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古典名著 精选精译)

资治通鉴(古典名著 精选精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司马光 著,弘丰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史
  • 资治通鉴
  • 古典文学
  • 名著
  • 历史故事
  • 司马光
  • 精选
  • 译注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ISBN:97875190207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3393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古典名著 精选精译)》全书共294卷,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
  知名学者梁启超评价《资治通鉴(古典名著 精选精译)》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毛泽东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古典名著 精选精译)》,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目录

魏文侯问相于李克
智伯之亡
魏武侯与吴起论山河之固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
子思言于卫侯
齐威王辨臣之毁誉
秦孝公、卫鞅变法
齐威王与魏惠王论国宝
韩昭侯不仕申不害从兄
商君之死
孟尝君用谏
司马错论伐蜀
燕王哙务虚名而乱国
孟子答齐宣王
张仪诳楚
郭隗之招贤策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廉颇负荆请罪
田单克狄
赵奢收租税
触龙说赵太后
赵王以名任赵括为将
毛遂自荐
李斯谏逐客令
齐王建之亡国
秦始皇焚书坑儒
赵高擅权
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韩信拜将
刘邦用陈平
韩信大破赵军
项羽之败
汉高帝论得天下
汉高帝赦季布,斩丁公
汉高帝封萧何
汉高帝封雍齿为侯
冒顿灭东胡
贯高不累赵王张敖
马上得之,焉能马上治之
栾布哭彭越
汉高帝纳谏赦萧何
萧规曹随
王陵失相
周勃安刘
南越王赵佗改号
张释之依法论罪
汉文帝召罢季布
晁错言贵粟
冯唐不知忌讳
周亚夫治军
汉文帝遗诏
文景之治
汲黯矫制赈贫民
汲黯面折汉武帝
李广与程不识为将
卫青功高不骄
汲黯谏汉武帝勿杀贤才
汉武帝以腹诽诛颜异
苏武持节不辱
汉武帝罪己诏
汉武帝以法论处昭平君
隽不疑收缚伪卫太子
汉昭帝为霍光释诬
霍光废黜昌邑王
夏侯胜非议诏书
汉宣帝注重太守
丙吉不言己功
张安世举贤不望私谢
疏广不为子孙立产业
汉宣帝责太子
石显之变诈
侯应论罢边十不可
王莽未篡时之谦恭下士
朱云直谏
大司农孙宝免官
祭遵奉法不避
光武帝不计前仇降朱鲔
光武帝敕冯异讨敌之策
宋弘之为人
任延不奉“善事上官”诏
郅恽拒关
光武帝偃干戈修文德
光武帝查办度田不实官吏
强项令董宣
马援不服老
马援寄书诫兄子
汉明帝尊师
塞朗奏楚狱多冤
马太后拒封外戚
孔僖自讼
班固、司马光论汉武帝
班超诫任尚
杨震拒赠金
周举劾左雄
苏章为冀州刺史
李云露布上书
蔡邕建议废除“三互法”
吕范愿暂领都督
刘备三顾茅庐
曹操杀孔融
崔琰、毛玢并典选举
曹操惟才是举
孙权教吕蒙读书
诸葛亮论治蜀之要
曹操杀杨修
辛毗谏魏文帝勿徙冀州民
杨颐谏孔明
吴王重用吕范而不用周谷
张纺留笺
刘晔巧诈
是仪据实答问
晋武帝赏罚不明
刘毅直言
苟唏不徇私情
祖逖誓复中原
隗瑾非议“举过有赏”
游子远谏赵帝刘曜
石勒不记布衣之恨
陶侃在荆州
王猛严治违法贵戚
孙盛坚决不改史实
谢安不惧桓温
苻坚兵败淝水
宋武帝刘裕节俭
阿柴临终训子
魏太武帝拓跋焘之为人
崔浩认错
古弼奏事
高允宁死不易辞
高允谏魏太子勿营园田取利
高允好切谏
张白泽谏魏献文帝班禄以酬廉吏
魏献文帝罢门、房之诛
范缜不卖论取官
魏孝文帝严惩贪污受贿
魏孝文帝以考绩黜陟百官
魏孝文帝自为诏策
魏孝文帝断北语而从正音
魏孝文帝大义废太子
源怀按察官吏
梁武帝之屈法
高道穆不避帝姊
梁昭明太子之贤
宇文泰擢用苏绰
魏收撰《魏书》
北周武帝不诛叛臣
梁彦光治相州
隋文帝免秦王官
赵绰执法一心
独孤后谗害高颍
韦云起直言不便事
梁毗上书劾杨素
隋文帝之为政
隋炀帝向诸番夸富
萧璃受敕必勘审
李素立谏唐高祖守法
李世民开文学馆
韦仁寿检校南宁州都督
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论功定赏
魏征不肯署敕点中男
唐太宗陷入于法
唐太宗降宗室郡王为县公
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
杜淹心服善言
唐太宗论弓矢
戴胄犯颜执法
崔仁师治狱
非无贤才,患不知人
魏征愿为良臣,不为忠臣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唐太宗畏魏征
唐太宗令群臣论执诏敕
房玄龄善谋,杜如晦能断
唐太宗论隋文帝
魏征不面从而后言
唐太宗与魏征论用人
魏征谏止封禅
长孙皇后赞魏征
唐太宗以长孙无忌为司空
唐太宗纳谏不如曩时
魏征谏太宗勿以私爱忘公义
长孙皇后仁孝俭素
柳范面折唐太宗
魏征上疏论人主之“十思”
唐太宗与房玄龄、魏征论创业与守成
房玄龄问北门营缮
唐太宗命史官直书其事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当谏其渐
唐太宗亲载房玄龄还宫
唐太宗论其成功之由
唐太宗诫太子
房玄龄临终上表谏太宗
来济论养人之道
王义方奏弹李义府
赵持满不自诬
武后擅权
狄仁杰谏高宗勿以一柏杀二将军
武太厚盛开高密之门,滥杀无辜
魏玄同宁死不做告密人
来俊臣诬害狄仁杰
武太后不罪沈全交
安金藏剖胸以明实况
来俊臣之覆灭
狄仁杰为国荐贤
郭元振治凉州
武太后用岑羲
张柬之等谋复唐室
李成器让李隆基为太子
