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基礎與進展

社會心理學:基礎與進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彥 著
圖書標籤:
  • 社會心理學
  • 心理學
  • 行為科學
  • 社會行為
  • 人際關係
  • 態度與說服
  • 群體動力學
  • 認知社會心理學
  • 發展社會心理學
  • 應用社會心理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757137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231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52
字數:55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個體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發生在社會情境中,與其他人不斷互相影響。與人們基於個人經驗、民間諺語和文學作品等途徑所得的看法不同,社會心理學知識來源自科學價值觀指導下嚴謹實證研究,並會根據新的證據不斷更新原有理論。
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係統學習社會心理學的核心概念、理論和研究方法,並對該領域的新進展有所認識。希望本書能引導讀者思考,社會心理學傢如何提齣問題、檢驗假設和修正理論。讀者還會發現,社會心理學滲透於生活的各個方麵,運用相關知識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和適應社會世界。

內容簡介

《社會心理學:基礎與進展》將社會心理學中經典的概念與新的研究和理論整閤在一起,結構完整、條理清晰地解釋瞭這一學科的關鍵概念和理論。每一章中來自現實生活或媒體報道的開篇案例,引導讀者對本章將要闡述的內容進行初步思考,保持繼續閱讀的興趣和好奇心。書中對重要概念和理論的討論深入淺齣,充分考慮到本科層次學生的能力和經驗水平。文中提供瞭很多社會心理學中經典和新的研究實例,既幫助讀者理解本學科的研究方法以及探討問題的思路和途徑,又讓讀者對相關理論有具體而清晰的理解。書中穿插文化與性彆共性和特性的討論,既與原有材料有機結閤,又幫助讀者從新的角度思考社會心理和行為規律,也有助於澄清社會心理學理論的一些爭議。書稿基於作者的教學實踐形成的講義,在幾屆學生中進行瞭長時間的修改和檢驗,將課堂教學中行之有效的內容編寫進本書稿。本書的另一個特點是立足於學生的知識基礎,從學生的視角齣發組織章節內容。每一章的最後還提供瞭小結,幫助讀者迴顧和記憶每章的核心內容。綜上所述,本書是一部較好的社會心理學教材,適閤心理學專業學生使用。

作者簡介

王彥,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5年至2004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心理學係,獲博士學位。主要從事自我控製、內隱社會認知等主題的研究。目前的研究重點是自我控製及其損耗對飲食、道德和攻擊行為的影響及其機製。

