡村双向流动”的再嵌入策略。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重构 本书的最终价值在于其前瞻性和策略性。作者认为,脱贫摘帽并非终点,而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起点,特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必须从“输血”向“造血”的根本性转型。 关键战略建构: 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 强调了基层政府在特困地区的角色转变,即从“项目执行者”转变为“市场协调者”和“公共服务供给者”。构建了“地方行政能力指数”,用以衡量基层政府在资源整合、风险管控和激励机制设计方面的能力。 内生动力的激发机制: 深入分析了如何利用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原理,设计出能够激发贫困主体自我发展的激励约束体系。这包括产权制度的明晰化改革、金融扶贫中的风险共担机制设计,以及文化自信重建在激发内生动能中的作用。 区域协同与要素回流: 提出了构建“新型区域经济联系”的构想。这要求发达地区不仅是资金和人才的输出方,更应成为特困地区产业链的后端承接方、标准制定方和技术溢出方。具体策略包括建立跨区域的劳动力技能认证体系、探索生态补偿的金融化路径等,以期形成良性互动而非单向依赖的区域发展格局。 总结而言, 本书以扎实的实证数据为基础,结合深厚的理论思辨,力图为读者提供一套理解和解决中国特困地区复杂贫困问题的“立体工具箱”。它既是政策制定者深化改革的参考蓝图,也是区域规划者寻求差异化发展路径的智力支持。本书的核心精神在于:真正的区域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历史欠账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可持续性的审慎规划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