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星散復尋蹤:清宮散佚文物調查研究

國寶星散復尋蹤:清宮散佚文物調查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段勇,李晨 著
圖書標籤:
  • 清宮文物
  • 散佚文物
  • 文物調查
  • 文物研究
  • 國寶
  • 文化遺産
  • 曆史
  • 藝術史
  • 宮廷文化
  • 收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譯林齣版社
ISBN:9787544763813
版次:1
商品編碼:12229930
品牌:譯林(YILIN)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427
字數:40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 首次清宮散佚文物大起底★ 海內外清宮寶藏路綫圖★ 海量文物數據,豐富學術信息★ 歸納文物返還法律依據,探討流失文物追索渠道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對清宮散佚文物的研究性調查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梳理流散在故宮博物院以外清宮文物的數量分布、管理信息和保存情況;研究的重點是非法流失於海外的清宮文物(即近代以來,由於戰爭、偷盜、非法交易等原因,被掠奪、盜運到海外的清宮文物)。在未來的文物追索工作中,可以提供有力的證據與法律支持。

作者簡介

段勇,上海大學副校長,故宮博物院外事處長、副院長,國傢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曾齣版《商周青銅器幻想動物紋研究》(獲“華東地區古籍優秀圖書奬”)、《當代美國博物館》(被評為“全國文博考古十佳圖書”)和《明清皇宮紫禁城》等三部專著和《東亞藝術與美國文化》一部譯著,並發錶過《從考古發現看龍的起源及早期麵貌》、《古物陳列所的興衰及其曆史地位述評》等二十餘篇專業論文和學術文章。

李晨,高級信息管理師,中國博物館協會法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文物學會法律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文物報社期刊部主任,曾任文化部全國美術館藏品普查工作辦公室副主任,長期從事文物博物館法製建設研究,參與國傢一級博物館評估指標體係設計、國傢博物館事業十二五規劃前期研究、民辦博物館發展狀況研究、《文物保護法》修訂專題研究、全國美術館藏品普查標準編製等多項文化部及國傢文物局重點研究項目,著有《博物館常用閤同概論》(閤作),並發錶多篇學術論文。

目錄

第一章 四海瑰寶匯天府——清代宮廷的文物收藏活動
第二章 金甌傾覆珠玉散——近代以來清宮文物遭遇的劫掠厄運
第三章 銅瓷書畫多遺珠——清宮散佚文物概念和分類
第四章 楚失楚將又何求——國內收藏體係中的清宮散佚文物
第五章 國寶何辜涉重洋——國際收藏視野下的清宮散佚文物
第六章 熙來攘往待價沽——國內外文物市場上的清宮散佚文物
第七章 潮起潮落重拾貝——對清宮散佚文物的有關研究和收集
第八章 貴胄無奈變“盲流”——清宮散佚文物的國際法地位
第九章 天涯何處覓歸途——清宮散佚文物的追索、徵集對策
海外博物館收藏清宮散佚文物數據簡目
拍賣機構拍賣清宮散佚文物數據目錄

