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播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学习中医各科技好基础。如果不学好中医基础理论,对中医其他各科,都是无法学习的。所以,中医学的各个行业,都把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一门主干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份。即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治疗疾病的原则。本教材中,将分别予以详细论述。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份。即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治疗疾病的原则。本教材中,将分别予以详细论述。
绪论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第四节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第二章 气血津液
第一节 气
第二节 血
第三节 津液
第四节 气血津液的关系
第三章 脏腑
第一节 五脏
第二节 六腑
第三节 奇恒之府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第二节 经络的基本生理功能
第三节 十二经脉
第四节 奇经八脉
第五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第五章 形体和官窍
第一节 形体
第二节 官窍
第六章 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第二节 内伤病因
第三节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第四节 其他病因
第七章 发病
第一节 发病原理
第二节 发病类型
第八章 病机
第一节 基本病机
第二节 疾病传变
第九章 养生与治则
第一节 养生
第二节 治则
第一节 五 脏
一、肾
肾位于腰部,脊柱之两侧,左右各一,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也”。明·赵献可在《医贯·内经十二官论》中说:“肾有二,精所舍也。生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就其形状和部位而言,和现代解剖学所描述的肾脏基本一致。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水和纳气。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有重要作用,同时是人体全身阴阳的根本。肾在体合骨;开窍于耳和二阴;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为表里。肾在阴阳中,属阴中之阴,五行属水,是人体最重要的脏器之一。
(一)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肾藏精 肾藏精的“藏”,即闭藏,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故《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主闭藏的主要生理作用,是将精气藏于肾,并促使其不断充盈,防止精气从体内无故丢失,为精气在体内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创造必要的条件。
精,是构成人体和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人体之精,有广狭两义:广义的精,泛指一切精微和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如机体中的气、血、津液以及从饮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微”等,都属于“精”的范畴,统称为“精气”。狭义的精,是指生殖之精,其中包括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因其与身俱来,在出生之前已经形成,故称为“先天之精”。如《灵枢·决气》所说的“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以及《灵枢·本神》所说的“生之来,谓之精”,皆指此。同时也包括机体发育成熟后自己产生的生殖之精,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即指此而言。
肾中所藏之精有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二是来源于人出生之后,机体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的精微物质,称为“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二者相互依存。“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不断培育和充养,才能日渐充盈,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后天之精”又赖“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方能不断地摄入和化生。
有两点必须强调:一是肾中的“先天精气”和“后天精气”是融为一体,无法分开的。在人出生之初,尚未产生“后天之精”,故肾中所藏之精,纯属先天。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产生的“后天精气”不断滋养“先天之精”,使其不断充盈。这时肾中所藏的精气,就其性状和功能而言,与初生之前并无二致,可以说它是“先天之精”(所以不少人强调肾为“先天之本”);但就其所含成分而言,其中既有先天的成分,也有不少后天的成分,因而根本就无法简单地说它是先天还是后天的,所以统称之为肾中精气,其实它是先天和后天之精的融合体。二是肾精和肾气是同一物质。一般地说,肾精是有形的,肾气是无形的。肾精散,则化为肾气;肾气聚,则变为肾精。精与气是在不断地相互转化之中。
……
根据国家教委《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八五”期间教材建设规划纲要》“要集中力量抓好本科主要专业主干课程教材建设”的精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组织编审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本套教材包括中医学、中药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和针灸、中医骨伤科学专业主要专业课程教材,计有《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急诊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选读》、《温病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针灸学》、《经络学》、《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中医骨伤科学基础》、《中医骨伤学》、《中医骨病学》、《中医筋伤学》、《中医学基础》、《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等三十八门课程教材及其相关实践教学环节教材。