伴食宰相
姚崇力主捕蝗
吴兢坚不改史
宋璟之刚直
张嘉贞不营家产
裴光庭奏用循资格
韩休峭直,不干荣利
李林甫口蜜腹剑
王镆以割剥求媚
安禄山以狡黠邀宠
王忠嗣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
南霁云断指求救兵
张巡殉难
李泌临别谏肃宗
孙待封宁死不诬人以非罪
段秀实责郭唏
郭子仪挺身往说回纥
郭子仪杖子
郭子仪奏除属吏未获准
刘澡阿上被贬官
崔祜甫除官偏滥
沈既济论选用之法
理财能臣刘晏
李泌为韩混辩诬
陆贽谏德宗辨疑释嫌
唐德宗与李泌相约
韩混用人各随其长
唐德宗人民家问乐苦
唐德宗与李泌论宰相
陆贽答德宗三事
裴延龄指无为有
陆贽谏德宗用人之失
杜黄裳论帝王之道
李绛答宪宗问
裴蝈拒故人求官
许孟容抑制京畿豪强
李绛不进羡余
唐宪宗选公卿大夫子弟为婿
李翱上言论兴太平之政
唐玄宗之政为何先理而后乱
韩愈谏迎佛骨被贬
柳公权笔谏唐穆宗
裴度谏唐敬宗勿幸东都
柳公绰为河东节度使
朋党之害
薛元赏杖杀神策军将
李石用人不掩其恶
柳公权有诤臣风采
李德裕论致治之要
仇士良教固权宠之术
杜惊拒选倡女人宫
唐宣宗责万寿公主
愿相公无权
唐宣宗顺民意擢用李行言和李君奭

精彩书摘

  《资治通鉴(古典名著 精选精译)》:
  【译文】
  起初,统治晋国的智宣子想确定诸子中的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智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仪表堂堂是第一项长处,精于骑射是第二项长处,才艺双全是第三项长处,能言善辩是第四项长处,坚毅果敢是第五项长处。他的唯一短处就是居心不仁。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伏别人而做不仁不义的恶事,谁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离灭亡不远了。”智宣子置之不理。智果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另立为辅氏,以避灭族之祸。
  赵国的大夫赵简子有两个儿子,大的叫伯鲁,小的叫无恤。赵简子想确定继承人,不知立哪位好,于是把他的日常训诫言辞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嘱咐说:“好好记住!”过了三年,赵筒子问起两个儿子,大儿子伯鲁张口结舌,竹简上的话一句也记不起来;再问他的竹简安在,却早已丢失了。又问小儿子无恤,竟然滚瓜烂熟地背诵出竹简训词;追问竹简,他立即从袖子中取出献上。于是赵筒子认为无恤十分贤德,便立他为继承人。
  赵筒子派尹铎去治理晋阳,临行前尹铎请示说:“您是打算让我去抽丝剥茧般地搜刮财富呢,还是安抚人心作为他日退路?”赵简子说:“当然要作为他日退路。”尹铎到了晋阳,便用少算居民户数的办法,减轻当地的赋税,笼络人心。赵简子又对儿子赵无恤说:“一旦晋国发生了大危难,你不要嫌尹铎地位不高,不要怕晋阳路途遥远,一定要投奔那里,作为归宿。”
  待到智宣子去世,智襄子智瑶当政统治晋国,一天与国中另两位大夫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智瑶戏弄韩康子,又侮辱他的家相段规。智瑶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就告诫说:“主公您不提防招来灾祸的话,灾祸就真的会来了!”智瑶狂妄地说:“人的生死灾祸都取决于我。我不给他们降临灾祸就算不错,谁还敢对我兴风作浪!”智国又说:“这话可不妥。《夏书》中说过:‘一个人屡次三番犯错误,结下的仇怨岂能在明处,应该在它没有表现出来时就设法提防。’贤德的人能够谨慎地处理小事,所以不会招致大祸。现在主公一次宴会就开罪了人家的主君和臣相,又不戒备他们报复,只一味说‘谁敢对我兴风作浪。’这种态度实在不可取。蚊子、蚂蚁、蜜蜂、蝎子是小虫,却都能害人,何况是家族宠大的韩康子、段规呢!”智瑶毫不在意,只一笑而已。
  智瑶又向韩康子索要领地,韩康子不想给他。段规进言说:“智瑶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他一定起兵讨伐,不如姑且给他。他拿到地更加狂妄,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他必定向人动武用兵,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其锋芒而伺机行动了。”韩康子说:“好主意。”便派使臣去见智瑶,送上有万户居民的一个县。智瑶大喜,果然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想不给。家相任章问:“为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无缘无故来要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智瑶无缘无故强索他人领地,一定会引起其他大夫官员的警惕;我们给他地,智瑶一定会骄傲,他骄傲而轻敌,我们警惕而团结众人;用精诚团结之兵来对付狂妄轻敌的智瑶,智家的命运一定不会长久了。《周书》说:‘要打败敌人,必须暂时听从他,引导他犯错误;要夺取敌人利益,必须先给他一些好处做诱饵。’主公不如先答应智瑶的要求,让他骄傲自大而无备,然后我们可以乘机联络其他人共同图谋,又何必我们一家现在去激怒他遭受出头乌的打击呢!”魏桓子说:“很好。”也交给智瑶一个有万户之民的县。
  智瑶得寸进尺,又向赵襄子家索要蔡和皋狼两处地方。赵襄子断然拒绝。智瑶勃然大怒,集合韩、魏两家,率领甲兵前去攻打赵家。赵襄子准备出逃。问属下:“我到哪里去呢?”随从说:“长子城最近,而且城墙厚,刚完工。”赵襄子说:“百姓精疲力竭地刚修完城,又要他们出生入死地为我守城,谁能和我一条心?”随从又说:“邯郸城里仓库丰盈。”赵襄子仍是摇头说:“搜刮民脂民膏才使仓库充满粮食,现在又因战争让他们送命,没人会和我同心对敌。还是投奔晋阳吧,那是先主的老地盘,尹铎又待百姓宽厚,人民一定能和我们同甘共苦。”于是前往晋阳。
