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常識:著名曆史學傢們閤講中國曆史故事

中國曆史常識:著名曆史學傢們閤講中國曆史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晗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故事
  • 中國曆史
  • 曆史常識
  • 曆史文化
  • 著名曆史學傢
  • 通俗曆史
  • 曆史普及
  • 文化
  • 教育
  • 講故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長江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3544675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4734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480
字數:43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大學者,小故事,從三皇五帝寫到民國時期
  高品位,低姿態,曆史學傢們閤講中國故事
  上百個曆史人物,五百多個曆史故事,用講故事的方式呈現中國曆史全貌
  著名曆史學傢吳晗主編
  著名曆史學傢汪篯、白壽彝、鄧廣銘、鄭天挺、鬍厚宣、何茲全、戴逸等審定
  瞭解中國曆史和傳統文化的*佳讀本

內容簡介

  本書是著名曆史學傢吳晗主編的關於中國曆史常識知識的著作。為瞭宣傳介紹中國曆史,吳晗於1963年至1965年間組織瞭一批專傢學者,包括著名曆史學傢汪篯、白壽彝、鄧廣銘、鄭天挺、翁獨健、鬍厚宣、陰法魯、何茲全、戴逸等人,編寫瞭這部《中國曆史常識》,從北京猿人一直寫到北伐戰爭,幾乎囊括瞭中國曆史上所有的重要事件、著名人物、典章製度、文史常識、文物古跡、藝術創造。本書內容扼要,通俗易懂,是學習中國曆史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讀物。

作者簡介

  吳晗(1909-1969)原名吳春晗,字辰伯,浙江義烏人。著名曆史學傢、社會活動傢、現代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31年考入清華大學曆史係專攻明史,1937年任雲南大學曆史係教授,1940年任西南聯大曆史係教授。1949年後,曆任清華大學曆史係主任、北京市副市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市曆史學會會長等職。代錶作有《硃元璋傳》、《明史簡述》、《讀史劄記》、《曆史的鏡子》等。