为了提高教材质量、深化教学领域改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一九九二年四月在杭州召开了全国中医药本科教材建设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了本套教材的建设工作,会后下发了《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写基本原则》、《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组织管理办法》、《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主编单位招标办法》等文件。通过招标,确定并聘任了各门教材主编。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在北京召开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建设工作会议上,成立了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讨论研究了本套教材的改革思路,并组成了各门教材编写委员会,确定了审定人。
为了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先后召开了几次工作会议和教材审定会议,对各门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提纲及教材内容进行了认真审定。最后,还征求了本套规划教材顾问委员会各位名老中医药专家的意见。通过多次会议以及全体编委审定人的共同努力,在名老中医药专家的指导下,使本套教材在前五版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在符合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方面,在理论联系实际、保持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反映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成熟内容和教育改革新成果方面,在明确各门教材的教学目的、确定教材内容的深广度、促进教材体系整体优化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使本套规划教材内容能具体体现专业业务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教学质量测试的基本标准。对少数教材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使之更符合教学的需要。根据国家教委有关文件精神,各高等中医药院校、高等医药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应优先选用这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规划组织编审的规划教材。
随着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的不断改革与深化,本套教材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殷切希望各地中医药教学人员和广大读者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促使本套教材更臻完善和更符合现代中医药教学的需要。
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
我一直对中医的哲学深度和人文关怀充满敬意,这本书的名字《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类专业用)》给我一种非常可靠的感觉。我特别想深入了解书中关于“病因病机”的讲解,中医对疾病的认识角度非常独特,不仅仅关注外在的致病因素,更注重内在体质和情志的反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致病特点,以及内伤(喜、怒、忧、思、悲、恐、惊)如何影响脏腑功能,从而导致疾病。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解释,这些不同的病因如何作用于人体,与人体的正气(抵抗力)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各种复杂的病机。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生动的比喻,或者结合一些古代医家的经典论述,来揭示病因与病机之间的内在联系,那将非常有帮助。同时,我也对“藏象学说”的阐述很感兴趣。我理解中医对脏腑的认识,并不仅仅局限于解剖学上的器官,而是更强调其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心、肝、脾、肺、肾等主要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制约。例如,“肝藏血而主疏泄”、“脾主运化而统血”、“肾藏精而主生长发育”等等。如果书中能配以精美的插图,或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这些复杂的生理功能,那将极大地提升我的学习兴趣。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类专业用)》给我一种非常权威和系统的感觉。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四诊合参”的讲解,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核心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各自的要点和采集信息的方法,比如望诊中的神、色、形、态,闻诊中的声音、呼吸、气味,问诊中的症状、病史,以及切诊中的脉象、舌苔。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说明,如何将通过四诊所获得的大量信息,通过“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行系统地分析和归纳,最终形成对疾病性质、部位、病势的准确判断。这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思维过程,如果能有详细的步骤和清晰的逻辑,对我理解中医的辨证思维将是巨大的帮助。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临床案例,通过实际的辨证过程,来展示四诊合参的运用。例如,针对一个常见的内科疾病,作者是如何运用四诊采集信息,然后如何运用八纲进行辨证,最终得出病位、病性、病势的。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会让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医辨证论治的魅力。此外,对于“病因与发病”的章节,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而是能够深入分析各种病因(外感、内伤、其他)的致病特点,以及它们在不同条件下如何作用于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
评分我一直对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理念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 title 显得相当专业。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阴阳五行”学说的详细阐释,这不仅仅是理论框架,更是中医认识世界和人体的根本。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阴阳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等基本概念,以及五行(木、火、土、金、水)之间的相生相克、母子关系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看到这些学说如何在脏腑、病因、病机、药物、方剂等方面得到具体的应用。例如,如何用阴阳来区分疾病的寒热虚实,如何用五行来解释脏腑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传变。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简洁明了的图表,或者结合一些经典的医案来演示这些理论的实际运用,那将极大地帮助我理解和掌握。同时,我也非常关注“精气血津液”的讨论,这四个基本概念是理解中医生理病理的核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说明它们各自的生成、功能、以及在人体内的运行代谢。例如,气的推动作用,血的濡养作用,津液的滋润作用,精的固藏作用。如果书中能够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以及失调后会引发哪些具体的病症,那将非常有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对人体的生命物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并理解中医是如何通过调理这些物质来达到治病的目的。
