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史

隋唐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岑仲勉 著
圖書標籤:
  • 隋唐史
  • 中國曆史
  • 曆史
  • 隋朝
  • 唐朝
  • 政治
  • 文化
  • 社會
  • 曆史研究
  • 古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8025515
版次:1
商品編碼:12248330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18
字數:48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文史愛好者,高中及以上學曆者
☆ 本書作者芩仲勉先生是現代著名曆史學傢,此書是由先生講義修訂而成,為當時全國通用的隋唐史教材。
☆ 本書語言通俗,簡介深邃,從多角度成仙瞭隋唐五代這段紛繁時期的社會、文化、政治風貌,尤其在一些重要人物,如陳子昂等,以及某些政治問題上的研究,新意迭齣,突齣反映瞭作者在隋唐史通論中的創見。

內容簡介

本書由岑仲勉先生編纂,他的曆史學是中國近代以來、在新舊交替而又急劇變革的這一特定時代下産生的,本書分為上下兩冊,主要講述瞭隋史和唐史兩個方麵,詳盡地討論瞭隋唐時期發生的曆史事件或曆代人物,集中反映瞭岑先生數十年中讀唐史的心得,在隋唐史通論上亦常發前人之未發。本書語言通俗,見解深邃,把隋唐時期的重大問題一個個如剝筍抽絲般給你陳列齣來。

作者簡介

岑仲勉(1885—1961年) 現代著名曆史學傢。畢生緻力於史學研究,在先秦史、隋唐史、中外交通史、民族史、史地學等方麵有較高的造詣,主張西周封建說。著有《元和姓撰四校記》、《西周社會製度問題》、《隋唐史》、《突厥集史》、《黃河變遷史》、《岑仲勉學術論文集》等。

精彩書評

隋唐五代史的研究,“以陳寅恪先生的貢獻為zui大……岑仲勉先生治唐史用力zui勤,創獲亦多,陳先生而外,當推岑氏。” ——曆史學傢 顧頡剛
岑君文讀訖,極佩。此君想是粵人,中國將來恐隻有南學,江淮已無足言,更不論黃河流域矣。—— 曆史學傢 陳寅恪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岑仲勉在《隋唐史》講義中對陳寅恪多有批評。金毓黻《靜晤室日記》說,岑仲勉《隋唐史》“有意與陳氏為難,處處與之立異”——學者 謝泳

目錄

目錄

隋史 /
第一節 隋楊之先世及其統一 /
第二節 改地方三級製為變通的兩級製——中央集權之中心
工作 /
第三節 國防設備之概況 /
第四節 突厥之起源及為患中國 /
第五節 突厥與東羅馬之發生關係——絲絹貿易 /
第六節 突厥之內爭、分裂及南附 /
第七節 突厥文化、風俗與我國之比較 /
第八節 平陳 /
第九節 隋代三大工程——建築與水利 /
第十節 楊氏傢庭之變——專製之毒 /
第十一節 煬帝之窮奢極欲 /
第十二節 疆域之開拓 /
第十三節 隋對西北之交通 /
第十四節 對北方交通及所謂“鐵勒” /
第十五節 印刷術發明 /
第十六節 西樂輸入 /
第十七節 三伐高麗 /
第十八節 隋代經濟發展之概況 /
第十九節 義師蜂起 /
附錄一 試用辯證法解說隋史之一節 /
附錄二 論陳亡之必然性 /


唐史 /
第一節 李唐之先世及其統一 /
第二節 太宗剋定突厥及漠北 /
第三節 太宗平服西域 /
第四節 貞觀之治 /
第五節 宰相製度之屢變 /
第六節 門第之見與郡望 /
第七節 高宗繼成大業 /
第八節 新羅、渤海及日本之漢化 /
第九節 昭、乾二陵及其特點 /
第十節 高、玄二宗頻幸東都及武後長期留居之問題 /
第十一節 隋、唐之漕運 /
第十二節 唐之中衰 /
第十三節 武則天之為人 /
第十四節 隋及初唐佛教之盛況 佛道之爭 /
第十五節 佛教在唐之宗派、信仰及宣傳方法 /
第十六節 佛徒撰譯之文藝價值 /
第十七節 文字由駢儷變為散體 /
第十八節 進士科抬頭之原因及其流弊 /
第十九節 開元之治及亂機所伏 /
第二十節 自府兵起源以至於隋 /
第二十一節 唐之府兵及騎 /
第二十二節 邊兵 /
第二十三節 西方樂麯影響於開元聲律及體裁從《實踐論》

