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河史料选辑

中国运河史料选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偰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运河
  • 运河史
  • 史料
  • 历史
  • 古代史
  • 水利
  • 交通史
  • 文化史
  • 中国历史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867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672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20
字数:12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运河是全世界闻名的伟大工程之一,至今已经有约2500年的历史了,历代兴修、变革又频繁,所以运河的史料十分丰富。本书从三个方面汇编了运河史料:1.反映历代运河重要变革和某一时代的运河全貌;2.反映运河对于各个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第三,反映历代人民对于运河的看法和运河决堤时对民间造成的影响。基于以上三个方面,本书分朝代汇集了有关运河的史料,包括:1. 秦代以前的运河史料;2.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运河史料;3.隋代运河史料;4. 唐代运河史料;5. 五代及两宋运河史料;6. 元代运河史料;7. 明代运河史料;8. 清代运河史料;9. 清代运河决堤里下河地区受灾史料。本书与《大运河的变迁》是姊妹书,精装出版。


作者简介

朱偰先生(1907—1968),字伯商,浙江海盐人,著名历史学家朱希祖长子。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5年入本科政治学系,1929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研读财政经济,1932年获经济学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任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讲授财政学、世界经济、经济名著选读等课。1933年,任中央大学经济系主任。1939年10月入国民政府财政部,先后任专卖司司长、关务署副署长等职。1949年后,历任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省图书馆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7年因批评拆毁南京城墙一事,被定为“右派”。“wenge”中,惨遭迫害,于1968年7月15日愤然辞世。朱偰先生一生著述丰赡,在财政、金融、史学、考古、文学诸领域,成就斐然。


目录

第一编 秦代以前的运河史料
第一章中国开凿运河的开始
第一节中国最古的运河——鸿沟
第二节吴国开凿的邗沟
第三节汉初吴王濞开凿的邗沟
第二编 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运河史料
第二章汉代开凿的漕渠、漕直渠、荥阳漕渠、狼汤渠,汴渠
第三章魏开凿的讨虏渠、漕渠,淮扬渠、百尺渠,吴开凿的破岗渎
第四章晋及南北朝的三渠、寿春旧渠、汴渠、丹徒水道
第三编 隋代运河史料
第五章隋初开的广通渠、山阳渎
第六章隋大业元年开的通济渠
第七章隋大业四年开的永济渠
第八章隋大业六年开的江南运河
第四编 唐代运河史料
第九章唐代的漕渠、三门运渠
第十章唐代的山阳渎(扬州漕渠)、通济渠和广济渠,灵渠
第十一章唐代运河对于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影响
第五编 五代及两宋运河史料
第十二章后周的汴渠和楚州运河
第十三章北宋的四渠——惠民、金水、五丈、汴渠
第一节汴渠
第二节惠民河
第三节金水河
第四节五丈河
第十四章北宋的扬州——楚州运河和南宋的江南运河
第一节扬州——楚河运河
第二节江南运河
第六编 元代运河史料
第十五章元初对于北方运河的经营史料(广济渠、金口河、通惠河)
第十六章元代沟通南北大运河史料(御河、济州河、会通河)
第七编 明代运河史料
第十七章有关明代运河总的记载
第十八章明初兴建运河史料
第十九章明代中叶以后修建运河史料
第二十章明代末期运河失修史料
第八编 清代运河史料
第二十一章有关清代运河总的记载
第一节靳辅记载清初康熙时代的运河情况
第二节李大镛记载清末同治时代的运河情况
第二十二章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修治运河史料
第二十三章清代嘉庆以后运河失修以至废弃史料
第九编 清代运河决堤里下河地区受灾史料
第二十四章清代初期设置高堰及归海五坝史料
第二十五章清代中叶以后开放归海五坝成灾史料

