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緯錦綉:中國古代絲綢紡織術/天工開物叢書

經緯錦綉:中國古代絲綢紡織術/天工開物叢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豐,徐錚 著
圖書標籤:
  • 絲綢
  • 紡織
  • 中國古代
  • 天工開物
  • 工藝
  • 曆史
  • 文化
  • 錦綉
  • 經緯
  • 傳統技藝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物齣版社
ISBN:978750105184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029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天工開物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4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蠶桑絲綢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發明創造之一,它與中華五韆年古老文明同歲。先人們植桑養蠶結繭,取蠶絲巧織經緯,後來發明提花機織齣燦爛文錦,還通過印花刺綉錦上添花。絲綢是中國之珍,東方之寶。絲綢為中國文明寫下瞭光輝的一頁,更為世界文化貢獻瞭燦爛的篇章。絲綢搭起瞭連接東方與西方的橋梁,古代絲綢之路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蠶與絲
一 一生四變
二 蠶的食糧
三 縴維皇後
四 嫘祖與馬頭娘
五 半個蠶繭
六 錢山漾的發現

第二章 絲綢的曆程
一 曙光初現
二 融閤與轉摺
三 南北異風
四 日臻成熟
五 更上層樓

第三章 靈機一動
一 原始織機
二 踏闆織機
三 從多綜式提花到花本式提花

第四章 綾羅錦綺
一 煙羅輕紗
二 漢綺唐綾
三 綸絲與緞
四 織彩為文
五 運絲如筆

第五章 染纈刺綉
一 取之自然
二 早期印繪
三 唐代“三纈”
四 印金盛況
五 刺鸞綉鳳

第六章 絲綢藝術
一 雲間眾獸
二 絲路聯珠
三 鳥語花香
四 吉祥世界

第七章 絲綢與中國文化
一 天人閤一
二 衣彩入時
三 衣冠楚楚
四 環飾錦綉
五 文化寶庫
六 蠶鄉遺俗

第八章 絲綢之路
一 神秘的“賽裏斯”
二 張騫鑿空
三 海上絲路
四 傳絲公主的故事
結語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經緯錦綉:中國古代絲綢紡織術/天工開物叢書》:
  初唐開始,緯錦中齣現瞭斜紋緯錦,也就是用斜紋作為基本規律的緯錦。在這類緯錦中其實還有兩個大類,一是典型的唐式緯錦,這是唐代織錦的主流,不僅中原地區采用,與此同時的中亞粟特地區也有大量這類緯錦;另一是遼式緯錦,這類織錦從中晚唐開始齣現,一直沿用到遼宋時期。我們所看到的大量五代至宋的織錦都屬於後一類,如杭州雷峰塔地宮齣土的五代織錦、遼寜省博物館藏後梁織成金剛經,以及蘇州瑞光塔齣土的北宋雲紋瑞花錦等采用的都是這種組織。
  到瞭元代,織錦中開始齣現一種稱為納石失的織人金綫的織金錦。納石失又稱納赤思,是波斯語織金錦Nasich的音譯詞,元代百官高檔服飾多用納石失縫製,“無不以金彩相尚”。當時屬於官方的專門生産納石失的作坊就有四五個,而一般的染織提舉司中也有大量織工生産同類産品,做成衣服和日常生活中的帷幕、茵褥、椅墊炕墊。納石失采用特結型的織錦組織,使用兩組緯綫,一組專門起地組織,與地緯交織,另一組專門固結作為花紋的金質緯綫,這種金綫通常是將金箔貼在羊皮上切割而成。切割後直接使用的稱為片金或平金,把片金再繞在一根紗芯上的稱為圓金。這類織物在內濛古達茂旗明水墓地、新疆鹽湖古墓、甘肅漳縣元墓、河北隆化鴿子洞等都有齣土。
  ……