  智瑶、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出兵团团围住晋阳,又引水灌城。大水一直漫到离城墙头只差三版的地方,城中百姓的锅灶都被泡塌,鱼虾孳生,然而人民仍是对赵襄子忠心耿耿,誓死不降。一天,智瑶在城外水中巡视,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一边护卫。智瑶望着浩瀚水势,得意地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听到这话,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会意地用脚踩了一下魏桓子。两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汾河水也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绛河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都不寒而栗。事后,智家的谋士缔疵对智瑶说:“韩、魏两家肯定会反叛。”智瑶问:“你何以见得?”缔疵说:“以人之常情而论。我们调集韩、魏两家的军队来围攻赵家,一旦赵家覆亡,他们会想到,下次灾难的对象一定是韩、魏两家了。现在我们约定灭掉赵家后三家分割其地,晋阳城仅差三版就被水淹没,城内宰马为食,破城已是指日可待的事了。然而韩康子、魏桓子两人却面无喜色,反倒忧心忡忡,这不是心怀异志又是什么?”第二天,智瑶把缔疵的话告诉了韩、魏二人,二人忙说:“这一定是离间小人想为赵家游说,让主公您怀疑我们韩、魏两家而放松对赵家的进攻。不然的话,我们两家岂不是放着早晚就分到手的赵家田土不要,而去干那危险万分必不可成的傻事吗?”两人告辞而出,缔疵进来说:“主公为什么把臣下我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智瑶惊奇地反问:“你怎么知道的?”回答说:“我刚才碰到他们,两入神色慌张地看了我一眼就匆忙离去,因为他们知道我看穿了他们的心思。”智瑶仍是不以为然。于是缔疵请求派他出使齐国,以避大祸。
  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魏二人,劝说道:“唇亡齿寒,古之常理。现在智瑶率领韩、魏两家来围攻赵家,赵家灭亡就该轮到你们韩、魏自身了。”韩康子、魏桓子也说:“我们心里也知道他会这样做,只是怕事情还未发动计谋先泄露出去,就会马上大祸临头。”张孟谈又说:“计谋出自二位主公之口,只有我一人听见,有什么可担心的?”于是两人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约好起事日期后送他回城了。夜里,赵襄子派人杀掉智军守堤士兵,使大水决口反灌智瑶军营。智瑶军队为救水淹,大乱阵脚,韩、魏两家军队乘机从两翼夹击,赵襄子率士兵从正面迎头痛击,大败智家军,杀死智瑶,又将智家族人尽行斩杀。只有智果因改姓辅氏得以幸免。
  臣司马光说:“智瑶的灭亡,在于他多才少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日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资本;德,是才的中心统帅。湖北云梦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箭簇,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河南棠溪地方出产的铜材,天下都称为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标准,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托,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就会用来作恶。持有才干做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如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还有所限度,好像小狗咬人,人还能制伏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勇猛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为害之大可想而知了!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尊敬的人往往敬而远之,对喜爱的人往往宠信专任,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真是举不胜举,又何止智瑶一个人。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慎地考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就不会重蹈前人的覆辙!
  ……
《史海拾遗:中国历代风云录》 编撰缘起: 泱泱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奔腾不息,孕育出无数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英雄辈出,智慧闪耀,王朝更迭,风云变幻。然而,历史的洪流浩瀚无边,普通读者往往难以窥其全貌,更遑论深入理解。正因如此,我们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热爱,精心编撰了这本《史海拾遗:中国历代风云录》。本书并非枯燥的史料堆砌,也不是对某个特定时期的详尽叙述,而是力求从浩如烟海的史书中精挑细选,撷取那些最能代表中国历史发展脉络、最能揭示时代精神、最能触动人心的片段,以一种更具故事性、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我们希望通过此书,能够为那些对中国历史怀有浓厚兴趣,却苦于无从下手的朋友们,提供一个清晰的阅读路径,引领大家走进那段厚重而辉煌的过去。 