精彩書摘

  《國寶星散復尋蹤:清宮散佚文物調查研究》:
  英國博物館收藏的清宮散佚文物 英國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庚子之變的發起國,在掠奪和收藏清宮文物方麵,與其他國傢相比,因為動手早、下手狠,所得豐富且精品多。英國許多博物館、圖書館甚至私人收藏傢都藏有清宮文物。著名的如大英博物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達維德基金會、牛津大學的阿什莫爾博物館、劍橋大學費茲威廉博物館、愛丁堡皇傢蘇格蘭博物館等,都有豐富精美的清宮文物收藏。 (一) 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顛博物院,1759 年1 月15 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曆史悠久、規模大、著名的博物館之一,收藏瞭世界五大洲各個曆史時期的文物和藝術品數百萬件,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正如英國學者所言:“英國強大的時候,領土麵積增加瞭100倍。”大英博物館堪稱其強盛的見證。 大英博物館收藏中國文物的曆史可追溯到1753 年建館時期, 被認為是世界上收藏中國流失文物多的歐美博物館之一。目前,該館共收藏有中國文物2.3 萬件,涵蓋瞭中國藝術的各個類彆, 包括陶瓷、青銅器、玉器、書畫、古籍、造像等,時代從史前到近代, 跨越瞭整個中國曆史。在大英博物館中,中國文物與古希臘、古埃及藏品等一並成為該館收藏的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産。大英博物館專門陳列中國文物的永久性展廳,長期陳列約2 000 件展品,與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和印度展廳一樣是該博物館僅有的幾個國彆展廳之一。 在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收藏中,商周時期的青銅彝器,魏晉、隋唐的經捲,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各個時期的書法繪畫均屬於特色類彆,其中有300 餘件中國書畫為清宮舊藏珍品,其他從紫禁城、圓明園等地掠奪而來的清宮文物也是其收藏中的精品。 該館收藏清宮文物中著名者,當屬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名畫《女史箴圖》。《女史箴圖》是中國東晉顧愷之的名作, 其原作已佚,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女史箴圖》是唐代的摹本,神韻接近顧愷之的原畫,因而被後人奉為經典摹本,是《石渠寶笈》明確著錄的清宮藏畫。《女史箴圖》絹本設色,長(橫)377.9 厘米,寬(縱) 25.5 厘米,全捲分為引首、本幅、尾紙三大部分。其畫引首中間有乾隆帝禦書“彤管芳”三字,本幅畫意源於西晉張華《女史箴》文的內容, 分為九段,分彆描繪瞭“馮媛擋熊”“班姬辭輦”“隆殺盛衰”“修容飾性”“同衾以疑”“微言榮辱”“黷歡專寵”“靖恭自思”“女史司箴, 敢告庶姬”九個場景。該畫自署“顧愷之畫”,畫麵可見“弘文之印”“宣和”方印,還有宋徽宗或金章宗瘦金書《女史箴》詞句11 行。畫本身及裝裱部分壓有宋、金、明、清內府藏印,及明清曆代收藏者的私人鑒藏印。《女史箴圖》原收藏於頤和園中,八國聯軍洗劫頤和園之際被英軍駐印度騎兵軍官剋勞倫斯·約翰遜上尉(Clarence A.K. Johnson,1870 年齣生於英屬印度殖民地馬德拉斯,1900 年8月至10 月先後駐守在北京使館區和頤和園,1937 年死於英國倫敦) 掠走,1903 年4 月8 日以25 英鎊的價格售予大英博物館(藏品編號1903.4—8.01)1 。1910 年11 月5 日,《女史箴圖》在大英博物館首次展齣。為減少開捲,大英博物館在20 世紀初將《女史箴圖》裁為兩截, 本幅與引首、題跋分彆裱在兩張闆上置於專櫃中收藏展示,包首及拖尾鄒一桂奉旨畫《鬆竹石泉圖》則另行收存。2014 年,原上海博物館的書畫修復師邱錦仙又對《女史箴圖》進行瞭全麵修復加固, 仍是直接裱在闆上。 除瞭《女史箴圖》,該館還收藏瞭唐李思訓《青綠山水圖》、韓滉《雙牛圖》、北宋李公麟《華嚴變相圖》、範寬《攜琴訪友圖》、蘇軾《墨竹圖》、南宋馬遠《山水再遊圖》等中國名畫,其中不少都是《石渠寶笈》著錄的清宮藏畫,或是鈐蓋有清代內府收藏的專用印章。 除書畫外,該館收藏的玉器(如乾隆題詩的商代玉璧)、青銅器(如清代的錯金銀青銅卣)、瓷器(如雍正琺琅彩瓷器)、織綉(如宮廷服飾)、古籍(如《永樂大典》)等也有不少屬於清宮舊藏文物。 故宮對清宮散佚文物的徵集實例 在深入研究的同時,國內文博機構也積極推動對清宮散佚文物的徵集工作。隨著國傢綜閤實力的不斷增強和政府對文博工作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文物徵集、收購、追索的渠道不斷拓寬。
  ……

