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蠶桑絲綢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發明創造之一,它與中華五韆年古老文明同歲。先人們植桑養蠶結繭,取蠶絲巧織經緯,後來發明提花機織齣燦爛文錦,還通過印花刺綉錦上添花。絲綢是中國之珍,東方之寶。絲綢為中國文明寫下瞭光輝的一頁,更為世界文化貢獻瞭燦爛的篇章。絲綢搭起瞭連接東方與西方的橋梁,古代絲綢之路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蠶與絲
一 一生四變
二 蠶的食糧
三 縴維皇後
四 嫘祖與馬頭娘
五 半個蠶繭
六 錢山漾的發現
第二章 絲綢的曆程
一 曙光初現
二 融閤與轉摺
三 南北異風
四 日臻成熟
五 更上層樓
第三章 靈機一動
一 原始織機
二 踏闆織機
三 從多綜式提花到花本式提花
第四章 綾羅錦綺
一 煙羅輕紗
二 漢綺唐綾
三 綸絲與緞
四 織彩為文
五 運絲如筆
第五章 染纈刺綉
一 取之自然
二 早期印繪
三 唐代“三纈”
四 印金盛況
五 刺鸞綉鳳
第六章 絲綢藝術
一 雲間眾獸
二 絲路聯珠
三 鳥語花香
四 吉祥世界
第七章 絲綢與中國文化
一 天人閤一
二 衣彩入時
三 衣冠楚楚
四 環飾錦綉
五 文化寶庫
六 蠶鄉遺俗
第八章 絲綢之路
一 神秘的“賽裏斯”
二 張騫鑿空
三 海上絲路
四 傳絲公主的故事
結語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經緯錦綉:中國古代絲綢紡織術/天工開物叢書》:
初唐開始,緯錦中齣現瞭斜紋緯錦,也就是用斜紋作為基本規律的緯錦。在這類緯錦中其實還有兩個大類,一是典型的唐式緯錦,這是唐代織錦的主流,不僅中原地區采用,與此同時的中亞粟特地區也有大量這類緯錦;另一是遼式緯錦,這類織錦從中晚唐開始齣現,一直沿用到遼宋時期。我們所看到的大量五代至宋的織錦都屬於後一類,如杭州雷峰塔地宮齣土的五代織錦、遼寜省博物館藏後梁織成金剛經,以及蘇州瑞光塔齣土的北宋雲紋瑞花錦等采用的都是這種組織。
到瞭元代,織錦中開始齣現一種稱為納石失的織人金綫的織金錦。納石失又稱納赤思,是波斯語織金錦Nasich的音譯詞,元代百官高檔服飾多用納石失縫製,“無不以金彩相尚”。當時屬於官方的專門生産納石失的作坊就有四五個,而一般的染織提舉司中也有大量織工生産同類産品,做成衣服和日常生活中的帷幕、茵褥、椅墊炕墊。納石失采用特結型的織錦組織,使用兩組緯綫,一組專門起地組織,與地緯交織,另一組專門固結作為花紋的金質緯綫,這種金綫通常是將金箔貼在羊皮上切割而成。切割後直接使用的稱為片金或平金,把片金再繞在一根紗芯上的稱為圓金。這類織物在內濛古達茂旗明水墓地、新疆鹽湖古墓、甘肅漳縣元墓、河北隆化鴿子洞等都有齣土。
……
前言/序言
天之下,地之上,世間萬事萬物,錯雜紛繁,天造地設,更有人為。
事物都有來由與去嚮,一事一物的來龍去脈,要探究明白並不容易,而對於萬事萬物,我們能夠知曉的又能有多少?
“天覆地載,物數號萬,而事亦因之,麯成而不遺,豈人力也哉?事物而既萬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後識之,其與幾何?”這是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序言中的慨嘆,上天之下,大地之上,物以萬數,事亦萬數,萬事萬物,若是口傳眼觀認知,那能知曉多少呢?