看詩詞與音樂之分閤 /
第二十四節 盛唐、中唐、晚唐之詩人 /
第二十五節 四鎮始末及其南方屏障 /
第二十六節 突騎施興廢及大食東侵 /
第二十七節 安史之亂 /
第二十八節 藩鎮之禍 /
第二十九節 西南之開發 /
第三十節 吐蕃乘虛攻陷河、隴及安西、北庭 /
第三十一節 南詔之興 /
第三十二節 安史亂中之迴紇——不與吐蕃閤作 /
第三十三節 唐之馬政 /
第三十四節 西方宗教之輸入 /
第三十五節 宦官之禍 /
第三十六節 北魏均田之緣起及其製度 /
第三十七節 唐之均田 /
第三十八節 租庸調及雜徵徭 /
第三十九節 租庸調變為兩稅 /
第四十節 戶口升降及收支大賬 附和糴 /
第四十一節 中唐後理財之言論及方法 /
第四十二節 錢幣及礦冶 /
第四十三節 莊田 /
第四十四節 武宗之攘外安內 /
第四十五節 牛李之李指宗閔(宋祁說) 李德裕無黨(範

攄、《玉泉子》、裴庭裕及孫甫說) /
第四十六節 吐蕃之衰及河隴恢復 /
第四十七節 西北之內附部落 /
第四十八節 外族之徙入與漢化(附蜑之名稱) /
第四十九節 唐末之一瞥及其史料 /
第五十節 農民受嚴重壓迫及其反抗 /
第五十一節 大革命之爆發——領導者黃巢 /
第五十二節 沙陀之起並辨石晉不是突厥族沙陀 /
第五十三節 職官概論 /
第五十四節 散官、爵、勛及賜 /
第五十五節 俸料、公廨本錢及職田等 /
第五十六節 地方區域及社會組織 /
第五十七節 手工業及物産 /
第五十八節 市虛及商務 /
第五十九節 交通之設備及程途 /
第六十節 黃河及河源發見 /
第六十一節 水利 /
第六十二節 學術與小說 /
第六十三節 曆法、天文 /
第六十四節 藝術 /
第六十五節 樂、舞及百戲 /
第六十六節 服飾 /
第六十七節 社會雜綴 /
第六十八節 從語與文之關係略記唐代俗語 /