目錄

第1章 介紹社會心理學 1
第1節 什麼是社會心理學 1
社會心理學的定義 1
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科學 1
社會心理學與常識 2
社會心理學與社會學 3
社會心理學與人格心理學 3
第2節 社會心理學的曆史和現狀 4
第3節 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的問題 6
第4節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8
理論和假設 8
實驗室研究與現場研究 9
觀察 9
調查 10
相關研究 11
實驗研究 12
跨文化研究 15
第5節 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的倫理道德問題 17
欺騙 17
知情同意 17
事後說明 18
最小風險 18
小結 19
第2章 社會知覺 21
第1節 非言語溝通 21
非言語溝通的基本渠道 21
識彆謊言 24
第2節 歸因 25
內部歸因與外部歸因 25
對應推論 25
共變模型 26
因果歸因的其它維度 27
基本歸因錯誤 28
行動者-觀察者差異 31
自利性歸因 32
防禦性歸因 33
文化與歸因 34
歸因與抑鬱 38
第3節 印象形成 39
阿希的核心特質和邊緣特質研究 39
內隱人格理論 41
認知代數 41
印象形成的認知觀點 42
捷徑與偏差 43
小結 44
第3章 社會認知 47
第1節 圖式 47
圖式的作用 48
圖式的缺點 50
圖式的可提取性和啓動 51
圖式的持久性 52
自我實現的預言 54
第2節 啓發式和自動加工 57
代錶性啓發式 57
可用性啓發式 58
錨定和調整啓發式 60
第3節 社會認知的偏差和錯誤 61
框架效應 62
過度自信 63
錯覺思維 66
文化、性彆與控製錯覺 68
第4節 情緒與社會認知 69
情緒影響認知 69
認知影響情緒 70
第5節 控製性思維 71
反事實思考 72
思維抑製 73
改善社會認知 74
小結 74
第4章 自我 77
第1節 自我概念 77
自我差距理論 78
自我與文化 78
自我與性彆 79
第2節 自我認識的來源 80
社會比較 80
反射性評價 81
內省 81
自我知覺 84
尋求自我認識的動機:準確性、一緻性和自我增強 85
自我增強與文化 85
第3節 自尊 86
自尊的測量 86
文化與自尊 88
自我服務偏差 88
自我認識與心理健康 89
第4節 自我的調節作用 90
自我復雜性 90
工作自我概念 91
自我覺知 92
自我效能 93
選擇、控製感與文化 94
自我控製 94
第5節 自我展示 95
逢迎 95
謙虛 96
自我提升 96
自我妨礙 96
自我展示的個體差異 97
小結 99
第5章 態度 102
第1節 態度和態度的來源 102
第2節 態度與行為的一緻性 103
態度與行為的不一緻 103
情境因素 104
態度的特異性 105
態度的強度 105
計劃行為理論 107
第3節 行為影響態度 108
角色扮演 108
登門檻現象 108
認知失調理論 109
認知失調與文化 114
自我知覺理論 114
第4節 說服 115
溝通者 116
信息 117
溝通渠道 119
受眾 120
認知反應理論 121
第5節 抗拒說服 124
預先警告 124
態度免疫 124
阻抗理論 126
第6節 偏見:種族、性彆和其它 126
偏見的成分 126
偏見的來源 129
減少偏見 133
小結 135
第6章 從眾 139
第1節 從眾的經典實驗 139
謝裏夫的規範形成實驗 139
阿希的群體壓力實驗 141
米爾格拉姆的服從權威實驗 142
第2節 從眾的原因 144
信息性影響 144
規範性影響 147
自我閤理化 149
應用從眾促進有益行為 150
第3節 從眾的影響因素 152
群體大小 152
群體的一緻性 152
群體的凝聚力 153
群體成員的地位 153
事先承諾 153
服從的影響因素 154
第4節 從眾的個體差異和文化差異 154
個體差異 155
文化差異 155
第5節 如何抵製從眾 156
阻抗 156
保持獨特性 156
少數人影響 157
小結 157
第7章 群體行為 160
第1節 群體 160
社會規範 160
社會角色 161
地位 161
凝聚力 162
第2節 他人在場 162
社會助長 162
為什麼他人在場會造成喚醒 163
社會懈怠 164
社會懈怠的文化差異和性彆差異 166
去個性化 166
第3節 群體決策和問題解決 167
群體的決策規則 168
群體內的信息交流 168
群體極化 169
群體盲思 170
群體問題解決 173
領導 175
性彆與領導 176
文化與領導 176
第4節 競爭、衝突與閤作 177
社會睏境 177
卡車遊戲 179
如何促成閤作 179
小結 182
第8章 人際吸引和親密關係 185
第1節 人際吸引的要素 185
接近性 186
相似性 187
外錶吸引力 188
其它個人特點 191
互惠式喜歡 191
第2節 人際關係理論 191
社會交換理論 192
公平理論 193
交換關係與共有關係 193
第3節 親密關係 193
友誼 194
友誼與性彆 194
愛情 194
文化與愛情 198
長期關係中的交換和公平 199
自我錶露 199
自我錶露與文化和性彆 200
親密關係的結束 201
小結 202
第9章 助人行為 206
第1節 人們為什麼會幫助他人 206
進化心理學 206
社會規範 207
社會交換理論 208
移情與利他 209
第2節 影響助人的情境因素 210
旁觀者數量 210
助人行為的五個步驟 211
環境條件 213
時間壓力 213
親社會榜樣 214
文化 214
第3節 影響助人的個人因素 215
什麼人會提供幫助 215
什麼人容易受到幫助 218
第4節 增加幫助行為 219
增加旁觀者乾預的可能性 219
親社會榜樣 220
提高長期幫助的動機 220
小結 221
第10章 攻擊 223
第1節 關於攻擊的理論 223
本能理論 224
挫摺-攻擊假說 224
社會學習理論 226
第2節 與攻擊有關的個人因素和情境因素 227
神經化學和遺傳因素 227
性彆與攻擊 228
人格和歸因 229
令人厭惡的事件:疼痛、不適、挫摺等 229
喚醒 231
群體和匿名性 231
攻擊綫索 231
文化與攻擊 232
第3節 媒體與攻擊行為 232
媒體暴力與攻擊行為 233
色情內容與攻擊行為 234
媒體內容影響攻擊行為的原因 235
第4節 減少攻擊 236
宣泄? 236
懲罰? 237
控製憤怒和減少攻擊 237
小結 239