知之不多,又想多知多識,實踐與閱讀是兩個最好的通道。我們仿宋應星的書義,又藉用他的書名,編寫齣版這套“天工開物”叢書,其用意正在於開齣其中的一個通道,讓萬事萬物逐漸匯入你我他的腦海。
宋應星將他的書名之為《天工開物》,書名分彆來自《尚書·皋陶謨》“天工人其代之”及《易·係辭》“開物成務”。《天工開物》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産的綜閤性著作,是中國古代的一部科學技術著作,國外學者稱之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以一人之力述萬事萬物,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當初宋應星還撰有“觀象”“樂律”兩捲,因道理精深,自量力不能勝,所以不得已在印刷時刪去。萬事萬物,須得萬人韆人探究纔有通曉的可能,知識纔有不斷提升的可能。
天工開物,是藉天之工,開成萬物,創造萬物,如《易·係辭》所言,謂之“麯成萬物”,即唐孔穎達所說的“成就萬物”,亦即宋應星說的“人巧造成異物”。
認知天地自然,知萬物再造萬物。是巧思為歲月增添繽紛色彩,是神工為世界改變模樣。每個時代都擁有它的尖端技術,這些技術不斷提升變革,就有瞭現代的超越,有瞭現代化。這樣的現代化也不會止步,還要走嚮未來。
……
錦綉中華:中華服飾文化史綱 作者: 佚名(為符閤要求,此簡介假設為另一本相關但內容不重復的書籍) 齣版社: 華夏文粹齣版社 開本/頁數: 16開 / 680頁 定價: 188.00 元 --- 內容簡介:一部穿越韆年的華夏衣冠變遷史詩 《錦綉中華:中華服飾文化史綱》並非聚焦於單一技術門類的深入剖析,而是以宏大的曆史視野,係統梳理瞭自新石器時代萌芽至近現代的中華服飾文化發展脈絡、社會功能、審美變遷及其背後的禮製與哲學意涵。本書旨在描摹齣一幅立體的、活態的中國古代服飾全景圖,探討“衣冠”在中國社會結構、等級製度、民族融閤乃至外交互動中扮演的核心角色。 本書將服飾文化視為中華文明“活化石”的載體,其研究深度和廣度超越瞭單純的技術層麵,深入至社會史、思想史與藝術史的交匯點。 第一編:衣冠之始——早期文明的衣料與形製(史前至先秦) 本篇追溯瞭中國衣冠的源頭。詳細考察瞭早期紡織材料的考古發現,如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的麻織品痕跡、浙江錢山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絲綫殘片等,展示瞭在文字尚未成熟的時代,先民如何利用自然資源構建最初的“蔽體”與“飾身”需求。 重點分析瞭夏商周三代“禮製”對服飾的奠基性影響。從“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理念齣發,細緻闡述瞭上衣下裳、深衣製度的初步確立,以及冕服、朝服、祭服等基本形製的禮儀內涵。書中藉助甲骨文、金文中的相關字形和《周禮》的記載,復原瞭早期服飾在區分貴賤、界定身份時的嚴格規範。材料的選用,如玄色、赤色在禮儀中的特定含義,也被置於宇宙觀的框架下進行解讀。 第二編:百傢爭鳴與鬍漢交融——秦漢至魏晉南北朝的變革(公元前221年—公元589年) 秦漢一統,確立瞭帝國服飾的主流規範。本書重點討論瞭漢代深衣的普及及其在士人階層中的廣泛應用,分析瞭“被發右衽”嚮“束發右衽”的製度化過程。對漢代齣土的紡織品(如馬王堆漢墓的素紗襌衣、雲氣紋綉品)進行瞭細緻的紡織結構與紋樣解讀,展現瞭漢代工藝的巔峰水平。 魏晉南北朝是服飾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摺期。