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3版 第2卷)

中国文学史(第3版 第2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行霈,罗宗强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学史
  • 文学史
  • 中国文学
  • 第三版
  • 第二卷
  • 文学研究
  • 文化
  • 历史
  • 高等教育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309881
版次:3
商品编码:1224533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7
字数:5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史(第3版 第2卷)》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成果,既是高校教材,又是学术研究著作。全书的编写倡导文学本位,并将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实地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做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各章均有详细的附注,以介绍各家观点;各卷之后又有研修书目,为读者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线索。全书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前瞻性,以及较大的信息量,在出版后曾经获得国家图书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特等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材一等奖。
  《中国文学史(第3版 第2卷)》在2005年修订过一次。此次修订,是在2005年第二版的基础之上,在保留原书篇幅及编写宗旨、指导思想、体例、框架等特色的前提之下,对原书进行的一个中等规模的修订。主要是对第二版的一些缺失之处予以修正,并审慎地加入了新的研究资料和学术成果,保持《中国文学史(第3版 第2卷)》的内容前沿性。
  《中国文学史(第3版 第2卷)》适合作为高校中文专业的通用教材,亦可以供古代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参考。

目录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文学自觉的标志 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 从文体辨析到
总集的编纂 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新的文学思潮
第二节 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乱世与乱世文学 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 药与酒: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
第三节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士族与庶族的对立 寒士的不平 文学家族
宗族与伦理
第四节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 自然与真 言意与形神
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 从玄言到理趣
第五节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与佛经的大量翻译 文人与佛教 佛教对文学
的影响:想象世界的丰富 故事性的加强、四声的发现、词汇的扩大、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建安、正始文学 两晋文学 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
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学习汉乐府结出的硕果 曹操的文坛领袖地位
曹丕与七言诗
第二节 曹植
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五言诗的发展 后世诗人的认同
第三节 王粲、刘桢及蔡琰
“七子之冠冕”王粲 仗气爱奇的刘桢 陈琳、阮璃等
蔡琰与《悲愤诗》
第四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政治理想的高扬 人生短暂的慨叹 强烈的个性表现
浓郁的悲剧色彩
第五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阮籍《咏怀》:政治抒情组诗的出现 苦闷与旷达 渊永的滋味与隐约曲折的风格
嵇康与应璩的诗

第二章 两晋诗坛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政治旋涡中诗人们的浮沉 逞才成为创作的目标
繁缛:太康诗风的特征
第二节 左思、张协与刘琨
咏史诗的渊源与特征 寒士的不平与抗争 典以怨的诗风
与建安风骨的再现 张协兄弟的诗 刘琨的诗
第三节 郭璞的游仙诗
游仙诗溯源 乖远玄宗与坎凛咏怀 文采富艳寄托高远
第四节 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兰亭集序》与兰亭诗 兰亭诗的主题及审美价值
文人雅集、诗酒唱和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第五节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东晋文人的心态 玄释合流 心隐与适意:因循自然与玄理的阐发
……

第三章 陶渊明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十章 晚唐诗歌
第十一章 李商隐
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文学史年表
研修书目