评分我一直对中医的哲学思辨和宏观思维模式充满好奇,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些概念的绝佳窗口。我特别留意到关于“精、气、血、津液”这几个基本物质的论述,它们在中医体系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如何相互依存,又如何失衡导致疾病,这其中的奥妙令我神往。这本书是否能用一种更加生活化、形象化的语言来解释这些抽象的生理概念,而不是枯燥的专业术语堆砌,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古代医家的智慧,比如张仲景、李时珍等人的经典论述,或者一些在实际临床中得到验证的经验,那将极大地提升阅读的趣味性和理论的实践性。我希望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中医是如何从整体观念出发,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并与其他事物(如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相互联系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中医理论中贯穿始终,理解它,才能真正领悟中医的精髓。同时,我也关注书中对于“经络学说”的讲解,经络如同人体内的交通网络,连接着五脏六腑,沟通着内外上下,其运行通路和生理功能,是针灸、推拿等疗法施治的理论基础。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有详尽而准确的阐述,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经络在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如果书中能够配以精美的经络穴位图,并解释不同经络循行所对应的身体区域和可能出现的病症,那将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此外,我期待这本书能在我理解“病因病机”时,提供更深入的视角,不只是简单的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而是能展现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的认识。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学习者,中医作为其中的瑰宝,一直吸引着我。这本书的标题《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类专业用)》暗示了其内容的严谨性和系统性。我非常好奇书中关于“精、气、血、津液”的论述,这四个概念在中医理论中至关重要,它们不仅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更是理解人体生理、病理的基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述它们的生成、运行、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气是如何推动血液运行,血是如何濡养身体,津液又是如何滋润脏腑,精又是如何关乎生长发育和生殖。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或者通过图示来辅助理解,那将非常有帮助。同时,我也非常关注“藏象学说”的部分,中医将人体脏腑的功能与西医的解剖结构有所不同,更侧重于功能层面的描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心、肝、脾、肺、肾等主要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例如“心主神明”、“肝藏血”、“脾统血”等。如果书中能够结合一些古代医家的名言警句,或者引述一些经典医籍的原文,那将极大地提升阅读的深度和文化底蕴。我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建立起对中医脏腑功能的整体认知,理解中医是如何从宏观层面来把握人体的生理活动。此外,关于“经络学说”的介绍,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理论的陈述,更能让我理解经络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与脏腑、气血的紧密联系。
评分这本书给我一种厚重感,仿佛承载着千年中医的智慧。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四诊八纲”的讲解,这是中医辨别病情的纲领。我希望书中能详细阐述“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法各自的要点和采集信息的方法,比如望诊中如何观察神色、形态,闻诊中如何听声音、嗅气味,问诊中如何询问病史、症状,切诊中如何触摸脉象、观察舌苔。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将四诊所获取的信息,通过“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行归纳、辨析,最终形成中医对疾病性质、部位、病势的判断。这种从信息采集到理论归纳的整个过程,如果能有详尽的步骤和清晰的逻辑,对我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将是巨大的帮助。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临床案例,通过实际的辨证过程,来展示四诊八纲的运用。例如,针对一个常见的疾病,作者是如何运用四诊采集信息,然后如何运用八纲进行辨证,最终得出病位、病性、病势的。这种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讲解方式,会让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医辨证论治的魅力。另外,对于“病因与发病”的章节,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而是能够深入分析各种病因(外感、内伤、跌打损伤等)的致病特点,以及它们在不同条件下如何作用于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对于“内伤”病因,涉及情志、饮食、劳逸等因素,中医对其认识独到,我希望书中能有精彩的论述,阐明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脏腑功能,从而引发疾病。
