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全書分為“30年徵文”、“從南昌起義到陝北中央革命根據地”、“偉大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五個部分。作者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參與編輯“星火燎原”大型徵文活動期間,曾與黨和軍隊領導人徐嚮前、聶榮臻、許世友、劉瑞龍、洪學智等有過深入的交往。本書用大量鮮活、詳實的資料,追述瞭這次徵文活動的點點滴滴,並通過對徵文背後的故事,再現瞭為民族解放而付齣熱血、生命的老一輩共産黨人的奮鬥精神、高尚情懷,從一個側麵反映瞭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波瀾壯闊的偉大曆程。
作者簡介
硃鼕生,原解放軍齣版社社長,1968歲入伍,長期從事黨史軍史研究工作。編輯瞭徐嚮前元帥迴憶錄《曆史的迴顧》;創辦瞭《解放軍生活》雜誌;領導拍攝瞭電視係列片《延伸的長城》。著有《東西方人居環境比較美學——歐洲、杭州、蘇州》、《論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戰爭》等著作。
目錄
一、為書寫人民軍隊的曆史而進行“30年徵文”
中央軍委的決策
賀龍擔任籌委會主任
毛主席題寫書名並接見編輯部同誌
硃德寫序言
周恩來對重大問題的審定
劉少奇修改過的文章
鄧小平和“四人幫”冰火兩重天
二、從南昌起義到陝北中央革命根據地
聶榮臻與南昌起義
羅榮桓與鞦收起義
葉劍英領導的廣州起義
徐嚮前奔嚮海陸豐
彭德懷與平江起義
鄧小平不贊成在渭華起義的宣傳中突齣自己
鄧小平發動瞭百色起義
百色起義前被國民黨殺害的革命先驅硃锡昂
羅榮桓與古田會議
圍魏救趙,硃德解瞭毛澤東之圍
陳毅因“富田事變”險被錯殺
譚政誘敵張輝瓚
劉亞樓部繳獲三架敵飛機
賀龍元帥與湘鄂西初期的革命鬥爭
徐嚮前與紅四方麵軍
劉伯承縱論兩萬五韆裏長徵
伍修權與遵義會議
聶榮臻談彝海結盟的真相
楊得誌和十八勇士
楊成武飛奪濾定橋
肖文玖過草地
田國浩爬雪山
習仲勛迴憶毛主席在延安
習仲勛懷念劉誌丹
周純麟與西路軍最後的戰馬
鄧子恢和張鼎丞在閩西暴動中
何坤軍長犧牲在張愛萍身邊
劉瑞龍與紅十四軍
馮增敏和她的紅色娘子軍連
聶榮臻與山城堡戰鬥
三、偉大的抗日戰爭
聶榮臻與中國抗日戰爭的總結
鬍喬木轉述毛主席對《慷慨悲歌上戰場》的指示
李天佑率部首戰平型關
賀炳炎與雁門關
陳锡聯夜襲陽明堡
王平初到阜平
張宗遜指揮的陳莊戰鬥
楊成武讓日軍的“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
葉青山與諾爾曼·白求恩
楊勇呂梁三捷
劉伯承在太行山上
陳再道東進冀南
皮定均邯長大道上的日日夜夜
李達迴憶百團大戰
陳锡聯迴憶獅腦山阻擊戰
肖華與英勇抗戰的山東軍民
陳先與山東青年抗日先鋒總隊
陳毅的“江南抗戰之春”
程祥元與韋崗初戰
譚希林心中的“江淮春曉”
粟裕挺進蘇北與黃橋決戰
張愛萍撰寫《少奇同誌在淮北抗日敵後》
方軔筆下的大鬍莊82烈士
張鼎丞與延安中央黨校整風
左齊與南泥灣大生産
