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王志魁)(第五版)

化工原理(王志魁)(第五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向阳,王宇,执行主编 著,王志魁,向阳,王宇,执行 编
图书标签:
  • 化工原理
  • 化工
  • 化学工程
  • 传热
  • 传质
  • 化学反应工程
  • 流体
  • 分离工程
  • 工业化学
  • 王志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4278
版次:5
商品编码:1225164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5
字数:63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化工原理》(王志魁版)是化工原理类教材中的畅销教材之一,选用学校近200所。


《化工原理》(第四版)被评选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 级规划教材。


《化工原理》(第五版)采用双色印刷,重点内容与公式图表更加醒目。


《化工原理》(第五版)配有主要设备与原理的动画演示,可通过扫描书中的二维码用手机观看。


内容简介

《化工原理》(第五版)以物料衡算、能量衡算、物系平衡关系、传递速率及经济核算观点5个基本概念为基础,介绍了主要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及典型设备。全书除绪论外共分7章,分别为流体流动、流体输送机械、沉降与过滤、传热、吸收、蒸馏、干燥。每章都编入适量的例题、习题及思考题。


本次修订基本保持了第四版的框架,对部分内容作了删改,增补了例题与习题;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精益求精,文字叙述、公式推导简洁易懂,突出重点,主次分明,便于自学。《化工原理》(第五版)采用双色印刷,重点内容更加醒目;主要设备及原理配有动画与视频演示,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观看。为便于教学,本书还配备了电子教学课件和习题解答。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少学时(70~100学时)化工原理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高等职业学校以及科研、设计和生产部门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向阳,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化工单元设备设计等课程的骨干教师。参加首批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化工原理课程建设,参加市级和校级教学教改项目5项。主要研究领域为化工流程模拟、计算流体力学和超重力过程强化。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一项;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及企业项目;2011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各一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其中SCI 论文约二十篇),获授权发明专利两项。