内容梗概: 《史海拾遗:中国历代风云录》按照中国历史的自然朝代顺序,从遥远的古代文明曙光,一路梳理至近代中国的风云激荡,将历史长河中的关键节点、重要人物、典型事件,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 一、文明的肇始与早期王朝的奠基: 本书将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开始,勾勒出中华文明最初的轮廓。我们不会停留在神话传说层面,而是会结合考古发现和早期文献,尝试还原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思想文化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商朝的青铜文明、周朝的礼乐制度如何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以及这些早期王朝的兴衰更迭,如何为后世王朝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将重点关注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如夏朝的建立、商朝的盘庚迁殷、周公制礼作乐等,并尝试解读这些事件对中国早期政治文明和文化传统形成的深远影响。 二、诸侯争霸与思想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迎来了第一个大变革时期。本书将生动描绘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诸侯国之间的合纵连横、战争频仍,以及在这样的动荡局面下,思想文化却以前所未有的活跃度迸发。我们将重点介绍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例如孔子“仁”与“礼”的思想,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观,以及法家商鞅变法等,分析这些思想如何在乱世之中崛起,并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何种不可磨灭的影响。我们将通过讲述一些典型的历史故事,如“三家分晋”、“围魏救赵”、“胡服骑射”等,来展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智慧较量。 三、统一帝国的光辉与挑战: 秦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本书将着重阐述秦始皇如何横扫六合,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以及他在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等方面的伟大功绩。但同时,我们也会探讨秦朝严苛的法律和短暂的国祚,分析其灭亡的原因,以此来映照强权与民心的关系。随后,我们将进入汉朝的辉煌时期,从汉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再到丝绸之路的开通,匈奴的征服,以及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确立,本书将展现汉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影响。 四、分裂与融合的漫长岁月: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长期的分裂与融合时期。本书将勾勒出三国鼎立的纷争,西晋的短暂统一与迅速灭亡,以及南北朝时期各政权的兴衰更迭。同时,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文化的特点,如玄学的兴起、佛教的传播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以及北方民族与汉族文化的交流碰撞,这些都为后来隋唐的盛世奠定了基础。我们将选取一些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曹操的雄才伟略、诸葛亮的鞠躬尽瘁、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等,来展现这一时期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五、盛唐气象与开放包容的时代: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本书将浓墨重彩地描绘盛唐的气象万千,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到武则天的革故鼎新,再到唐玄宗时期的繁荣景象。我们将重点介绍唐朝在政治制度(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经济发展(如均田制、租庸调制)、文化艺术(如诗歌、绘画、书法、音乐)以及对外交流(如遣唐使、丝绸之路的繁荣)等方面的成就,展现一个开放、包容、自信的中华帝国形象。同时,我们也会触及安史之乱的转折,以及唐朝由盛转衰的复杂过程。 六、由盛转衰与新的转型: 五代十国、宋朝的建立与发展,以及辽、金、元的并立,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转型时期。本书将呈现五代十国时期的动荡不安,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高度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以及宋朝独特的文人士大夫文化。同时,我们将探讨宋朝在军事上面临的挑战,以及蒙古族的崛起,最终建立元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我们将重点关注宋朝的制度创新,如文官政治的成熟,以及科技的巨大突破,并分析其对后世中国文明进程的意义。 