在政權更迭與民族大遷徙的背景下,本書深入探討瞭“褒衣博帶”的審美取嚮如何反映士人對儒傢正統的疏離與對玄學的追尋。同時,對北方遊牧民族服飾元素(如褲裝、窄袖、皮毛的應用)如何潛移默化地融入漢族服飾體係,形成瞭獨特的“鬍漢雜糅”風格,進行瞭詳實的考證與論述。 第三編:盛世華章——隋唐五代的服飾鼎盛與世界影響(公元581年—公元960年) 唐代被譽為中國服飾史上的黃金時代。本書著重描繪瞭唐代服飾在雍容大氣、兼收並蓄方麵的獨特成就。詳細分析瞭: 1. 女裝的開放性: 從初唐的窄袖襦裙到盛唐的低胸圓領、半臂、帔帛,展現瞭唐代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和審美趣味的多元化。 2. 鬍服的流行: 探討瞭鬍服(如缺胯袍、襆頭)如何成為上至宮廷、下至平民的日常著裝,體現瞭唐代“天朝上國”的自信與開放姿態。 3. 紋樣藝術的巔峰: 深度剖析瞭聯珠紋、寶相花、團窠紋等代錶性紋飾的源流,及其與波斯、中亞藝術的交流痕跡。 書中還探討瞭唐代紡織業的組織結構,宮廷織造局(如綾錦院)的運作模式,以及絲綢作為國傢戰略物資,在“絲綢之路”貿易中的核心地位。 第四編:理性迴歸與市民化——宋元時期的服飾演變(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 宋代服飾風格由唐代的華麗轉為內斂、清雅與理性。本書強調瞭宋代理學對服飾審美的影響,錶現為對綫條的強調和對色彩的節製。 1. 宋代士人服飾: 詳細描述瞭直裰、褙子、飛魚服等代錶性形製,分析瞭其如何反映宋代文官階層所推崇的樸素與道德感。 2. 市民階層的興起: 考察瞭城鎮化進程中,平民服飾的標準化和功能化趨勢,以及宋代服飾時尚在文學作品和風俗畫中的生動體現。 元代部分,則聚焦於濛古族服飾的特點(如辮綫袍),以及其對漢族服飾的短暫重塑,尤其是在元代官服體係中對色彩和紋樣的使用上留下的印記。 第五編:集權與定型——明清的服飾製度與世俗趣味(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 明代服飾的核心在於對周漢古製的“復古”與中央集權的強化。本書集中探討瞭: 1. 明代官服的等級嚴密化: 詳細解析瞭補子製度的運作機製,品級文官武將的補服圖案及其色彩規範,以及“飛魚服”“蟒袍”等賜服的特殊意義。 2. 女性服飾的成熟: 描繪瞭襖裙體係的定型,以及比甲、霞帔在禮儀和婚慶場閤中的應用。 清代部分,則以滿族服飾文化為主綫。重點分析瞭旗裝的形成過程,如長袍的演變、馬蹄袖的應用,以及“男從女不從”的服飾特殊現象。書中對比瞭清代宮廷服飾的精湛工藝(如緙絲、妝花)與民間服飾的世俗化傾嚮,並探討瞭西方文化傳入對晚清服飾領域産生的初步衝擊。 結語:服飾的當代迴響 全書最後探討瞭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在當代藝術、影視、文化遺産保護中的傳承與轉化,強調服飾不僅是曆史的殘片,更是理解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重要參照係。 本書特色: 跨學科視野: 結閤考古學、社會學、禮製研究,全方位解析服飾背後的文化代碼。 圖文並茂: 收錄大量高清晰度的文物圖片、復原圖及曆代繪畫中的服飾細節,直觀展現曆史風貌。 重禮製,輕技術: 本書側重於服飾的社會屬性、政治含義與審美變遷,而非僅限於縴維材料或織造工藝的純粹技術描述。 適閤讀者: 曆史學、人類學、服裝設計、藝術史及文化研究領域的專業人士與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