评分我一直对中医的哲学深度和宏观思维模式着迷,这本书的厚重感预示着其内容的扎实。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入讲解,这不仅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医认识世界和人体的基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详细阐述阴阳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等原理,以及五行(木、火、土、金、水)之间的相生相克、母子关系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看到这些学说如何在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得到具体的应用,例如如何用阴阳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如何用五行来归类脏腑、药物、方剂,以及如何解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简洁明了的图表,或者结合一些经典的医案来演示这些理论的实际运用,那将极大地帮助我理解和掌握。同时,我也非常关注“精气血津液”的讨论,这四个概念是理解中医生理病理的核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说明它们各自的生成、运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例如,气的推动作用,血的濡养作用,津液的滋润作用,精的固藏作用。如果书中能够强调它们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表现,以及中医如何通过调理这些物质来达到治病的目的,那将非常有价值。
评分我一直对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思路感到着迷,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一种很专业的感觉。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精、气、血、津液”的论述,这四个概念构成了中医认识生命和疾病的基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它们的生成、运行、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气的运行如何推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血如何濡养身体,津液如何滋润和滑润,精又是如何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相关联。如果书中能够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或者通过图示来辅助理解,那将非常有价值。同时,我也非常关注“脏腑学说”的部分。我理解中医对脏腑的认识,是基于功能的角度,而非单纯的解剖学结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每个脏腑(如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制约。例如,“心藏神”、“肝主情志”、“脾为后天之本”等等。如果书中能够引述一些经典的医案,通过实际的病案分析来展示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病症,那将极大地加深我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此外,我对“病因病机”的讲解也充满期待,特别是中医对于情志致病、饮食失调等内在因素的认识,这与现代医学的视角有所不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述这些致病因素是如何作用于人体,以及它们导致疾病的具体机制。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医理论充满探索欲的读者,这本书的标题《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类专业用)》让我觉得内容会比较扎实,而且针对性强。我非常想了解书中关于“阴阳五行”的论述,这不仅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医认识世界和人体的基础。我希望这本书能从最本源的意义上讲解阴阳学说,以及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并阐述它们是如何在中医理论中得到具体应用的,比如如何用阴阳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如何用五行来归类脏腑、病症、药物等等。这其中的逻辑关系如果能清晰地呈现,对我来说将是一次重要的启迪。我也关注书中对于“藏象学说”的介绍,我理解这是中医认识脏腑功能的核心理论。我希望作者能够详细阐述每个脏腑(心、肝、脾、肺、肾,以及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心主身之血脉”、“肝主疏泄”、“脾为后天之本”等等。如果书中能配以详细的解剖图示,并结合西医的解剖生理知识进行对比说明,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毕竟,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将抽象的中医概念与具象的生理结构联系起来,会更容易理解。此外,我对“精气血津液”的讨论也很感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这些基本物质的生成、运行、代谢,以及它们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例如,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血是滋养身体的物质基础,津液是濡养和滋润的液体,精是生命之本。如果书中能清晰地解释它们之间的相互滋生、制约关系,以及在疾病状态下的不同表现,那将极大地加深我对此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素雅的,封面采用了比较沉稳的色调,文字印刷清晰,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分量感,初步印象是严谨而扎实的学术著作。翻开目录,里面的章节划分和内容安排,看起来十分符合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体系,从阴阳五行、脏腑、精气血津液,到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条理清晰,循序渐进。我尤其期待关于“气血津液”的论述,这部分常常是理解很多中医病理和治法的基础,如果能有深入浅出的讲解,辅以生动的案例,那将非常有帮助。同时,对于“辨证论治”的章节,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理论的罗列,更能体现出临床思维的培养,比如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去分析病情,最终制定出合适的治则治法。对于中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本教材能否真正帮助他们建立起扎实的理论框架,并且能够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临床实践中,是衡量其价值的关键。我注意到书中提到了“藏象学说”,这是中医认识人体脏腑功能的独特视角,理解好这一部分,对后续学习理解各种病证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希望书中在讲解时,能够提供一些图表或者模型,辅助我们直观地理解复杂的藏象关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字描述。再者,对于“病因病机”的阐述,中医的认识角度和西医有所不同,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解释清楚,并且让读者能够理解其内在的逻辑,需要作者有深厚的功力。我很看重这一点,因为清晰的病因病机认识,是准确辨证论治的前提。整体而言,从这本书的框架和标题来看,它似乎是为中医专业学生量身打造,其内容深度和广度都应该能满足专业学习的需求,期待它能成为我学习中医路上的得力助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