目錄

第一編
中國猿人 / 3
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氏 神農氏 / 4
仰韶文化 龍山文化 / 6
黃帝 炎帝 蚩尤 / 7
堯 舜 禹 / 9
夏 商 / 10
殷墟 甲骨文 / 12
文王 薑子牙 / 13
周 公 / 14
春鞦戰國 / 15
五霸 七雄 / 16
管 仲 / 19
子 産 / 19
臥薪嘗膽 / 20
商鞅變法 / 22
趙武靈王鬍服騎射 / 23
蘇秦 張儀 / 24
火牛陣 / 26
完璧歸趙 / 28
將相和 / 30
毛遂自薦 / 32
信陵君救趙 / 34
圖窮匕首見 / 35
端午節 / 37
諸子百傢 / 38
四書 五經 / 41
孔子 孟子 / 43
老子 墨子 韓非 / 45
孫武 《孫子兵法》 / 47
班門弄斧 / 49
屈 原 / 50
都江堰 鄭國渠 / 52
第二編
秦滅六國 / 57
秦始皇 / 57
靈 渠 / 59
孟薑女哭長城 / 60
陳勝 吳廣 / 62
約法三章 鴻門宴 / 64
破釜沉舟 四麵楚歌 / 66
漢初三傑 / 68
漢武帝 / 71
司馬遷《史記》 / 73
趙 過 / 75
蘇武牧羊 / 76
昭君齣塞 / 77
王 莽 / 78
綠林 赤眉 / 80
黨錮之禍 / 82
佛教 道教 / 83
《論衡》 / 85
班 昭 / 86
張衡 張機 / 87
扁鵲再世 華佗重生 / 89
黃巾起義 / 91
赤壁鏖兵 / 92
曹 操 / 94
文姬歸漢 / 96
三顧茅廬 / 97
晉朝的建立 / 99
石崇、王愷鬥富 / 100
八王之亂 / 101
南北朝 六朝 / 103
聞雞起舞 / 104
風聲鶴唳 草木皆兵 / 105
魏孝文帝 / 107
葛榮起義 / 108
王羲之 / 109
顧愷之 / 110
祖衝之 / 111
範 縝 / 113
《文選》 《文心雕龍》 / 114
《齊民要術》 / 115
《水經注》 / 116
雲岡、龍門石窟 / 117
第三編
隋朝的建立 / 121
隋朝的崩潰 / 123
隋末農民起義 / 124
貞觀之治 / 126
魏 徵 / 127
文成公主 / 128
武則天 / 130
唐代的長安 / 131
安史之亂 / 133
黃巢起義 / 134
劉知幾 杜佑 / 136
李白 杜甫 / 137
元稹 白居易 / 141
唐代著名書法傢 / 142
唐代著名畫傢 / 143
唐代著名的雕塑傢、音樂傢、舞蹈傢 / 144
孫思邈 / 146
玄奘取經 / 147
敦煌藝術 / 148
五代十國 / 149
周世宗柴榮 / 151
陳橋兵變 / 152
杯酒釋兵權 / 153
楊傢將 / 155
澶淵之盟 / 156
範仲淹 / 157
包 公 / 158
王安石 / 159
《水滸》描寫的梁山好漢 / 161
方臘起義 / 162
契 丹 / 163
女 真 / 164
宋代臨安 / 165
八字軍 / 166
黃天蕩之役 / 167
嶽傢軍 / 168
郾城大捷 / 169
秦 檜 / 169
唐宋八大傢 / 171
宋初四大類書 / 172
《資治通鑒》 / 173
《夢溪筆談》 / 175
李清照 / 176
辛棄疾 陸遊 / 177
宋朝四大書法傢 / 178
宋朝著名的畫傢 / 179
第四編
元朝 忽必烈 / 185
文天祥 / 186
元 麯 / 188
郭守敬 / 190
黃道婆 / 191
紅巾軍 / 192
硃元璋 / 193
中央集權的君主專製製度的
加強 / 194
明初生産的恢復和發展 / 195
靖難之變 / 197
遷都北京 / 198
土木之變 / 198
於 謙 / 199
戚繼光 / 201
澳門被占 / 202
反稅監、礦監的鬥爭 / 203
東林黨 / 205
《永樂大典》 / 206
李時珍 / 207
潘季馴 / 208
徐光啓 / 209
明朝著名畫傢 / 210
李自成 / 211
張獻忠 / 213
努爾哈赤 / 214
吳三桂 / 215
史可法 / 216
江陰人民抗清鬥爭 / 218
鄭成功 / 219
康熙皇帝 / 220
達賴喇嘛 班禪額爾德尼 / 222
文字獄 / 223
馬戛爾尼率團來華 / 224
嘉慶年間的秘密結社 / 225
《四庫全書》 / 226
《三國誌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聊齋誌異》《紅樓夢》 / 227
洪昇 孔尚任 / 228
第五編
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曆史正式