精彩书摘

  《中国运河史料选辑》:
  水一平坝,便已断流,与旧有之坝彻底倾泻者,大不相同。况运河水少之时,不过六七尺;即水长之时,亦不过一丈一二尺。今滚水坝面,已高河底一丈四尺,是必河水异涨至一丈四尺有余,始行过水。若仅止一丈四尺,犹无水可过。况坝面所过之水,义系循序渐下,水势平缓,分注下河湖港沟港,陆续消泄,必不致有奔腾漫溢之患;而湖河盛涨之际,又可稍杀其汹涌之势,虽有异涨,旬日即消。如此稍为变通,则淮、扬一带,可免壅溃之虞;兴、盐地方,亦无渰没之虑;且与山盱新建之滚坝,来源去路,形势相应,制度合宜,似有裨益。再查车逻、南关二坝,现议改建石坝,虽将来泄水无多,然去路亦不可不计。查由坝下之官河以达兴化,由兴化而东趋梓新、白涂诸河以出范堤,再由丁溪小海以入于海,原皆有旧时水道, 见在水皆东下,海口并不高昂。止因河身窄狭,并有淤塞,不能畅出,民田不免受淹。今详细查勘,不必另开大河,另筑长堤;止须将通海各河因势利导,疏浚宽广,增培子堰;再将洼下之地,督率百姓,修筑圩围,则水有归宿,田有捍御,更为有备无患。经廷议准行。
  ……
《丝路驼铃:古代中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史》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古代欧亚大陆上,以丝绸之路为核心的庞大贸易网络如何构建与运作。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商品交换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互动、技术传播与文化融合的宏伟叙事。全书以时间为轴,地域为纲,系统梳理了从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到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展现了这条“文明大动脉”上错综复杂的经济、政治、宗教和艺术交流图景。 第一部分:陆上动脉的初现与奠基(秦汉至魏晋) 第一章:萌芽期的边疆互动与早期联系 本章追溯了丝绸之路的地理前身,探讨了先秦时期中原与西域游牧民族的初步接触。重点研究了秦朝修筑的驰道系统对早期贸易路线的间接影响,以及中原王朝对玉石、马匹等战略物资的早期需求如何驱动了向西方的探索。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政权分裂与民族大融合,为丝绸之路提供了新的活力与参与者,大量内迁民族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介力量。 第二章:张骞凿空与丝路的确立 详细论述了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两次出行的具体路线、遭遇的邦国及其物产信息。着重分析了张骞报告对汉朝制定对西域政策的决定性影响,以及“丝绸”作为核心贸易品如何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标志性符号。通过对出土简牍、壁画的考古解读,还原了河西四郡的军事屯垦与商贸职能。 第三章:罗马的东方渴望与黄金外流 本章转向地中海彼岸,考察了罗马帝国对东方奢华商品的巨大胃口,特别是丝绸、香料和宝石。通过分析罗马史学家和作家的记载,以及地中海沿岸发现的中国青瓷碎片,量化分析了古代贸易中白银(黄金)向东方的单向流动对罗马经济构成的挑战,探讨了东西方贸易平衡的初期形态。 第二部分:黄金时代的繁荣与辐射(隋唐宋) 第四章:大唐气象:丝路贸易的巅峰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与强大的国力为丝绸之路的鼎盛提供了政治保障。本章重点阐述了长安和洛阳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商业组织结构,以及“市署”对中外商人的管理制度。探讨了佛教东传与儒家思想西播的双向文化输出,以及唐代工匠技术(如冶金、制瓷技术)向中亚的扩散路径。详细对比了陆路与海路在唐代贸易结构中的比重变化。 第五章:粟特商人与中古世界的贸易精英 本书将焦点集中在粟特(Sogdians)这一关键的贸易民族上。通过分析其语言学遗存和墓葬壁画,揭示了粟特人在中亚、河西走廊乃至唐朝都城中的商业网络布局、家族商业合作模式以及跨语言、跨文化的适应能力。粟特语文书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当时商业合同、债务往来的第一手资料。 第六章:宋代的商业革命与海上丝路的崛起 宋代,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和陆路商道的动荡,中国商业重心开始向东南沿海转移。本章详细描绘了宋代海运贸易的成熟,包括指南针的广泛应用、造船技术的进步(如水密隔舱技术)以及政府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机构——市舶司的职能。重点分析了泉州、广州等港口城市的繁荣及其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的紧密联系。 第三部分:技术、宗教与物质的跨界流动 第七章:重塑世界的技术流传 本章聚焦于决定文明进程的关键技术,如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的西传路径。通过分析唐朝怛罗斯之战后的技术人员俘获与随后在中亚、伊斯兰世界的应用演变,展现了技术转移的复杂过程,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最终深刻影响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与近代转型。 第八章:信仰之桥:佛教与伊斯兰教的传播路径 贸易不仅仅是商品的流动,更是思想的载体。本章细致考察了佛教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的多阶段过程,分析了沿途的石窟艺术(如敦煌、莫高窟)如何成为宗教信仰与商业资助的融合产物。同时,本章也探讨了伊斯兰教在中亚和中国西北地区的早期传播,以及不同信仰社群在贸易节点上的共存与互动模式。 第九章:异域珍宝:物质文化交换的细节 本章从具体物品入手,探讨了贸易中的“物质文化史”。研究了来自波斯、大食的香料、玻璃器皿在中国上层社会的接受过程,以及中国陶瓷(如唐三彩、宋代定窑瓷)如何成为中亚、西亚贵族的身份象征。通过对考古出土的钱币、度量衡工具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古代国际贸易中金融工具的本地化与标准化趋势。 第四部分:转型与衰落的边缘(元明清早期) 第十章:蒙古帝国下的“Pax Mongolica”与全球网络 元代对欧亚大陆的空前整合,使丝绸之路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地缘政治稳定期”。本章分析了蒙古帝国如何通过统一的法律、简化的通关手续和驿站系统,极大地便利了东西方旅行者(如马可·波罗)的通行。尽管贸易量剧增,但不同于以往的独立王国贸易,此时的商业活动带有强烈的帝国控制色彩。 第十一章:郑和下西洋的商业侧重与后续影响 明初,中国的对外贸易重心正式转移至海洋,郑和船队的远航构成了对传统丝路(尤其是中亚腹地)的巨大补充和部分替代。本章分析了这次庞大航行的组织、目的(朝贡体系的维护)和贸易货物,并讨论了明代“海禁”政策对传统陆路商道的长期抑制作用。 结语:古道的回响 总结古代中西方贸易对世界历史进程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探讨丝绸之路的遗产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意义,以及对理解人类文明连续性的启示。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综合运用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经济学和艺术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细节导向: 摒弃宏观叙述,注重对具体商队组织、贸易口岸的微观剖析。 双向视角: 不仅关注中国对外的输出,更深入研究了中亚、西亚及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力求展现真正的“交流史”。 地图与图表丰富: 包含多幅历史演变路线图,以及贸易数据对比图表,便于读者理解复杂的空间关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国家工程叙事,与微观的个体经验相结合。尤其欣赏那些穿插在主要历史文献之间的“技术图说”或“水利考据”片段。例如,关于闸坝控制水位的工程原理图和当时的维修记录,虽然初看有些晦涩,但一旦结合上下文阅读,就能深刻体会到古代工程师们在缺乏现代测绘工具的情况下,所展现出的惊人智慧和经验主义的精确性。书中的部分选文还涉及到了运河沿岸不同民族或地域的文化交融,比如南方船工的方言如何在北方码头上留下痕迹,以及某些特定节日习俗如何随着漕运队伍扩散。这些看似枝节末节的文化侧写,恰恰是构成“中国”这一复杂整体的肌理。它不是冰冷的官方文件集合,而是有血有肉的历史切片,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细节的张力。

