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河是全世界闻名的伟大工程之一,至今已经有约2500年的历史了,历代兴修、变革又频繁,所以运河的史料十分丰富。本书从三个方面汇编了运河史料:1.反映历代运河重要变革和某一时代的运河全貌;2.反映运河对于各个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第三,反映历代人民对于运河的看法和运河决堤时对民间造成的影响。基于以上三个方面,本书分朝代汇集了有关运河的史料,包括:1. 秦代以前的运河史料;2.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运河史料;3.隋代运河史料;4. 唐代运河史料;5. 五代及两宋运河史料;6. 元代运河史料;7. 明代运河史料;8. 清代运河史料;9. 清代运河决堤里下河地区受灾史料。本书与《大运河的变迁》是姊妹书,精装出版。
朱偰先生(1907—1968),字伯商,浙江海盐人,著名历史学家朱希祖长子。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5年入本科政治学系,1929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研读财政经济,1932年获经济学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任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讲授财政学、世界经济、经济名著选读等课。1933年,任中央大学经济系主任。1939年10月入国民政府财政部,先后任专卖司司长、关务署副署长等职。1949年后,历任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省图书馆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7年因批评拆毁南京城墙一事,被定为“右派”。“wenge”中,惨遭迫害,于1968年7月15日愤然辞世。朱偰先生一生著述丰赡,在财政、金融、史学、考古、文学诸领域,成就斐然。
读完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国家工程叙事,与微观的个体经验相结合。尤其欣赏那些穿插在主要历史文献之间的“技术图说”或“水利考据”片段。例如,关于闸坝控制水位的工程原理图和当时的维修记录,虽然初看有些晦涩,但一旦结合上下文阅读,就能深刻体会到古代工程师们在缺乏现代测绘工具的情况下,所展现出的惊人智慧和经验主义的精确性。书中的部分选文还涉及到了运河沿岸不同民族或地域的文化交融,比如南方船工的方言如何在北方码头上留下痕迹,以及某些特定节日习俗如何随着漕运队伍扩散。这些看似枝节末节的文化侧写,恰恰是构成“中国”这一复杂整体的肌理。它不是冰冷的官方文件集合,而是有血有肉的历史切片,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细节的张力。
评分对于非专业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其极强的可读性和启发性。它没有采用过度学术化的语言,尽管是史料汇编,但编者在注释和背景介绍上花了不少功夫,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运河史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上思路。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关于“运河的非官方用途”的零星记录,比如军队秘密调动、秘密信件的传递路径,甚至还有关于“禁榷制度”下走私贸易的侧面描绘。这些信息往往隐藏在看似无关的奏折或地方税案记录中,需要仔细甄别,而编者显然是做足了功课。它让我们看到,运河不仅仅是“国家的动脉”,更是社会各阶层活动、牟利、乃至秘密交流的复杂场所。这本选辑更像是一把钥匙,为你打开了一个隐藏在宏大历史叙事背后的、更具烟火气和真实感的“运河世界”。
评分我之前对运河史的了解主要停留在教科书的层面,总觉得那是一条单一笔直的生命线。但是这套“选辑”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所呈现的运河体系是动态的、多变的,甚至是充满矛盾的。书中收录了大量关于运河航道废弃、淤塞、改道的评估报告和勘察记录。这些材料清晰地揭示了不同朝代对运河维护投入的起伏不定,以及自然环境对人工水道的强大反噬力。特别是关于“河工”的责任追究材料,那种官场生态的微妙刻画,读起来令人不寒而栗——一项庞大的民生工程,其成败往往系于一两个决策者的好恶或个人的仕途得失。这种对制度性缺陷和历史偶然性的揭示,使得全书的批判性视野非常开阔,不回避历史的阴暗面和工程的脆弱性,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警示意义。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选辑”的装帧设计本身就很有考究,拿到手上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内容上,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运河沿线地方志的节选部分。这些地方志往往是官方史书中容易被忽略的“民间记忆”的载体。我惊喜地发现,有几篇选文详细描述了某一特定河段在遭遇洪水或旱灾时,当地士绅和百姓自发组织抢修水利工程的经过。这种自下而上的力量,与朝廷主导的大型工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运河生态系统背后复杂的社会互动网络。那些关于运河沿岸集市贸易的描述也极其精彩,记录了特定时期丝绸、茶叶、盐铁等重要物资的流通速度和价格波动,对于研究古代商业史来说,简直是第一手资料的富矿。作者的编排思路似乎有意打破传统的断代史框架,而是尝试从“功能性”——即运河作为交通、经济、军事动脉的不同侧面来组织材料,这种结构性的创新,使得阅读体验远超一般史料汇编的枯燥感,更像是一次专业考古挖掘过程的现场导览。
评分这套书的书名确实引人注目,光是“选辑”二字就让人好奇,究竟是哪些珍贵的史料被挑选出来,能够构成一部宏大的“中国运河史”的叙事。我翻开目录时,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些年代跨度极大的篇章,从早期的零星记载,到隋唐大运河的辉煌,再到后世漕运的兴衰,时间线索非常清晰。然而,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是那些鲜活的细节。比如,书中收录了一些关于漕运官员的奏折摘录,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政务的繁琐,更有对民生疾苦的体察与无奈。那些关于粮船在不同季节、不同水文条件下的航行记录,简直就是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我仿佛能闻到运河岸边船夫的汗水味,听到船桨划破水面的声响。更妙的是,作者在引言中对史料的选取标准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种对“史料价值”的审慎考量,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清晰地理解每一篇选文背后的意义和局限性,避免了简单堆砌文献的窠臼。总而言之,它提供了一个立体且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这条“生命之河”是如何塑造了中国的政治版图、经济命脉乃至文化交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