精彩書摘

第3節 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與一般的關係有什麼不同?一般認為,親密關係至少有如下幾個特徵:瞭解
人們對對方有很多瞭解,雙方分享經曆、愛好、情感等;關心,彼此關心對方,對對方有深切感情;依賴,雙方彼此影響;互動,雙方是緊密聯係、不可分割的一對;信任,相信對方會尊重和善待自己;承諾,雙方期望這種關係永遠持續下去,花費時間和精力去保持關係(Walster, Walster, & Berscheid, 1978)。當然,並非所有親密關係都擁有上述六個特點。但是,人們最滿意和最有意義的關係通常包括上麵六點。
友誼
友誼是一種“自願的、個人的關係,通常能夠提供親密和幫助,雙方彼此喜愛並尋求對方的陪伴”(Fehr, 1996)。研究者或采用簡單的開放性問題,例如“寫下友誼的幾個特點”、“朋友是……的人”,或采用結構化調查問捲來評估友誼的屬性。研究結果發現友誼有幾種至十幾種特徵不等,一些研究者發現的特徵總結為三個維度:情感維度,思想和情感的分享、親密和關心、朋友提供的情感支持、鼓勵、同情和信任等;共同維度,參與共同的活動、相似和非情感的幫助;社交維度,朋友是消遣、趣味和娛樂的重要來源(de Vries, 1996)。友誼的與浪漫的愛情關係有所不同,愛情更可能涉及對伴侶著迷、希望獨占伴侶等特點,對愛人也要求更高的忠誠和支持。
在特定文化下,人們具有共享的關於朋友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的觀點,稱為友誼關係的準則。研究者總結齣43條友誼準則(rules of friendship),包括例如給予幫助、信任和彼此傾訴、情感支持、尊重隱私等,還包括需要避免的事情,例如避免責任、避免嘮叨、避免公開批評等(Argyle & Henderson, 1984)。他們還發現,不同文化下人們認可的準則有所不同;並且,人們並不會總是遵守友誼的所有準則。但是,不遵守準則的友誼更容易破裂。
友誼與性彆
男性和女性的友誼存在差彆。研究發現,男性的友誼圍繞著共同活動(common activities)展開,他們一起去酒吧、打球、玩牌、睏難時互相幫助;而女性的友誼則以感情分享(emotional sharing)為主,她們經常在一起聊感情、生活,互相提建議和彼此安慰,互相之間非常瞭解(Fehr, 1996)。研究者還總結齣友誼的其它一些性彆差異,例如:年輕女孩多為兩兩交往,而男孩以群體形式在一起;男性和女性談論的是不同的話題,男性多談論體育,女性多討論關係和個人問題;女性的友誼是全麵的,包含很多方麵,男性的友誼是特定的,做不同事情有不同的夥伴;女性之間的自我錶露高於男性;女性之間的友情比男性更親近;等等(Fehr, 1996)。正如一位研究者所描述,男性之間的友誼是“肩並肩的”,女性之間的友誼是“麵對麵的”(Wright, 1982)。當然,不同性彆的友誼也有很多共同之處。對於友誼中的性彆差異,有兩種看法:一方認為,“在關係研究中所發現的性彆差異無處不在”(Berscheid & Reis, 1998);另一派認為,“總的來說,男性與女性擁有的最好的、最親近的同性友誼之間的相似多於差彆”(Winstead et al., 1997)。
愛情
如果一個男人或女人具有你期望伴侶擁有的所有品質,但是你不愛他/她,你會與他/她結婚嗎?研究者對美國的大學生進行瞭調查,結果是:在1968年,64.6%的男性迴答不會,24.3%的女性迴答不會;在1976年,86.2%的男性迴答不會,80.0%的女性迴答不會;在1984年,85.6%的男性迴答不會,84.9%的女性迴答不會(Simpson, Campbell, & Berscheid, 1986)。可見,在1984年的美國社會,大多數男女認為浪漫愛情是婚姻所必須的。另一項研究詢問11個國傢的大學生這個問題,他們發現,為愛情而結婚在美國、巴西、英國、澳大利亞等西方或西方化的國傢是看作最重要;而在一些發展中的東方國傢,例如印度、巴基斯坦和泰國,則最不受重視(Levine et al., 1995)。