吳伯簫與他的《記一輛紡車》
宋學義與《狼牙山五壯士》
許世友戰牙山
鄧子恢談新四軍內部的路綫鬥爭
劉震率部淮海區紮根
華君武與延安文藝座談會
硃為流在八路軍總部特務團
劉秉彥創建的紅色葦塘
“皇軍觀戰團”的覆沒
潘焱奇襲八公橋
周純麟和新四軍騎兵團
易耀彩率部解放張傢口
曾剋林與“大地重光”
四、解放戰爭的勝利
吳玉章解放戰爭初期的一段迴憶
李中權冀東摘“桃”
王定南與高樹勛起義
仲曦東迴憶美軍入侵煙颱事件
鄒作盛與中原突圍
陶勇蘇中初戰
肖永銀在定陶戰役中
趙戈隨部隊為劉鬍蘭烈士報仇
洪學智初戰東北
梁興初“雪地伏擊”
閻長林跟隨毛主席撤齣延安
程悅長陝北三戰三捷
何剋希孟良崮上圍殲張靈甫
劉伯承韆裏躍進大彆山
小平同誌的“除夕一課”
陳賡挺進豫西
董存瑞
許世友迴憶“堅持在內綫的山東兵團”
紅旗插上濟南城
葉劍英總結“偉大的戰略決戰”
梁興初與黑山阻擊戰
張天濤:遼瀋戰役中犧牲的團政委
劉瑞龍指揮淮海戰役支前
李乾成在淮海戰役華中支前司令部
黃火星與大江重渡
宋獻璋迴憶紅旗插上南京城
聶鳳智上海激戰三晝夜
戰太原
丁玲關心解放區的土改
紅軍重迴井岡山
董其武與綏遠起義
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前升起
韓先楚的跨海之戰
後記
精彩書摘
《記憶中的星火燎原》:
周恩來對重大問題的審定
周恩來總理對30年徵文工作非常關心,散見在一批領導同誌給編輯部的來信和來稿中。他們或請總理審定有關曆史問題,或希望總理審定他們的文稿,總理都作齣瞭迴應。纍積起來,總理就我黨我軍重大曆史問題、重要曆史人物的準確評價,作瞭許多具體的指示,其中有兩件由編輯部上報、總理辦公室作齣答復的報告,是最能體現總理的領導藝術和人格魅力的。
一件是1961年8月24日,有關《星火燎原》反映後勤工作情況的報告。
《星火燎原》第1至7集齣版之後,在國內引起瞭巨大的反響,但也有同誌提齣批評意見,認為該書反映軍隊後勤工作的文章太少,總理知道後,當麵指示總政治部劉誌堅副主任,要加強對後勤戰綫的反映,並就此嚮他作齣匯報。
根據劉誌堅同誌傳達總理的指示,8月24日,編輯部嚮總理寫齣瞭相關情況報告。報告說,“星火燎原”第1至7集共有文章541篇,其中主要反映後勤工作或部分反映後勤工作方麵的文章共62篇,約占總篇數的12%,也就是說在7本裏大約有將近l《記憶中的星火燎原》的篇幅是反映後勤工作的。這些文章中屬於奪取敵人武器、武裝自己的4篇;自己動手製造武器的8篇;生産自給的15篇;醫務衛生工作的10篇;籌備糧食的4篇;籌款和經濟工作的6篇;運輸工作的3篇;群眾支前的3篇;連隊生活和其他方麵的9篇。
報告說,這些文章主要宣傳瞭我軍的後勤補給,主要取之於敵和依靠群眾,自己動手,發揚瞭剋服睏難的優良傳統。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反映得比較零碎、分散,缺少幾篇概括性的文章。
報告說,編輯部擬在紅軍時期再補上一兩篇文章;在解放戰爭時期,通過幾個主要戰役再寫一兩篇反映我軍後勤工作發展的文章。同時,為瞭加強這方麵的宣傳,編輯部準備和《人民日報》商量一下,在現有未發錶的文章中再選一部分在《人民日報》上陸續發錶。
報告經總政宣傳部李曼村副部長簽署報劉誌堅副主任,劉誌堅批示請肖華主任“考慮是否送請總理一閱”,肖華批示“可呈總理一閱”。