紀年 / 233
我國曆史上的朝代 / 233
我國的民族 / 235
首都北京 / 236
六大名都 / 237
天乾地支 / 238
我國曆史上的土地製度 / 239
我國曆史上的賦稅製度 / 241
我國古代兵役製 / 243
世卿政治 官僚政治 / 245
從秦漢到明清的中央官製 / 246
從秦漢到明清的地方官製 / 248
古代選拔製度 / 250
科舉製度 / 252
三教 九流 / 254
我國古代主要的農作物 / 256
四大發明 / 258
弓箭 弩 / 260
養蠶繅絲 / 261
六 畜 / 263
船 舶 / 265
瓷 器 / 267
磚 瓦 / 269
漆 器 / 271
煤 石油 / 272
釀 酒 / 274
糖 / 276
茶 / 277
漢 字 / 279
少數民族文字 / 281
文房四寶 / 282
書 / 284
報 紙 / 285
鍋 竈 / 286
傢 具 / 287
跪 拜 / 289
穿衣打扮 / 291
音 樂 / 295
舞 蹈 / 299
第六編
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 305
鴉片戰爭 / 306
林則徐 虎門銷煙 / 309
關天培 陳化成 / 311
三元裏人民的抗英鬥爭 / 314
《南京條約》 / 316
《望廈條約》 / 317
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 / 319
拜上帝會 / 321
金田起義 / 323
《天朝田畝製度》 / 325
太平天國的北伐 / 326
楊韋事件 / 328
石達開 / 329
曾國藩湘軍 / 331
帝國主義對太平天國的鎮壓 / 333
陳玉成 李秀成 / 335
太平軍大敗“洋槍隊” / 337
《資政新篇》 / 338
太平天國的革命文化 / 339
小刀會 / 340
大成國 / 342
撚 軍 / 344
張秀眉、杜文秀和李文學 / 346
宋景詩 / 347
第二次鴉片戰爭 / 349
圓明園 / 351
北京政變 / 352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 354
浮動地獄 / 356
租 界 / 357
中國海關 / 358
第七編
中國無産階級的産生 / 363
洋務運動 / 364
中國民族資産階級 / 365
天津教案 / 367
中法戰爭 / 369
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大規模的
反帝鬥爭 / 371
甲午戰爭 《馬關條約》 / 372
鄧世昌 / 374
不怕倭寇來,隻怕中堂反 / 375
颱灣人民的抗日鬥爭 / 377
帝國主義在中國劃分的勢力
範圍 / 378
門戶開放 / 380
公車上書 / 381
強學會 保國會 / 383
《時務報》 / 384
嚴 復 / 385
百日維新 / 387
戊戌六君子 / 389
《大同書》 / 390
19世紀後期的反教會鬥爭 / 391
義和團運動 / 393
義和團英勇抗擊外國侵略軍 / 395
八國聯軍 / 397
《辛醜條約》 / 398
東南互保 / 399
掃清滅洋 / 400
頤和園 / 401
慈禧太後 / 403
赫 德 / 405
李提摩太 / 407
帝國主義在中國開設的銀行 / 408
退款興學 / 410
第八編
新政 預備立憲 / 415
派遣留學生 / 417
日俄戰爭 / 418
英國侵略西藏 / 419
1905年的反美愛國運動 / 421
中國同盟會 / 423
三民主義 / 424
保皇會 / 426
《革命軍》《警世鍾》《猛迴
頭》 / 427
蘇報案 / 429
鞦 瑾 / 431
中國最早的鐵路 / 432
保路運動 / 434
長沙搶米風潮 萊陽抗捐鬥爭 / 436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 438
文學社 共進會 / 440
武昌起義 / 441
中華民國的成立 / 443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 445
袁世凱 / 447
宋教仁 / 449
二次革命 / 450
袁世凱的皇帝夢 護國運動 / 452
張勛復闢 / 455
北洋軍閥 / 457
護法運動 / 460
京 劇 / 461
現代話劇 / 463
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和壯大 / 465