目录

绪论
一、化工过程与单元操作1
二、“化工原理”课程的性质与任务2
三、物理量的单位与量纲3
四、混合物含量的表示方法5
五、单元操作中常用的基本概念9
习题10
本章符号说明10
第一章流体流动
第一节流体静力学11
一、流体的压力12
二、流体的密度与比体积12
三、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14
四、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的应用15
第二节管内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式19
一、流量与流速19
二、稳态流动与非稳态流动21
三、连续性方程式21
四、伯努利方程式22
五、实际流体机械能衡算式24
第三节管内流体流动现象26
一、黏度26
二、流体流动类型与雷诺数29
三、流体在圆管内的速度分布31
第四节管内流体流动的摩擦阻力损失34
一、直管中流体摩擦阻力损失的测定35
二、层流的摩擦阻力损失计算35
三、湍流的摩擦阻力损失37
四、非圆形管的当量直径41
五、局部摩擦阻力损失43
六、管内流体流动的总摩擦阻力损失计算44
第五节管路计算46
一、简单管路46
二、复杂管路51
第六节流量的测定53
一、测速管53
二、孔板流量计55
三、转子流量计58
四、湿式气体流量计60
思考题60
习题61
本章符号说明67
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
第一节离心泵68
一、离心泵的工作原理69
二、离心泵的主要部件69
三、离心泵的主要性能参数71
四、离心泵的特性曲线72
五、离心泵的工作点与流量调节74
六、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安装高度79
七、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82
第二节其他类型化工用泵84
一、往复泵84
二、齿轮泵87
三、旋涡泵87
第三节气体输送机械88
一、离心式通风机88
二、鼓风机和压缩机91
三、真空泵95
思考题96
习题96
本章符号说明98
第三章沉降与过滤
第一节概述99
一、非均相物系的分离99
二、颗粒与流体相对运动时所受的阻力100
第二节重力沉降101
一、沉降速度101
二、降尘室103
三、悬浮液的沉聚105
第三节离心沉降106
一、离心分离因数106
二、离心沉降速度107
三、旋风分离器107
四、旋液分离器110
五、沉降式离心机110
第四节过滤112
一、悬浮液的过滤112
二、过滤速率基本方程式115
三、恒压过滤117
四、过滤设备120
思考题124
习题125
本章符号说明126
第四章传热
第一节概述127
一、传热过程的应用127
二、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128
三、两流体通过间壁换热与传热速率方程式129
第二节热传导130
一、傅里叶定律130
二、热导率131
三、平壁的稳态热传导133
四、圆筒壁的稳态热传导136
第三节对流传热139
一、对流传热方程与对流传热系数139
二、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140
三、对流传热的特征数关系式141
四、流体无相变时对流传热系数的经验关联式142
五、流体有相变时的对流传热147
六、选用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的注意事项152
第四节两流体间传热过程的计算153
一、热量衡算153
二、传热平均温度差154
三、总传热系数159
四、壁温计算164
五、传热计算示例166
第五节热辐射171
一、热辐射的基本概念171
二、物体的辐射能力与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173
三、克希霍夫定律175
四、两固体间的辐射传热176
五、辐射与对流的联合传热180
第六节换热器180
一、换热器的分类181
二、间壁式换热器181
三、列管式换热器选用计算中有关问题187
四、系列标准换热器的选用步骤190
五、加热介质与冷却介质193
六、传热过程的强化194
思考题195
习题196
本章符号说明199
第五章吸收
第一节概述201
一、吸收操作的应用202
二、吸收设备202
三、吸收操作的分类202
四、吸收剂的选择203
第二节气液相平衡204
一、平衡溶解度204
二、亨利定律205
三、气液相平衡在吸收中的应用208
第三节吸收过程的传质速率210
一、分子扩散与费克定律211
二、等摩尔逆向扩散211
三、组分A通过静止组分B的扩散213
四、分子扩散系数215
五、单相内的对流传质217
六、两相间传质的双膜理论219
七、总传质速率方程221
八、传质速率方程式的各种表示形式223
第四节吸收塔的计算225
一、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225
二、吸收剂的用量与最小液-气比226
三、填料层高度的计算229
四、吸收塔的操作计算237
五、解吸塔的计算240
第五节填料塔244
一、填料塔的结构及填料性能244
二、气液两相在填料层内的流动247
三、塔径的计算249
四、填料塔的附件250
思考题252
习题253
本章符号说明255
第六章蒸馏
第一节双组分溶液的汽液相平衡258
一、溶液的蒸气压与拉乌尔定律258
二、理想溶液汽液相平衡259
三、非理想溶液汽液相平衡265
第二节蒸馏与精馏原理266
一、简单蒸馏与平衡蒸馏266
二、精馏原理267
第三节双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与分析269
一、全塔物料衡算270
二、恒摩尔流量的假设271
三、进料热状态参数q272
四、操作线方程与q线方程275
五、理论板数计算280
六、回流比与进料热状态对精馏过程的影响283
七、塔顶液相回流比的选择286
八、理论板数的简捷计算法291
九、精馏塔的操作计算292
十、直接蒸汽加热及两股进料的精馏塔297
第四节间歇精馏300
一、回流比恒定的操作301
二、馏出液组成恒定的操作301
第五节恒沸精馏与萃取精馏302
一、恒沸精馏302
二、萃取精馏303
第六节板式塔304
一、塔板结构305
二、塔板上汽液两相的流动现象306
三、塔板效率309
四、塔高的确定311
五、塔径的计算311
六、塔板类型313
思考题315
习题317
本章符号说明320
第七章干燥
第一节概述322
一、固体物料的去湿方法322
二、湿物料的干燥方法323
三、对流干燥过程的传热与传质324
第二节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324
一、湿空气的性质324
二、湿空气的湿度图及其应用330
第三节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333
一、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333
二、干燥过程的热量衡算335
第四节物料的平衡含水量与干燥速率339
一、物料的干燥实验曲线339
二、物料的平衡含水量曲线341
三、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率与干燥时间342
第五节干燥设备347
一、常用对流干燥器简介347
二、干燥器的选用351
思考题352
习题353
本章符号说明355
附录
一、单位换算356
二、基本物理常数356
三、饱和水的物理性质357
四、某些液体的物理性质358
五、某些有机液体的相对密度(液体密度与4℃水的密度之比)359
六、饱和水蒸气表(按温度排列)360
七、饱和水蒸气表(按压力排列)361
八、干空气的热物理性质(p=1.01325×105Pa)363
九、某些气体的重要物理性质363
十、液体饱和蒸气压p °的安托因(Antoine)常数364
十一、水在不同温度下的黏度365
十二、液体黏度共线图366
十三、气体黏度共线图 (101.325kPa)368
十四、固体材料的热导率369
十五、某些液体的热导率370
十六、气体热导率共线图370
十七、液体比热容共线图372
十八、气体比热容共线图(101.325kPa)374
十九、液体比汽化热共线图376
二十、液体表面张力共线图377
二十一、管子规格379
二十二、IS型单级单吸离心泵规格(摘录)380
二十三、热交换器系列标准(摘录)382
二十四、双组分溶液的汽液相平衡数据384
二十五、常用化学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384
参考文献
主要设备及原理素材资源(建议在wifi环境下扫码观看)
伯努利方程的物理意义23
边界层分离演示34
流体流过弯头43
突然扩大和缩小44
孔板流量计流动状态55
文丘里流量计流动状态58
离心泵69
离心泵的气缚69
离心泵的汽蚀79
齿轮泵87
罗茨鼓风机工作原理93
往复式压缩机工作原理94
水环真空泵95
降尘室的工作原理103
旋风分离器108
板框压滤机120
转筒真空过滤机122
流体流过圆管和管束145
套管式换热器工作状态182
螺旋板式换热器工作状态183
板式换热器工作状态183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186
浮头式换热器工作状态187
U形管式换热器工作状态187
等摩尔逆向扩散演示212
填料塔简介244
流体力学特征248
板式塔简介305
泡沫接触状态306
严重漏液308
液泛308
塔板类型313
厢式干燥器工作状态347
转筒干燥器工作状态348
沸腾床干燥器工作状态349
气流干燥器工作状态350
喷雾干燥器工作状态350