精彩書摘

隋 史
第yi節 隋楊之先世及其統一
經濟情勢較穩固,即造成統一較有利之條件,而統一之形成,又可以發展經濟。因之分裂時期之長短,與經濟破壞之大小密切相關。
由十六國並為南北朝,又由東魏、北齊而閤為北周,北方諸民族早融會於鮮卑幟下,加以魏孝文帝力求漢化,異族之歧見漸泯,百姓苦兵革已二百餘年,想望太平甚切,南北之統一,業成為必然性。但統一事業落於隋楊之手,則是偶然性。
楊堅自稱漢太尉震之十四世孫。震八世孫,燕北平太守鉉。鉉子元壽,魏初為武川鎮(今內濛武川縣)司馬,因傢於神武樹頹焉(即朔州神武郡殊頹縣,今山西壽陽縣北境。《廿二史劄記》一五謂元壽傢於武川,誤)。堅父忠,西魏恭帝初,賜姓普六如氏,北周時封隨國公,官至涇州總管,娶呂氏,生堅。堅娶獨孤信第七女(後號文獻後),生五子,勇、廣、俊、秀、諒。
獨孤氏齣自鮮卑。鮮卑或雲東鬍種。繆鳳林因謂文獻後為漢鬍之混閤種(母崔氏),煬帝為漢人與混閤種之後裔。此種斷定,其意嚮實注重在“北方之漢族,因與雜種混閤,再造其新生命”之推論,因名隋、唐兩代為“漢鬍混閤之北統”。但對於手創統一事業之楊堅,並未覓齣混閤種的憑據,仍是立論不完。如果吾人能嚮上古追尋漢族的起源(春鞦時晉有狄,燕有山戎,王畿有伊雒之戎,例不勝舉),則楊、李之為混閤,譬諸滄海一粟而已。
堅承襲傢蔭,無赫赫勛績,其得篡周立隋,實以受遺輔政為一大樞紐。周武帝功業方隆,平齊之後,正將飲馬江南,乃不半年而殂摺。嗣子宣帝,立未二歲而卒。初膺疾時,堅以後父奉詔入侍,於大象二年(五八○)五月,與劉昉、鄭譯等閤謀,矯製令堅受遺輔政。靜帝年僅八歲,完全為所播弄,登位之後,即晉堅為假黃鉞、左大丞相,百官總己以聽。同年九月,丞相去左右之號,堅為大丞相。外鎮如相州尉遲迥、申州李慧、滎州宇文胄、青州尉遲勤、鄖州司馬消難、益州王謙等,雖後先發難,然以缺乏聯絡及計劃,不久即被平定。周之宗室,則畢王賢(六月)、趙王招、越王盛(七月)、陳王純(十月)、代王達、滕王逌(十二月)均以謀執政之罪名而被誅(除畢王係明帝子外,餘五王均文帝之子)趙國在洺州,越在豐州,陳在齊州,代在潞州,滕在荊州,五王均以大象元年五月之國。二年五月廿四日靜帝即位,到六月四日,便假趙王招嫁女突厥為名,召五王迴京。。隨於大定元年(五八一)二月篡位,自其受遺詔起計,不齣一年,便移周祚,得國之易,無有如楊堅者。
堅以父忠封隨國公,因改朝號曰隨,又惡“隨”字帶“走”,故去走為隋。清代金石傢見初唐石刻常作“隨”,遂疑舊說之誤。近年石刻大齣,則隋石刻無不作“隋”。往日新朝,往往反勝朝之所為,初唐間作“隨”,實因此之故。然初唐以後,又作隋者多,作“隨”者甚少,苟非楊堅先曾改定,則無以解此等異同之跡也。
第二節 改地方三級製為變通的兩級製——中央集權之中心工作
秦始皇廢封建,設郡四十,以郡統縣,是為兩級製。漢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以察郡國,秩不過六百石。其後議者謂以卑臨尊,輕重不相準,故漢成帝時遂更為牧,秩二韆石,則嘗一變矣。始時州牧奏劾二韆石長吏者,皆下三公,遣吏驗實,然後退黜。及光武即位,不復委任三府,故權在州牧,廢置自由,則又一變矣。其始以六條詔察,過是者罷免,其後又興賦政、治民之舉,則又一變也。始則傳車周流,後乃更改為重鎮,爭據土地,則又一變也。愈變愈重,至於東漢之末,方鎮之形已成,而劉焉建論,猶請重其權任,郡守之權,悉歸牧鎮而不知朝廷,袁紹、董卓首亂而爭權,蘇峻、桓溫效尤而跋扈,自晉至陳,擅伐之際,多由於此。”(元硃禮《漢唐事箋》四)方鎮之禍,至唐而臻於極點。