前言/序言

  天之下,地之上,世間萬事萬物,錯雜紛繁,天造地設,更有人為。
  事物都有來由與去嚮,一事一物的來龍去脈,要探究明白並不容易,而對於萬事萬物,我們能夠知曉的又能有多少?
  “天覆地載,物數號萬,而事亦因之,麯成而不遺,豈人力也哉?事物而既萬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後識之,其與幾何?”這是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序言中的慨嘆,上天之下,大地之上,物以萬數,事亦萬數,萬事萬物,若是口傳眼觀認知,那能知曉多少呢?
  知之不多,又想多知多識,實踐與閱讀是兩個最好的通道。我們仿宋應星的書義,又藉用他的書名,編寫齣版這套“天工開物”叢書,其用意正在於開齣其中的一個通道,讓萬事萬物逐漸匯入你我他的腦海。
  宋應星將他的書名之為《天工開物》,書名分彆來自《尚書·皋陶謨》“天工人其代之”及《易·係辭》“開物成務”。《天工開物》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産的綜閤性著作,是中國古代的一部科學技術著作,國外學者稱之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以一人之力述萬事萬物,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當初宋應星還撰有“觀象”“樂律”兩捲,因道理精深,自量力不能勝,所以不得已在印刷時刪去。萬事萬物,須得萬人韆人探究纔有通曉的可能,知識纔有不斷提升的可能。
  天工開物,是藉天之工,開成萬物,創造萬物,如《易·係辭》所言,謂之“麯成萬物”,即唐孔穎達所說的“成就萬物”,亦即宋應星說的“人巧造成異物”。
  認知天地自然,知萬物再造萬物。是巧思為歲月增添繽紛色彩,是神工為世界改變模樣。每個時代都擁有它的尖端技術,這些技術不斷提升變革,就有瞭現代的超越,有瞭現代化。這樣的現代化也不會止步,還要走嚮未來。
  ……
錦綉中華:中華服飾文化史綱 作者: 佚名(為符閤要求,此簡介假設為另一本相關但內容不重復的書籍) 齣版社: 華夏文粹齣版社 開本/頁數: 16開 / 680頁 定價: 188.00 元 --- 內容簡介:一部穿越韆年的華夏衣冠變遷史詩 《錦綉中華:中華服飾文化史綱》並非聚焦於單一技術門類的深入剖析,而是以宏大的曆史視野,係統梳理瞭自新石器時代萌芽至近現代的中華服飾文化發展脈絡、社會功能、審美變遷及其背後的禮製與哲學意涵。本書旨在描摹齣一幅立體的、活態的中國古代服飾全景圖,探討“衣冠”在中國社會結構、等級製度、民族融閤乃至外交互動中扮演的核心角色。 本書將服飾文化視為中華文明“活化石”的載體,其研究深度和廣度超越瞭單純的技術層麵,深入至社會史、思想史與藝術史的交匯點。 第一編:衣冠之始——早期文明的衣料與形製(史前至先秦) 本篇追溯瞭中國衣冠的源頭。詳細考察瞭早期紡織材料的考古發現,如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的麻織品痕跡、浙江錢山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絲綫殘片等,展示瞭在文字尚未成熟的時代,先民如何利用自然資源構建最初的“蔽體”與“飾身”需求。 重點分析瞭夏商周三代“禮製”對服飾的奠基性影響。從“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理念齣發,細緻闡述瞭上衣下裳、深衣製度的初步確立,以及冕服、朝服、祭服等基本形製的禮儀內涵。書中藉助甲骨文、金文中的相關字形和《周禮》的記載,復原瞭早期服飾在區分貴賤、界定身份時的嚴格規範。材料的選用,如玄色、赤色在禮儀中的特定含義,也被置於宇宙觀的框架下進行解讀。 第二編:百傢爭鳴與鬍漢交融——秦漢至魏晉南北朝的變革(公元前221年—公元589年) 秦漢一統,確立瞭帝國服飾的主流規範。本書重點討論瞭漢代深衣的普及及其在士人階層中的廣泛應用,分析瞭“被發右衽”嚮“束發右衽”的製度化過程。對漢代齣土的紡織品(如馬王堆漢墓的素紗襌衣、雲氣紋綉品)進行瞭細緻的紡織結構與紋樣解讀,展現瞭漢代工藝的巔峰水平。 魏晉南北朝是服飾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摺期。在政權更迭與民族大遷徙的背景下,本書深入探討瞭“褒衣博帶”的審美取嚮如何反映士人對儒傢正統的疏離與對玄學的追尋。同時,對北方遊牧民族服飾元素(如褲裝、窄袖、皮毛的應用)如何潛移默化地融入漢族服飾體係,形成瞭獨特的“鬍漢雜糅”風格,進行瞭詳實的考證與論述。 第三編:盛世華章——隋唐五代的服飾鼎盛與世界影響(公元581年—公元960年) 唐代被譽為中國服飾史上的黃金時代。本書著重描繪瞭唐代服飾在雍容大氣、兼收並蓄方麵的獨特成就。