前言/序言

前言


本书由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教学团队精心组织编写,目的是为了满足各类高等院校少学时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需要,面向非化学工程类专业学生。本书第一版自1987年问世至今已有三十年,被众多高等院校采用并受到广大读者好评。本书第二版获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一届优秀畅销书奖,第三版获第八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一等奖,第四版被评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本书原有的章节体系已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求,但为了在内容上与时俱进,反映化学工程的最新进展,并考虑读者的不同侧重,本次修订对部分内容做了删减、修改和增补。本次再版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增配了过程原理、重点单元设备原理及结构的动画或视频二维码,读者可扫码观看;对部分例题和习题进行了更新,增加了部分综合性工程案例题;对书中插图进行了重新制作,并采用双色印刷,使重点内容更加醒目。此外,本次再版对原配套的教学课件与习题解答也进行了修订,方便任课教师使用。


本书主编王志魁先生已于2012年以87岁高龄仙逝。王先生多年来致力于化学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对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在传质与分离的单元操作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教学观点,如将传递理论和工程实际紧密地结合,帮助学生培养以工程观点为主的思维方法;注重典型单元操作的设计型和操作型问题,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能正确地分析复杂的工程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王先生将宝贵的教学经验凝结在教材中,并为本书的修订与完善孜孜不倦工作多年。在本书第五版出版之际,谨向王志魁先生为教书育人所做出的贡献表示敬意!