精彩书摘

  《中国文学史(第3版 第2卷)》:
  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西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艺术性强。左思的《咏史》诗,喊出了寒士的不平,在当时独树一帜。郭璞的《游仙诗》借游仙写其坎壕之怀,文采富艳。东晋诗坛被玄风笼罩,以王羲之、孙绰、许询为代表的玄言诗人,作品缺少诗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虽在当时被视为正宗,却无生命力。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描写田园生活的风气,成为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政治旋涡中诗人们的浮沉
  逞才成为创作的目标
  繁缛:太康诗风的特征
  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晋武帝司马炎代魏之后不久,天下重归于一统。当时“民和俗静,家给人足”(《晋书·武帝纪》),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比三国纷争时有较大发展。士人们重新燃起从政热情,愿为新朝效力,陆机、陆云自吴入洛,就是一个例证。原曹魏政权中的文人,转投司马氏政权者,为数更多。统治集团为巩固政权的需要,也尽力拉拢文人。但由于西晋王室内部矛盾十分复杂,文人们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几经浮沉,演出了一幕幕人生的悲剧。
  张华因为支持武帝伐吴得到封赏,确立了他此后在朝中的重要地位。陆机兄弟太康间入洛阳,经张华延誉,得到任用。后来,张华被武帝岳父权臣杨骏所忌,不得参与朝政。惠帝时,贾谧专权,当时文人多投其门下,潘岳、石崇、左思、陆机、陆云、刘琨诸人皆在其中,有“二十四友”之称。潘岳与石崇争事贾谧,构陷愍怀太子,尤为人诟病。此后,政治矛盾日趋白热化,战争一触即发。对于这种情形,诗人们虽有所认识,却未能急流勇退。张华晚年,其子劝其退位,不从,说要“静以待之,以候天命”(《晋书·张华传》)。潘岳得势时,其母劝他要“知足”,“而岳终不能改”(《晋书-潘岳传》)。顾荣、戴若思看到天下将乱,劝陆机还吴,陆机不从(事见《晋书·陆机传》)。这种处世态度,导致了诗人们在“八王之乱”中多被杀戮的悲剧命运。永康元年(300)赵王司马伦废贾后,诛贾谧,拉拢张华参与其事,张华拒绝,被杀。潘岳、石崇、欧阳建等人亦于同年为赵王伦所害。太安二年(303)司马颖等起兵讨长沙王司马义,陆机率20万大军为前锋,兵败受谗,被司马颖杀害。“八王之乱”本无是非可言,陆、潘等诗人为之丧命,是混乱年代造成的悲剧,也是他们热衷功名的后果。
  西晋诗人多以才华自负,他们努力驰骋文思,以展现自己的才华。正如陆机《文赋》说,是“辞程才以效伎”,“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为了逞才,他们对当时最能表现才华的辞赋都十分重视¨1,辞赋创作既为他们带来巨大的声誉,又使他们在艺术技巧方面得到很好的训练。而他们的文才也的确十分突出。
  由于时代的原因,潘、陆诸人不可能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不会写出阮籍那种寄托遥深的作品,他们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
  ……
中国文学史(第3版 第2卷) 卷二:中古文学的辉煌与转型 本书第二卷承接卷一,聚焦于中国文学史上的中古时期,大致涵盖自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的历史跨度。这是一个承前启后、孕育变革的时代,既继承了先秦两汉文学的厚重积淀,又为宋元明清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卷二将深入剖析这一时期文学的多元面貌、发展脉络、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展现中古文学如何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一、 魏晋风骨的独立与抒情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士人阶层在乱世之中开始反思人生,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解放。这种思潮深刻地影响了文学创作,催生了“魏晋风骨”。 文学观念的变革: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的“建安风骨”以其慷慨悲凉、直抒胸臆的风格,打破了汉代文学的谨严束缚,展现出新的生命力。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丕的“弃捐勿复道,独立慰我情”,曹植的“七步成诗”,都体现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文学开始摆脱政治教化的束缚,更注重个体情感的抒发和精神世界的探索。 玄学思潮的影响: 魏晋士人普遍崇尚玄学,探讨“有”与“无”、“有生”与“无生”等哲学命题。这种思潮促使文学语言更加灵活、意境更加深邃。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嵇康、阮籍,他们的诗文充满了超脱世俗的洒脱与对自由的向往。阮籍的《咏怀诗》以隐晦曲折的语言,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精神解脱的追求,开创了中国诗歌的“影喻”手法。 山水诗的兴起: 随着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欣赏,山水诗逐渐兴起,谢灵运被誉为“山水诗鼻祖”,他的诗歌将自然景物的描绘与个人情怀的抒发融为一体,创造出清新秀丽的意境。 文赋的繁荣: “赋”作为一种兼具诗歌与散文特质的文体,在魏晋时期依然盛行。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自觉的文学批评理论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创作的过程、技巧和美学原则,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 南朝文学的绮丽与 sensuous 南方政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南方士人更倾向于柔美的抒情与细腻的描摹。 宫体诗的出现: 以徐陵、庾信为代表的宫体诗,以描写宫廷生活、女性容貌为主题,语言绮丽,用词考究,追求感官的愉悦。虽然一度受到批评,但其精巧的语言和对女性审美的关注,也为后世文学提供了借鉴。 乐府民歌的继承与发展: 南朝继承了北朝乐府民歌的传统,创作了大量描摹爱情、离愁别绪的民歌,如《西洲曲》、《子夜歌》等,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旋律,成为后世文学的源泉。 骈文的成熟: 骈文以其对仗工整、声律和谐、辞藻华丽的特点,在南朝达到鼎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虽是笔记体,但其语言的精炼与对人物风采的刻画,体现了魏晋风流的余韵,也为骈文的发展积累了素材。 