“晉自中原喪亂,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並謂之僑人(民),皆取舊壤之名,僑立州縣。”(《隋書》二四)蓋“司、冀、雝、梁、青、並、兗、豫、幽、平諸州一時淪沒,遺民南渡,並僑置牧司,非舊土也。”(《宋書》三五《州郡誌》)近世歐人殖民地之New York,New Antwerp,New Brunswick等稱,實同斯義。我國上古之“地理層化”,一部分亦因此而産生。始不過安置難民,後乃假為誇大,南北東西,相承一轍,“一郡分為四五,一縣割成兩三。”(《宋書》一一《律誌》序)閻若璩雲:“據《魏誌》,朔州陷後,寄治並州界,領大安、廣寜、神武、太平、附化五郡。閻若璩考之,則所謂朔州洎大安、廣寜、神武、太平四郡,皆在今壽陽縣境,東西距隻一百三十裏,南北百五十裏,而所容若此,其僑置誇誕,大可笑雲。”(《尚書古文疏證》六下)今試就《魏書?地形誌》專論之,既有汾、營、青矣,復有南汾、南營、南青以駢之;既有兗、徐、豫矣,復有西兗、南兗、東徐、北徐、東豫、北豫以參之,州名之易混也。各州所轄之郡名,重見疊齣,淆惑觀聽,莫斯為甚。南營五郡,全與營同;汾州四郡,同於南汾者三,猶是楚州也;而稱沛郡者二,猶是南廣也;而稱襄城者二,猶是南郢也;而稱永安者二。新蔡凡八,尚有東新蔡;汝南、襄城各七,尚有西汝南;陳留、沛各六,前者有北陳留、南陳留,後者有北沛、西沛,郡名之易混也。沙州二郡二縣,湘州三郡三縣,顯州四郡四縣,南朔、北江皆六郡六縣。雙頭郡縣中,有二郡共一縣者,更有設郡無縣者。平均每郡不足三縣,三縣者占全郡數百分之五十五有奇,領兩縣以下者幾及半數,郡製之破碎支離,無有若是之甚者。又如梁天監郡三百五十,縣韆二十二;北齊天保郡一百六十,縣三百六十五;周大象郡五百八,縣一韆一百二十四,每郡平均亦不及三縣。陳州四十二,郡一百九;大象州二百一十一,郡五百八,每州平均不及三郡。天保州九十七,郡一百六十,且不足兩郡(以上各數,均見《隋書?地理誌》)。分劃細碎,不適閤於當日社會之實況,誠王應麟所謂地轉狹而州益多者矣。
天保七年十一月詔:“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戶之民,空張郡目。”因省州三,郡一百五十三,縣五百八十九,(《北齊書》四)是開精簡之先河。隋文受禪,楊尚希上錶雲:“當今郡縣,倍多於古,或地無百裏,數縣並置,或戶不滿韆,二郡分領,具寮以眾,資費日多,史卒又倍,租調歲減,清乾良纔,百分無二,動須數萬,如何可覓?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張之義,瑟無膠柱之理。今存要去閑,並小為大,國傢則不虧粟帛,選舉則易得賢纔。”(《隋書》四六《尚希傳》)帝覽而善之,遂於開皇三年十二月,廢諸郡五百餘,掃六百餘年州郡縣三級之製,以州刺史治民,名則因循,事同郡守,是為郡縣製一大變革。
尋以戶口滋增,重行析置,計開皇、仁壽間原北朝域內增州五十六,廢州十三,兩者相比,尚贏四十三,閤諸平陳後所置五十七州(廢玉、洭、韶三州不計),共數三百。劉炫所謂“今州三百”,(《隋書》七五《炫傳》)其總允符。迨大業三年,改州為郡,刺史為太守,益事並省,名雖同於隋前之郡,實則無異開皇之州。而以郡統縣,錶麵又略類乎秦製。總計當日存郡百九十,三分省一;縣一韆二百五十五,平均每郡領六縣以上,其轄境視文帝時擴大,是為隋代之第二次改革。
《隋書?地理誌》九州郡縣分配數目錶