報告送呈總理辦公室,9月1日,總理辦公室送迴瞭經總理圈閱的這份報告。
另一件是1962年12月9日,是關於李壽軒同誌的《從九都山到井岡山》一文的審查報告。
這份報告的背景是,1959年廬山會議之後,彭德懷同誌受到瞭錯誤的處理,元帥的軍銜沒有瞭說法,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的職務沒有瞭。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平江起義的領導者、戰爭年代創建的赫赫戰功、他在人民軍隊的光輝曆史等等也遭到瞭質疑。齣版不久就要修訂的《星火燎原》第1集中,有李壽軒迴憶彭德懷的《從九都山到井岡山》的文章。該書齣版之後,有人提齣彭德懷的問題,並以此文給周總理齣難題。總理辦公室的傢鼎同誌告訴總政,就此文的處理嚮總理辦公室寫個報告。因此,這纔有瞭編輯部嚮總政治部劉誌堅副主任、劉誌堅嚮總理辦公室傢鼎同誌的請示報告。
報告說:“對於李壽軒同誌一文中是否齣現彭德懷同誌的名字的問題,肖華主任的意見還是提。”報告提齣:“請劉副主任給總理辦公室打一電話請示總理,或打電話請示小平同誌,如果需要也可以把文章送去看看。”
……
《迷霧之都的黃昏協奏麯》 一、故事背景:一個被遺忘的都會 故事的主角是一座被時間遺忘的城市——“塞壬港”。這座城市並非依附於任何大國,它漂浮在一片終年被濃密灰霧籠罩的海域之上,依靠著錯綜復雜的潮汐和古老的航道勉強維持著與外界的聯係。塞壬港的建築風格融閤瞭維多利亞時代的繁復與末日廢土的殘破,霓虹燈與銹蝕的鋼鐵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頹廢而迷人的美感。 城市被劃分為三個主要區域:上層區(The Aetheria),那是舊貴族和壟斷能源的“光影集團”的領地,空氣清新,電力充沛,維持著一種虛假的、精緻的秩序;中層區(The Gantry),充斥著作坊、黑市和錯綜復雜的機械通道,是工匠、走私者和形形色色冒險傢的聚集地;而最底層,則是終年不見天日的深淵區(The Undercroft),那裏盤踞著被遺棄的貧民、變異的生物,以及城市最古老的秘密。 故事發生在一個“永夜紀元”的黃昏時分。這裏的“黃昏”並非自然現象,而是光影集團為瞭控製能源消耗而人為設定的、長達十八小時的低光照時段。 二、主要人物群像 1. 伊萊亞斯·凡·德剋(Elias Van Derk):迷失的製圖師 伊萊亞斯曾是上層區的知名製圖師,以繪製那些精確到每一塊磚石紋理的城市地圖而聞名。然而,三年前,他最愛的妹妹在一場涉及光影集團的能源事故中失蹤,官方記錄稱其為“意外蒸發”。心灰意冷的伊萊亞斯放棄瞭榮譽,帶著他所有的精密儀器和對城市結構近乎偏執的理解,潛入瞭中層區。他不再繪製官方地圖,而是秘密繪製著一張“反嚮地圖”——標記著城市所有的秘密通道、能源漏洞和被掩蓋的真相節點。他沉默寡言,右眼因為一次爆炸留下瞭無法治愈的閃爍性光暈,這使得他在黑暗中能看清常人無法察覺的光綫微弱差異。 2. 薇拉·“齒輪”·科瓦奇(Vera "Cog" Kovac):機械義肢的叛逆者 薇拉是深淵區一個傳奇的技師。她擁有一條由她親手改裝、動力驚人的蒸汽驅動義肢手臂,能瞬間拆解任何機械鎖或重新組裝復雜的陷阱。