本次再版的修订工作由北京化工大学向阳、王宇完成,刘丽英、刘伟审阅。书中二维码链接的主要设备及原理素材资源由北京东方仿真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由于编者学识有限,虽经努力,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8月




第一版前言


本教材是根据化学工业部教育司关于增编高等院校少学时《化工原理》教材的要求而编写的。


1982年以来,北京化工学院根据本院某些专业的特点,以精选内容、突出重点、理论联系实际、便于教学为原则,自编了一套教学学时少(简称少学时)的《化工原理》教材,在本院已使用几届,并曾为十余所兄弟院校有关专业选用。本教材即在此基础上并按化工部教育司的要求作了适当修改而成。


1984年11月化学工业部教育司为本教材(少学时《化工原理》)召开了评审会,参加会议的有北京工业学院、吉林化工学院、沈阳化工学院、大连工学院、天津大学、河北化工学院、青岛化工学院、华东化工学院、武汉化工学院、四川轻化工学院、广西工学院、北京化工学院十二所院校的代表;浙江大学、南京化工学院和华南工学院提出了书面意见。会议认为教材的编写目的明确,并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基础,适用于少学时《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需要,有一定的适应面和实际意义;考虑到教材的适用范围,并提出增加沉降与过滤的内容。会后根据所确定的编写原则和代表们提出的具体意见作了适当修改和增删。


本教材可供大学本科80~120学时《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选用,如:“高分子材料”、“橡胶工程与塑料工程”、“高分子材料加工机械”、“腐蚀与防护”、“化工生产过程自动化”、“化学工业管理工程”、“化工工业分析”等专业。本教材包括流体流动、流体输送机械、传热、吸收、蒸馏、干燥、沉降与过滤等章,删除了一般“化工原理”教材中的蒸发、萃取和流态化等内容。编写时注意了加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和以工程观点和经济观点分析问题;力求保持其系统性和完整性。


编写过程中,许多兄弟院校从事《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同志,提供意见、介绍资料;北京化工学院各级领导和传递工程教研室的同志们,在工作上给予各种协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水平有限,经验不足,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欢迎批评指正。


编者


1985年7月




第四版前言


本教材是根据各类高等院校少学时《化工原理》课程教学需要而编写的。自1985年问世,经1998年再版与2005年第三版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受到了各高等院校广泛采用及广大读者的欢迎。本教材第二版获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一届(1993~1998年度)优秀畅销书奖,第三版获第八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一等奖。


本教材经众多院校的教学实践表明,教材的章节体系与内容尚能满足教学需要。本次修订基本上保持第三版的原有框架,对部分内容做了删除、修改或增补。修订的基本原则是精益求精,对于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的阐述,注重其科学性、严谨性、系统性、先进性及实用性。在文字叙述及公式推导方面,力求简洁易懂。


为了满足课堂教学需要,第四版教材配有电子教学课件与习题解答,供任课教师使用。


参加第四版教材编写者有王志魁、刘丽英、刘伟。编者学识有限,难免存在不妥,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0年2月



