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专业、全面、内容丰富的新城新区发展报告,也一定是相关从业者的必备读物。
本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有关专家与北京交通大学联合组织的一部系列出版物,包括“前沿观察”“年度聚集”“新区篇”“新城篇”和“国际篇”几大部分,是一部比较系统完备地报告我国新城新区建设与发展的专著,内容独特,数据翔实,文字通顺,对相关研究人员和地方政府官员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冯奎,经济学博士,现为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镇化政策、区域与城市发展战略等。著有《中国城镇化转型研究》《都市圈与中小城市发展战略》,主编《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国城市发展评论》。
二、推动雄安新区发展模式的重大创新
建立雄安新区的消息发布之后,国内外瞩目,纷纷指出雄安新区的重大意义。宽泛一点来说,雄安新区是国家级新区,是新城新区中的一个。但雄安新区是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是要按照新理念打造的新型城市,肩负着极其重要的国家战略使命,因而又不是一般的新区。从新城新区、从城市发展模式的角度来看,雄安新区需要借鉴与吸收已有模式创新的成果,同时又需要在发展模式方面实现重大的创新与突破,从而引领新城新区与中国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一) 雄安新区发展模式创新的重大意义
一是赶超发展的意义。雄安新区与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在发展的主线上一脉相承,这就是发展。雄安新区的发展,不是小发展,而是大发展。如何大发展,雄安新区面临巨大的挑战。单以深圳经济特区与雄安新区简单做个比较,现在的深圳经济特区的区域总量是雄安新区的90倍,人口是其10倍,从各方面影响力上来讲,一个已有37年的积累,另一个还是刚刚起步。当年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所面临的大环境、大市场等等,雄安新区现在许多都不具备。但反过来说,雄安新区现在所拥有的外部、内部条件,也跟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根本不同。因此雄安新区根本无法也没有必要再去沿袭过去的老路。当年有深圳模式、浦东模式,现在需要积累并创造出雄安模式。
二是对新城新区标杆带动的意义。中国的新城新区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谱系,包括19个国家级新区为龙头,包括7个经济特区、219个经开区、145个高新区、11个自贸区,以及其他数以万计承担一定功能的新城新区。新城新区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城镇化载体,是城市功能平台,是现有“城市病”的有效方案。但相当数量的新城新区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也还面临着许多问题,部分新城新区活力不再。规划建设好雄安新区,其中的新理念、新模式就能给其他新区以启示与借鉴。
三是对首都北京城市发展的意义。北京有3000年建城史、860多年的建都史。新中国建立以来的近70年,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蓬勃发展,但由于功能承载过多,已经不堪重负,患上一些典型的大城市病。过去的首都北京走向未来的首都北京,标志性事件就是雄安新区与通州新区成为北京两翼。雄安新区的发展模式创新,是北京首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的重要组织部分。
四是依托城市推进改革开放的意义。过去40年来,中国最大的热词是改革开放。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深圳经济特区以及九十年代的浦东新区,强力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促进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给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与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不同之处是,建立雄安新区之时,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型社会,城市的改革发展是中国社会转型进步的主要引擎力量。在雄安新区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这对于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更好地建设城市型社会意义深远。
五是国际城市治理示范的意义。大城市病是发达国家首都和大城市经历过的阵痛,今天也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首都大城市。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已经成为一个榜样者,在城市治理尤其是大城市病治理上面,能不能给这些国家提供一些借鉴模式?在建立雄安新区的过程中,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开放城市等一系列创新性城市发展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也必将在国际社会进一步展示中国治国理政与城市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传递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提升中国品牌。
从一名普通城市居民的角度出发,《中国新城新区发展报告:2017》为我揭示了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侧面——新城新区的崛起。这本书不仅仅是一堆冰冷的数据和理论,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些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的城市角落。我尤其对报告中关于新城新区如何吸引年轻人、提供就业机会、以及改善生活品质的内容感到兴趣。 书中提到的一些新区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让我看到了未来城市生活的美好前景。它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高水平的教育资源引进,来吸引有孩子的家庭;如何通过完善的医疗体系,来保障居民的健康;以及如何通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来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这些具体的描绘,让我对新城新区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也让我看到了普通人在城市发展中所能获得的实实在在的福祉。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宏大叙事是如何在新城新区的建设中具体体现的。我尤其关注的是报告中关于“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在新城新区中的落地情况。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城市如何在新区发展中,积极引入前沿科技,培育新兴产业,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我特别对报告中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论述印象深刻。了解到许多新区在规划之初就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其中,例如建设海绵城市、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广绿色建筑等。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也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并且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在新城新区建设过程中,不仅仅追求速度和规模,更注重质量和效益,以及对未来世代的责任。
评分从一个普通市民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描绘了一幅幅充满活力的中国城市新画卷。它让我看到了那些原本荒芜的土地,如何在政府的规划和企业的推动下,蜕变成现代化、高科技、充满活力的城市新空间。书中的一些关于新城新区居民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的描述,尤其引起了我的共鸣。我了解到,越来越多的新城新区在规划之初就将教育、医疗、文化、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纳入考虑范围,这对于吸引年轻家庭和高素质人才的迁入至关重要。 更重要的是,报告中对于新城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就业机会创造的分析,让我对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创新能力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它详细介绍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例如在某些区域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以及它们如何在新城新区落地生根,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选择。这种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协同效应,是我之前未曾深入思考过的,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读者,我一直对新城新区的发展模式抱有浓厚的兴趣。今年,我有幸拜读了《中国新城新区发展报告:2017》,这是一本非常详实且富有洞察力的著作。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出发,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其对过去一年中国新城新区建设所呈现出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发展趋势的深刻剖析。它不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的数据罗列,而是深入到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新城新区,通过案例研究,生动地展现了它们各自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由此产生的创新性解决方案。 书中对一些新兴的产业园区和城市副中心的规划理念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particularly 被其中关于“智慧城市”和“绿色发展”在新城新区中的具体实践所吸引。它列举了多个城市在智能交通、绿色建筑、可持续能源利用等方面的成功案例,并分析了这些举措如何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整体竞争力。这对我理解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以及普通市民如何在其中受益,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视角。同时,报告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当前新城新区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瓶颈,比如同质化竞争、资源配置不均、以及如何有效吸引和留住人才等问题。这种客观公正的态度,使得报告的内容更加具有说服力,也让我对这些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名对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我发现《中国新城新区发展报告:2017》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框架。这本书在分析新城新区发展时,不仅仅关注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人的因素”和“可持续性”。报告中对新城新区人口结构、社会融合、以及社区治理模式的探讨,让我认识到,一个成功的新城新区,绝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需要的是充满活力的社会生态系统。 我尤其欣赏报告中关于“产城融合”理念的深入阐释。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产业园区和居住区叠加,而是强调了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相互促进,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和公共服务,实现工作、生活、休闲的有机结合。书中引用了多个成功案例,分析了它们在吸引高科技企业、孵化创新项目、以及创造高质量就业方面所采取的策略。这些案例为其他正在规划和建设新城新区的地方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