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门阀政治

东晋门阀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余庆 著
图书标签:
  • 东晋
  • 门阀政治
  • 历史
  • 政治史
  • 社会史
  • 魏晋南北朝
  • 士族
  • 权力
  • 贵族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04351
版次:5
商品编码:1223662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东晋门阀政治》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历史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再探索,认为中外学者习称的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实际上只存在于东晋一朝;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和过渡性。

作者简介

  田余庆(1924-2014),历史学家。湖南湘阴人。北京大学教授。兼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等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东晋门阀政治》、《秦汉魏晋史探微》等。

目录

释“王与马共天下”
一 西晋诸王与王国士人
二 司马越与王衍
三 司马睿与王导 门阀政治格局的形成
四 关于“不与刘、石通使”问题

论郗鉴——兼论京口重镇的形成
一 小 引
二 郗鉴的密谋
(一)东晋初年的兵力状况
(二)流民与流民帅
(三)用流民帅平王敦之乱
三 郗鉴与王导
(一)郗、王家族的结合
(二)苏峻乱平后的江州
(三)郗鉴在陶、王矛盾和庾、王矛盾中的作用
四 郗鉴与京口经营
(一)三吴的战略地位
(二)会稽——三昊的腹心
(三)建康、会稽间的交通线
(四)京口和晋陵地区的环境与流民
(五)京口在政治、军事上的作用
(六)郗氏家族在京口的影响
五 余论
庾氏之兴和庾、王江州之争
一 庾氏之兴庾亮巩固门阀政治
二 庾亮出都以后的政治形势
三 庾、王江州之争
四 襄阳的经略

桓温的先世和桓温北伐问题
一 桓温先世的推测
(一)桓温先世的隐情
(二)桓温是桓范后裔
(三)桓范的郡望问题
(四)旁证
(五)小 结
二 桓彝事迹杂考
(一)中朝桓彝无令誉
(二)桓彝过江后跻身“八达”而又志在立功
(三)桓彝族单势孤
(四)桓氏家族不为时人所重
(五)小 结
三 永和政局与永和人物
四 桓温北伐与东晋政争
五 简文帝遗诏问题

陈郡谢氏与淝水之战
一 谢鲲、谢尚与谢安
二 北府兵
三 淝水之战前后的陈郡谢氏
四 淝水之战与灭吴之战的比较
五 北方民族关系与淝水之战性质问题

门阀政治的终场与太原王氏
一 小 引
二 “齄王”世家
三 孝武帝与皇权政治
四 主相相持与太原王氏
(一)主相相持的开端。太元九年至十四年(384-389)
(二)上下游的争夺——王忱与王恭。太元十四年至十七年(389-392)
(三)殷仲堪入荆与孝武帝得势。太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392-396)
(四)孝武帝死后王恭、殷仲堪连兵叛乱——两藩与中枢之争。太元二十一年至隆安二年(396-398)
(五)太原王氏的覆灭。隆安二年至三年(398-399)
五 小结

刘裕与孙恩——门阀政治的“掘墓人”
一 晋末的北府兵
二 北府将乐安高氏
三 道术与政治
四 孙恩、卢循、徐道覆的家族背景
五 孙恩、刘裕与次等士族
后论
一 旧族门户和新出门户
二 东晋侨姓门阀士族的主要来源
三 门阀政治——皇权政治的变态
四 门阀政治和流民
五 门阀士族的经济基础
六 门阀士族的文化面貌
七 门阀政治的暂时性和过渡性
改版题记