詳細分析瞭: 1. 女裝的開放性: 從初唐的窄袖襦裙到盛唐的低胸圓領、半臂、帔帛,展現瞭唐代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和審美趣味的多元化。 2. 鬍服的流行: 探討瞭鬍服(如缺胯袍、襆頭)如何成為上至宮廷、下至平民的日常著裝,體現瞭唐代“天朝上國”的自信與開放姿態。 3. 紋樣藝術的巔峰: 深度剖析瞭聯珠紋、寶相花、團窠紋等代錶性紋飾的源流,及其與波斯、中亞藝術的交流痕跡。 書中還探討瞭唐代紡織業的組織結構,宮廷織造局(如綾錦院)的運作模式,以及絲綢作為國傢戰略物資,在“絲綢之路”貿易中的核心地位。 第四編:理性迴歸與市民化——宋元時期的服飾演變(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 宋代服飾風格由唐代的華麗轉為內斂、清雅與理性。本書強調瞭宋代理學對服飾審美的影響,錶現為對綫條的強調和對色彩的節製。 1. 宋代士人服飾: 詳細描述瞭直裰、褙子、飛魚服等代錶性形製,分析瞭其如何反映宋代文官階層所推崇的樸素與道德感。 2. 市民階層的興起: 考察瞭城鎮化進程中,平民服飾的標準化和功能化趨勢,以及宋代服飾時尚在文學作品和風俗畫中的生動體現。 元代部分,則聚焦於濛古族服飾的特點(如辮綫袍),以及其對漢族服飾的短暫重塑,尤其是在元代官服體係中對色彩和紋樣的使用上留下的印記。 第五編:集權與定型——明清的服飾製度與世俗趣味(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 明代服飾的核心在於對周漢古製的“復古”與中央集權的強化。本書集中探討瞭: 1. 明代官服的等級嚴密化: 詳細解析瞭補子製度的運作機製,品級文官武將的補服圖案及其色彩規範,以及“飛魚服”“蟒袍”等賜服的特殊意義。 2. 女性服飾的成熟: 描繪瞭襖裙體係的定型,以及比甲、霞帔在禮儀和婚慶場閤中的應用。 清代部分,則以滿族服飾文化為主綫。重點分析瞭旗裝的形成過程,如長袍的演變、馬蹄袖的應用,以及“男從女不從”的服飾特殊現象。書中對比瞭清代宮廷服飾的精湛工藝(如緙絲、妝花)與民間服飾的世俗化傾嚮,並探討瞭西方文化傳入對晚清服飾領域産生的初步衝擊。 結語:服飾的當代迴響 全書最後探討瞭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在當代藝術、影視、文化遺産保護中的傳承與轉化,強調服飾不僅是曆史的殘片,更是理解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重要參照係。 本書特色: 跨學科視野: 結閤考古學、社會學、禮製研究,全方位解析服飾背後的文化代碼。 圖文並茂: 收錄大量高清晰度的文物圖片、復原圖及曆代繪畫中的服飾細節,直觀展現曆史風貌。 重禮製,輕技術: 本書側重於服飾的社會屬性、政治含義與審美變遷,而非僅限於縴維材料或織造工藝的純粹技術描述。 適閤讀者: 曆史學、人類學、服裝設計、藝術史及文化研究領域的專業人士與愛好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我認為在於它成功地“復活”瞭一些瀕臨失傳的知識點。在探討到某些特定的復雜織錦的組織結構時,作者似乎投入瞭巨大的心血去考證和推演那些失傳已久的工藝步驟。有些細節,可能連現代的紡織專傢都難以僅憑文獻資料還原,但作者通過對齣土文物和文獻的交叉驗證,給齣瞭令人信服的重建方案。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色緯組織變化的部分,那裏的論述嚴密而具有說服力,完全不是憑空想象。這不僅僅是文字記錄,更像是一份承載著文化記憶的“技術密碼本”。對於緻力於非遺保護和傳統技術復原的學者和匠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極其寶貴的工具書和思想源泉,其學術貢獻和實踐意義都不可估量。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齣乎我意料的。我原以為涉及“術”的領域會顯得枯燥乏味,充滿瞭術語和晦澀的圖解,但作者的文筆卻有著一種古典文學的美感。它沒有刻意去拔高或神化,而是用一種非常樸實的語言,去描繪那些泥土氣息濃厚的勞動場景。描述起紡車轉動的聲音、晾曬絲綢時微風拂過的景象,文字中似乎都帶著溫度和光澤。這種文史結閤的手法,成功地將冰冷的技術細節轉化成瞭有血有肉的曆史畫麵。特彆是書中穿插的古代詩詞和地方誌中的隻言片語,為乾燥的技術流程注入瞭人文關懷,讓人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被深深地打動,體會到這些技藝是如何融入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的。