评分

对于非专业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其极强的可读性和启发性。它没有采用过度学术化的语言,尽管是史料汇编,但编者在注释和背景介绍上花了不少功夫,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运河史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上思路。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关于“运河的非官方用途”的零星记录,比如军队秘密调动、秘密信件的传递路径,甚至还有关于“禁榷制度”下走私贸易的侧面描绘。这些信息往往隐藏在看似无关的奏折或地方税案记录中,需要仔细甄别,而编者显然是做足了功课。它让我们看到,运河不仅仅是“国家的动脉”,更是社会各阶层活动、牟利、乃至秘密交流的复杂场所。这本选辑更像是一把钥匙,为你打开了一个隐藏在宏大历史叙事背后的、更具烟火气和真实感的“运河世界”。

评分

我之前对运河史的了解主要停留在教科书的层面,总觉得那是一条单一笔直的生命线。但是这套“选辑”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所呈现的运河体系是动态的、多变的,甚至是充满矛盾的。书中收录了大量关于运河航道废弃、淤塞、改道的评估报告和勘察记录。这些材料清晰地揭示了不同朝代对运河维护投入的起伏不定,以及自然环境对人工水道的强大反噬力。特别是关于“河工”的责任追究材料,那种官场生态的微妙刻画,读起来令人不寒而栗——一项庞大的民生工程,其成败往往系于一两个决策者的好恶或个人的仕途得失。这种对制度性缺陷和历史偶然性的揭示,使得全书的批判性视野非常开阔,不回避历史的阴暗面和工程的脆弱性,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警示意义。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选辑”的装帧设计本身就很有考究,拿到手上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内容上,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运河沿线地方志的节选部分。这些地方志往往是官方史书中容易被忽略的“民间记忆”的载体。我惊喜地发现,有几篇选文详细描述了某一特定河段在遭遇洪水或旱灾时,当地士绅和百姓自发组织抢修水利工程的经过。这种自下而上的力量,与朝廷主导的大型工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运河生态系统背后复杂的社会互动网络。那些关于运河沿岸集市贸易的描述也极其精彩,记录了特定时期丝绸、茶叶、盐铁等重要物资的流通速度和价格波动,对于研究古代商业史来说,简直是第一手资料的富矿。作者的编排思路似乎有意打破传统的断代史框架,而是尝试从“功能性”——即运河作为交通、经济、军事动脉的不同侧面来组织材料,这种结构性的创新,使得阅读体验远超一般史料汇编的枯燥感,更像是一次专业考古挖掘过程的现场导览。

评分

这套书的书名确实引人注目,光是“选辑”二字就让人好奇,究竟是哪些珍贵的史料被挑选出来,能够构成一部宏大的“中国运河史”的叙事。我翻开目录时,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些年代跨度极大的篇章,从早期的零星记载,到隋唐大运河的辉煌,再到后世漕运的兴衰,时间线索非常清晰。然而,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是那些鲜活的细节。比如,书中收录了一些关于漕运官员的奏折摘录,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政务的繁琐,更有对民生疾苦的体察与无奈。那些关于粮船在不同季节、不同水文条件下的航行记录,简直就是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我仿佛能闻到运河岸边船夫的汗水味,听到船桨划破水面的声响。更妙的是,作者在引言中对史料的选取标准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种对“史料价值”的审慎考量,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清晰地理解每一篇选文背后的意义和局限性,避免了简单堆砌文献的窠臼。总而言之,它提供了一个立体且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这条“生命之河”是如何塑造了中国的政治版图、经济命脉乃至文化交流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