精彩书摘

  《东晋门阀政治》:
  八王之乱后期,惠帝子孙全都死亡,惠帝兄弟成为其时司马皇统中血统最近的亲属。成都王颖抢得了皇位继承权,称皇太弟,居邺城遥制洛阳朝政。东海王越是八王之中最后参与乱事的藩王。按血统关系说,东海王越是司马懿弟东武城侯司马馗之孙,高密王司马泰之子,于武帝、惠帝皇统是疏而又疏,同成都王颖居于惠帝兄弟地位者大不一样。按食邑数量说,成都王本食四郡,东海王只食六县,大小轻重迥不相同。永兴元年(304)七月荡阴战后,惠帝被劫入邺,成都王颖更成为决定性的政治力量。但是不久,党于东海王越的幽州刺史王浚发兵攻邺,成都王颖和惠帝以及皇室其他近属逃奔洛阳,被河间王颙部将裹胁入关。这时候,惠帝兄弟辈二十五人中,只剩下成都王颖(原来的皇太弟,入关后被废)、豫章王炽(入关后新立的皇太弟,后来的晋怀帝)和吴王晏(后来的晋愍帝司马邺之父)。惠帝和宗室近属悉数人关,广大关东地区没有强藩控制,这是东海王越填补空缺、扩充势力的大好时机。东海王越的势力就是趁这个机会扩充起来的。
  荡阴败后,司马越回东海国,又收兵下邳,取得徐州,控制江淮,进行了大量的活动。从此,徐州地区成为他的广阔后方。他部署诸弟司马腾、司马略、司马模分守重镇以为形援。然后他移檄征、镇、州、郡,自为盟主,并于光熙元年(306)把惠帝从长安夺回洛阳。接着,惠帝暴死,成都王颖、河间王颢相继被害,继立的晋怀帝完全在司马越的掌握之中。司马越在皇族中已没有强劲的对手,八王之乱至此告终。胜利的司马越赢得了疮痍满目的山河,也独吞了八王之乱的全部恶果。匈奴刘渊、羯人石勒的军队动辄威胁洛阳,使司马越不遑宁处。
  司马越并不具备皇室近属的名分,号召力有限。因此他力求联络关东的士族名士,利用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实际力量来支撑自己的统治。关东是士族比较集中的地方,他们的向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司马越统治的命运。但是关东士族同宗室王公一样,在十几年的大乱中受到摧残。有些人鉴于政局朝秦暮楚,尽量设法避祸自保。还有一些人逃亡引退,如吴士张翰、顾荣辞官南归,颍川庾衮率领宗族,聚保于禹山、林虑山。这种种情况,反映了很大一部分士族名士的避世思想和政治动向。司马越必须在星散的士族名士中找到有足够影响的人物列于朝班之首,才能号召尽可能多的士族名士来支持他的统治。夙有盛名的琅邪王衍被司马越看中,他们密切合作,共同经营一个风雨飘摇的末代朝廷。
  ……
好的,以下是一份《东晋门阀政治》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自然,不含任何AI痕迹,专注于描述该书所涵盖的历史内容和研究视角。 《东晋门阀政治:士族权力、权力更迭与魏晋风度的历史剖析》 一、本书核心关切:权力的结构与流变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且充满矛盾的时期——东晋(公元317年—420年)的政治生态。东晋王朝的建立,是在西晋覆灭、中原沦丧的背景下,由南渡的衣冠士族所支撑的“偏安”政权。本书的研究核心,并非简单地复述历史事件的线性经过,而是聚焦于支撑这个政权运转的根本性力量:门阀士族。 我们将这一时期视为中国古代政治结构转型的一个关键节点。它既继承了汉代察举制和魏晋玄学所孕育的士人政治传统,又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出一种高度集中的、以血缘和地望为基础的权力体系——门阀政治。本书通过对中央决策层、地方行政体系以及军事指挥权力的细致梳理,揭示了门阀士族如何在朝堂之上形成权力网络、如何在皇帝与士族之间进行持续的权力博弈,以及这种博弈如何形塑了东晋近一百年的政治图景。 二、结构性分析:从“王与马,共天下”到权力重心的转移 本书将东晋的政治史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并为每个阶段的权力结构进行定性分析: 1. 早期(元帝建国至王导专权期): 重点探讨“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南渡初期的琅琊王氏作为政治上的主导者,其权力基础不仅在于拥立晋元帝(司马睿),更在于他们对中央官僚系统的全面掌控。我们将分析王导等人在稳定江南局势、重塑官僚体系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他们如何通过高密度的姻亲和地缘关系,构建起一个“士族同盟”。 2. 中期(“中朝”与地方势力的制衡): 随着政权逐渐稳固,内部的矛盾也开始浮现。本书细致考察了以“中朝”势力(如庾亮、桓温等)为代表的寒门或地方势力精英的崛起。这一部分内容着重于分析:门阀士族如何依赖其世代积累的声望和资源来维护其政治地位;以及“中朝”人士如何通过军功或地方治理的成功,挑战传统士族的垄断地位。桓温的崛起及其推行的“以功行赏”政策,便是对传统门第观念的一次强大冲击,这部分将详述其政治动因和实际效果。 3. 后期(权力再集中与士族集团的分化): 在桓温及其子桓玄的专权阶段,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央权力向少数强大家族或军事领袖集中的趋势。本书将对比分析前中期士族政治的“合议性”与后期权力倾轧的“独断性”。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在这一剧烈变动中,不同士族集团(如以王谧为代表的保守派与以谢玄为代表的北府将领集团)之间的利益分化和联盟重组。 三、官僚体系与选官制度的畸形发展 东晋的选官制度是研究门阀政治的另一重要维度。本书认为,在缺乏强有力皇权约束的情况下,九品中正制在东晋被推向了极致的“世家化”。 品第的固化: 详细分析了《中正官》如何沦为世家地望的记录工具,以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如何在实践中被放大。我们将探讨,即便有皇帝试图提拔寒门人才,他们也必须依附于某个大家族门第,否则难以在政治舞台上立足的结构性困境。 荫袭与冗官: 探讨了士族特权如何体现在荫袭特权和“清流”政治中。大量的冗官职位被用以安置士族子弟,这不仅造成了行政效率的低下,也使得基层治理严重依赖地方豪强,进一步巩固了门阀对地方的控制力。 四、社会文化:玄学、风度与政治的映照 门阀政治并非纯粹的权力斗争,它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本书将专门辟章探讨魏晋风度在东晋的演变及其政治内涵。 清议与清流: 深入解析“清谈”和“清流”现象。清谈不再仅仅是哲学思辨,它成为了一种政治立场和身份标识。只有那些被公认为“清高自持”的士族,才有资格参与国家大事的议论。我们将分析这种文化姿态如何被用作排除异己、标榜正统的工具。 