七、民族融合与文化繁荣: 明朝的建立,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开启了汉族王朝的复兴。本书将讲述明朝初期洪武之治的强力改革,永乐盛世的辉煌,以及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我们将探讨明朝在政治上的集权强化,经济上的商品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上的市民文化繁荣,如小说、戏曲的兴盛。同时,我们也会关注明朝后期面临的挑战,如党争、宦官专权以及农民起义的爆发,以及最终被清朝取代的历史命运。 八、最后的帝国与近代的黎明: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本书将描绘清朝康乾盛世的辉煌,但同时也会深入分析清朝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时的困境与挣扎。我们将讲述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中国如何从一个封闭的帝国走向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本书将重点关注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各种思潮和改革尝试,以及革命者的探索与牺牲,以此来揭示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与深刻性。 编撰特色: 1. 史料精选,脉络清晰: 本书并非包罗万象的史书,而是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精挑细选,选取那些最能体现中国历史发展脉络、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力求让读者在有限的篇幅内,对中国历史有一个清晰而宏观的认识。 2. 故事化叙述,引人入胜: 我们力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历史事件还原得如同发生在昨天。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传奇经历、重大战役的惊心动魄、文化思想的碰撞激荡,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人情味和戏剧性的故事。 3. 深入浅出,解读历史: 对于一些复杂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思想观念,本书将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并尝试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及其深远影响,帮助读者理解历史背后的逻辑。 4. 多角度审视,求真求实: 在叙述历史时,我们将尽量避免单一的视角,而是力求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对一些历史争议问题,尝试呈现不同的观点,引导读者独立思考。 5. 图文并茂,增强可读性: 本书将配以精美的历史图片、地图、示意图等,直观地展示历史场景、人物形象、器物遗迹,极大地增强本书的艺术感染力和阅读趣味。 目标读者: 《史海拾遗:中国历代风云录》适合所有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您是历史专业的学生,还是希望系统了解中国历史的普通爱好者,亦或是希望为子女提供一本优质历史读物的家长,本书都将是您的理想选择。本书旨在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历史的窗户,激发对中华文明的深入探索。 结语: 历史是一面镜子,映照着过去,也启迪着未来。《史海拾遗:中国历代风云录》正是希望成为这样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反思经验,更好地理解当下,并展望未来。我们相信,通过阅读本书,您将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真切地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资治通鉴》选本,我拿到手的时候,说实话,是被它的包装和装帧吸引了。那种古朴典雅的风格,配合上“古典名著 精选精译”的字样,就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翻开第一页,纸张的质感就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字迹也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意挑选了有精选精译的版本,主要就是想在这浩如烟海的史书中,找到那些真正精华的部分,并且能够轻松理解。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古代的经典,最大的障碍往往是语言的隔阂,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常常让人望而却步。而这个版本,据宣传说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翻译的,我对此抱有很大的期望。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博学的朋友,带着我穿越时空的界限,去领略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去感受那些鲜活的人物命运,去洞察那些兴衰治乱的规律。光是看到目录,就已经让人心潮澎湃,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朝代更迭,那些名垂千古的帝王将相,都在向我招手。我期待着,通过这个版本的引导,能够真正地走进《资治通鉴》的世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名上。

