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中观学,既有对佛教实践者的理论指导意义,又富极高的思辨性,所以多为教、学两界所重视。然而真正能较准确地把握中观学精神的著作却并不多,本书虽为一西方学者的著作,但却堪称达到了这一目标,是难能可贵的。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中作者对以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学派,尤其是后期中观学的重要人物月称的佛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述介。第二部分是作者对月称的代表作《入中论》的翻译(英译)。两部分结合,体现了作者哲学与文献学上的功力。在哲学上,作者主要借用现代解构主义和实用主义来说明中观的特性及其精神内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不认同大部分现代学者所认为的所谓大乘佛教与原始佛教的分别,他强调龙树的中观学恰恰是为了恢复佛陀教义的本质所做的努力。而本书的第二部分还附有当代高僧法尊法师汉译(藏文)《入中论》,供读者比照,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本书的学术含量。
C.W.亨廷顿,当代美国东方学家,尤以研究佛教中观哲学著称。早年留学于印度及中国西藏,学成后在美国多所高校从事过佛教哲学的研究与教学,本书既是其代表作,也是其成名作。
前言
致谢
译序
第一部分 月称与印度早期中观学派
第一节 方法论的思考
第二节 月称所处的历史与佛教语境
第三节 中观的哲学语言
第四节 菩萨道的十波罗蜜多
第五节 空性的空性:作为宣传的哲学
第二部分 入中论
英译本的资料来源
极喜地
离垢地
发光地
焰慧地
难胜地
现前地
远行地
不动地
智慧地
法云地
尾声
附录
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连接了遥远的古代智慧与现代读者的心灵需求。它没有把中观学说塑造成一种高高在上的、不可企及的知识体系,反而展示了其内部蕴含着的极其强大、且具有普适性的生命力。作者在处理文本时流露出的那种对真理的虔诚与对读者的宽容并存的态度,是极为难得的。书中对早期论师思想的辩证梳理,不仅让我们理解了“空”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们如何去进行一场高质量的、有建设性的思想辩论。读完此书,我感到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一种心智的拓展和视野的开阔,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理解的大门。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需要投入极大的专注力。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借助一些辅助工具,比如查阅古代专有名词的梵文原意,或者回顾一下之前章节中构建的逻辑框架。但正是这种“需要努力”的过程,才使得最终的收获显得格外珍贵。作者在行文中偶尔会引用一些非常精妙的比喻,比如用织物的经纬线来解释现象的相互依存性,这些鲜活的形象帮助我锚定了那些抽象的概念。尤其是在探讨“二谛”的论述部分,作者的论证结构如同精妙的建筑蓝图,层层递进,逻辑环环相扣,让人在脑海中构建起一个完整且坚固的认识大厦。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长跑训练,虽然辛苦,但完赛后的成就感无可替代。
评分初读此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强烈的“对话感”。作者的叙述方式仿佛是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导师,他并不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循循善诱,带领读者穿越纷繁复杂的早期印度思想史的迷雾。他总能在关键的转折点设置一个巧妙的诘问,迫使我们跳出自我的预设框架去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观念。这种写作手法,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理解门槛,使得那些晦涩的逻辑推演过程变得有迹可循。我尤其欣赏他对不同学派论证细节的梳理,那种如同解剖手术般精确的分析,既保留了原典的力度,又辅以现代哲学术语的清晰度,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中观思想是如何在与婆罗门教、部派佛教等思想体系的交锋中逐渐确立其核心地位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是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一张高质量的思维地图。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格调,封面那一抹沉静的藏蓝和烫金的书名,初见就让人心生敬畏。拿到手里,分量感十足,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太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小标题和正文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原本略显枯涩的哲学概念在视觉上得到了极大的舒缓。阅读体验的提升,很多时候就藏在这些细节里。我记得扉页那段引言,寥寥数语,却将整部著作的基调定得非常精准,那种古典韵味和现代学者的严谨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探究其内在的智慧。如果说一本好书是思想的容器,那么这个版本无疑是用最高规格的器皿来盛放珍馐,从物理层面就给予了读者极大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令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感到惊喜的是,它并没有陷入纯粹的术语堆砌和故纸堆式的考据。作者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够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层层包裹的概念外衣剥开,直抵其核心的洞察力。读到关于缘起性空论述的部分时,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些跨时代的联想。他不仅仅是在复述历史,更是在对话我们的当下困境。比如,书中对比不同早期论师对“空”的理解差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深刻洞察,简直是令人醍醐灌顶。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宗教史或哲学史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认识世界”的元认知指南。读完后,感觉自己看待日常琐事的角度都变得更具穿透力了。
评分一直没时间用了这么久才来评论总体来看都还可以,用着也没发现什么问题,网上8的通病还是有的,比如低温拍照闪光灯问题等等,总之问题不大,慢慢用着再体验吧
评分最讲实用的族群,也是最懂得究竟的。
评分一直没时间用了这么久才来评论总体来看都还可以,用着也没发现什么问题,网上8的通病还是有的,比如低温拍照闪光灯问题等等,总之问题不大,慢慢用着再体验吧
评分最讲实用的族群,也是最懂得究竟的。
评分叙事学是文学研究中的热门领域,而本成果所开展的“空间叙事研究”则是此领域中新的理论方向,是目前叙事学研究中最有发展前景、最具学术潜力的领域之一。其研究目的,是对传统叙事学重视不够甚至严重忽视的叙事的空间维度或叙事作品的空间元素进行系统考察,进而对叙事与空间所涉及的问题展开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叙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属于文艺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对于叙事学本身的学科建设,对于文学乃至其他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的革新,都具有较为重大的价值。龙迪勇,江西宜春人,主要从事叙事学和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课题多项,论著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多项。近年来所从事的空间叙事研究,拓展了叙事学研究的领域,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
评分最讲实用的族群,也是最懂得究竟的。
评分这本书值得拥有,准备去读下。
评分叙事学是文学研究中的热门领域,而本成果所开展的“空间叙事研究”则是此领域中新的理论方向,是目前叙事学研究中最有发展前景、最具学术潜力的领域之一。其研究目的,是对传统叙事学重视不够甚至严重忽视的叙事的空间维度或叙事作品的空间元素进行系统考察,进而对叙事与空间所涉及的问题展开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叙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属于文艺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对于叙事学本身的学科建设,对于文学乃至其他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的革新,都具有较为重大的价值。龙迪勇,江西宜春人,主要从事叙事学和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课题多项,论著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多项。近年来所从事的空间叙事研究,拓展了叙事学研究的领域,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
评分没什么问题。一时半会不会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