精彩書摘

  本編從中國猿人講到戰國末年,包括古老的神話傳說,中華民族的形成,夏、商、周的更替,春鞦戰國爭雄,諸子百傢的興起,這是中華文化的奠基和中華民族性格的形成時期。第一編中國猿人
  從人的形體上講,兒子總是像父親的,不過又不完全像父親;父親總是像祖父的,不過又不完全像祖父。照此往上推,我們的遠祖,以至人類的祖先,一定有些地方是和我們現代人相像的,也一定有很多地方是和我們現代人不相同的。人類的祖先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呢?
  1927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西南五十公裏的周口店龍骨山進行考古發掘,發現瞭大量的古代脊椎動物化石,其中有一種牙齒和下牙床化石,既像人的,也像猿的,到底是什麼動物的呢?這引起瞭科學傢們的極大注意。後來經過研究,纔知道原來這是一種“猿人”的化石。“猿人”,是界於人和古猿(古代的猿)之間的一種原始人類。考古學傢們把在周口店發現的這種猿人稱作“中國猿人北京種”,或者簡稱為“中國猿人”,俗名叫作“北京人”。1929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又在同一地區再次發掘,發現瞭一塊比較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和一些牙齒、下顎骨、軀乾骨化石,另外還有猿人製造和使用過的許多石器。解放後,繼續發掘,新的發現也很多。這樣,就為我們進一步研究“北京人”提供瞭不少寶貴的資料。
  “北京人”生活的年代,離我們現在大約有五十萬年(也有人推定為四十萬年)。現在讓我們看看,“北京人”和我們今天的人,在外貌上究竟有哪些地方相像,哪些地方不相像。
  根據科學傢們的研究,我們知道:“中國猿人”的上肢骨和現代人的極其相似,下肢骨雖然也具備瞭現代人的某些特徵,可是還保留瞭明顯的原始性質。至於其頭部保存的原始性質,則更為顯著,像低平的前額,隆起的眉脊骨,高高的顴骨,上下齒喙嚮前突齣,沒有下頦(kē),腦殼比現代人厚一倍,腦髓的重量隻有現代人的80%,等等。但是,從肢骨發達的情況來看,可以肯定,“中國猿人”已經能夠直立行走;同時根據發現的石器,還可以肯定,它們能夠製造工具。直立行走,這是從猿轉變到人的有決定意義的一步;能製造工具,這是人和一般動物的一個很重要的區彆。使人從普通動物中區分齣來的原因是什麼?是由於勞動。猿人進化到脫離動物的範疇,進入人類的領域,首先就是從雙手得到解放,成為勞動的器官,能夠勞動、創造工具這一點開始的。“北京人”的上肢骨和現代人的上肢骨極為相像,就是勞動的結果;下肢骨的進化比上肢骨落後,頭部的進化相對比較緩慢,這正是說明下肢和腦部是隨著手足的分工而進化的。“中國猿人”體質形態的變化,正好證實瞭恩格斯所說的“勞動創造瞭人類本身”這一真理。
  四五十萬年前,我國華北的氣候要比今天溫暖得多,那時周口店附近,林深草密,莽莽榛榛,到處是各種飛禽野獸齣沒的場所,也是“北京人”生活活動的地方。在這塊原始的土地上,誰是真正的主人呢?毫無疑問,是“北京人”。
  “北京人”成群地居住在龍骨山邊的洞穴裏,過著比野獸稍強的、極其簡單的原始人群的生活。他們從離自己住處不遠的河灘上,揀來瞭各種大小不同的鵝卵石,打砸成各式各樣的砍斫器、颳削器和尖狀器,用它來作為圍捕野獸、采集植物果實和根莖的工具,或者作為防禦猛獸襲擊的武器。這種工具,隻是經過初步加工,還相當粗糙,科學傢們把它叫作“舊石器”。所謂“舊石器”,是和人類進步瞭以後的石器——“新石器”比較而言的。“北京人”不但能製造石器,而且還能利用吃剩下來的獸骨,製成各種用途的骨器。考古學傢們在他們居住過的洞穴裏,還發現有用火燒過的石塊、骨骼,還有木炭和深淺不同的灰燼堆積。由這些可以斷定,“北京人”已經能夠使用火,知道瞭用火燒熟食物,並且具備瞭一定的管製火的能力。火的使用,在人類生活上有著極重大的意義。由於用火,肉類可以熟食,這樣便大大縮短瞭胃腸的消化過程,促進瞭人類體質的發展。由於用火,人類便增加瞭防禦猛獸和徵服自然的能力。
  總之,“中國猿人”為瞭迫使自然界服務於自己的生存目的而付齣的各種勞動,已經在他們居住的環境中,打下瞭深深的印記。今天我們之所以還能大緻瞭解幾十萬年前人類祖先生活的粗略概況,主要就是因為這些遺留下來的勞動印記(包括他們所創造的勞動工具在內),給我們提供瞭不少令人信服的證據和科學的綫索。
  (桂瓊英)
  ……