前言/序言

清代宮廷收藏蔚為大觀,為前朝各代所不及。特彆是康熙、雍正、乾隆諸帝對收藏的酷愛,使本已豐富的清皇室收藏達到曆史之最。除瞭繼承前代的收藏外,清代宮廷還通過徵求、進呈、抄沒、製作等方式積纍瞭為數眾多的珍貴文物,形成瞭一筆蔚為壯觀的民族文化財富。故宮前輩單士元先生曾經評價清宮收藏:“不少文物大都是傳世珍品,而傳世珍品又多是來自商周以後的宮殿、廟堂中,最後到明清兩代,體現瞭中國文化傳統,因此,它蘊藏的都是曆史。”
自乾隆以後,清宮收藏漸告式微,到清朝末年由於國勢日衰, 政治腐敗,外患頻仍,清宮文物珍藏多次遭到劫掠或毀損,許多被搶到異域,不少流失民間。特彆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庚子之變和清遜帝溥儀“小朝廷”時,有大量清宮文物由於戰爭、偷盜、非法交易等,被掠奪、盜運到海外,對此晚清狀元張謇曾感嘆道:“前清內府,昔日所藏縟矣。一散於庚申,再散於庚子,永淪異域,至可唏也。”
1914 年古物陳列所成立,1925 年故宮博物院成立,紫禁城的曆史翻開瞭新的篇章。幾代故宮人始終依據公共博物館的基本準則, 對清宮文物進行係統查點和妥善管理,與此同時,也從未放棄對於清宮散佚文物的尋訪與追索。早在1930 年和1934 年,故宮博物院就根據點查毓慶宮時發現的《諸位大人藉去書籍字畫古玩等糙帳》和點查養心殿時發現的《賞溥傑單》《收到單》等編輯齣版瞭《故宮已佚古物目錄二種》和《故宮已佚書籍書畫目錄四種》嚮社會公開發行,以便後世索尋。新中國成立後,故宮博物院根據國傢關於“加強對流散文物的收集和管理工作”的總體要求,開展瞭一係列關於清宮散佚文物的調查研究,並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先後徵集迴《五牛圖》《中鞦帖》《伯遠帖》《十詠圖》等一批清宮散佚文物。
2008 年,由時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的段勇同誌牽頭,啓動瞭“清宮散佚文物調查”項目。項目組通過實地走訪、查閱文獻及齣版物、查詢互聯網信息、采訪相關專傢及當事人等方式,收集瞭英、法、德、意、美、日等國70 餘座博物館公開著錄的收藏清宮文物的信息, 以及佳士得、蘇富比等幾傢大型國際文物拍賣機構公開拍賣清宮文物的信息,曆時數年編製完成瞭《清宮散佚文物調查報告》。受立項目標和體例限製,報告以數據庋集為主,文字較為簡略。
為瞭使社會各界更加深入地瞭解清宮散佚文物的流失情況和現狀,推動國內外學術界開展對於清宮散佚文物的深入研究,段勇、李晨兩位同誌在原有調查報告的基礎上,進一步充實瞭相關資料, 增加瞭大量信息,並對所涉及的有關曆史、文物、法學問題進行瞭專題研究與論述,最終編著成瞭《國寶星散復尋蹤:清宮散佚文物調查研究》一書。作為一部係統研究清宮散佚文物的學術性著作,該書對清宮文物的散佚經過、清宮散佚文物在國內外的分布,對清宮散佚文物的研究與徵集、清宮散佚文物的法律地位和追索路徑等一係列關鍵問題進行瞭深入解讀,並收錄瞭研究過程中收集的清宮散佚文物信息近萬條,是迄今為止搜集清宮散佚文物數據量最大的一部著作,有著很高的學術價值,對於當代故宮學研究亦具現實意義。
近半個世紀以來,在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的促進與推動下,國際社會通過不懈努力,製定瞭《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齣口文化財産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即《1970 年公約》) 等一係列旨在打擊文物犯罪、促使非法流失文物返還的國際公約。這些公約一方麵扭轉瞭對文物販運與流失文物返還無所依循的局麵,保護文物免受盜竊、盜掘和走私之害,另一方麵也為流失文物返還其原屬國重新燃起瞭希望。相信該書的齣版,能夠引起國內外專傢學者對於清宮散佚文物有關問題的關注與重視,衷心希望有朝一日,非法流失海外的清宮文物能夠通過不同方式,陸續迴到紫禁城的懷抱。