並且,研究者根據各個國傢的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程度在一個連續量錶上給它們打分,並檢驗文化取嚮與婚姻態度的相關。結果錶明,個人主義程度與愛情對婚姻的必要性之間存在0.56的正相關。在中國香港和日本等經濟繁榮的集體主義文化中,強調愛情作為婚姻基礎的程度介於西方發達國傢與東方發展中國傢之間。另外,對愛情的看法與婚姻幸福之間存在相關:在美國等個人主義文化中,強調愛情在婚姻中的重要性,離婚率遠高於集體主義文化,後者對婚姻的態度要更實際一些。
什麼是愛情?有多種描述和歸類愛情的方式。1970年,心理學傢魯賓編製瞭一套問捲來測量愛情和喜歡(Rubin, 1970)。他認為,愛情包含強烈的依戀感、親密感以及對被愛者的關愛三者。例如,愛情量錶中的題目包括:如果不能與___呆在一起,我會很痛苦(依戀);我感到自己可以嚮___吐露和分享幾乎所有的事情(親密);我幾乎可以為___做任何事情(關心)。魯賓認為,喜歡是一種贊美和友好的情感,測量題目例如:___是我喜歡的那類人;我認為___的適應能力非常高;___是我希望成為的那種人。魯賓對正在約會但沒有訂婚的大學生施測愛情和喜歡量錶,要求他們根據自己的約會對象和一位親密朋友分彆填寫愛情和喜歡量錶兩者。結果錶明,在喜歡量錶上,大學生對約會對象與親密朋友的情感差不多;但是,在愛情量錶上,大學生對約會對象的情感比親密朋友要強烈得多。並且,與在愛情量錶上得分較低的結婚對象相比,得分較高的約會對象目光接觸更頻繁、持續時間更長(Rubin, 1973)。從魯賓的研究可見,愛和喜歡確實是不同的感情。
激情之愛與伴侶之愛
有研究者區分瞭兩種不同類型的愛情:激情之愛(passionate love)和伴侶之愛(companionate love)(Hatfield & Rapson, 1993)。激情之愛是指對某個人強烈的情緒、渴望和關注。它往往混閤生理喚醒、性吸引、對身體親密接觸的渴望以及渴望對方迴報同樣的愛情等元素,還伴隨著對關係可能發生破裂的擔憂。如果對方迴應自己的愛情,人們感覺狂喜和滿足;如果對方沒有迴應,人們感到痛苦和絕望。伴侶之愛是一種比較溫和和穩定的體驗,雙方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感覺親密和關心。伴侶之愛通常不伴隨著激情和生理喚醒。如果一段親密的感情經受住時間考驗,最終會成為穩定而溫馨的伴侶之愛。腦成像研究顯示,處於熱戀階段的人們在看愛人照片時,富含多巴胺的奬勵與動機相關腦區被激活(Aron et al., 2005)。
研究者編製瞭激情之愛量錶,如錶8.1所示(Hatfield & Sprecher, 1986)。激情之愛中包含有生理喚醒,它可以看作是我們在生理上被有吸引力的人所喚醒而知覺到的心理體驗。不過,人們對生理喚醒的歸因可能會齣錯,錯誤地把某些喚醒歸因為受對方吸引。在一個研究中,男性被試在通過一座危險、搖晃的高高的吊橋時,遇到一名女研究助手,請他們幫忙完成一份調查(Dutton & Aron, 1974)。被試需要迴答幾個問題,並對一幅主題統覺測驗圖片給齣簡短的描述。在被試完成後,這名女子留下自己的姓名和電話,告訴他們如果想瞭解更多信息可以打電話給她。結果發現,在危險的吊橋上遇到這名女性的被試與其他人相比,對圖片的描述中包含更多的性幻想;並且,他們也更有可能打電話聯係這名女性。可見,被試將恐懼引起的生理喚醒歸因為這名女性對他的吸引。觀看恐怖電影、坐過山車、體育鍛煉、被激怒等等都會造成生理喚醒。在産生生理喚醒的同時,如果對方是一名有吸引力的異性,人們特彆容易做齣這種浪漫的歸因(White & Knight, 1984)。處於激情中的戀人迷戀和瘋狂地想念對方。並且,這種愛情在一定程度上是“盲目”的。人們會低估或忽略愛人的缺點,將伴侶理想化(Gold et al., 1984)。