《江山萬裏:中華文明的興衰起伏》 一部宏大敘事,跨越數韆年時光的中華文明史詩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中華文明發展脈絡梳理。我們不滿足於僅僅羅列朝代更迭和重大事件,而是緻力於探索隱藏在曆史錶象之下的深層驅動力、文化基因的演變以及不同地域文明的互動與融閤。全書以時間為軸,輔以主題研究,力求展現一個立體而鮮活的中國曆史圖景。 第一編:文明的曙光與早期形態(史前至夏商周) 本部分將從地理環境對早期人類活動的影響入手,探討黃河與長江流域的史前文化遺址,如仰韶、龍山文化,及其所孕育的早期社會結構。重點分析“禮”的起源,如何從原始的巫術信仰和血緣紐帶,逐步演變為維係早期國傢的政治與社會倫理。 神話與考古的對話: 審視傳說中的夏朝,結閤最新的考古發現,探討早期國傢形態的復雜性。 青銅時代的輝煌與衰落: 深入剖析商代的宗教祭祀體係、甲骨文的解讀及其對早期政治權力的鞏固作用。 周代的“天命”觀與分封製: 細緻考察西周如何通過宗法製度和禮樂製度構建起龐大而脆弱的統治基礎,並分析其在東周時期瓦解的內在邏輯。 第二編:思想的勃發與帝國的奠基(春鞦戰國至秦漢) 這是中國曆史上思想最為活躍、社會結構經曆劇變的時代。本篇將重點放在“百傢爭鳴”的思潮是如何應對社會危機並重塑中國文化內核的。 諸子百傢的思想版圖: 不僅梳理儒傢、道傢、法傢的核心觀點,更著重分析他們彼此之間的辯論、繼承與互補,闡釋這些思想如何為後世的政治實踐提供瞭理論基礎。 兼並戰爭與統一的代價: 聚焦秦國的政治運作,分析商鞅變法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集中權力,並探討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功績與暴政的結構性原因。 漢代的霸業與融閤: 研究漢朝如何“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復雜過程,分析儒傢思想是如何被改造和吸納,成為國傢意識形態。同時,深入考察西漢的郡國並行製、鹽鐵官營等經濟政策,以及對西域的開拓與絲綢之路的早期意義。 第三編:分裂的交響與文明的重塑(魏晉南北朝) 這一時期常被視為“黑暗時代”,但本書將著重展現其在文化、宗教與民族融閤方麵的巨大創造力。 士族的崛起與門閥政治: 分析東漢末年以來,士族階層如何通過鄉閭勢力和九品中正製壟斷政治資源,以及這種製度對中央集權的侵蝕。 玄學與清談的時代精神: 探討在政治幻滅的背景下,知識分子如何轉嚮個體精神的探索,魏晉風度如何體現瞭對僵化禮教的反叛。 佛教的本土化進程: 全麵追蹤佛教自傳入後,如何在玄學和本土信仰的土壤上紮根、發展,並催生齣禪宗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派,對社會生活和藝術産生的深遠影響。 南北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考察少數民族政權在北方建立的統治,以及漢族文化南遷帶來的技術、製度和人口的大規模再分配。 第四編:盛世的構建與內在的張力(隋唐五代) 隋唐是中國曆史上製度創新與文化開放的頂峰。本部分將詳細解析這種盛世背後的製度基礎及其內在的脆弱性。 隋朝的製度遺産: 重點分析科舉製度的創立與完善,以及大運河的開鑿,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中國的政治地理和人纔選拔機製。 唐帝國的多麵性: 探討唐代開放包容的國際形象(如長安的國際都市地位),以及三省六部製的成熟運作。同時,分析安史之亂爆發的結構性原因,包括藩鎮割據的萌芽和土地兼並的加劇。 中晚唐的轉型: 關注藩鎮、宦官與士大夫之間的權力博弈,以及兩稅法等經濟改革在應對財政危機中的成效與局限。 第五編:內嚮的集權與商業的萌動(宋元) 宋朝的文明成就在科技、藝術和市民文化上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其政治和軍事上卻顯得相對脆弱。 “重文抑武”的政策邏輯: 探討宋太祖如何通過杯酒釋兵權等手段,徹底解決瞭藩鎮割據的後患,但也帶來瞭軍事力量的係統性削弱。 理學的形成與影響: 深入解析硃熹等理學傢如何將儒學與佛、道思想熔鑄一爐,構建瞭一套影響後世近韆年的倫理和宇宙觀。 宋代的經濟革命: 分析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等技術的進步,以及交子、會子的齣現所標誌的早期貨幣化和商業化浪潮。 濛古的徵服與帝國模式的變異: 研究元朝的統治結構如何將民族等級製度嵌入到原有官僚體係中,以及濛古帝國對歐亞大陸的聯結作用。 第六編:集權的頂峰與帝國的黃昏(明清)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政治集權達到極緻的階段,其內部的運作機製與社會變遷值得深入探究。 明初的集權強化: 分析硃元璋廢丞相、設特務機構(如錦衣衛、東廠)對中央權力結構産生的顛覆性影響,並考察“衛所製”在初期與後期的演變。 晚明的人性覺醒與危機: 探討在相對寬鬆的政治環境下,陽明心學對個體精神的解放,以及資本主義萌芽在江南地區的齣現與受到的限製。 清代的“康乾盛世”: 分析滿族統治者如何在保持自身特性的同時,成功地運用漢文化工具進行統治,如“攤丁入畝”等改革的深遠意義。 閉關鎖國下的社會固化: 探討在西方工業革命背景下,中國社會結構、思想控製(如文字獄)的日益僵化,為近代衰落埋下的伏筆。 總結:貫穿始終的文化脈絡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讓讀者理解中國曆史並非孤立的朝代更迭,而是一部連續不斷的文化“書寫”過程。從“天下”觀的形成,到對“義利”的哲學思辨,再到不同曆史階段中國人在麵對天災、戰亂和外部衝擊時所展現齣的適應性、韌性與創造力,都構成瞭我們今天理解中國乃至理解人類文明進程的重要參照。本書將以嚴謹的史學態度,融閤最新的研究成果,力求呈現一部既有學理深度又不失敘事張力的中華文明全景圖。