三、 北朝文学的质朴与雄浑 北方历经战乱,游牧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交融,北朝文学呈现出质朴、雄浑、乐观的特点。 北朝民歌的特色: 《木兰诗》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它以鲜明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女性的英勇与家国情怀,其语言朴素有力,情感真挚动人。其他如《敕勒歌》则以粗犷豪迈的笔触,歌颂北方的壮丽风光。 史书与笔记的价值: 北朝时期,史书的编纂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价值。如《洛阳伽蓝记》等,不仅是历史文献,更是生动的文学画卷。 四、 隋唐文学的盛世气象与革新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国力强盛,文化开放,文学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达到了新的高峰。 唐诗的黄金时代: 初唐的承续与开创: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在继承前代文学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格局,王勃的《滕王阁序》以其壮丽的想象和气魄,成为千古绝唱。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为唐诗的革新指明了方向。 盛唐气象的磅礴: 李白: “诗仙”李白以其浪漫奔放的想象、豪迈不羁的风格,将唐诗推向了极致。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杜甫: “诗圣”杜甫以其深沉的现实主义精神、精湛的艺术技巧,描绘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图景,反映了民生疾苦,被誉为“诗史”。他的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儒家“忧民忧国”的精神。 王维: “诗佛”王维将诗歌与绘画、音乐融为一体,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他的山水田园诗,清新淡雅,充满禅意。 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他们以雄浑的笔力,描绘边塞风光,歌颂战士的英勇,展现了盛唐边疆的壮阔景象。 中唐的承转与创新: 白居易: 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歌通俗易懂,反映社会现实,针砭时弊,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韩愈、柳宗元: 他们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恢复秦汉文章的质朴古风,反对骈文的华丽空洞。他们的散文说理透彻,情感充沛,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深远。 李贺: “诗鬼”李贺以其奇诡瑰丽的想象、惊世骇俗的意象,开创了唐诗的另一番景象。 晚唐的低回与婉约: 晚唐诗人如杜牧、李商隐,他们的诗歌多有感伤情怀,风格上趋于婉约。李商隐的诗歌以朦胧的意境、含蓄的情感著称,成为后世研究的难点和热点。 宋初的过渡与宋词的孕育: 经历了唐末五代的战乱,宋初文学在继承唐代传统的同时,也开始孕育新的变化。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在这一时期逐渐兴起。 元曲的勃兴: 到了元代,曲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并逐渐登上大雅之堂。元曲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跌宕起伏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等作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杂剧和散曲。 五、 文学批评与理论的探索 中古时期,随着文学创作的繁荣,文学批评与理论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文心雕龙》与《诗品》: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系统地梳理了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和各个文体的演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文学观念。钟嵘的《诗品》则对汉魏以来诗歌进行了品评,提出了“气”、“声”、“才”、“学”等评价标准。 文学观的多元化: 从“建安风骨”的直抒胸臆,到“魏晋风骨”的精神自由,再到盛唐诗歌的现实关怀与浪漫主义,以及晚唐的感伤,中古文学的文学观呈现出多元化和不断发展的趋势。 结语 卷二所涵盖的中古文学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从魏晋士人的精神探索,到唐代诗歌的辉煌成就,再到元代曲艺的勃兴,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内涵、精湛的艺术和深刻的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国文学的传统,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文学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本书第二卷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详实的史料,生动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中古文学的丰富世界,感受那段文学史上的璀璨星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文学史(第3版 第2卷)》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引路人。它带领我走进了中国文学的辉煌时代,让我认识了那些闪耀在历史星空中的文学巨匠,也让我领略了不同时期文学风格的独特魅力。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诗歌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本书对唐诗宋词的解读,简直让我拍案叫绝。它不仅仅罗列了名篇佳作,更是从艺术手法、情感表达、思想意蕴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有了全新的认识。 而且,作者在处理那些相对冷门但同样重要的文学现象时,也展现出了非凡的功力。它没有因为一些作品或作家不如主流文学那般光彩夺目,就简单地忽略,而是同样给予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种不偏不倚、面面俱到的态度,让我对中国文学的全貌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评分