……
《心跡探微:個體、群體與社會互動的深度解析》 導言: 人類作為一種高度社會化的生物,其行為、思想和情感的形成,無不深深烙印著社會環境的影響。個體並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網絡中,通過不斷的互動、觀察與學習,構建起自我認知,並在此基礎上與他人建立聯係,形成群體,進而影響乃至塑造社會。本書《心跡探微:個體、群體與社會互動的深度解析》旨在深入探索這一宏大而迷人的領域,通過梳理和闡釋社會心理學核心概念,揭示個體在社會情境下的心理活動機製,以及群體動態如何塑造個體行為,並進一步審視社會互動在更廣闊社會背景下的復雜性與演變。我們將不僅僅停留在現象的描述,更力求挖掘其背後的心理動因和結構性力量,以期讀者能夠獲得對人類社會行為更深刻、更全麵的理解。 第一部分:個體心智在社會維度中的映射 個體的心理世界,雖然看似私密,卻無時無刻不在接收著來自外部社會的信號,並以此為基礎進行加工、整閤,最終呈現齣我們的行為模式。本部分將聚焦於個體層麵,深入剖析那些驅動我們做齣社會性反應的核心心理過程。 第一章:自我與社會身份的構建 自我,是連接個體與外部世界的橋梁,更是個體參與社會互動的基石。我們如何認識自己?“我”的概念是如何在與他人的比較、互動中形成的?本章將探討自我概念的形成機製,包括社會比較理論、自我知覺理論,以及個體如何通過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內化社會規範與價值觀,最終形成獨特的自我意識和社會身份。我們會審視不同文化背景下,個體與集體主義文化對自我認知模式的影響,解析“你是誰”這個問題背後,社會賦予的豐富含義。從童年時期對鏡子的認知,到成年後在職場、傢庭等不同場景下展現的多元“我”,自我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社會互動的洪流中不斷雕塑和發展的。 第二章:認知偏差與社會判斷的藝術 我們的大腦在處理海量信息時,常常會采取一些“捷徑”,這些捷徑在提升效率的同時,也可能導緻係統性的認知偏差,深刻影響我們對他人、事件的判斷。本章將係統梳理常見的認知偏差,如基本歸因錯誤、光環效應、確認偏差等,並探討它們如何在日常的社會交往中産生微妙而強大的作用。我們將分析刻闆印象和偏見形成的心理機製,瞭解這些非理性認知如何影響我們對群體成員的評價,以及如何固化社會不平等。同時,本章也將探討如何認識和規避這些認知陷阱,提升我們的社會判斷能力,做齣更為客觀和公正的決策。 第三章:態度、信念與行為的聯動 態度,是我們對特定對象(人物、事物、觀念)所持有的評價性傾嚮。它不僅影響我們的情感體驗,更直接驅動著我們的行為。本章將深入研究態度的形成、測量與改變。我們將探討態度與行為之間復雜的相互關係,分析在什麼條件下,我們的態度能夠準確預測行為,又在何時會齣現行為與態度不一緻的情況。認知失調理論將是本章的重要議題,它揭示瞭當個體的信念、態度與行為發生衝突時,個體為瞭緩解心理不適而産生的行為改變。我們將通過實際案例,展現廣告宣傳、政治動員等領域如何運用心理學原理來影響和改變公眾的態度。 第四章:情緒在社會互動中的角色 情緒,是我們對外界刺激的生理和心理反應,它在社會互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章將從社會視角審視情緒的功能,探討情緒如何作為一種社會信號,傳遞信息、協調人際關係、影響決策。我們將分析同理心的産生機製,以及它在促進閤作、理解他人方麵的作用。同時,我們也會探討情緒的錶達方式如何受到文化的影響,以及情緒失調可能導緻的社會問題,如攻擊性行為、社交障礙等。情緒的識彆、理解與管理,是成為一個有效的社會個體的關鍵能力。 第二部分:群體力量的湧現與個體行為的重塑 個體並非孤立地存在於社會之中,而是身處各種不同規模的群體之中。群體一旦形成,便會産生個體層麵所不具備的獨特動力和影響力,深刻地影響個體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本部分將著重分析群體動力學的奧秘。 第五章:群體規範、從眾與順從 群體,往往會發展齣獨特的行為準則和期望,即群體規範。個體為瞭獲得群體接納、避免排斥,常常會不自覺地遵從這些規範,這種現象被稱為從眾。本章將深入探討從眾的心理機製,分析信息性影響與規範性影響的作用,並探討群體規模、群體凝聚力、個體特徵等因素如何影響從眾的程度。此外,我們還將區分從眾與順從,研究個體在權威人物或壓力下,即使內心不認同,也可能遵從指令的現象。我們將迴顧經典的從眾實驗和服從實驗,剖析其對理解社會權力運作的深刻啓示。 第六章:群體決策的智慧與陷阱 群體決策,理論上可以匯集更多信息,集思廣益,做齣更優的選擇。然而,現實中的群體決策往往充滿瞭挑戰。本章將探討群體決策的優勢與劣勢,分析群體思維(groupthink)等現象如何導緻群體做齣災難性的決策。我們將審視群體極化效應,即群體討論後,個體的觀點會趨嚮於更極端。同時,本章也將提齣提高群體決策質量的策略,例如鼓勵多樣化觀點、設立“反對派”、優化溝通機製等。 第七章:偏見、歧視與群體衝突的根源 偏見,是對特定群體持有預設的、負麵的態度;歧視,則是基於偏見而産生的歧視性行為。本章將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深入剖析偏見和歧視的形成機製,包括社會學習、群體內群體外理論、權威人格等。我們將探討刻闆印象如何固化偏見,以及群體衝突是如何由資源競爭、身份認同、曆史恩怨等多種因素交織而成的。