她是反抗光影集團的地下組織“灰燼兄弟會”的核心成員。薇拉的目的簡單而直接:奪迴城市能源的控製權,讓深淵區不再受製於上層區的“電力配給”。她做事果斷,從不相信口頭承諾,隻相信工具的可靠性。 3. 執政官·塞繆爾·萊因哈特(Magistrate Samuel Reinhardt):上層的守護者 萊因哈特是光影集團在塞壬港的最高代理人。他西裝革履,舉止優雅,總是帶著一副鍍金的單片眼鏡。他堅信,塞壬港的秩序是通過嚴格的等級和能源控製纔能維持的,任何試圖打破平衡的舉動都是對城市存續的威脅。他錶麵上溫和,實則冷酷無情,擅長運用信息戰和心理操縱來瓦解反對勢力。他掌握著城市曆史中許多不為人知的“契約”。 三、核心衝突與懸念 伊萊亞斯在繪製反嚮地圖的過程中,發現瞭一個驚人的秘密:塞壬港的“灰霧”並非自然形成,而是由城市核心地下的一個巨大、古老的“諧振器”所散發齣的能量殘留物。更關鍵的是,他發現他妹妹的失蹤地點,正好是這個諧振器的“能量節點”之一。 與此同時,薇拉和灰燼兄弟會計劃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斷電行動”,旨在癱瘓上層區的中央能源站,以此作為談判的籌碼。然而,薇拉手中的情報顯示,如果能源站被強行關閉,諧振器的能量可能會失控,導緻整個城市被霧氣吞噬,所有生命體被“同化”進能量場中。 伊萊亞斯和薇拉,這兩個來自不同階層、目標截然不同的人,被迫因為共同的危險而相遇。伊萊亞斯需要薇拉的機械能力來進入隻有底層纔能抵達的舊維護通道;薇拉則需要伊萊亞斯精確的城市結構圖來避開萊因哈特布下的緻命陷阱。 四、關鍵情節發展 1. 密室中的低語: 伊萊亞斯根據地圖引導,潛入中層區一個廢棄的鍾樓,意外發現瞭一份關於“諧振器”的古老維修日誌,日誌中提到瞭一種能夠暫時“穩定”諧振器的“共振水晶”的鍛造方法。 2. 能源站的對決: 薇拉的斷電行動如期展開,她與執政官萊因哈特的私人衛隊在中層區的輸電樞紐展開瞭一場驚心動魄的機械對決。薇拉展示瞭她對蒸汽和齒輪的絕對控製,但她也發現萊因哈特似乎預知瞭她的每一步行動。 3. 真相的揭露: 在深入地下時,伊萊亞斯意識到,他妹妹並非被“蒸發”,而是她可能自願進入瞭諧振器,成為瞭穩定其能量的“活體調節器”。萊因哈特一直以來維護的秩序,其實是建立在犧牲無辜者的基礎上。 4. 黃昏的抉擇: 故事的高潮發生在諧振器核心室。伊萊亞斯和薇拉必須閤作,利用共振水晶來修復(或摧毀)諧振器。他們麵臨的選擇是:是冒著讓城市陷入永久黑暗的風險來解放被束縛的能量,還是維持現狀,讓塞壬港在腐朽與謊言中繼續苟延殘喘。萊因哈特及時趕到,試圖用最後的權力“鎖定”核心,將所有反對者永遠封存在地下。 五、主題與基調 本書探討瞭秩序與自由的代價、技術濫用下的倫理睏境,以及在腐朽的結構中,個體微小的反抗如何匯聚成足以撼動世界的洪流。 整體基調是蒸汽朋剋式的陰鬱、懸疑,並帶有強烈的反烏托邦色彩。故事的重點在於環境的描繪、復雜機械裝置的運作細節,以及角色間基於不信任的閤作關係。它不是關於英雄主義的崛起,而是關於真相的艱難挖掘和在絕望中尋找一絲可操作的縫隙。 (總字數約為14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