门第与文学: 通过对谢灵运、陶渊明等人的生平和作品的解读,探究士族阶层在面对“偏安”局势时的复杂心态——既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也有对污浊时局的退避与疏离。这种文化上的“遗民情结”构成了门阀政治的底色。 五、地方权力:州郡体系与豪强地主的结合 东晋的中央政权始终面临着地方力量的潜在威胁。本书详细考察了州、郡、县三级行政体系在南方的运作模式。 土断与流民: 重点分析了刘裕在永嘉之乱后推行的“土断”政策,以及这一政策如何试图打破原有的地方豪强对流民(新迁入的北方人口)的控制。然而,这种改革的局限性在于,它最终还是需要依赖地方士族的支持才能实施,这使得权力真空难以真正填补。 军事化的地方化: 考察了地方豪强如何将家族武装与地方行政权结合,形成事实上自治的军事集团。这些地方势力在中央需要兵力时被动员,一旦中央衰弱,便成为分裂的源头,最终为宋武帝刘裕的权力收归提供了基础。 总结:历史的遗产与意义 本书认为,东晋门阀政治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贵族传统与新兴力量之间复杂互动模式的绝佳案例。它既展现了士族阶层在民族危亡之际对文化的维护和对政治稳定的贡献,也暴露了权力固化对社会活力和政治进步的严重阻碍。对东晋门阀政治的深入理解,不仅是对一个朝代的复原,更是对中国历史上权力分配哲学的一次深刻反思。全书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力求还原一个有血有肉、充满张力的政治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东晋门阀政治》无疑是近年历史学领域的一部力作,尤其是它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集团的权力运作脉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让人对那个时代精英阶层的生存哲学和政治角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将门阀的兴衰与国家制度的变迁紧密结合起来。阅读过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人物关系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度渲染戏剧性,而是专注于权力结构的内在逻辑。比如,书中对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在桓温、殷仲 অবকাশ时期的相互制衡与合作模式的剖析,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军事或政治事件上,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赖以维系的经济基础和文化资本。这种扎实的学理支撑,使得全书的论证显得坚实有力,即便是对该段历史略有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汲取到全新的见解。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落实到了具体的家族权力实践之中,展现了那个时代政治的复杂性与精英文化的深刻底蕴,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样一部专注于“政治结构”的作品抱有戒心,担心它会过于干燥枯燥。然而,作者在铺陈宏大结构的同时,对具体历史人物的“人性侧面”的描绘,却出乎意料地细腻动人。书中描绘的那些在乱世中挣扎求存,却又必须维持其家族“清流”形象的士族人物,他们的无奈、他们的算计、他们对传统价值的坚守与背离,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将冰冷的政治模型与鲜活的人性体验相结合的处理方式,使得本书具有了极强的可读性,完全摆脱了纯粹的学术论文的僵硬感。尤其是关于门阀如何通过文化上的“雅好”——比如书法、玄学——来构建其排他性的社会资本的论述,视角独特且富有启发性。它揭示了权力基础的多元性,即政治影响力并非仅凭军功或官职,更依赖于一种经过精心维护的文化符号系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厚重感不仅仅在于事件的规模,更在于个体在结构性困境中的挣扎与抉择。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运用达到了令人叹服的境界,仿佛作者本人就置身于那个时代,亲历了朝堂上的每一次低语与每一次决断。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地方豪强与中央门阀之间关系处理的描绘,这部分往往是其他同类著作中容易被模糊带过的地方。作者通过对地方志、碑刻等非主流史料的挖掘与整合,成功勾勒出了一个多层次的权力网络,清晰地展示了中央政权是如何在维护门阀利益的同时,又不得不依赖其在地方的控制力。这种对权力网络多维度的考察,极大地提升了全书的格局。文字风格上,它保持了一种古典的雅致,却又不失现代学术的严谨性,使得阅读体验极为舒适。书中对于几次关键的“清议”事件的复盘,更是展现了士人阶层在政治高压下,如何利用道德话语权进行隐晦斗争的智慧。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发现新的细节和更深层次的隐喻,无疑是一部可以纳入案头的参考读物。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其方法论上的创新,它似乎在挑战传统的史学叙事范式,以一种更具穿透性的目光审视了东晋政权的基础。它没有把门阀视为一个同质化的、铁板一块的利益集团,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其中的派系分化、代际差异以及他们对中央权威态度的微妙变化。作者对“门阀政治”的定义本身就极具思辨性,它不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适应外部压力的复杂系统。书中对“寒人”集团的崛起与门阀的应对策略的分析尤其精彩,这部分展现了历史发展的张力所在——旧有结构如何被新兴力量所挑战。这种辩证的、动态的观察视角,使得全书的论断充满了活力和说服力。对于任何希望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权力演化规律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窗口,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同类题材的作品。