理解這些根源,對於化解群體間的矛盾,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第八章:領導力、群體凝聚力與組織行為 在任何群體中,領導者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本章將探討不同類型的領導風格,如交易型領導、變革型領導,以及它們對群體士氣、工作效率的影響。我們還將深入研究群體凝聚力——群體成員之間的相互吸引力,分析其如何影響群體的穩定性和成員的滿意度。從群體行為的角度,我們將審視組織內部的溝通、激勵、衝突管理等問題,揭示個體在組織中的角色轉變,以及組織文化如何塑造個體行為。 第三部分:社會互動的宏觀圖景 個體與群體的互動,最終匯聚成龐大而復雜的社會圖景。本部分將超越微觀的個體和群體層麵,審視更廣闊的社會互動模式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第九章:吸引力、愛情與親密關係的心理學 人際吸引是社會互動最基本的形式之一。本章將探討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如相似性、互補性、外貌吸引力、鄰近性等。我們將深入研究愛情的心理學,分析依戀理論在親密關係中的應用,以及不同類型的愛情風格。親密關係的維係與發展,需要有效的溝通、衝突解決以及相互支持,本章將對此進行深入探討。 第十章:利他行為、攻擊性與社會助長的動力 人類的行為模式,既有無私奉助的一麵,也有攻擊衝動的一麵。本章將分析利他行為産生的心理動機,如感同身受、社會責任感、互惠利他等。同時,我們將審視攻擊性行為的來源,包括生物學因素、挫摺-攻擊假說、社會學習理論等。本章還將探討“旁觀者效應”,即在緊急情況下,旁觀者越多,個體提供幫助的可能性越低,並分析其背後的原因。 第十一章:說服、社會影響與輿論的形成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理解說服的心理機製,掌握社會影響的力量,對於認識輿論的形成和個體決策至關重要。本章將深入研究說服的路徑模型,分析影響說服效果的因素,如說服者特徵、信息特徵、受眾特徵等。我們將探討不同形式的社會影響,如廣告、宣傳、媒體報道等,如何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觀念和行為。同時,本章也將關注網絡社會中,信息傳播的特點以及輿論形成的新趨勢。 第十二章:社會心理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社會心理學的理論與研究,並非僅僅停留在學術象牙塔,而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本章將展示社會心理學的廣泛應用,包括在教育領域的學習動機與教學策略、在健康領域的健康行為改變與疾病預防、在司法領域的證人證詞可靠性與陪審團決策、在環境保護領域的公眾參與與行為改變等。我們將通過具體的案例,說明如何運用社會心理學原理來解決現實社會問題,提升個體福祉,促進社會進步。 結語: 《心跡探微:個體、群體與社會互動的深度解析》希望通過上述內容的梳理與探討,為讀者構建一個理解人類社會行為的宏大框架。個體的心智在社會維度中摺射,群體力量在互動中湧現,這一切最終交織成我們所生活的復雜而精彩的社會。理解這些深層機製,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他人,更能夠啓迪我們如何在這個相互聯係的世界中,做齣更明智的決策,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共同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這趟探索之旅,將是一次對心靈深處和社會錶象的深度挖掘,一次對人類行為本質的持續追問。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次翻開《社會心理學:基礎與進展》,我的內心是既期待又略帶忐忑的。期待的是,終於有一本能夠係統地梳理社會心理學這一迷人學科的著作;而忐忑,則源於對“基礎與進展”這兩個詞的理解,它暗示著既要有紮實的理論根基,又要緊跟前沿的學術脈動。讀完後,這份期待得到瞭極大的滿足,甚至超齣瞭預期。作者在開篇部分,沒有直接拋齣晦澀難懂的概念,而是從人類社會最基本的互動現象入手,比如群體歸屬的本能、個體在群體中的行為變化,以及我們如何理解和評價他人。這種“接地氣”的敘事方式,瞬間拉近瞭讀者與學科之間的距離。我尤其欣賞作者在介紹經典理論時,並非照本宣科,而是巧妙地穿插瞭許多生動的案例。例如,在講解從眾效應時,書中引用瞭阿希的經典實驗,但更進一步,它還分析瞭現代社會中,社交媒體如何放大和加速瞭從眾現象,從“點贊”到“轉發”,再到形成網絡迷因,每一個細節都描繪得淋灕盡緻。這讓我意識到,社會心理學並非隻存在於實驗室,它就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此外,書中對於“偏見與歧視”的探討,更是令人深思。作者不僅揭示瞭偏見的認知根源,如刻闆印象的形成機製,還深入分析瞭其社會和文化影響,並提供瞭一些剋服偏見的有效策略。這種從現象到機製,再到解決方案的層層遞進,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功力。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僅是一次知識的盛宴,更是一次自我認知和對社會洞察的啓迪。它讓我明白,理解他人,其實也是理解自己,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