《化工原理(王志魁,第五版)》图书简介 学科根基,创新驱动——化工原理的经典传承与时代飞跃 《化工原理(王志魁,第五版)》是一部深度融合经典理论与前沿发展的权威著作,它不仅是化学工程领域莘莘学子求学路上的基石,更是化学工业界专业人士研习精进、洞悉未来的重要参考。本书以其严谨的逻辑、详实的论述、丰富的案例以及与时俱进的视角,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系统、全面且深入的化工原理知识体系,力求在传授基本原理的同时,激发创新思维,指引行业发展方向。 体系宏大,内容精深——覆盖化工核心知识领域 本书的编排紧扣“化工原理”的核心,内容涵盖了化学工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系列单元操作和过程。从流体流动、传热、传质这三大基本传递过程,到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动力学等关键学科分支,无不涉及。 流体流动: 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流体的性质、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以及在管道、设备中流体的流动规律。从伯努利方程的推导与应用,到不可压缩流体和可压缩流体的流动特性,再到非牛顿流体的行为分析,本书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对于管道阻力、局部阻力、流量测量、泵与风机等实际工程问题,更是提供了严谨的理论指导和实用的计算方法。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流体在各种工程装置中的运动机理,为后续单元操作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传热: 本部分系统地介绍了传热的基本定律和传热方式,包括热传导、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详细阐述了传热系数的计算、传热面积的估算,以及不同类型传热设备(如列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等)的设计原理和应用。本书不仅聚焦于稳态传热,还对非稳态传热现象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指导读者如何优化传热过程,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 传质: 传质是化学工程中的另一核心要素,本书对此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从质量传递的基本概念、传质机理入手,详细讲解了气体吸收、液-液萃取、蒸馏、精馏、干燥、结晶、吸附等各种分离单元操作。通过对传质过程的深入理解,读者能够掌握设计和操作各类分离设备的关键技术,有效分离混合物,提纯目标产物。本书特别强调了相平衡、传质速率、塔板效率、填料塔性能等核心概念,并提供了丰富的工程计算实例。 化学反应工程: 化学反应是化工生产的灵魂,本书在该领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化学反应动力学、反应器类型(如釜式反应器、管式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等)的特点与选择,到反应器设计、操作优化,本书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重点关注了反应机理、反应速率、平衡转化率、反应器效率等关键因素,并结合催化反应、多相反应等复杂情况,为读者提供了解决实际反应工程问题的理论工具和技术思路。 其他重要章节: 除了上述核心内容,本书还涵盖了化工热力学、化工动力学、颗粒技术、化工过程的模拟与优化、化工安全与环保等重要领域。通过这些章节的深入学习,读者不仅能掌握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还能对化工生产的整体运行、潜在风险以及可持续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理论与实践并重——案例丰富,习题精练 本书最大的特色之一在于其高度的实用性。作者团队精心选取了大量贴近实际生产的案例,这些案例覆盖了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环保工程等多个重要行业。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读者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工程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加深理解,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本书配备了大量精心设计的习题,这些习题涵盖了从基础概念巩固到复杂工程计算的各个层面。许多习题还提供了详细的解题思路和步骤,为读者提供了自我检验和提升的有效途径。通过反复练习,读者能够熟练掌握公式的应用、方法的运用,以及独立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与时俱进,视角前瞻——关注行业发展趋势 作为一部优秀的教材,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经典理论的复述。作者团队紧密关注着化学工程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和技术前沿。在第五版中,本书融入了诸如绿色化工、可持续发展、过程强化、智能制造、新材料开发等与当前时代发展高度契合的主题。 绿色化工与可持续发展: 本书在讲解传统单元操作时,也强调了如何通过优化工艺、选择更环保的溶剂、提高原子经济性等手段,实现化工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废弃物处理、污染物减排等方面的技术也进行了适当的介绍。 过程强化与智能制造: 随着科技的进步,过程强化技术(如微反应器、超声波辅助反应、膜分离等)以及化工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控制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本书在相关章节中,对这些新兴技术进行了介绍和讨论,为读者提供了了解未来化工发展趋势的窗口。 新材料与新能源: 伴随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的蓬勃发展,化工原理在新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本书在提及相关单元操作时,也会适当地结合这些新兴领域的需求进行案例分析和技术展望。 专家视角,权威解读——王志魁教授及其团队的智慧结晶 《化工原理(王志魁,第五版)》凝聚了王志魁教授及其团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王志魁教授作为国内化工领域的知名学者,在化工原理的教学和研究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本书的出版,是其多年教学实践和科研探索的集中体现,也为化学工程教育领域贡献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本书的语言风格清晰、准确,逻辑性强,便于读者理解和吸收。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希望深入钻研的专业人士,都能从中获益良多。它不仅是一本知识的宝库,更是一座连接理论与实践、传承经典与开创未来的桥梁。 总结 《化工原理(王志魁,第五版)》是一部集权威性、系统性、前瞻性、实践性于一体的经典教材。它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工程案例、精炼的习题以及与时俱进的视角,为读者提供了学习和掌握化工原理的终极指南。本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作为学习工具的功能,更在于它所传递的严谨治学态度、解决工程问题的创新思维以及对化学工程未来发展的深刻洞察。无论是对于培养新一代化学工程师,还是推动现有化工技术的进步,本书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实际应用的关注度,也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纯理论的书籍。虽然它主要讲授原理,但作者在很多地方都穿插了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或者提及了相关的设备。例如,在讲到离心泵的原理时,作者会简要介绍一下不同类型的离心泵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场景,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在介绍换热器的时候,也会提到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等不同类型,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这些看似“附加”的内容,却能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抽象的原理在现实世界中的意义和价值。它能够打通理论与实践的壁垒,让我明白学习这些原理是为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这种“学以致用”的导向,极大地增强了我学习的动力。