州彆領郡數領縣數平均每郡領縣數*
揚四四二六九六
梁三四二二三六
冀三一二二一七
雍二八一四六五
荊二二一二二五
豫一六一三九八
兗六五七九
徐五四○八
青四三六九
閤計一九○一二五三七
*作者計算時隻取整數。
說明:《地理誌》雲,“郡一百九十,縣一韆二百五十五”,上錶隻得一韆二百五十三縣,比誌少二數。又隋世並非行九州之製,修史者泥於《禹貢》九州,遂將各郡強行分配,以緻背於現實,讀隋史者應毋泥視之。

劉秩雲:“隋氏罷中正,舉選不本鄉麯,故裏閭無豪族,井邑無衣冠。”(《通典》一七)又“舊周、齊州郡縣職,自州都、郡縣正已下,皆州郡將、縣令至而調用,理時事。至是,不知時事,直謂之鄉官,彆置品官,皆吏部除授。”(《隋書》二八,開皇三年)至十五年,並罷州縣鄉官。(同上)換言之,“六品以下官吏,鹹吏部所掌,自是海內一命以上之官,州縣無復闢署矣。”(《通典》一四)此又隋代中央集權之施於用人者。
官製為政治運用之工具,茲並類及之。
北周官製復古,名不盡傳。隋廢周之六官,製名多依前代之法。政權攬於尚書省,置令及左、右僕射各一人,總吏部、禮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曹事,每曹設尚書一人,閤左、右僕射,是為八座。次於僕射者為門下省(即秦、漢之侍中)之納言(二人),內史省(漢為中書,周改內史)之令(二人)。開皇三年,改度支為民(非戶)部,都官為刑部。
開皇三年,製刺史、縣令三年一遷,佐官四年。十五年十二月,詔文、武官以四考交代。
官階凡九品,品各有正、從,祿給皆以春鞦二季,京官、外官各不同。
京官:凡食封官不判事,及九品皆不給祿,餘分為十六級:
1.以百石為差者七級。正一品九百至正四品三百石。
2.以五十石為差者四級。從四品二百五十至正六品一百石。
3.以十石為差者五級。從六品九十至從八品五十石。
外官:唯刺史、二佐(長史、司馬)及縣令給祿,依當州、當縣戶數為九等之差。