國寶星散復尋蹤:清宮散佚文物調查研究 圖書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入、詳盡的學術專著,聚焦於清代宮廷文物在近代曆史變遷中,如何大量流散至海內外,並係統性地梳理、追溯這些珍貴遺存的去嚮與命運。全書以嚴謹的史料為基礎,結閤田野調查、檔案梳理和比較研究的方法,構建瞭一幅清宮文物“星散”與“復尋”的宏大圖景。 一、 清宮文物的曆史脈絡與“星散”的緣起 清宮收藏,是集曆代皇傢珍藏與清代鼎盛時期物力之大成的文化寶庫,其廣度、深度和質量,在世界範圍內都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本書開篇即描繪瞭這一寶庫的鼎盛麵貌,從乾隆盛世的典藏細節,如營造、陳設、使用場景,勾勒齣其全盛時期的物質文化景觀。 然而,曆史的洪流不可阻擋。本書的核心關切點,聚焦於二十世紀初至建國初期,這一特定曆史階段所發生的劇烈社會動蕩,如何成為清宮文物大規模流散的直接誘因。作者並未停留在籠統的“戰亂”敘述上,而是細緻剖析瞭流散的多個關鍵節點與途徑: 1. 辛亥革命與宮廷的權力真空期: 描述瞭清室解體後,對故宮(紫禁城)內外的文物保護所采取的初期措施的不足,以及在權力過渡期,因監管缺失而導緻的早期外流。 2. 軍閥混戰與盜劫: 檔案顯示,這一時期,地方武裝的侵擾和盜竊活動對部分轉移至外地的宮廷物資造成瞭不可逆的損害和流失。 3. 抗日戰爭時期的“南遷”與“西遷”的復雜性: 詳細考察瞭中央政府為保護核心文物所進行的舉措,同時,也揭示瞭在極端睏難的運輸和管理條件下,部分文物的遺失、錯配甚至被變賣的復雜情況。 4. 解放戰爭的尾聲與文物爭奪: 對比分析瞭不同政治勢力在接收舊有機構和清點資産過程中,因政策差異、人員流動等因素導緻的文物流嚮變化。 二、 檔案的“顯影”:追蹤流失文物的隱秘綫索 本書的獨特價值在於其對一手檔案資料的深度挖掘和係統性利用。作者穿越時空,從浩如煙海的清宮遺存檔案、民國時期博物院(館)的接收記錄、舊時海關和拍賣行的登記文書,甚至部分私人信件中,提取齣關於“失蹤”文物的關鍵信息: 清點清單的交叉比對: 首次將清宮原有的固定資産清單(如《造辦處檔案》、《典藏清冊》)與後來的接收單位(如故宮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的入藏目錄進行逐一比對,精確標注齣“下落不明”的條目。 海外拍賣行的記錄重建: 藉助國際藝術品市場的舊目錄、收藏傢筆記以及西方博物館的早期徵集記錄,反嚮追蹤一批曾在倫敦、巴黎、紐約等地上拍的清宮舊物。 “人證”的側麵印證: 引用瞭多位參與文物點驗、轉移的親曆者的口述記錄或迴憶錄,為文物流散的路徑提供瞭側麵的佐證。 三、 散佚文物的類型學考察與文化影響分析 流散的文物並非同質的集閤體,它們涵蓋瞭清宮收藏的各個門類。本書對流散文物的類型進行瞭細緻的分類研究: 1. 書畫典籍類: 重點關注那些散落於世界主要圖書館和私人收藏中的清代帝王禦筆、宮廷畫師作品以及重要曆史文獻,探討其流傳對海外漢學研究的影響。 2. 玉器、瓷器與工藝美術: 分析瞭特定時期(如晚清至民初)齣口的宮廷禦用品,這些物品如何通過外交饋贈、典當、甚至非法貿易進入國際高端市場,並成為西方“東方藝術”審美的重要組成部分。 3. 宮廷服飾與陳設用品: 探討瞭部分體量較大的陳設品(如大件傢具、織綉品)的流散路徑,以及它們在海外被重新解讀和展示的方式。 四、 “復尋”之路:當代的迴溯與學術的責任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研究視野轉嚮當代,探討“復尋”的學術意義與實踐睏境。 海外館藏的審視: 梳理瞭北美、歐洲、日本等主要國傢博物館中,被確認為清宮舊藏的文物,並評估瞭其在當地的收藏曆史和研究現狀。這不僅是確認來源,更是對文物在異地“身份重塑”過程的文化人類學式觀察。 迴歸的障礙與可能: 坦誠地分析瞭文物迴歸所麵臨的法律障礙(如閤法所有權認定)、政治敏感性以及現實操作的難度。本書倡導的“復尋”,更多的是一種知識上的迴歸、一種學術上的鎖定,強調通過深入研究,讓公眾和學術界重新認識到這些國寶的真實曆史坐標。 未來研究的展望: 總結瞭當前清宮文物研究中存在的空白點,並提齣未來可以在數字化技術協助下,進行更大範圍的全球性數據庫比對,以期實現更精確的文物流嚮定位。 總結 《國寶星散復尋蹤:清宮散佚文物調查研究》是一部極具史料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學術探索。它不僅是對一段國傢記憶的細緻梳理,更是對文化遺産流散這一宏大命題的深度迴應。全書文字凝練,論證紮實,旨在為清宮文物的研究提供一個堅實的、跨國界的參照框架,讓散落的星辰,在文字和檔案中重新匯聚光芒。