评分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其叙事的流畅性与深厚的史料功底完美融合,读起来酣畅淋漓,却又绝不流于肤浅的通俗解读。它没有采取那种平铺直叙的编年体叙事,而是选择了以几个关键的权力节点为中心进行放射状的剖析,有效地避免了历史叙事容易陷入的冗长和沉闷。例如,书中对“五胡乱华”后,江南士族如何利用文化优越感和既有的土地资源来重塑其政治合法性的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作者善于运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角来解读历史现象,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门阀政治,变得清晰可见。特别是对“中正制”在东晋前中期的演变,其如何从选官制度异化为维护特定家族利益的工具,书中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论证链条。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政治”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权力如何代际传承与自我巩固”的精妙案例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韧性与弊病,提供了绝佳的参照系。

评分

这本书确实定价高了点 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吧 买来看看先 也不知道内容怎样

评分

经典之作,必须推荐!感谢京东!!好商品,好书!

评分

史学素养必备书籍,不解释。

评分

孤帆远影碧空尽,

评分

一本书!阎老师在书中详细论述了士大夫政治的产生、分化与最终形成的过程,并且综合了文字、文化、政权、战争、民族、气候等多方面因素,通过西方理论的支撑,而形成一个概括的全面的体系。全书引据十分丰富,从中国到台湾到日本到西方汉学界,以及政治学、历史学界都有广泛地理论引用和观点分析。书中最为精彩的是魏晋南北朝一段的士大夫政治体系成型的分合之论。从系统的建立上来说,全面而细致。虽然碍于篇幅,但阎老师也对每一个观点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思辨,并且在书中公然提出了与自己或主流论点不一致的论点以为参考。通过这本书,可对士大夫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史学产生概括的了解——至少知道了史学所涉,以及如何进行一个论题的论证。另外,书中对百家诸子学说对士大夫文化的影响也论述颇细。

评分

博雅系列 超级喜欢 大爱京东 京东 买书首选

评分

一直想买的书,装订很精美,古朴。挺赞!盖了自己的私章,哈哈,开卷有益。

评分

希望多搞活动

评分

京东自营真的可以的,而且包装好好,纸盒包装~快递也很给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