评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区分和解释。比如,在讲到传质和传热的不同机理时,作者会用大量的篇幅来对比它们之间的异同,并且给出形象的比喻和例子。有时候,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作者也都会提前说明,避免我们产生误解。他会反复强调一些核心概念的定义和适用条件,并且在后续章节中不断地回顾和应用。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当介绍某个新概念时,作者会先将其与已经学过的相关概念进行对比,指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这种“对比学习法”对于我这种容易“一锅粥”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太有帮助了。它能够帮助我建立清晰的概念体系,准确地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

评分

我注意到书中在一些关键的知识点上,使用了多种方式来辅助理解。比如,除了文字的详细阐述,还会配合图示、表格,甚至在一些复杂的过程描述中,还会采用流程图的方式来梳理。这种多维度、多角度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学习风格读者的需求。对于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直观的图表和流程图是理解复杂概念的绝佳工具。有时候,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就能够胜过千言万语的文字解释。而且,作者在引用一些外部信息或者参考文献时,也做得很规范,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知识来源是有依据的,而不是凭空捏造。这种严谨的态度,也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更加信赖。

评分

拿到书之后,我首先关注的是它的目录结构。翻开前几页,目录就呈现在眼前。这个目录分得相当细致,几乎把每一章的每一个小节都列了出来,有的甚至细分到了更小的子标题。这对于我这种喜欢“预习”或者“查阅”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可以很清楚地了解整本书的知识脉络,知道从一个概念是如何一步步延伸到另一个概念的,各个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一目了然。不像有些书,目录写得很笼统,想找个具体的内容,还得在书里大海捞金。这个目录还标注了页码,找起来就更方便了。我试着根据目录找了几个章节,定位都很准确。而且,目录的标题也起得比较精炼,能概括出该部分的主要内容,让我大概知道里面会讲什么。我个人觉得,一个好的目录,就像一张清晰的地图,能指引我快速找到目的地,少走弯路。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

评分

我非常欣赏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的层次感。它不像有些书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堆复杂的概念,而是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原理讲起,然后逐步深入。每一章的学习都建立在前一章的基础上,这种递进式的结构让我觉得很有逻辑性。比如,在讲到某个复杂单元操作时,它会先回顾一下相关的基本概念,然后再引入新的理论和计算方法。这种“复习-引入-深化”的模式,对于我这种不是科班出身,或者对某些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的读者来说,非常友好。它不会让我感到知识断层,而是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跟着作者的思路走。此外,章节内部的划分也很合理,每个小节都聚焦于一个特定的主题,讲解清晰,不会把很多内容混杂在一起。这样,我就可以针对性地去理解和消化每一个知识点,而不是被海量的信息淹没。这种精心的内容编排,无疑大大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评分