用戶評價

評分

我特彆欣賞這本書在梳理史料時的那種“刨根問底”的精神。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文物信息,而是真正深入到瞭曆史的肌理之中,去探究每一件器物背後的時代背景、流轉軌跡以及相關人物的命運糾葛。作者似乎是一個極其耐心的“偵探”,對待每一個綫索都保持著高度的警覺和審慎的態度。我感覺自己仿佛是跟著作者一起,穿越瞭時空,站在那些曆史事件發生的現場,去感受那種山雨欲來的緊張氣氛。這種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遠超我預期的學術著作,它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微觀的物件細節完美地結閤起來,讓人對“曆史”這個概念有瞭更立體、更鮮活的認識。它不是冷冰冰的文獻堆砌,而是一部有溫度、有血有肉的“物證史”。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沒得挑,從封麵到內頁的排版,都透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和研究的嚴謹性。紙張的選擇也很考究,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塵封往事的重量。尤其是那些插圖和錶格的製作,清晰度極高,即便是年代久遠的檔案照片,也能被還原得非常細緻,這對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來說,簡直是福音。閱讀體驗非常棒,字體大小適中,行距也處理得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而且,作者在敘述復雜的曆史脈絡時,並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學術腔調,而是用瞭一種非常生動流暢的筆觸,讓讀者能夠輕鬆地跟上他們的思路,一步步深入到那個波譎雲詭的年代。這本書的整體質感,絕對稱得上是一件藝術品,體現瞭齣版方對文化傳承的敬意。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邏輯層次感極強,讀起來完全不會感到混亂。它采取瞭一種螺鏇上升的敘述方式,先是建立一個宏觀的框架,然後層層遞進地深入到具體的案例分析,每深入一層,都會為之前的問題提供新的解釋和視角。這種布局讓讀者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還能不斷地建立起知識體係的聯係,而不是零散地吸收信息。我尤其喜歡它在引入新觀點時所采取的論證方式,常常是一開始提齣一個看似不可思議的推斷,然後通過一係列紮實的旁證和邏輯推理,最終水到渠成地得齣結論,這種“柳暗花明”的感覺,極大地滿足瞭讀者的求知欲和智力上的愉悅感。

評分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蘊含的那種對“失落之美”的深切緬懷與不懈追尋。它不僅僅是對文物流嚮的記錄,更像是一麯獻給“散落的遺産”的挽歌與希望之歌。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國傢文物的深厚情感,深深地感染瞭我。作者的筆觸充滿瞭對曆史變遷的感慨,但絕非沉湎於悲觀,而是飽含著一種積極的、麵嚮未來的探索精神。它激勵著我們這一代人,去關注和守護那些仍在流浪或尚未被充分認識的文化瑰寶。閱讀它,就像進行瞭一場精神上的洗禮,讓人在驚嘆於前人智慧的同時,也感受到瞭薪火相傳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評分

從一個普通曆史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閱讀門檻設置得非常友好,這一點值得稱贊。盡管它探討的是專業性極強的問題,但作者在行文時似乎時刻記掛著“如何讓非專業讀者也能理解”這一目標。他們善於用通俗易懂的比喻來解釋晦澀的術語,同時又避免瞭過度簡化而犧牲瞭準確性。書中的語言風格時而磅礴大氣,時而細膩入微,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你穿梭於復雜的曆史迷宮之中,既能讓你領略到宏偉的景觀,也不會讓你在岔路口迷失方嚮。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僅瞭解瞭許多新事物,更重要的是,學會瞭一種看待曆史研究的全新思維方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