官等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刺史四〇石六二〇五八〇五四〇五〇〇四六〇四二〇三八〇三四〇三〇〇
縣令一〇石一四〇一三〇一二〇一一〇—〇〇九〇八〇七〇六〇

京官、外官各有職分田,又給公廨錢以給公用,惟禁齣舉收利。

前言/序言

編 撰 簡 言
郭沫若先生曾言,寫語體比寫文言字數要增三分之一。現在講義油印,字體已縮至小無可小,加以紙張、頁數之限製,為適應本校經濟狀況,自不得不采用文言。
中古史料全是文言,如翻作語體,稍不留神,即失去或違反原文之意義;而且無數名詞,難以轉俗,勢不能不多插引號“”,文語夾雜,閱覽時更增一層睏難。
同時,不瞭解文言,就無法直接閱讀古文;學生在高中之日,既多專攻語體,如大學仍不授以淺易文言,為之引導,則到將來自己閱讀時候,必發生許多誤解,展轉貽纍,為害不淺。近年學者,甚至舊日名傢,圈點古書,往往失句,欲救其弊,是須預防。
中國新史學研究會規定:“各通史組都在討論教學提綱,各斷代史組都在討論曆史事件或曆代人物。”本講義之編撰,大緻與此一規定相符,極力避免與通史之講授相復,無使徒耗光陰,不裨實用。詳言之,編撰目的,即在嚮“專門化”之途徑轉進,每一問題,恒臚列眾說,可解決者加以斷論,未可解決者暫行存疑,庶學生將來齣而執教,不至麵對難題,即從事研究,亦能略有基礎。
通史講授,多渾括全朝,然有利亦有弊,其結果往往抹煞多少時間性。本篇編次,有時序或重點可循者,仍按後先敘述,不特求與通史避復,亦以補其所略。
蘇軾稱韓文起八代之衰,此以名傢之言而漫不加察者也。由駢文轉為散文,高、武間陳子昂實開其先,唐人具有定論,繼陳而起之散文作傢,實繁有徒,下逮韓、柳,完全踏入鍛煉之途,唐文至此,已登峰造極。稍後,即轉入樊宗師之澀體,終唐之世,無復有抗衡者。歐陽修作文重簡(如《新唐書》)、煉(如《醉翁亭記》),故盛推韓,由今觀之,韓可謂為“散文之古文”,去古愈遠,然可信當時一般人讀之,亦非明白易曉者。故推究唐文改革,分應附於高、武之間,以糾正九百年來之錯覺,此又曆史時間性不可抹煞之一例。
漢武力徵匈奴,匈奴不得誌於東,乃轉而西嚮;亞曆山大王之拓境,接於今新疆之西邊;帖木兒方整軍東徵,偶然殂謝。此等大事,我國史傢多熟視無睹。餘曾謂讀愈古之史,愈須通曉世界史,zui近亦有聯係世界史之揭示。今試就突厥言之,彼得周、齊歲饋繒絹,不適於用,謀專利轉鬻於波斯;波斯弗應,又遠求之東羅馬。夫於是産生突厥、波斯之戰爭,産生波斯、東羅馬之廿年戰爭,其導綫則不外我國之絲業。世界上無絕對孤立之民族或國傢,對於其他民族或國傢,彼此總會發生多少相互的影響,故凡關於對外事件,本篇尤鄭重視之。
曆朝製度、名物,每更一姓,雖必有所易,然易者其名,不易者其實。甚至外族侵入,仍有相聯之跡(如唐府兵與元怯薛,特勤與颱吉,莫離與貝勒等),故每論到典章、文物,非徒略溯其始,抑且終論其變,求類乎通史之“通”,不錮於斷代史之“斷”。
凡斯管見,約陳數端,願與同事、同學切商之。
岑仲勉一九五○年
後 記
一九五○年初編隋唐史講義,據學生反映,要求成立一完整中心係統,將各重要問題配閤來講授。我當時曾報告組織,以為此種提議,自是近年之迫切要求,故講授各節之間,往往指齣其聯係性質,然亦自有許多睏難之點:(1)秦以後每一朝的曆史,幾無不是前朝之復演,脫不瞭封建性質,這就是我國近世以前曆史的重心。(2)斷代史與通史講授應略有不同,前者似當對事實作更詳細之敘述,倘過求總括,便易流於概論,與一般通史無異。(3)尤其是,每朝總有其極盛、中衰、崩潰的時期,各有環境,不斷發展,同一類的事實未必能拉在一起,且容易抹煞時間性。(4)以一個觀點來總括許多問題,zui容易流入唯心論的解釋,一著錯則全盤皆錯,貽誤後學不少。若分題解釋,是取法於紀事本末的體裁。(5)大學生的攻讀,應鼓勵自覺而不應偏重灌輸,如專憑個人意見來論斷,則易流入暗示而阻窒其進步。(6)而且我國中古史的史料,在許多方麵,仍感覺缺乏(例如晚唐史料,多屬牛黨著述,關於盛唐的府兵製度的記述,亦極不完備),吾人往往隻見其片麵,就無從遽下判斷。(7)一般承認之舊說,倘細加分析,仍不少誤解。(如謂府兵廢而唐衰,然府兵製亦具許多弱點,且處於不得不廢之勢。又謂開元之盛,産生李、杜之詩,然唐代極盛時期不在開元)即發覺前人許多錯誤,更不輕容易自以為是,而包括多個問題於一個觀點之下。況楊隋禦宇,先後僅三十餘年,時間極短而事實頗復,情形亦自有異。(8)斷代史中更有若乾獨立的問題。總之,此為講授斷代史方法之一個大問題,學生的要求,當盡可能副其期望,但不能完全遷就。全書大緻都本此方針進行。其《唐史》五十三節以下,到一九五三年暑假前纔告續完,此後一年間又略輯補充材料,發給諸生。去歲十一月承高等教育齣版社函,屬將上下冊閤並修改,公開齣版,始再著手整理,接納時人批評,汰其蕪穢,間有拙見不敢苟同者亦再申管見,凡以錶爭鳴之實,初無求遂過之心。附圖中一半係托地理係徐均祥同誌代為描繪,謄貼之事則鄒生文光任之,並附於此,以識不忘。一九五七年一月仲勉記。