书中穿插的例题设计,是我非常看重的一个方面。我发现这本书里的例题,真的是“例”得非常到位。它们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一下公式的应用,而是覆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应用场景,从最基本的计算,到更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都有涉及。更重要的是,这些例题的解题步骤都写得非常详细,不仅仅是给出答案,而是详细地分析了每一步的思路、依据的公式、以及需要注意的细节。有时候,一道例题还会给出多种解法,或者在解题过程中进行对比分析,这让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同一个问题。而且,例题的难度分布也比较合理,既有巩固基础的简单题,也有挑战思维的难题。我尝试着自己做了一道例题,发现如果遇到困难,回头看看例题的详细解析,总能获得启发。这种详实的例题解析,极大地增强了我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嗯,怎么说呢,第一眼看上去挺朴实的,没有那种花哨的或者让人眼前一亮的元素,就是那种典型的教材风格。封面颜色是那种沉静的蓝色,搭配着烫金的字体,显得比较稳重。书脊上清晰地印着书名和作者的名字,还有出版社的信息,这倒是在翻阅的时候挺方便的,不用费劲去找。书的尺寸大小适中,拿在手里不会觉得太沉重,也不会觉得太小气,放进书包里也刚刚好。纸张的质量摸起来挺舒服的,不是那种很薄很滑的,有点微涩感,这样在翻页的时候不容易滑脱,而且字迹印刷得也比较清晰,颜色均匀,没有出现模糊或者洇墨的情况,这点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眼睛的负担会小很多。封底也印有一些关于本书的简要介绍,还有一些推荐语,虽然我一般不太看封底,但这次鬼使神差地翻了一下,感觉还是挺用心的,至少把一些关键信息都列出来了。总的来说,从外包装和材质上讲,这本书给我一种踏实、可靠的感觉,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虽然外表朴素,但内涵却深厚。这种设计风格或许不是最吸引眼球的,但对于一本理工科教材来说,我认为是恰到好处的,它传递了一种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

评分

最后,我想提一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它不像一些学术论文那样晦涩难懂,充满了各种专业术语,而是力求用清晰、简洁、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虽然它是理工科的教材,但作者在叙述时,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冗长或者拗口的句子。即使是一些专业的术语,作者也会在第一次出现时进行解释,或者在文中给出明确的定义。我感觉作者在写作时,一直在努力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这种“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我能够更专注于知识本身的理解,而不是被语言所困扰。对于我这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理解和吸收新知识的学习者来说,这简直是一种福音。

评分

这本书在理论推导的严谨性上,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多公式和定理的推导过程,作者都给出了清晰的逻辑链条。他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个公式是这样的”,而是会一步一步地展示它是如何从更基本的原理推导出来的。即使是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推导,作者也会尽量用清晰的语言进行解释,并且在关键步骤进行强调。我感觉作者非常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给出结论。这种严谨的推导过程,让我能够理解公式背后所蕴含的物理意义,而不是死记硬背。有时候,即使我不完全理解所有的数学步骤,但作者的逻辑解释也能让我大致明白原理。这种对理论细节的关注,对于真正掌握化工原理的精髓,是至关重要的。它培养了一种批判性思考和探究精神。

评分

打开正文,我特别留意了它的排版和字体。字体大小适中,不会太小让眼睛疲劳,也不会太大显得空泛。行距也设置得很合理,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都有足够的空间,阅读起来不至于拥挤。段落的划分也比较清晰,每个小节都有明确的标题,有时候还会用不同的字号或者加粗来强调。图表的插入位置也很讲究,通常紧跟着相关的文字描述,这样可以帮助理解。图表本身的设计也比较直观,线条清晰,数据标注明确,颜色运用得当,不会过于花哨但又能区分不同的信息。公式的排版也很规范,每一个公式都单独成行,并且有编号,方便引用。我发现有些公式旁边还附有详细的解释,这对于理解那些抽象的数学推导非常有帮助。偶尔出现的插图或者示意图,也都绘制得比较精细,能够形象地展示一些概念或者设备。整体而言,这本教材的排版给我一种条理清晰、阅读舒适的感觉,让我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专注,而不是被排版分散注意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