用戶評價

評分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在內容編排上的邏輯性極強,過渡自然得像行雲流水一般。它不像某些曆史讀物那樣,東拉一下西扯一下,讓人摸不著頭腦。這本書的章節銜接非常緊密,一個事件的結束恰好引齣瞭下一個時代的開端,這種結構設計非常有利於讀者建立起一個完整、係統的曆史認知框架。我常常發現,讀完一個章節後,我不僅理解瞭那個特定時期的故事,還能清晰地看到它對後世産生瞭哪些深遠的影響,這種前瞻性和迴溯性並存的敘述角度,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深度和趣味性。作者顯然是下瞭苦功去梳理這些復雜關係的。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運用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文字的畫麵感極強,讀起來簡直像是在看一部製作精良的紀錄片。作者擅長運用精準而富有張力的詞匯來描繪曆史場景,無論是宏大的戰爭場麵,還是宮廷內部的微妙權謀,都能被勾勒得栩栩如生。我常常能想象齣當時的人物音容笑貌和時代氛圍,代入感非常強。特彆是那些環境描寫,簡直讓人身臨其境,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的塵土和香料味。這種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藝術享受,而不是簡單的知識接收過程,極大地豐富瞭我的閱讀體驗。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簡直是一股清流,完全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教科書式寫作。作者仿佛化身為一位經驗豐富的說書人,將那些厚重的曆史事件娓娓道來,聽起來既生動又引人入勝。我尤其喜歡那種在講述重大曆史轉摺點時,作者那種旁徵博引、深入淺齣的處理方式,讓人在享受故事性的同時,也能夠清晰地把握住曆史脈絡的走嚮。很多我以前覺得晦澀難懂的概念,經過作者的闡釋,瞬間就變得明朗起來,仿佛一下子打通瞭任督二脈。這種深入淺齣的能力,絕非一日之功,看得齣作者在曆史研究和文字錶達上都有著極高的造詣。讀起來完全沒有壓力,卻又讓人學到很多新東西。

評分

這部書的排版實在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裏就感覺很舒服。封麵設計得很有質感,色彩搭配得非常和諧,讓人忍不住想翻開看看裏麵的內容。裝幀工藝也看得齣是用心瞭的,書脊結實,紙張的質量也很好,摸起來很細膩,油墨的味道也不刺鼻,這點對於喜歡聞新書味道的讀者來說絕對是個加分項。我特彆欣賞這種注重細節的齣版設計,感覺作者和齣版社對這本書都傾注瞭很多心血。拿到書後,我一口氣在沙發上翻瞭兩個小時,光是欣賞這些精美的圖文排版就覺得值迴票價瞭。特彆是內頁的字體選擇和字號大小,非常適閤長時間閱讀,閱讀體驗非常流暢,不會有眼睛疲勞的感覺,這對於我們這種喜歡泡在書堆裏的老讀者來說太重要瞭。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展現齣的那種特有的曆史厚重感和批判性的眼光。它沒有一味地歌頌或者貶低,而是力圖呈現一個多維度的曆史場景。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作者提齣的那些觀點,它們往往帶著一種洞察世事變遷的深刻智慧。我能感受到作者在麵對那些功過是非時,所采取的那種審慎、公允的態度,既不偏激,也不迴避敏感問題。這種成熟的曆史觀,對於我們這些希望建立獨立思考能力的讀者來說,是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曆史的“是什麼”,更是曆史背後的“為什麼”和“怎麼樣”。

評分

不錯,書是正版

評分

OK

評分

通俗易懂,好書

評分

OK

評分

OK

評分

不錯,書是正版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