評分

這本《社會心理學:基礎與進展》是我讀過的最令人振奮的學術著作之一,它將復雜的理論呈現得既易於理解,又充滿啓發。書中關於“群體動力學”的論述,堪稱經典。作者不僅僅是描述瞭群體中的現象,而是深入探究瞭這些現象背後的機製。例如,他對“群體極化”的解釋,讓我明白瞭為什麼在群體討論中,人們的態度會變得更加極端。書中對“群體決策”的分析,也讓我認識到,群體並非總是比個體更明智,有時反而會因為“群體思維”而做齣糟糕的決策。我曾經參與過一些群體決策的過程,事後迴想起來,確實存在一些盲點和偏見。這本書讓我能夠更清醒地認識到這些潛在的問題,並學會如何在群體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我也對書中關於“社會動機”的探討充滿瞭興趣。是什麼驅使我們去追求社會認可?為什麼我們會渴望歸屬感?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書中得到瞭深刻的解答。這本書讓我對人類行為的內在驅動力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對如何更好地滿足自己的社會性需求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

《社會心理學:基礎與進展》如同一場思想的盛宴,每翻一頁,都感覺有新的洞見湧現。書中關於“社會錶象與行為”的章節,簡直是一部生動的社會行為指南。作者從我們如何理解和解釋他人的行為入手,深入分析瞭“歸因理論”的各種模型,例如韋納的歸因模型,以及“基本歸因錯誤”等常見的認知偏差。我曾經常常因為誤解他人的行為而産生不必要的矛盾,讀瞭這本書,我纔明白,很多時候,我們對他人行為的判斷,容易受到我們自身立場和預期的影響。書中對“社會角色”和“情境對行為的影響”的論述,更是讓我警醒。我們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處的情境,對我們的行為有著巨大的塑造作用。這本書讓我更加理解,為什麼在不同的場閤,我們會錶現齣不同的行為,也讓我意識到,在評價他人時,需要更多地考慮其所處的環境。我也對書中對“非語言溝通”的深入剖析充滿瞭興趣。眼神、錶情、肢體語言,這些無聲的語言,常常比言語更能揭示一個人的真實想法。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如何更敏銳地捕捉這些信息,從而更好地理解他人。

評分

這本書就像一本精心烹製的盛宴,每一道菜都飽含深意,迴味無窮。我特彆喜歡它在講解“社會認知”那一章時,那種抽絲剝繭般的分析。作者沒有停留在“我們如何看待他人”這樣淺顯的層麵,而是深入到瞭“圖式”的作用、信息加工的偏差,以及歸因理論的多樣性。我一直對“為什麼我們會對某些人産生刻闆印象”感到睏惑,這本書則提供瞭一個非常詳盡的解釋框架,將這種認知機製置於演化的視角下,解釋瞭它為何在人類生存初期具有適應性,又如何在現代社會帶來負麵影響。更讓我贊嘆的是,書中對“社會影響”的闡述。它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順從和服從,還拓寬到瞭說服的原理、群體動力學以及個體在群體決策中的角色。其中關於“認知失調”的討論,更是讓我恍然大悟。書中通過對吸煙者、選舉投票者等日常情境的分析,生動地展現瞭人們為瞭維持心理一緻性而改變態度和行為的過程。這種理論的解釋力,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和身邊人的某些難以解釋的行為。我曾經參加過一次社團招新,當時我並沒有特彆喜歡那個社團,但因為朋友都去瞭,我也稀裏糊塗地加入瞭,之後反而覺得那個社團挺不錯的。現在迴想起來,這不就是典型的認知失調在起作用嗎?這本書讓我學會瞭用更科學、更理性的眼光去看待這些現象,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的觀察。它教會我如何識彆那些影響我們決策和判斷的潛在因素,從而做齣更明智的選擇。

評分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讓我望塵莫及,也讓我心潮澎湃。在“社會認同與群體行為”這一部分,作者簡直像一位解剖大師,將群體內部的微妙動態展現得淋灕盡緻。他不僅解釋瞭群體規範是如何形成的,個體如何為瞭融入群體而改變自己的行為,還深入探討瞭群體決策的陷阱,比如“群體思維”和“社會懈怠”。我曾經參加過一些團隊項目,有時候會發現團隊的效率並不如預期,甚至會做齣一些錯誤的決策,當時覺得是個人能力問題,但讀瞭這本書,我纔明白,很多時候是群體本身的動態在起作用。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例如曆史上一些災難性的決策是如何在群體壓力下産生的,讓我對群體力量的雙刃劍效應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領導力”的探討,它不僅僅列舉瞭不同類型的領導者,更分析瞭領導者如何影響群體成員的態度和行為,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哪種領導風格更有效。這種實踐性的指導,對於我理解職場和組織管理都有著極大的幫助。我也對書中“社會互助與利他行為”的分析充滿瞭敬意。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利他行為歸結為善意,而是從演化心理學、社會交換理論,甚至共情理論等多個角度進行瞭深入的解析,讓我看到瞭人類行為中復雜而多樣的動機。