评分

市面上关于《资治通鉴》的版本众多,我一直在犹豫该选择哪一个。毕竟,这是一部鸿篇巨制,如果选错了版本,不仅会浪费时间和精力,还可能产生错误的理解。这套“精选精译”的版本,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精选”和“精译”。我理解“精选”意味着它会挑选出《资治通鉴》中最核心、最精彩的部分,能够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领略到这部史书的精髓。而“精译”更是解决了我的一个大难题,那就是文言文的阅读障碍。我希望这个译本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同时又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其中的内容。我希望它能带领我走进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去观察那些帝王的决策,去体会那些臣子的智慧,去感受那些战争的残酷与辉煌。我期待它能让我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获得智慧,从而更好地认识当下,展望未来。这套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了解历史的工具,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

评分

读《资治通鉴》,对我而言,一直是一个想要却又不敢轻易尝试的宏大目标。我一直觉得,想要真正理解中国历史的脉络,想要洞悉政治斗争的智慧,想要品味人性的复杂与伟大,就不能绕过这部巨著。但是,摆在我面前的,往往是厚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原著,或是那些过于简化、流于表面解读的版本。这次偶然看到了这套“精选精译”的版本,让我眼前一亮。我特别看重“精选”二字,这意味着它并非面面俱到,而是剔除了那些可能对于初学者来说过于冗杂或是不那么核心的内容,将最精华、最能代表《资治通鉴》思想的部分呈现出来。而“精译”则更是打消了我最大的顾虑。我希望译文能够忠实于原文的神韵,同时又通俗易懂,能够让我毫不费力地理解当时的语境、人物的言行以及作者的意图。我希望它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我与那个遥远时代之间的鸿沟,让我能够像一位亲历者一样,去感受那些历史的温度,去思考那些穿越时空的智慧。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既有对原著的尊重,又有现代人的理解便利,让历史的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评分

我一直觉得,想要真正理解中国的历史,就不能不读《资治通鉴》。它就像一部厚重的史书,记录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兴衰更替,人物的沉浮起落。但是,原著的篇幅实在太庞大了,而且古文的阅读也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我一直在寻找一个既能保留原著的精髓,又方便我阅读的版本。这套“精选精译”的版本,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我非常看重“精选”这两个字,这意味着它会从原著中挑选出最精华、最能体现《资治通鉴》思想的部分。而“精译”更是解决了我的最大顾虑,它能够用现代人易于理解的语言来解释原著,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会因为语言障碍而感到困惑。我希望通过这个版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更深刻地体会历史的规律,更全面地认识那些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去感受那份厚重与沧桑。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那些能够展现大时代背景下人物命运起伏的叙事。在我看来,《资治通鉴》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关于治国安邦、权力博弈、人性善恶的百科全书。然而,原著的篇幅实在太大了,而且文言文的阅读难度也常常让人望而却步。因此,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够让我轻松入门、深入理解的版本。这套“精选精译”的《资治通鉴》,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我非常欣赏“精选”的理念,这意味着它不会让我迷失在海量的信息中,而是能够聚焦于那些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而“精译”则是更关键的一点,我希望它能够保留原文的精髓,同时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解读,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动机以及历史发展的逻辑。我期待它能让我看到更清晰的历史线索,更深刻的人物剖析,以及更富有启发性的历史教训。我希望通过它,我能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那些塑造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