我一直觉得,文学史的意义在于连接过去与现在,让今天的我们能够理解前人的思想与情感。这本《中国文学史(第3版 第2卷)》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本极具价值的著作。它并没有用高高在上的学术姿态来对待读者,而是用一种平实而又充满智慧的语言,将那些遥远的文学世界拉近到我们身边。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分析文学现象时所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而是会对某些文学观点、创作手法进行深入的辨析和评价,让我能够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这种鼓励读者主动思考的态度,让我觉得这套书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培养读者的独立判断能力。

评分

这套《中国文学史(第3版 第2卷)》真的让我耳目一新,虽然我并不是专业的文学研究者,只是一个对中国古代文学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就被它所呈现出的丰富内容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文学作品和作家,而是试图勾勒出一幅宏大的文学画卷,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学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是如何演变、发展,又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社会风貌。 这本书的第二卷,我尤其喜欢它对唐宋时期文学的深入剖析。从诗歌的巅峰到词的婉约,再到散文的大家辈出,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细节。我一直对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情有独钟,这本书不仅讲解了他们的生平创作,更深入地分析了他们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让我对“诗仙”的浪漫、“诗圣”的沉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对于宋代词的兴盛,作者也娓娓道来,从柳永的通俗到苏轼的豪放,再到李清照的细腻,仿佛将我带入了那个词人辈出的年代,感受着他们笔下的喜怒哀乐。

评分

阅读这本《中国文学史(第3版 第2卷)》的过程,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古人神交。书中的文字流畅自然,即使是论述一些比较复杂的文学理论和流派,也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时期文学作品时所展现出的广度和深度。它没有局限于某一类文学体裁,而是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多种形式,并且在介绍这些作品时,能够将它们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想背景之下进行解读,让我看到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时代的镜子。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学,是了解这个国家文化和历史最直接的途径。而这套书,特别是第二卷,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文学世界的大门。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位作家的一句诗,某篇散文的某个观点而陷入沉思,仿佛自己也穿越了时空,与他们一同感受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我在其他一些文学史著作中很难获得的。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中国文学史(第3版 第2卷)》是我近年来阅读的最具启发性的文学史读物之一。它的语言精炼,逻辑清晰,而且在内容上非常充实,几乎涵盖了我所能想到的大部分重要文学现象和作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的文学思潮和理论时,能够用一种非常清晰、系统的方式进行梳理和解释,让我这种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 而且,书中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总是能够直击要害,提炼出作品最核心的价值和意义。我常常会因为书中对某部作品的精辟解读而恍然大悟,觉得之前对这部作品的理解都还不够深入。这种“点石成金”的分析能力,让我对作者的学术功底佩服不已。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文学史,应该能够让读者在了解文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学的温度。这本《中国文学史(第3版 第2卷)》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在叙述文学史实的过程中,穿插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文学故事和趣闻轶事,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活泼起来。我常常会在阅读时被那些故事所吸引,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那些文学家们一同经历了他们的喜怒哀乐。 尤其是在解读一些带有时代烙印的文学作品时,作者能够深刻地挖掘出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时代背景,让我能够更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创作初衷和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这种温暖而又富有洞察力的解读,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更加深厚的感情。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学史(第3版 第2卷)》的编排和设计都非常出色。它的章节划分清晰,逻辑性强,阅读起来非常流畅。而且,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原文片段,让我能够直接接触到最真实、最鲜活的文学语境,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二手解读。这种“原汁原味”的呈现方式,对于提升读者的文学鉴赏能力非常有帮助。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文学流派的梳理,它能够清晰地展现出各个流派的形成原因、代表人物、艺术特色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通过这样的梳理,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是如何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的,也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每个流派的独特价值。

评分

《中国文学史(第3版 第2卷)》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幅精美的文学画卷,让我得以在其中徜徉,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文学大家,比如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欧阳修等人的解读,不仅仅是从他们的文学成就入手,更是深入挖掘了他们作品中蕴含的社会关怀和人生智慧。 这种将文学作品与作家个人命运、社会变迁紧密联系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更加生动和立体。我常常会因为书中的某个故事,某个观点而陷入沉思,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见证者,与那些伟大的心灵一同经历着时代的风云变幻。

评分

这套《中国文学史(第3版 第2卷)》的确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佳作。我特别喜欢它对各个文学时期社会文化背景的详尽介绍,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创作环境和时代意义。很多时候,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都离不开对当时社会风貌、政治格局、思想观念的认知,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能够将文学与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视角。 我一直认为,好的文学史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并且激发他们进一步阅读和探索的兴趣。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对其中的一些作家和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主动去查找他们的原作进行阅读,这种“学以致用”的学习过程,让我觉得非常充实和有成就感。

评分

对于《中国文学史(第3版 第2卷)》,我不得不说,它是我近几年来读到过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学史著作之一。它的严谨与生动并存,既有学术研究的深度,又不失大众读者的可读性。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梳理文学发展脉络的同时,非常注重挖掘文学作品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比如,在讲解某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时,作者会详细分析当时社会是如何影响文学创作的,文学作品又如何反作用于社会,这种互动性的解读方式,让我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重要作家和作品的精辟分析,它们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作品的字里行间,挖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深层含义。每次读到精彩之处,我都会反复品味,并尝试去查找相关的作品原文,进一步体会作者所阐述的观点。这种“由点及面”的学习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