瀚海拾遺:先秦至魏晉的風雲變幻 一部聚焦於中華文明奠基與轉摺時期的宏大敘事 本書並非僅僅聚焦於那個波瀾壯闊的隋唐盛世,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為古遠,卻對後世産生深遠影響的時期——從史前文明的曙光,到周秦漢的製度構建,再到魏晉南北朝的文化交融與分裂重塑。我們試圖描繪一幅宏闊的畫捲,展現的是華夏民族在漫長歲月中如何凝聚、衝突、再生,最終孕育齣足以支撐隋唐繁榮的底層邏輯與文化土壤。 第一捲:文明的序章與禮樂的構建(遠古至西周) 本捲追溯瞭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從黃河流域的仰韶、龍山文化遺址中,我們試圖重建早期社會形態的圖景。重點探討瞭“夏”的考古學證據與曆史記載的相互印證,而非簡單地羅列神話傳說。核心在於理解部落聯盟嚮早期國傢形態過渡的復雜性。 隨後,筆觸轉嚮瞭周的興起。我們深入分析瞭“封建”製度的運作機製,它如何通過血緣紐帶維係廣袤疆域,以及“禮”與“樂”如何在社會結構中扮演的粘閤劑角色。周公製禮的意義,並非僅是典章製度的修訂,而是構建瞭一種超越地域、深入人心的文化認同體係,這種體係的韌性,決定瞭後世王朝統治閤法性的底層標準。我們探討瞭青銅器銘文作為一手史料的價值,從中解讀周王室權威的衰落過程,為東遷埋下伏筆。 第二捲:霸業的興衰與思想的勃發(春鞦戰國) 這是思想最為活躍、權力結構最為劇烈的轉型期。我們摒棄瞭將春鞦視為“禮崩樂壞”的簡單描述,而是將其視為中央權威衰弱後,地方力量通過軍事和經濟手段尋求自我實現的動態過程。對“春鞦五霸”的興衰,采用動態權力平衡的視角進行考察,而非僵化的君主功過評述。 戰國部分,重點剖析瞭“變法”的內在邏輯。無論是魏國的商鞅變法,還是秦國的穰鞅變法,其核心都是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如何最大限度地激發農業生産力和軍事潛力。我們詳細比較瞭法傢、儒傢、道傢、墨傢等諸子百傢的核心思想,並著重分析瞭它們如何迎閤瞭當時各諸侯國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政治需求。例如,儒傢在早期更多是士人階層安身立命的哲學,而在秦統一後,其“德治”思想如何在漢初找到瞭新的適用空間。 第三捲:帝國的塑造與王朝的初創(秦漢帝國) 本捲聚焦於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帝國——秦朝的建立及其速亡的深層原因。我們認為秦朝的貢獻不在於“暴政”,而在於其徹底的製度創新:郡縣製的推行、統一文字和度量的強大效能。秦亡的教訓,不在於製度的先進性,而在於其在執行層麵未能有效平衡效率與民力的承載極限。 漢朝的建立,是對秦製的一次深刻反思與修正。我們詳細梳理瞭“休養生息”的經濟政策如何恢復生産力,以及董仲舒如何將儒傢思想提升到國傢意識形態的高度,實現瞭理論上的“柔性統治”。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傢,獨尊儒術”,並非簡單的文化排他,而是國傢權力對思想資源的有效整閤。同時,對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闢,不僅是地緣政治的勝利,更是對帝國物質需求與文化視野的極大拓展。 第四捲:危機的降臨與士人的覺醒(東漢末年至三國鼎立) 東漢中後期的社會矛盾積纍,是理解魏晉風度的重要前提。本捲細緻分析瞭外戚、宦官、士大夫集團之間錯綜復雜的權力鬥爭,以及土地兼並導緻的尖銳階級矛盾,如黃巾起義的爆發。 三國鼎立,被視為一次“精英驅動”的政治重組。曹操集團的崛起,體現瞭實用主義政治對傳統士族政治的強力衝擊。我們不僅敘述瞭赤壁之戰的軍事部署,更深入探討瞭三國時期在屯田製、官渡之戰的後勤保障等方麵體現齣的管理智慧。三國時期的政治軍事對抗,實則也是不同政治哲學和權力基礎的較量。 第五捲:文化與名士的時代(魏晉玄學與南北對峙的格局奠定) 這是本書著墨最深、最具思辨色彩的篇章。魏晉時期,政治上的壓抑催生瞭哲學和藝術的空前繁榮。玄學的興起,是對漢代儒傢教條主義的反叛,它迴歸到對“有”與“無”、“名教”與“自然”的本體論探討。竹林七賢、王與馬等士族階層的行為模式,並非單純的享樂主義,而是一種在特定政治環境下,知識分子尋求精神自洽與人格尊嚴的方式。 南北朝的長期對峙,看似是分裂,實則是文化和民族融閤的“熔爐期”。北朝的鬍漢融閤,催生瞭強悍的軍事力量和務實的治理模式;而南朝則繼承並發揚瞭東漢以來的漢文化精髓,為後世留下瞭璀璨的文學和藝術遺産。我們考察瞭佛教在南北朝的傳播路徑與本土化過程,理解它如何填補瞭傳統儒傢倫理在亂世中留下的精神真空,最終為隋唐統一後的大融閤提供瞭共同的信仰基石。 結語:隋唐氣象的深層根源 本書旨在揭示,隋唐的統一與強盛並非橫空齣世,而是建立在對先秦奠基、秦漢帝國結構、以及魏晉文化洗禮的深刻繼承與揚棄之上。隻有理解瞭周禮的框架、秦製的效率、漢政的柔性、以及魏晉士人的精神追求,纔能真正洞悉那個萬國來朝的盛世,其內在的文化張力和製度彈性源自何處。這是一部關於“如何成為一個強大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文明共同體”的史學探索。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結構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沒有采用簡單的綫性時間軸推進,而是巧妙地穿插瞭人物傳記式的側寫和區域性的專題探討,使得整個隋唐時期的畫捲立體而飽滿。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邊疆問題時的視角——不再僅僅局限於中原王朝的視角,而是融入瞭突厥、吐蕃等周邊民族的動態,展現瞭一個多民族交融共存的廣闊世界觀。在軍事策略的描述上,作者運用瞭大量戰例分析,那種運籌帷幄、決勝韆裏的智謀交鋒,讀來令人熱血沸騰。特彆是對於“玄武門之變”前後各方勢力的暗流湧動,那種步步為營的政治權謀,比任何小說都來得更加扣人心弦。全書的論證過程嚴謹有力,史料的運用更是令人信服,無疑是近年來曆史研究中的一道亮光。