評分

《社會心理學:基礎與進展》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對社會認知的革新。書中對“跨文化社會心理學”的探討,尤其令我驚艷。作者沒有將社會心理學僅僅局限於西方文化的視角,而是深入地探討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在態度、信仰、行為方式上的差異。我一直對“文化決定論”與“文化普遍性”的爭論很感興趣,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全麵的視角。通過對不同文化中,例如傢庭觀念、溝通方式、衝突處理模式等方麵的比較,讓我看到瞭人類行為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我也對書中對“全球化對社會心理的影響”的分析充滿瞭興趣。在日益互聯互通的世界裏,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閤,以及由此産生的挑戰和機遇,都值得我們深思。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它鼓勵我跳齣自己熟悉的文化框架,以更廣闊的視野去審視和理解人類的社會行為。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我最初的想象,它是我在心理學領域的啓濛,也是我認識世界的全新視角。在“社會心理學研究方法”部分,作者展現瞭他嚴謹的治學態度。他沒有迴避研究中的挑戰和倫理睏境,而是以一種開放而誠懇的態度,對各種研究方法的優缺點進行瞭分析。從實驗法、相關研究到案例研究,每一種方法都被清晰地闡釋,並且配以生動的例子,讓我能夠理解這些方法是如何被用來探索復雜的社會心理現象的。我曾經對一些社會心理學實驗的倫理問題感到擔憂,比如斯坦福監獄實驗,書中對這些問題的討論,讓我看到瞭學科在不斷反思和進步。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講解研究方法時,並沒有讓讀者感到枯燥乏味,而是強調瞭研究的價值和意義,以及如何運用這些研究結果來解決實際問題。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結閤,讓我對社會心理學這門學科充滿瞭敬意。我也從書中學習到瞭如何更批判性地看待那些宣稱“科學證明”的觀點,理解研究的局限性,並保持一種開放和探究的精神。

評分

《社會心理學:基礎與進展》就像一位睿智的長者,用充滿智慧的語言,引導我穿越社會心理學的迷宮。這本書在“態度與說服”章節的構建,堪稱完美。作者從態度的本質、形成原因入手,清晰地闡述瞭態度與行為之間的復雜關係。我曾經以為,隻要知道一個人的態度,就能預測其行為,但這本書讓我明白,事情遠比這復雜得多。例如,當外部壓力很大時,人們的態度可能會與行為不一緻,而事後又會通過改變態度來閤理化自己的行為,這就是認知失調的體現。書中對“說服的路徑”,即中心路徑和外周路徑的區分,以及影響說服效果的各種因素,例如信息源的可信度、信息的結構以及受眾的特徵,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這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廣告、政治宣傳等信息是如何影響我們的,也讓我對如何有效地傳遞信息有瞭更深刻的思考。此外,書中對“社會傳染”的討論,特彆是通過社交媒體傳播的情緒和觀念,讓我意識到,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批判性思維是多麼重要。我曾經看到一些網絡上的情緒蔓延,自己也跟著變得激動,讀瞭這本書,我纔明白,這是一種社會傳染,而我需要有意識地去抵抗它。

評分

《社會心理學:基礎與進展》給我帶來的震撼,如同在平靜的湖麵上投下瞭一顆石子,激起瞭層層漣漪,久久不能平息。這本書在探討“人際關係”時,那種細膩而深刻的筆觸,讓我仿佛置身於情景之中。作者從吸引力的基本因素講起,包括外貌、相似性、互補性,以及臨近效應等,並且對這些因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異進行瞭有趣的比較。我一直覺得“一見鍾情”是一種浪漫的幻覺,但書中對吸引力産生的神經科學和心理學解釋,讓我對這種現象有瞭更科學的認識。而當它深入到“愛情的構成”時,斯滕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被詳盡地闡釋,並結閤大量的實證研究,讓我明白瞭愛情並非單一的情感,而是包含親密、激情和承諾的復雜組閤。書中對“親密關係”的維護和破裂的分析,也充滿瞭智慧。它不僅僅指齣瞭衝突的原因,還提供瞭化解矛盾、增進理解的策略。我曾一度睏惑於為何有些看似恩愛的伴侶最終分道揚鑣,這本書讓我明白,維持一段健康的關係需要持續的努力和恰當的溝通技巧,而非僅僅依靠最初的激情。此外,書中對於“攻擊行為”的探討,也讓我警醒。它不僅分析瞭攻擊的生物學基礎,還深入剖析瞭環境、學習和社會文化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導緻攻擊行為的發生。這種多維度的分析,讓我對人類行為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

拿起《社會心理學:基礎與進展》,就像獲得瞭一把解鎖人類行為奧秘的金鑰匙。這本書的“自我”概念章節,如同一麵鏡子,讓我有機會審視自己。作者從自我概念的起源、自我意識的産生,以及自我價值感的維持機製等方麵,進行瞭全麵而深刻的論述。我一直對“自我認知偏差”感到好奇,比如為什麼我們會更容易記住那些強化我們積極形象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不利的信息。書中對“自我服務偏差”、“虛假普遍性偏差”和“虛假獨特性偏差”的解釋,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常常帶有一定的“濾鏡”。此外,書中對“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控製”的探討,更是讓我看到瞭個體能夠通過內在的力量去影響和改變自己的潛力。我曾經以為,有些事情是天生的,無法改變,但這本書讓我明白,通過培養積極的信念和有效的策略,我們是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的。我也對書中關於“社會比較”的研究充滿瞭興趣。我們總是忍不住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而這種比較,無論是嚮上比較還是嚮下比較,都會對我們的情緒和行為産生深遠的影響。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如何更健康地進行社會比較,避免陷入不必要的焦慮和沮喪。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