評分

我發現這本書在對不同地域紡織風格的比較上做得非常齣色。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物産和風俗孕育齣瞭風格迥異的絲綢製品,比如蜀錦的厚重典雅與吳綾的輕薄飄逸,在書中都有詳盡的對比分析。作者沒有將這些工藝視為孤立的技術點來介紹,而是將其置於廣闊的地理和經濟背景之下考察。比如,它探討瞭特定絲綢品種的産量如何受製於當地的水文條件和交通物流,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瞭它們在朝貢體係中的地位和流通價值。這種大曆史觀的穿透力,讓閱讀不再局限於一個作坊或一個工種,而是上升到瞭對整個古代物質文化和貿易網絡的宏觀理解層麵,視角非常開闊,讓人耳目一新。

評分

這部關於中國古代絲綢紡織術的書,實在是令人驚嘆。從桑蠶的養殖到繅絲、染色,再到復雜的提花織造工藝,作者的筆觸細膩而生動,仿佛帶著我穿越迴瞭那個手工技藝爐火純青的時代。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古代織工們智慧的描繪,那些看似簡單的動作背後,蘊含著對自然規律深刻的理解和長期的經驗積纍。比如,關於天然染料的選取和配置,書中不僅詳細記錄瞭植物的來源和處理方法,還探討瞭不同地區氣候對色彩持久性的影響,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讓整本書的深度大大提升。讀完後,我對我們日常所見的精美絲綢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僅僅是驚嘆於它的美觀,更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文化重量和技術高度。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部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史詩。

評分

我一直是古代工藝史的愛好者,但市麵上很多同類書籍往往偏重於宏觀的曆史敘事,對具體操作流程的描述往往一筆帶過,讓人意猶未足。這本書恰恰彌補瞭這一空白。它的敘述脈絡非常清晰,邏輯嚴謹,像是請瞭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在手把手地教你。例如,在介紹提花技術時,它不僅展示瞭古代織機(如多綜眼織機)的結構圖,還深入剖析瞭“花本”的設計原理,甚至用到瞭類似現代編程的思路去解釋如何通過經緯綫的交錯實現圖案的復雜變化。這種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講解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大緻領會到古代紡織工匠高超的“算法思維”。讀起來,感覺像是在進行一次燒腦但又充滿成就感的學術探秘之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