評分

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磚頭書”,沒想到翻開後就被深深吸引住瞭。作者的文筆極富畫麵感,仿佛那些曆史人物從泛黃的紙頁中走瞭齣來。讀到初唐時期的文化繁榮景象,李白、杜甫等人的風采雖未詳述,但其時代背景被烘托得淋灕盡緻,讓人對那個“詩與劍”並存的黃金時代充滿瞭無限嚮往。最打動我的是,作者在宏大敘事之外,對普通人的命運也有所關注。例如,對底層官吏的艱難處境、對受戰亂影響的百姓生活的側寫,讓冰冷的曆史多瞭一絲人性的溫度。這種將曆史還原為無數個體生命體驗的寫作手法,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共鳴性。它讓我意識到,每一次王朝的更迭,背後都是無數普通傢庭的悲歡離閤。

評分

這部曆史巨著給我的震撼無以言錶。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親眼目睹瞭隋朝的建立與迅速衰亡,以及唐朝初年群雄逐鹿的殘酷景象。作者對曆史細節的把握極為精準,從宏觀的政治格局到微觀的宮廷秘聞,無不展現齣深厚的功力。尤其對隋煬帝楊廣的評價,不再是臉譜化的暴君形象,而是立體、復雜的多麵體,其雄心壯誌與緻命的失誤交織,令人唏噓。書中對科舉製度的興起、均田製的瓦解等社會變革的深入剖析,為理解後世的演變提供瞭堅實的基石。語言凝練而不失文采,敘事流暢,即使是初次接觸這個時期的讀者也能輕鬆跟隨作者的思路,領略那個偉大時代的風雲變幻。那種身臨其境的曆史沉浸感,是許多同類作品難以企及的。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稱奇的是它在“敘事之美”與“考據之精”之間找到瞭完美的平衡點。許多曆史著作要麼過於偏重考據而顯得晦澀難懂,要麼過於追求故事性而失之偏頗。但這部作品在呈現李世民的雄纔大略時,既有史料的紮實支撐,又不乏引人入勝的敘事節奏。讀到安史之亂爆發的那一段,那種從盛世走嚮傾頹的無力感,被作者描繪得入木三分,讓人切實體會到“由盛轉衰”的復雜性和偶然性。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天命”這個概念,明白曆史的走嚮往往是無數“人禍”積纍的結果。這本書不僅是曆史知識的普及,更是一次關於權力、製度和人性的深度哲學思考之旅,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曆史視野和思維格局。

評分

這是一部需要反復品讀的嚴肅學術著作,其深度遠超一般的通俗讀物。我特彆關注作者對隋唐社會經濟基礎轉型的解讀,特彆是府兵製從鼎盛到衰落的內在邏輯剖析,邏輯鏈條清晰,論據充分。很多過去我對此類製度的理解還停留在錶層,但通過本書的闡述,我明白瞭製度的生命力與它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之間的微妙關係。對於佛道兩教在唐朝的興衰更迭,書中也給齣瞭非常新穎的視角,不再是簡單的宗教衝突,而是將其視為權力鬥爭和文化認同的一部分。雖然閱讀過程中偶爾需要查閱一些專業術語的解釋,但每一次的努力都帶來瞭知識上的巨大提升。這絕不是一本可以囫圇吞棗的書,它要求讀者帶著思考去閱讀,並迴報以深刻的見解。

評分

很好,就是一厚本和分兩本感覺不一樣

評分

岑先生也是隋唐史大傢,不過看到腰封那幾條評論推薦,也是心疼岑老。

評分

從事生理學教學和科研30年,曾任生理學教研室主任,上海醫學院教學督導組組長,現任生理學課程(上海市精品課程)負責人,承擔“生理學”和“高級生理學”等多門課程的教學,獲復旦大學教學名師稱號,主編和參編多部國傢級規劃教材和其他教材,總數達20餘部。主要科研方嚮是心血管活動的神經調節,高血壓和心肌缺血發病的中樞神經機製,曾獲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基金資助,發錶研究論文80餘篇,獲多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三等奬。

評分

岑仲勉是研究隋唐史的大傢,他對陳寅恪的關中本位論、關隴集團論持有異議,並提齣自己的看法,腰封中謝泳金毓黻《靜晤室日記》所稱“《隋唐史》有意與陳氏為難,處處與之立異”,這個評價稍顯過分。此書整體引經據典,立論比較紮實,因為寫於20世紀五十年代,難免帶有時代印記,比如岑氏在書中用辯證法來解讀曆史現象,多少有些應景以及畫蛇添足之感。本書送來時封麵有摺痕,換貨太麻煩,就此算瞭。

評分

雙十一活動力度挺大的,物流也很快,書挺好的。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非常好非常好非常非常非常好

評分

岑先生也是隋唐史大傢,不過看到腰封那幾條評論推薦,也是心疼岑老。

評分

把前段時間幾十單都評瞭下,現在字數不要求10字以上瞭,一個字就行;然後評完纔看到規則是少於10字沒豆

評分

.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